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隋朝的瓷器有哪些特点

大胆的菠萝
感性的月饼
2023-01-26 07:59:16

隋朝的瓷器有哪些特点?

最佳答案
玩命的小懒猪
欣慰的朋友
2025-11-06 10:16:11

581年,杨坚兼并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连年混战的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凿,也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朝历史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道路。在陶瓷方面,隋代陶瓷工艺也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是,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湖南省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棱形短流壶,是一种新造型。安徽省淮南窑的青釉四系瓶,也为他窑所不见。而各地瓷窑都有青釉高足盘,则属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但釉色还不稳定,这时的用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下半截露胎。

此时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此外,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有件隋代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4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4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反映出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还有一件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10.6厘米。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刻花则是用一种尖利的工具,在瓷胎未干时刻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样,然后施釉入窑烧制。

贴花是将瓷泥填入模内,压制成各种花纹,趁瓷胎未干时用瓷泥浆水黏合在器物表面而成,较少见。`

隋代青瓷仍以越窑为主,典型器物有隋越窑莲纹四系罐,直口,溜肩,扁圆腹,实足。肩部安四方形桥系,呈对称分布。器外壁贴塑两层倒置莲瓣,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富有立体感。施青釉,底部不施釉。

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是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隋朝时期,北方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制瓷区域大部分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窑口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巩县窑,安徽淮南窑等。

它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重,胎土经过淘洗,胎色多为灰白色。其中淮南窑瓷胎较粗,釉的玻璃质较强,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纹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现象,釉色青绿或微闪黄。

北方瓷器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盛行的莲花纹外,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并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换;装饰手法有印花、刻画花、贴花等多种技巧。

有一件隋安徽淮南窑制品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3.5厘米。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4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

盘口瓶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3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

隋代淮南窑制品还有黄釉高足盘,高12.5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4.5厘米。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5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最早见于北朝,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隋代还生产了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北方瓷业的发展为以后唐宋瓷业南北遍地开花、名窑迭出的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土的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在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5.2厘米。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连,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另外,从608年李静训墓中,也发现了如白瓷双系螭把鸡首壶等一批白釉瓷器,较之北齐范粹墓发现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最新回答
健忘的外套
小巧的唇膏
2025-11-06 10:16:11

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是,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深情的小刺猬
壮观的诺言
2025-11-06 10:16:11

隋代青瓷的瓷质一类为胎质细腻且瓷化程度良好;另一类为颗粒较粗且瓷化程度较差。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壶、盂、坛、罐、尊、钵、灯、烛台等日常生活用具;还有形式美观的盘口四系瓶及高足盘等。隋代白瓷胎质较白,胎釉摆脱了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初始时的釉色,釉面光润。在装饰技法上主要有划花和印花。划花是用尖利的工具在胚胎上刻画出各种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烧造,纹样有卷叶纹,波浪纹、莲瓣纹等。印花是用瓷质的印模在坯胎上压印出深浅不同的各种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烧制,纹样有草叶纹、花朵纹、几何纹等。

落后的手套
精明的棉花糖
2025-11-06 10:16:11

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是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玩命的红酒
冷酷的太阳
2025-11-06 10:16:11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

隋代白釉高足杯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

隋代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

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代白釉罐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

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代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代淮南窑青釉印花高足盘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隋代青釉盘口壶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隋代青釉兔纽莲瓣纹权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笨笨的紫菜
怕孤独的老虎
2025-11-06 10:16:11
隋代的瓷器,青瓷较南北朝时更加发展,生产中心虽然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白瓷生产已较多,质量有较大提高,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子上,再进行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

隋代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俑等,其造型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又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高磊,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四至六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园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 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园形。

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做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形: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隋代的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区别。

从上述几种主要器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隋代的壶、瓶、俑等体态细长是其明显的时代特征,高足盘则是典型器物。

隋代瓷器的花纹也很具时代特色,主要原因是模印花纹:用瓷质印模在未干的胎体压印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尤以朵花纹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划花: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凭瓷器的典型纹饰,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其是否为隋代器物。

明亮的哑铃
受伤的钥匙
2025-11-06 10:16:11
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邢窑白瓷。邢窑白瓷瓷胎体坚硬细薄,釉色洁白匀净,有“类银类雪”之誉。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细。唐代以越窑青瓷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窑产品。越窑青瓷的生产除唐时隶属越州的余姚、上虞、绍兴和诸暨外,现在的宁波、镇海、鄞县、慈溪、临海和黄岩等地也仿烧越窑青瓷,实际上已形成一个以上林湖一带为中心的具有相同风格的庞大青瓷窑系。 唐代越窑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为主,诸如茶瓯、茶托、执壶、杯、盘等都是越窑广为烧制的产品。其装饰纹样取材广泛,有牡丹、莲花、卷草、鸾凤、鸳鸯、鹦鹉、飞雁、狮子、龙、鱼、人物及山水等。而装饰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划花、堆贴等,堆贴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贴出各种纹饰。 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规模更大。当时部分窑场为吴越的钱氏王朝所控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窑,它们专门烧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谓秘色瓷。吴越统治者就用这些精美青瓷,向实力强大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政权纳贡,以期换取偏安的局面。由于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窑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时的秘色瓷从以往青中微微闪黄的一种不太成熟的色调,进而烧成比较纯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绿色,而且釉层非常均匀,为宋代青瓷追求类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越窑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不断地向海外输出,远销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现在国外的一些古城遗址和古寺院中都曾发现过它的残片。入宋以后,因其他瓷窑的发展,宫廷用瓷已无须仰仗于越窑,而其商品瓷在竞争中亦逐渐失去了市场,故至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日趋衰落,其盛名亦为其他青瓷窑所取代。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无辜的小馒头
悦耳的雨
2025-11-06 10:16:11

隋代虽然统治时间短暂,但南北政治的统一,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上升,陶瓷工艺尤其是北方的瓷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青瓷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除了南方的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生产外,河北、河南都是隋代北方烧造青瓷的主要产地。在造型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特点又有新的变化,创造了许多新的器型,其中以鸡首壶、罐、瓶、高足盘、碗等最有特色。

鸡首壶壶身较南朝瘦长,壶口由盘口变高成杯状,壶颈变细,中部有弦纹装饰,鸡首趋向真实,壶柄保持南朝的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整个造型精巧秀丽。

听话的学姐
辛勤的发夹
2025-11-06 10:16:11
在河北,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民族文

化遗产,当属古代瓷窑中的“四大窑”,它们是:代表隋唐

北方白瓷的邢窑,列入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窑,以白地黑

花艺术影响了南北一大批窑场的宋金磁州窑和世纪之交在国

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井陉窑。它们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

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

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

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

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

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

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

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

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

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

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

“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

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

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

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

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

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

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

欣喜不已的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

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

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

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

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

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

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

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

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

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

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

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

有很大影响;邢窑的薄胎细瓷已基本上达到了欧洲“硬质瓷”

的标准,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

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

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

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

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

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

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

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

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

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叶麟趾先生到曲

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年过半百的老

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

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便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关注

的目光和中外古陶瓷学者们的实地考察。50年代故宫博物院

三次派人到曲阳县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及东西

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

队决定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试掘,辗转数天,队员们才到

达这里,远远地一片白花花的“小山”便引起了队员们的注

意,那是什么?走近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些“小山”原

来是堆积起来的磁片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景

象”,平时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

叹。虽然仅是一次试掘,但成果也颇为惊人。地层中包含晚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化堆积,晚唐灰坑5座,五代窑炉

1座,北宋残墙两堵和瓷泥槽2处,上自晚唐、下迄金元遗物

251件。

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定窑最大规模的一

次发掘。与第一次试掘不同,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燕川村、涧磁村等7个地点的发掘工作同时进行,仅施工人员

就达几百人。收获是惊人的,窑炉、料场、水井、沟、灶、

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瓷器、窑具及钱币、铜、铁、石、骨器具

相继出土,仅瓷片就有30万片,这在几大窑址的发掘中是极

为罕见的,而其中款识“龙”、“花”、“李小翁”等瓷片

属于首次发现。重要遗物如白釉卧女枕、尚药局瓷盒更是引

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尚药局是宫廷专司医药的部门,在全世

界只有一件尚药局文物标本流失在瑞典,1985年的发掘却出

土了数片标本,弥补了国内没有尚药局文物的空白,而且为

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古代宫廷医药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定

窑再一次轰动了世界。1986年定窑就被确认为国保单位。

正是由于定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近日有消息说定

窑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参加过定窑

发掘的几代考古工作者,正如刘世枢所说:“我们对文物进

行发掘或者保护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遗址将来会怎么

样,因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那是分内的事,而现在回头去

看,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子孙留

下了一笔历史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