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荣的浙江大学教授
个人简历: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8月-1988年5月在上海建材学院(现同济大学材料学院)任助教;
1988年6月-1989年3月在日本神奈川大学作访问研究(客座研究员);
1989年4月-1992年3月日本冈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4月-1995年3月日本山村硝子株式会社新型材料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4月-1999年9月日本科技厅新技术事业团(JST)创造科学推进事业(ERATO) Chief Researcher;
1999年10月-2000年3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4月-2004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国际合作项目Group Leader,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年4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受聘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获奖情况
1997年12月,”Young Scientist and Engineer Award”, Inter. Symposium 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9年5月,日本稀土学会奖(足立赏);
2002年5月,日本陶瓷协会仓田奖;
2005年4月,”Otto-Schott Research Award”, 德国The Ernst Abbe Fund;
2005年6月 上海市优秀新材料产品奖(玻璃激光彩色内雕)
2007年5月, 日本陶瓷学会学术奖。
此外: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终期评审为优秀);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终期评审为特优)。
陶艺已经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对于生活陶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陶艺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生活陶艺概念的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生活陶艺”是在我国7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它是民艺运动的结果,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对于“生活陶艺”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确切的、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日用陶瓷器皿,同时也有人提出不仅包括器皿,还应包括居室内所使用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陶瓷装饰品或实用器物。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陶艺概括为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同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制瓷业中,生活陶艺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在“陶艺”一词出现之后。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活陶艺之前,必须要先弄清“陶艺”这一概念的来源。
在现有的陶瓷文献资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和美国是现代陶艺的发祥地。“陶艺”一词最初是否来源于日本还有待考证,但在日本辞书中的出现的确要早于我国,它的解释是陶瓷工艺、陶瓷艺术的省略语,是对陶瓷器物美术价值的评价。在日本,“陶艺”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32年日本陶艺协会的成立。日本陶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对近代工业陶瓷制品的反叛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颂扬,强调陶瓷制品的民俗趣味和古典情趣,从而体现匠心和人性。在日本陶艺协会成立后不久即1948年,八木一夫创立了“走泥社”,并提出:“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陶艺要象绘画与雕刻一样去创造,首先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的代表作《萨姆萨氏的散步》一直被视为冲破传统陶瓷枷锁束缚的经典之举,是现代陶艺在日本诞生的标志(如图1)。自此,日本陶艺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观念性的前卫陶艺,另一边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陶艺。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陶艺一直是以观念性的前卫形式和器物性的传统形式得到广泛传播。这里所说的器物性传统形式陶艺就可以视作生活陶艺。[1]
美国最初的“陶艺”这一概念与日本不甚相同,不仅包括器物类的,还包括雕塑类的,而器物类的又可细分为量产陶器和艺术陶器。所谓量产陶器是指通过手工批量生产的实用性陶瓷器皿。通常这一行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作坊主本身精通于陶瓷手工艺,并雇用一些助手从事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类陶瓷作品的特点是造型和装饰简洁、成型方便、利于批量生产,销售主要是通过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可以视为传统手工陶艺的一种延伸。艺术陶器则是指陶艺家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主来进行创作的一种陶瓷艺术品,通常是不重复出现的。此类作品仍以日用器皿作为创作题材,但目的不是为了实用,更多是为了艺术性的纯欣赏。因此,大多数创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作品的实用价值,而是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日、美“陶艺”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陶艺一词其本身就含有生活陶艺的部分,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概念细化中,出现了一些定语,才逐渐形成了诸如现代陶艺、传统陶艺、生活陶艺等类别。并且,生活陶艺包含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概念之中。以上所谈到的一些传统陶艺或现代陶艺――兼具实用和欣赏的功能,是“美”与“用”、“艺术”和“生活”的交融,我们都可以将其归入生活陶艺的范畴。
生活陶艺的内涵
生活陶艺在功能上属于日用陶瓷的范畴,与批量生产的机械陶瓷产品互为补充,两者兼具“赏”与“用”的特征,但生产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也更加注重个性的追求和审美的取向。从生活陶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既可以是传统性的也可以是现代性的。当陶瓷艺术尚未从传统陶瓷生产中分离出来时,生活陶艺一直被掩埋在实用陶瓷的生产中,伴随着传统制瓷文化的传承而得以保留。自从现代陶瓷艺术从实用性陶瓷中分离出来之后,伴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加入,才赋予了生活陶艺新的生命。
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生活陶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所变化或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变化。传统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多为手工艺人或普通陶工,他们技术精湛,但思想过于保守。而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则多为一些陶艺家和陶�爱好者,他们并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创作,在对待陶瓷材料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发掘其自身的天然之美。第二,作品风格的变化。传统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一贯秉承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宗旨,以继承传统为主,变化不大。而现代生活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更加自由,加入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制瓷是以生产为主,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为目的而存在的现代生活陶艺则不同,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实用功能产品的创造由机械和工业设计所承担下来,现代生活陶艺成为机械制瓷的工业产品的补充。”因此,传统陶艺主要是作为日用生活器皿,所承担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现代生活陶艺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陶艺只是文化人的消费,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偷?模仿?日本人偷中国的东西还少吗?
每当国产一辆车有点似或是大似外国的一种车型时,往往有大批的人“自家人”就开始不屑甚至大骂国产车模仿了。但是,请想一想,日本人偷中国的东西还少吗?当然,近代的中国落后,没什么技术可让小日本偷的,但八年的侵略中国,偷的的国宝有多少?有人计算过吗?战后,日本只归还了十五万件左右,而这还不到从中国偷掠到日本的文物总量的5%,也就是说还有三百多万件文物国宝还在日本皇宫的地下室存放着。算一算价值,一件文物一辆皇冠车还是少算的了,那么,最少要值三百万辆皇冠车。三百万辆啊!何况文物岂是能用金钱计算的?
而较早的时候,日本从中国偷去瓷器制造技术,以及宣纸制造技术,然后再回头用中国的技术打败中国。如TOTO的陶瓷,已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有没有想过,当你家装修购买日本的TOTO洁具时,有没有想过是日本人从中国偷去的陶瓷技术来制造的?
近代的中国落后,也就是1840年至今,这种落后使中国人有一个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在不经意间会表现出来。
模仿怎么啦?不错,小日本的车现在是先进一些,但中国造车模仿是象日本人那样到中国偷宣纸技术或是从中国偷掠文物那样恶劣吗?要发展怎么办?技术,别人保密,想学,别人也不给你,如合资的三大汽车厂,这么多年合资学到了什么?不是不学,是别人不给你学。一汽,二汽,上汽不争气要骂,民营汽车模仿也被中国自己人骂,那怎么办?不模仿怎么办?骂模仿的人,你给中国的汽车工业指一条明路!研发,有那么简单吗?这时,可能有人谈到神六,但可有人想到神六是关门造车而造出神六的吗?再看一下中国核潜艇蓝鲸,那是怎么来的?是从美国的一个潜艇玩具外形来设计的呀。
偷,别对时下中国的汽车工业说得这么难听,闭门造车,你试试看!
如果说偷,我认为偷的还不够,要打入日本的汽车开发部门内部“偷”的再高深一点,偷的再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