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碎片价格是怎么样的,好不好收到,多不多,在哪最多最好搞
山村里一般收不到好的瓷片,除非那里有一个比较大的窑口.比如龙泉窑.
瓷片最热的市场在景德镇,北京,南京,扬州,杭州和上海,济南,福州等几个城市.其他城市的瓷片相对来说质量和数量都不高.
你要元明清的瓷片的话,最好是去南京,北京,扬州,上海,福州,景德镇等城市去买;如果是唐宋元时期的瓷片,那么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是首选,河南河北等地其次.
价格的话,具体看窑口,年代,工艺和稀有程度而定.
我曾有一批福建窑口的青花瓷片,平均五角钱一片就卖了.因为那些都是普品中的普品.
但同样景德镇窑的人物青花瓷片,却是五十元到两百元不等;如果是官窑或者民窑罕见纹饰,价格甚至高达千元.
北京潘家园的最一般的瓷片一般10-30元左右,上海藏宝楼是8-15元;中档一点的,30-50元精美品,50-150元珍品,150-500元稀品,上千元.
我个人最喜欢瓷片啦,你有好瓷片,和我交流一下哈
之前去泰国就只看到了大皇宫,没看到其他寺庙总觉得有些许遗憾。在这样虔诚国度里,每一座寺庙塔身多镶有各种彩色的陶瓷片,都包含着各种很深远的意义。郑王庙就是曼谷的一座古寺,规模宏伟,在泰国仅次于大皇宫及玉佛寺,位列第三位。寺庙以佛塔著称,其中有一座“拍攀”大佛塔高达79米,因外形酷似法国“埃菲尔铁塔”,故而被戏称是泰国曼谷的“巴黎铁塔”。
金碧辉煌的大皇宫等著名泰国寺庙大都集中在湄南河的东岸,而在河的西岸却有着一座历史悠久特色的郑王庙。该佛塔建于1842年,造型精致、高耸在云霄,并且塔身还镶嵌有各种色彩的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美奂美仑的装饰图案,充满十分浓郁的佛教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宝塔上面都是用瓷片拼贴而成的各种佛像,形象生动,雕工精美。据说这座寺庙与华裔的泰王有关。据传修建寺庙的瓷砖大都来自中国,当年中泰两国友好贸易往来,海运时怕船重量不够,就用一些碎瓷片来压船底,结果聪明又节俭的泰国人在修建这座寺庙的时候,全部利用来自中国的这些废弃碎瓷片来加以修饰,没想到竟然做出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经典。
华裔泰王叫郑昭,名信。祖籍广东,因其早年丧父,后被昭披耶节基收做养子。13岁时郑信由养父举荐进宫当一名侍卫,后又被任命为达府太守及柏却武里的总督。1760年,大城王朝被缅甸侵略,大城失守后,郑昭率兵突围,终于收复失地。暹罗人民拥戴其为暹罗国王。郑昭于1767年登基,创建泰国。这座寺庙就是为纪念郑昭而建,由此可见泰中两国的历史情谊深厚。
1.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在厦门市南部,由厦门半岛东南部、厦门港海域及沿海岛屿组成。周围滨海有园林景点菽庄花园、观海园、皓月园、延平公园和毓园等,人文景观以房屋建筑独具特色,多中世纪欧洲风格;历史遗址和摩崖石刻以明清时期较多,反映抗倭、抗红夷和郑成功抗清复台业绩。【这个应该都比较熟悉了……】
2.青礁慈济宫 在杏林区海沧镇院前村旁,崎山(岐山)东南麓。宫观建筑物。奉祀北宋民间医生吴本的宫庙。吴本,俗称大道公,敕封至保生大帝。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颜师鲁奏请立庙,宋乾道间,丞相梁克家奏请赐名慈济庙,旋改慈济宫。宫址位于青礁村地界,故名。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
3.南普陀寺 在思明区思明南路终点北侧,五老峰南麓。为古建寺庙。依山面海。中轴线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藏经阁内有玉雕佛像、宋钟并珍藏书画和明代血书《妙法华严经》、弘一法师手书的功能佛教文物。西山门内侧保存清御制满汉文碑,记载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事件。寺后山上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第、沈有容题名摩崖石刻。【我妈常去拜拜哈~】
4.白鹿洞 在玉屏山南面。为明万历年间地方绅士林懋时主持集资拓建。昔日曾祀朱熹,在洞内泥塑白鹿一只,意在纪念朱熹重兴江西白鹿书院,因名白鹿洞。山多崩崖怪石,幽岩邃壑,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并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和佛殿僧舍。每当晨光熹微,洞中烟霭飘腾,故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近年来重修扩建。洞后有赵纾、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各一方。山北为虎溪岩。
5.太平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东部。原为寺庙,佛殿前有一座二层楼阁。据同治年间黄仕德题记,寺庙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改建为“茶人之家”,为游客品茗之处。岩下即为郑成功读书处“太平石笑”景点。
6.中岩 在厦门植物园内。位于万石岩和太平岩之间,故名。原有寺庙,后荒废。殿旁一石,明末郑联题刻“玉芴”二字,以形肖。石上有碑记,与岩前“澎湖阵亡将士祠碑”都是记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部于澎湖之事,系康熙年间福建提督蓝理捐资建祠以祭死于澎湖战役之清军将士。
7.虎溪岩 在玉屏山北部。开拓自明代。山间原有溪流,相传有虎出没其间,因名虎溪,曾称“虎溪公园”。岩下建有山门,景观以石刻“先露一芽”、“渐入佳境”为先导,沿石阶拾级而上,有仙人桥、灵则名洞、夹天径、稜层洞、虎牙洞、飞鲸石等。稜层洞前有题刻多处,以郑成功据厦门时知思明州事邓会题诗尤为珍贵。
8万石莲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内。庙依山而建,周围岩石众多,故名。寺前有石桥,入石门拾级而上有一石坊,有弘一法师题联。
9天界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寺在山丘上,寺后摩崖石刻“天界”二大字,故名。以山体形状似仙人醉卧,又名醉仙岩,寺内有二座大殿并列建于条石砌成的平台上,两边建楼房。寺门与大殿间为宽敞的庭院。寺后摩崖石刻多处,其中长啸洞前有明万历“征倭诸将诗壁。
10万寿岩 在西姑北山西北侧。有“万寿松声”,为厦门八大景之一。一片瓦洞前有传为俞大猷、戚继光题诗石刻,还有“无量寿佛”石刻。
11紫云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原为寺字,有大殿、禅房僧舍,以寺庙的西侧(岩下)有石题刻“紫云得路”,因名。
12碧山寺 相传旧时寺僧雾云琢石成沟,引泉流入石室,旧为厦门三大名泉之一。现寺庙已废。
13甘露寺 在虎溪岩东北侧。佛堂面阔三间,两旁厢房,有禅房和功德堂。奉祀地藏王菩萨。
14白虎岩 在崎桌尖山东北。为寺宇。寺周围岩石,奇形怪状,多姿多彩,蔚为奇观。
15集美龙王宫 在集美火车站背后。为船民祭祀海龙王的庙宇。
16定琳院 在集美区,石兜水库北岸。为古庙,呈长方形,土木结构。
17新街礼拜堂 为基督教堂。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教士所建以地处新街仔,故名。二楼正面六根圆柱,屋顶正前中央为半球形八棱边钟楼,门西侧墙上镶嵌重建时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赠予的“中华第一圣堂”石碑。中华第一圣堂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基督教堂,对于研究宗教史有重要价值。
18同安文庙 又称孔庙。在东溪西岸。为祭祀孔圣之处,古建筑物。五代末县令陈洪济始建。左右两侧有“兴贤育才”石坊、泮池及纪念宋代科学家苏颂的苏公祠和纪念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的林公祠等附属建筑。
19梵天寺 在大轮山南麓。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名兴教师。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俗称梵天寺,元代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僧无为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金刚殿、法堂、钟鼓楼、紫阳书院、仰止亭、奎星阁等建筑群。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及同治、光绪年间三次重修。历代文人墨客题刻甚多。
20梅山 传古时山上遍植梅花而名。宋代同安主簿朱熹书“同山”二字于其上,又名同山。山顶建梅亭,山腰有隋始建的梅山莲寺,寺旁有清代修建的朱子祠。
21北辰山 俗名北山。在五显镇境内,牛岭山余脉,离县城11公里。谓“山高拱北级”,故名。山中有奇石异洞,瀑布落漈成十二龙潭。旁有摩朱熹笔迹“仙苑”及明清文人颂扬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同安知县潭维鼎到此祈雨的诗词石刻。南麓有宋始建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广利庙(北门岩)和竹坝书库。
22朝元观 在大同镇小西门。为朝拜元始天尊而建,故名。古建筑。
23大道宫 在大同镇双溪公园内。庙宇建筑物。祀大道公(保生大帝)吴本。吴本(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宋代同安白礁人,以医灸济人,灵验如神。及卒,乡人感祀之。
24元威殿 在马巷镇五甲美街内,又名元威堂,俗称池王宫。古建筑。明万历年间始建于马巷五谷市榕树下,庙祀池府王爷。相传王爷姓池名然,又名德诚、字逢春,南京人,万历三年(1575年)武进士,调任漳州途经小盈岭,惊悉玉帝派瘟神投毒井中,为警告阻止人民饮用,亲自饮下毒水,致全身发黑,卒于马巷,乡人感德,建庙以祀。
25大元殿 在西柯镇瑶头村。原名延福堂,元代都管林元成得孙延福,舍地创建而名。古建筑。明永乐间户部郎中林挺倡修。清靖海侯施琅曾屯兵于此,以扼郑军。
26圣果院 在田厝村东北方。为寺院。旧称泗洲院,后因腊月龙眼树结果,改名圣果院。
27绩光铜柱石坊 古坊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为靖海侯施琅建立。清廷谓施琅功比东汉马援,故称“绩光铜柱”。坊四柱三间,鸱尾重檐石构,通高9米,面宽9.55米。主间上层嵌透雕蟠龙“恩荣”额,下匾镌“绩光铜柱”,次间镌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立坊结衔题名;另次间为施琅之子施世骠结衔勒石;坊背面额题“思永岘碑”,寓意如怀念西晋羊祜德政。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原为郑成功部将,顺治八年归清,十三年授同安副将,十八年迁同安总兵。康熙元年擢福建水师提督。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底定台湾,为统一大业立下殊勋。
28岳伯坊 古建筑。为纪念任边疆地方长官的陈健,故坊以“岳伯”为名。坊为重檐石构,宽7.85米,高8米。三间四柱,柱顶仿木斗拱,横匾额,南镌“岳伯”,北镌“秋官”。陈健字时乾,号沧江(1491~1561年),金门阳翟人,徒居同安县城北门内,明嘉靖五年(1626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郎中,历守南安(江西)、廉州(广东)、南宁(广西)三郡,进阶中宪大夫。
29苎溪桥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始建。桥横跨苎溪,故名。石构,船形墩,全长73米,宽2.6米,8墩9孔。
30安乐村塔 古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同安主簿朱熹到莲花山区等地巡视,至澳内,见一岙平川,四面环山,水足山肥,谓此地“大乱半忧,大旱半收”,留题“安乐村”。后乡民建塔置匾以志,故名。
31胡里山炮台 在厦门半岛西南海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会同总督题奏设炮捐,募款筹建炮台,继任提督杨岐珍董理,并于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炮台以樟树汁和石灰、糯米伴沙筑成,坚固无比。胡里山炮台作为清末洋务运动之产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32汀溪窑址 因临汀溪的斜坡上,故名。古遗址。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地。窑址残片堆积丰富,有窑砖、匣钵、垫饼和大量的瓷器残片等。是宋代远销日本“珠光瓷”的重要产地之一。1956
33厦门城遗址 为明代遗址。明初,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建造福建十六所城,后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官兵驻防。
34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 为清代遗址。阮旻锡,字畴生,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厦门人,以博学著称。永历九年(1655年)入郑成功之储贤馆为幕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陷厦门,阮氏弃家北上,旅居京都,遁迹空门,至晚年返厦隐居于此。著有《海上见闻录》等。
35演武池遗址 为古遗址。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雄踞金、厦二岛抗清,曾在澳仔社附近厦门港湾操练水师,尔后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我国领土台湾。郑氏当年操练水师之港湾,久经沧桑,大部分填为陆地,今仅存此池乃当年港湾之一部分。
36演武亭遗址 为明末清初遗址。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命工官冯澄世于校场建造演武亭作为阅兵督练之场所。
37龙头山寨遗址 在鼓浪屿区日光岩。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义不容辞,起兵东南海上,永历元年(1647年)后,郑氏曾建兵寨于龙头山上,今石砌寨门犹存当年旧貌,寨门后岩壁留有若干凿孔,乃搭建营寨之遗迹。龙头山寨是郑氏最早的屯兵营寨,山上石刻成群,均出名人手笔。
38水操台遗址 在鼓浪屿日光岩。相传为明末清初遗址。公元1654年,清兵攻陷南京,明朝政权相继败亡,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部雄踞金、厦控扼东南海域以为抗清基地,并于1661年亲领舟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地,收复台湾,建立了不朽功勋。
39郑成功读书处 为明末清初遗址。郑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抗清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氏屯兵厦门时期曾寓此。
40嘉兴寨遗址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所建山寨遗址。残存寨墙数段,间断隐约于山林之中,摩崖上镌“嘉兴寨”三字,相传系郑氏亲笔。
41郑成功杀郑联处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锁云”石刻处。为明末清初遗址。郑联乃郑成功之宗兄,在驻守厦门期间横征暴敛,拥兵自大。郑成功于永历四年(1650年)中秋自广东潮阳回师厦门,计杀郑联于“锁云”石刻处,并收编其军队,使厦门成为抗清复台基地。
42陈黯隐居石室 在金榜公园内。为唐代遗址。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因参加科举考试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此石室中。陈黯系住居厦门岛的唐代名人之一。
43国姓井 在鼓浪屿。井弯曲而下,沿石头缝隙开凿,故又名三不正井、拂净泉,井水常年不涸。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所开凿,供士兵饮水,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郑成功姓朱,尊称国姓,故名国姓井。
44厦门小刀会杀清将郑振缨处 在白鹿洞前石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黄德美、黄位率领小刀会在海澄起义,连克石码、长泰并攻占厦门,建立政权。清参将郑振缨败于镇南关,遁至白鹿洞,被起义军击杀于此。桥为一石拱桥。
45樵溪桥及高读琴洞 在园林植物园紫云岩后山。高读岩系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的读书处。岩石上有乾隆辛卯年郑君扬题刻“琴洞”二字。琴洞附近有樵溪桥,长6米,宽1.5米,桥边岩石有余宏题“樵溪桥”三字,为永历七年(1653年)题刻。
46集美寨遗址 在集美区,南薰楼东侧。为清代遗址。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刘国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所建的屯防营寨,名“集美寨”,今存石寨门及两侧部分石墙,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故集美寨又称“延平故垒”。
47深青驿遗址 古驿站遗址。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及景泰元年(1450年),现存门楼额镌“驿楼古地”四字。
48东瑶古窑址 为南宋窑址。窑址位于东瑶村,故名。窑址在山坡,范围广大,瓷片堆积层厚,所见以青瓷为主,皆灰白胎,青黄釉,刻花纹。
49碗窑古窑址 在集美区后溪镇西北部,碗窑自然村内。系南宋时期遗址,村因窑名,窑址以村得名。窑场面积大,瓷片堆积层厚,以白瓷、青白瓷为主,其制作技术堪称当时之上乘。
50后溪城内城遗址 后改名城内,城址因名。相传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51高崎寨遗址 在杏林区高崎村东北角高地上。属古屯兵寨垒。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设防处,寨垒呈圆形,寨墙为石结构,久经沧桑,残毁将尽,今山丘西、南各保存寨墙数十米。
52五通渡头遗址 在厦门半岛东北端。为宋代遗址。五通渡头隔海与同安刘五店对峙。自宋至清代为本岛津渡要口及海防汛地。宋末幼帝赵昺南奔时即由此登岸。
53观堤亭 在厦门半岛西北端,高崎自然村北,高集海堤南小山上。为纪念建堤业绩,建于1955年,亭为正六边形,花岗岩石(泉州白)砌造。亭西立有石碑,碑正面镌刻朱德手书“移山填海”,碑阴刻海堤简介。
54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 在开元区公园南路2号,厦门市图书馆内。属公园街道办事处地界。为清代石刻。碑文据说是书法家吕世宜代书。
55“钦赐祭葬”石坊表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内紫云岩上。清代建筑。石坊表于嘉庆年间为许廷桂而立。许廷桂系镇压人民起义的清朝将领,于嘉庆十四年为义军张保仔所杀。
56澎湖阵亡将士祠碑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中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于澎湖,清、郑和谈,台湾底安,清统一全国。康熙五十三年,福建提督蓝理在此建祠里碑。
57乾隆御制碑 在南普陀寺西山门内。为清代碑刻。御制碑共8方,汉、满文字各4碑,碑立于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88~1789年)。
58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 在南普陀寺内藏经阁西侧石上。为明代石刻。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诗人、音韵学家,嘉靖四十一年参加抗倭斗争后又随戚继光、俞大猷镇守蓟北,以战攻累升游击将军;沈有容(1555~1628年),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宛陵(今宜城)人,明代万历武举出身,曾与陈第同守蓟北,后率兵驻镇福建浯屿、铜山,在抗击倭寇和荷兰殖民地入侵斗争中于智勇双全著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陈、沈同游南普陀,题名勒石于崖壁上留念。
59徐一鸣等攻剿红夷石刻 在鸿山公园内鸿山寺边。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荷兰殖民者(即红夷)首次进犯厦门海域。福建都督徐一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等率军民计焚夷舰,痛歼来敌,并在摩崖上勒石作为纪念。
60《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记》 在思明区厦门大学图书馆旧址前。为清代石刻。
61赵纾攻剿红夷石刻 在思明区白鹿洞路白鹿洞佛殿后。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荷兰殖民地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冬十一月,名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众五十多人。赵纾当时任漳州府海防同知,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他题名:“天启癸亥冬晋阳赵纾督征到此”。
62虎溪岩稜层洞摩崖石刻群 为摩崖石刻。虎溪岩稜层洞及周围摩崖有明清时期时刻数十处,系林懋时、何乔远、池显方、邓会等名人题刻。
63“无量寿佛”石刻 在开元区万寿岩万寿寺东侧岩石上。
64征倭诸将诗壁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天界寺长啸洞前石壁。诗刻反映明朝水师巡哨澎湖海域的雄壮军容,抒发誓平倭患,捍卫东南海疆之爱国情怀。
65俞戚诗壁 在万寿寺左侧。为明代石刻。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历任参将、总兵;戚继光(1528~1587年),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历任参将、总兵。俞戚系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转战东南沿海,以战功卓著闻名于世。万寿岩“一片瓦”洞前摩崖所刻七言律诗二首,传系俞大猷、戚继光所题。
66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 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秋,荷兰殖民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同年十一月,明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将五十多人。朱一冯当时任分守福宁道参政,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并勒石作为纪念。
67中山纪念碑 在开元区公园东路。中山公园东门内。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碑为方形锥顶,高17米,碑刻有“天下为公”题字。
68陈嘉庚墓(鳌园) 1950年始建。陈嘉庚(1874~1961年),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创办者,一生倾资办学,热心公益事业而负有盛誉。
69陈化成墓 清代墓葬。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同安丙洲人,历任参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鸦片战争前夕奉调把守上海吴凇口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犯吴凇口,陈化成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70薛令之墓 唐代墓葬。薛令之,字珍君,唐代福建长溪人,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薛令之始。薛于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后因故辞官,徒居厦门。肃宗即位后,思念东宫侍读旧情,欲招为大臣而令之已逝。肃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乡为“廉乡”,誉其乡之溪为“廉溪”。
71陈夷则墓 墓主为唐光禄大夫陈夷则。陈夷则系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子,其弟陈夷行于唐武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其子陈俦、裔孙陈喜。陈夷则墓系陈氏在厦门地区最早墓葬。
72陈俦墓 为唐代墓葬。陈俦是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孙,约当盛唐时期人,官至著作郎。此墓乃陈氏族在厦门岛最早墓葬之一。
73陈喜墓 为唐代墓葬。陈喜,颖川陈氏开漳七世祖,约当唐代中期人,以进士及第,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园。
74陈黯墓 为唐代墓葬。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然因参加科举开始,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石室,逝世后葬于此。陈黯是住居厦门的唐代名士,墓葬具有文物价值,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本体【前面在金榜山读书的那位】
75太师太傅墓 为明末清初墓葬。墓主郑海英,号彦千;郑广英,号涛千,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叔父郑芝鹏之长子和三子。二郑随郑成功起兵抗清,永历二年(1648年)战死后同葬于此。墓后山上岩石镌有“双忠魂”三字,至今犹在。
76陈士京墓 明末清初墓葬。陈士京,字齐奠,一字佛庄,明代明州(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卿,随鲁王朱以海入厦门,赞助郑成功抗清,曾参与岛上留守事,病逝后葬鼓浪屿笔架山,民国初迁葬于此。
77胡贵墓 为清代墓葬。胡贵,字尔恒,号洁峰。清代福建同安人自雍正至乾隆年间,以行伍出身累升广东提督,死后赐祭葬。
78陈沧江墓 古墓葬。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
79刘静轩墓 古墓葬。主墓整块石龟封穴,后围七板浮雕,宫墙及翼墙均为大块板石屏立,扶头雕狮,外围三合土构。
80林君升墓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古墓葬。林君升(1685~1755年)字圣跻,号敬亭,马巷井头村人。行伍出身,初授偏裨、游击,雍正四年(1726年)授定海总兵,乾隆间升广东提督,补台湾总兵,调福建水师提督,迁江南提督。著有《舟师绳墨》、《救荒备览》等书。
【好吧就这么多吧,累死爹了……】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描写寺庙的散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描写寺庙的散文【1】◆关于廊檐◆
穿过黑色木头与灰旧石头、深黑瓦片构成的长长的巷子,古旧意象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叠加,像蒙太奇的黑白镜头。黑色的木头柱子,穹拱,一根根漆黑横木,让人想起一根根肋骨。黑的柱子,黑的阴影,黑的印记,黑的瓷片。黑的堆簇中,透出一线光,明亮得有些让人心跳。春夏季节,明晃晃的太阳,被廊檐切割成一束束斜斜的光柱,射下来,光柱里有微尘翻滚,这是不是大千世界里的千万粒尘埃?穿过长长的迂回的长廊,听见风在巡游、祈祷。
◆关于书法◆
长长的回廊里,石碑上,留驻着隶书、篆书、草书、行书的鸟群。那些宁静的鸟,展翅欲飞,却忘记了飞翔。或龙飞凤舞,藏经楼,大雄宝殿,天井,穿逗式横拱,因了这些词句,总感觉,在唐诗宋词的屋檐下呼吸。冰冷的石头,越数百年而沉默如斯。生命远逝,只留下铁画银钩的墨痕,传递着那些喜怒哀乐、悲欣交集、湛然明了。“风动心摇树,云飞性起尘”,现实的尘埃里,谁,在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放下放弃之后,书写生命如花?
◆关于桂树◆
深秋。似乎,已经很深很深。但来自桂花树上的香气,却萦回缭绕不断。像梦,或者,一段影像。传说,开山祖师破山海明自浙江归来,师嘱,所赠两棵桂树在何处生根,何处即为弘法之地。而从《续编绥寇纪略》记载看,当时,国破家亡之后,冒着烽烟,颠沛流离乃家常便饭。《破山禅师语录》中《将扁担鸳兜作题》记述破山得一平川建寺的喜悦之情和劳动场面:“一条扁担一鸳篼,搬进土巴并石头。莫待后人碍脚手,莫待驴马栽跟斗。”桂树,见证了生命的传奇、更迭和延续。其实,更多的,是一棵精神的树,生生不息……
◆关于钟声◆
没有钟声的寺庙不是寺庙。没有钟声的安静不是安静。在一片濛濛的雨意中,听铁杵一下一下,撞击铸满篆文的大钟。钟声如雨。一片一片,在屋顶,树梢间,竹丛里,散去,荡开,远逝。龙雕翅角下的夜色,恍如一刹那亮了一下,又恢复了铁的凝重。时间与空间,一点一点消散。古朴的静,庄严的静,四大皆空的静。黑的静,红的静,白的静。钟声在时光缓缓铺开的宣纸上,启示前世、今生和未来:“当――”,“当,当――”
描写寺庙的散文【2】用近乎三十分钟的时间读完了白落梅的《我不去寺庙好多年》,心突然变得很沉静。骨子里的一些不安分,在此刻消失的无影无踪,如一尊坐禅的佛,闭目,凝神,连一贯以来的小情绪也变得遥远起来。爱读她笔下的那些小章节,把一个女子淡淡的忧伤,演绎得很生动。
喜欢那些穿行于庙宇中的女子,并不是我对俗世看得有多么开,只是觉得去那里久了,人身上似乎沾染上了佛的气息,多半是娴静如云,亦或是境界超然的。羡慕她们能够在氤氲的香炉面前,虔诚膜拜;能够怀揣寂寞,搁浅尘世纷扰。大概我不能如此,因为有着太多的放不下,所以去寺庙的机会并不多,想必很多时候去寺庙也是一种随波逐流的观光吧!
那一次,去灵隐寺,本没有多少虔诚的心,大殿里不许照相,我匆忙而进,绕着佛像环顾一周,森严的气氛,让我怯然而退。与佛,我只有一步之遥,就是这一步却无法走近。我不敢怠慢佛祖,怕他的笑容洞悉了我所有的心思,让我无地自容。因为,在慧眼的佛祖面前,我渺小如蝼蚁,为生活,为自己而奔波,总有一些不妥当的事情,在灵魂里游荡,挤压不出来,骚动,不安,缠绕着。这些年,我慢慢学会了不去计较,不去争辩,坦然中我感到心淡,却似乎变得温和。
我知道佛祖无法保佑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心底澄清,才是拯救自己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虔诚地又去了一次寺庙,弥补那次在灵隐寺的仓促。少华山上的潜龙寺,一年到头,香火就春日的四五月比较旺,来膜拜的不一定都是香客,很多是旅游的过客,他们也只是短暂的停留,看看热闹。这里,环境清幽,离家不远,我却不常去,这次算是头一回吧!天气还算安分,没有阴晦和雨落,晴好的晌午,一个人,一个包,简单到一无所有,就这样与佛再次接触。仿佛,木鱼声在召唤着我,一步步前行。
我想,拜佛不一定要走远,或许之前的狭隘才让我远走千里去灵隐寺,追寻更著名的佛家禅院。在红尘人的俗眼里,连寺庙也被打上了豪华和粗糙的标志。只要心中有佛,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虔诚。其实,我去寺庙,不是像那些老太太们去还愿,去祈求,我没有目的,也不知道想要求什么,更不知道要救赎什么?似乎带着很大的盲目性。
踏入寺庙的那一瞬间,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与佛有缘的人,却想在尘世的`纷杂中寻得一丝超脱。其实,我是带着满身的尘土走向大殿的,我无法在殿外扫去所有的灰尘,因为我知道佛的眼睛具有穿透力。大殿内,我烧了一炷香,捐了一些香油钱。而后,绕道去了厢房,喜欢看他们清洁简单的住处,那里也散发着檀香味。这里很难找到像我一样年轻的香客,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搀扶着一走一拐,她们或者祈求福寿安康,或者祈求子孙满堂。我呢?祈求什么?不知道。若,真要佛祖保佑,我希望一生拥有一份稳妥的爱情,直到终老。
看来,我还是带有目的的拜佛,只是却没有向佛祖坦露心思,我相信他犀利的眼睛。其实,爱情,来得早,来得晚,都无法预料,红尘中谁是渡谁的人?对了,就是一生幸福,不对了,就是一生悲哀。然,日子都要端正着过下去。
喜欢寺庙后面的一株千年古树,枝繁叶茂,不曾有半点枯枝。总私下里以为,长在这山灵水俊的佛光之地,是会受到庇护的。我也想沾染一丝一毫的气息,好在烟火尘世能幸福如一。
读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一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僧人们在这里修行,汲取山中日月精华,煮水烹茶,清兴盈然。以茶和佛经度时光,淡然出红尘,那么,究竟薄凉的背后是否会有一丝厌倦?我不敢去问。突然想到了许仙,被法海活生生骗到金山寺,幽禁起来为僧,二十年的带发修行,驱除了心中的恨,依然无法消去心中的爱。爱情,总是佛门之禁,却有很多人是带着爱去修行。也许,佛教导我们应该大爱,爱情只是一个人的小爱,我们需要化小爱为大爱,以大局为重。只是,我的小女人情结太重,没有多少宏伟的目标,只愿守好我的一份小爱安静下去。
没有白落梅的才情,读她的文字却使我变得清凉,她描绘的古刹禅院,多是国内知名寺庙,香客流量斐然,我去过的也只是偶尔一两个。但,从她的字句中,我能读出许多的禅韵。而我真的不够虔诚,很多寺庙也没有真正走进殿堂,徘徊在门外终不敢迈进。离佛,只有一步,这一步却永远无法跨越,因着我太在乎尘世的眷恋,太渴望感情的饱满。一个字,“俗”!我无法忘记,这个尘世里,有一个人对我说过的每一句话。
翻开自己去寺庙的记录,稀少得可怜。想来我去寺庙,多少也有点些像其他游客那样的观光,看山看水,看菩萨。尘缘未了,看一切都是纷乱的;俗心不减,听木鱼声也是杂乱的。这个我不管,去了几趟寺庙,只知道佛祖面前,唯有清澈如荷莲,才能修来一世的情缘!
描写寺庙的散文【3】在春去秋来的轮回里,那些一次又一次演绎的人事飘零,那些一幕又一幕流逝的风月青梅,于凌冽孤寂的时光隧道,若隐若现,如黑夜里次第闪亮的人间烟火,婆娑了我的视线,妆点了我的记忆,缤纷了我的芳华。
冥想,我若遁入空门,是否能剪断人间情网,望断红尘纷扰,望穿前世今生?即便不能,想必在佛寺那恬静沉思的境界里,也可消除片刻尘念,打捞起一泓澄澈与清明。
我从红尘深处缓缓而来,去向与人间难以绝缘的佛寺,沾着一身尘世的薄凉,透着一眸十月的苍茫,凝满岁月刻画在心海的惆怅。僧寺无尘意自清 。在佛香缭绕中氤氲一种思绪,在一炷香的时光里,让一种意趣的安详和智慧,萦绕周身。
一阵阵空灵清越的脆响,飘在乳白的暮霭里袅袅袭来。香客、游人已然消散,那红墙黄瓦的佛寺在绿林深处格外清寂。阵阵脆响随着我步伐的挪移而愈加清晰,一颗浮躁喧嚣的心,就在声声清脆里缓缓沉静下去,继而清宁四溢。
踩着佛寺里厚实的青石板,绕过高大的铜香炉,沿着雕栏玉砌的台阶拾级而上,游步在大殿飞檐下的回廊里。佛寺在暮色的雾霭里,显得格外庄严、圣洁而凝定。
在大殿转角处,我蓦然发现了白色与黑色的尊尊雕像,定睛一看,原来是佛寺里放生的鸽子,倚在红漆的栏杆上安恬的休憩。我原本担心突然的造访会惊起她们的一片骚动与不安,而我逐渐发现,我自由的游走在她们的身旁,她们居然很淡定从容的无视我的存在。我一时羡慕这群放生的鸽子,能如此安详幸福的享受生命中的那份静美。
白落梅说过:“人,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行囊就找到了故乡。”
生命一瞬,芸芸众生只不过茫茫人寰中的匆匆过客,所有的经历,不过是一场浮华烟云。把一切放下、看淡,我们就能在纷繁的尘世里寻一处安静之所,安抚一下疲惫、褶皱的心灵。用脚去丈量快乐,让幸福脚踏实地的与我牵手同行用心去越过坎坷,让痛苦在眉端凝成一片葱茏,给心灵一丝绿意,去迎接每个清晨的朝阳,欣赏每一抹黄昏的余晖。一程山水,因内心洒满雨露而丰盈,一段时光,因内心向往阳光而美好。
我的思绪在佛寺的空寂里游弋。我抬头仰望大殿外的天幕,深深地吸气,再长长地呼气,闭目,等待着圣灵的亲临。我听到了清丽缠婉的脆响,悠远中带着些许的飘渺和空灵,仿佛轻柔美丽的绿纱薄雾,弥漫在佛寺的上空,灵光生辉。我欣喜地睁开双目,与凌空的飞檐下那串风铃不期而遇。风轻轻拂来,飘曳着风铃那薄薄的铁片。我感谢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相遇,如那风中的风铃,遇风,她的生命才充盈着灵动与美丽。我是如此的深爱着生命,我多想伸开双臂与曾经的感怀、曾经的历练隔空相抱,正是你们,我才如此丰盈与绚烂。让那些风花雪月,那些前缘宿债,随着四季的风,伴着佛寺的净灵,绕一弯飞檐下风铃的脆响,飘荡于天空,回荡在生命的轮回里。
人生总是如此匆忙,由不得你仔细品味、认真细赏。走吧,飘一路温暖的祈愿带,让佛寺上空那清古的风铃飘荡在心海,走下去,行走在美丽的人间天堂。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国旅游成了热门。现在很多游客已经游变了祖国的的大好河山了,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放眼世界能了解更多国家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以及人文历史和宗教信仰。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在泰国境内到处都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在泰国有许多寺庙建筑。与众不同的是泰国有一座最“环保”的寺庙。这座寺庙就是郑王庙,坐落于泰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城,是泰国的王家寺庙,在泰国境内拥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郑王庙这座寺庙有其独特的地方,是利用很多废弃的瓷器的碎片建造而成,从而人们称它为泰国的环保寺庙。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当时中国和泰国友好往来,中泰两国的贸易往来频繁,泰国的商人通常会在中国进口瓷器、丝绸以及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由于轮船的载重不够,然后他们就把一些废弃的瓷器碎片放在船底增加载重量。这些废弃的瓷器碎片被运到泰国后,泰国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这些瓷片变废为宝,用废弃的瓷片来装饰这座寺庙,即节约了资金成本,又保护了环境。泰国人利用中国废弃材料建起的整座寺庙看起来典雅端庄,让人肃然起敬。从而充分的展现了泰国人们的聪明智慧。
每年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泰国就迎来了大批的中国游客。郑王庙现在已经是泰国的一个热点的旅游景点,是很多游客到泰国都必须要去参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