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龙凤纹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龙凤的传人。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河姆渡出土的有关凤鸟的史料证实,凤比龙要早几百年。自商周以来,龙凤就是天生一对了。龙象征着权威和尊严,凤象征着才艺和吉祥。所以才有\"龙凤呈祥\"的古典。
表现在陶瓷器物上的龙凤纹饰是丰富多样的。在远古,龙凤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们的祖先把龙凤视为逢凶化吉,呼风唤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于是龙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表现在宋元时期的陶瓷上的龙凤纹饰都有明确的定法。元代初年,就禁止民窑制造五爪缠身龙纹。五爪龙纹属帝王专用。表现在元青花上的龙纹是:龙身矫健,细颈长身,双眼圆睁,目光熠熠,神采飞扬,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形象。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为狰狞凶猛之状,龙爪为三、四、五、不等。其中五爪爪尖成圆圈状的极多。有云龙、海龙、水龙、团龙、穿花龙、夔龙、飞龙等。其中夔龙始于宣德,海水云龙在宣德时用得最多。凤纹,以展翅腾飞为多,有昂首云天,有回首顾盼,有龙凤呈祥,有凤穿牡丹。往往以缠枝花来烘托凤的高贵和神圣。到了晚期,龙纹的形象就逐渐失去昔日的凶捍和威严,变得猪头猪脑,细身侧行,缺乏生机和活力。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所绘的龙纹一般头部较大,身短而粗壮,须发怒张,额上写有\"王\"字,龙鳞呈\"八\"字形,官器为五爪龙,呈现一种凶猛膘悍。到了乾隆时画龙常为巨角低额,画凤颈部多毛。到了清末,所绘的龙头较短小,龙身瘦弱疲软,呈现一种萎靡懦弱之状。与此相反,凤纹却画得肥壮有力,威严盛人。以龙凤纹饰图案的寓意为:
龙凤呈祥。图案为一龙一凤。古人认为,龙为百兽之王,凤为百鸟之王。龙凤出现,天下就会祥和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千百年来,龙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
龙飞凤舞。图案为龙凤腾跃飞翔之态势。形容气势奔放雄壮豪迈。也用以形容书法笔势活泼有力。也比喻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二龙戏珠。图案为两条腾云驾雾的云龙追逐一颗火珠。传说龙珠亦称夜明珠,可避水火。故有二龙戏珠或群龙戏珠的图案。表示吉祥安泰之意。
瓷器,自诞生之初
就被赋予了众多意义,
尤其是上面的纹饰,
题材丰富,技法巧妙,
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下面是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总结的各种瓷器的图案,
明其寓意,一饱眼福。
1、二龙戏珠
一般为两条云龙与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此外,还有群龙戏珠(多条龙)和云龙捧寿(二龙盘旋间有一寿字),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2、龙凤呈祥
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哪里有龙出现,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此外还有“龙祥凤瑞”。
3、龟鹤齐龄
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鹤则是一种仙禽,“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所以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龟鹤齐龄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
4、松鹤延年
为仙鹤与松树。松被认为是百木之长,而“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所以松不但象征长寿,也是有志有节的代表。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志节清高之意。亦有称“松鹤同春”。
5、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分开来讲,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6、寿比南山
也称“寿山福海”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诗经》中有“如南山之寿”这样的诗句,以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借喻福长寿永之意。
7、三星高照
为三个老神仙。“三星”是福星、禄星、寿星。或称福、禄、寿三星,传说福星管祸福,禄星管富贵、寿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
8、年年有余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粮食。
9、马上封候
为一马上一蜂一猴;“猴”象征“侯”,即古时高官。以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来表达一种立即就要升腾的愿望。
10、太师少师
为一大一小两头狮子。古代宫名中有太师,以“狮”“师”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有两只狮子,意为教子成龙,辈辈高官。
11、八宝联春
为八件宝器。八宝分两类,一类是佛家八宝,一类是仙家八宝。佛家八宝为: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仙家八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
12、八仙过海
为八仙人各持宝器,下面有大海波涛。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人有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蓝采和。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自用法宝护身为舟,竟相过海,以示神通。
13、天女散花
为一仙女提篮作散花状。佛经故事中说,天女将花撒于菩萨的身上,用以检验佛门弟子们的行道好坏。
14、麒麟送子
为麒麟背上骑一娃娃。麒麟为毛虫之长,为四灵之一,是祥瑞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征兆。麒麟背上有骑一娃娃,可表达人们心中盼望得子的愿望。
15、五蝠捧寿
为五只蝙蝠中间有一寿桃或一团。“五蝠”即“五福”,人们认为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五蝠捧寿寓意有福长寿。
16、花开富贵
为牡丹花盛开图案。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17、平安如意
为一瓶、鹊鸦与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鹊鸦寓“安”意,再加上一个如意,而称为“平安如意”。
18、玉堂富贵
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王堂富贵”。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宋代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种。
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但是很短,尖挺形则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口,露齿,吐舌,额头高凸,两眼凝视前方,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尾部渐细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龙纹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龙爪呈风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龙鼻多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高翘并且翻转。
龙发明显,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长竖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比较明显,并且上扬。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明代早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明代晚期: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进入清朝,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
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龙的形体和形态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龙纹: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中国龙纹图案各个时期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代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和各自特点。我们鉴定的时候不要教条,应学习古人的创作构思、装饰技巧、造型特点,开阔思路。
求福篇:五福捧寿、福在眼前、三多九如、必定如意、瓜瓞绵延、室上大吉、纳福迎祥、
求禄篇:福禄双全、六合同春、太狮少师、狮童进门、百鸟朝凤、一品当朝、马上封侯、
求寿篇:芝仙祝寿、寿居耄耋、华封三祝、寿庆兰荪、青鸾献寿、天地长春、东方朔偷桃
求喜篇:喜报三元、喜上眉梢、八音和鸣、喜从天降、麟吐玉书、双喜临门、天中集瑞
求财篇:金玉满堂、金驹献宝、肥猪拱门、本固枝荣、黄金万两、日进斗金、刘海戏蟾蜍
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在古代称为四灵,其中又以龙为尊。
传说龙是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幽能明,能巨能细,呵成云,吟则雨,是变幻不定、神力无比的奇物。
夏人祖先以龙作图腾,今天的中国人就成为龙的传人。人封建社会以后,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给王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中国人对龙的钟情和敬畏,使龙纹成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最常见的装饰。
龙究为何物并无实据,早期龙纹或如鳄鱼或似蝴蝎尚未定式。先秦以前龙的形象质朴粗犷,大多没有肢爪,状如爬行动物。秦汉时,龙纹有肢爪但无鳞甲,系兽形。唐宋时,龙纹“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垦,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造型综合了各种奇兽异珍的特征。明清时代,龙纹作为帝王的象征而日趋完善,固定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千百年的丰富和衍生,使龙的造型千变万化:云气绕身,露头藏身的称云龙穿云翻飞、状如行走的称行龙首尾相望、盘成团状的称团龙龙睛圆睁,龙首正视的称正龙。另外,还见头在上尾在下的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降龙,有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等等。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任何造型艺术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追求纯粹意义上的美感。和王权时时联想的龙纹自然会有非艺术的限制。官窑青花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龙纹,作为皇室用器的标志,便是五爪龙。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局部(三爪龙)
龙一般画四肢,肢前的爪(或谓龙趾)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元青花上未见五爪龙,但同期白釉器上有五爪龙,说明元青花非官窑器。明初官窑已将青花作主要品种,出现五爪龙纹,这种画法成为明清官窑的传统画法。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盘心)
龙纹唯官窑青花有使用特权。在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制约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上不见以龙纹为饰。象征着王权的明中期起,随着禁令的松驰,民窑青花装饰渐采用龙纹,但不见五爪龙,造型也谓简单。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越窑“秘色瓷”龙纹罂
陶瓷器上龙纹的应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精致的陶器上彩绘龙凤纹或蟠夔纹。以后龙纹的应用更广,采用贴塑、模印或刻制的胎体装饰方法。唐宋时釉上彩和釉一下彩渐成瓷器装饰的主要形式,彩绘的龙纹具更高的欣赏价值。这时装饰手段在制型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龙纹还显得粗犷与简洁。精细人纹的龙纹,出现在青花瓷上。
用石料在釉下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青花,唐宋已有少量生产,但工艺上不成熟并未推广。元代中后期(14世纪中)青花因外销的需求迅速成熟。其雄伟的气势和高超的画艺达到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青花以提炼得极为细腻的钻料在素胎上绘画,有勾勒点染多种笔法。从成块大片的渲染到纤如毫发的笔触都能自如地表现,无疑为龙纹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