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带啥意思?
投石带
投石带又称飞石索,它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远射器具。投石带有两种主要类型:单股投石带和双股投石带,前者仅以索绳系住石头,后者则以囊盛石头,且在索绳的一端有一个环,施放时套在手上。
中文名
投石带
别名
飞石索
类型
单股投石带和双股投石带
历史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快速
导航
简介
诞生
使用方法
作用
意义
石球遗址
演变
古代猎具
历史
用投石带抛射的石球曾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发现,能够大致了解原始投石带的情况。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仅在1976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1059件,其中最大的重1.5千克,最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粗大的石球可直接投掷野兽,中小型的石球可用作飞石索。原始人将一些石球用藤索系起,制成"投石带",在狩猎中顺手抛出,利用旋转力量缠、击猛兽。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在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有少量石球出土;而在距今约4万年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则发现大量石球。
简介
投石带是把石球与绳索或皮带结束在一起制成的复合工具。从民族学资料可以看出,近代一些原始部落利用石球制造的狩猎复合工具,基本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股的,一根长六七十厘米的皮条或绳索,一头拴一块石头。投掷者手握条索的另一端,先使它旋转,然后放手,石球引索而出飞向野兽,将它击伤或打倒。另一种是双股的,索长130厘米左右,中间有一个兜,供盛石球之用。使用时,绳的两端握在手里,利用旋转的力量将石球甩出去,射程可达五六十米,远的可达百米。用这种飞石索,既可以投掷出一个大石球,也可以同时掷出几个小石球。
飞石索
诞生
少时读《水浒》,好奇过其中的十八般兵器,对没羽箭张清尤感兴趣,飞石击人,百发百中。后来收藏民国“烟盒画片”一百单八将,张清这一枚画的是他骑在马上,一手提枪,一手掌握“没羽箭”欲待发射,正点出人物精神。那美其名曰“没羽箭”的石头果真厉害!没有想到,前些年竟果真找到了古代那神奇的石头。
飞石索
那是在徐州南门桥的工地。四五米深的黄土下,暴露出朽腐的屋梁、齐整的石板路和数米长的城门暗壕,这显然是明代的南门大街了。某天,我在这明代古路上徘徊,拣取瓷片。突然,旧城墙基边,一堆大小不一的石球吸引了我的视线。我蹲下身,审视几度,挑拣两枚最小者带回去。一枚直径5.8厘米,重280克;一枚直径6.4厘米,重340克。均仿佛鸡卵一般,打磨得棱角全无,灰白色,表面留有氧化铁点和硫磺色,黄褐斑驳,透出历史沧桑。这就是所谓的“没羽箭”了!
没羽箭张清所使用的石子,何等大小,不得而知。但可从描写的文字中推测。宋江攻打东昌府,出师不利,被张清小小石子接连打伤15员大将。打徐宁是“眉心早中,翻身落马”,打关胜是“正中刀刃,迸出火花”,打呼延灼则是“中在手腕,使不动钢鞭”。把石子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飞石索
张清的石子,大小估计应该如同我收藏的石球,直径就在五六厘米左右,若再小则失去威力,打不倒人;再大则携带不便,张清连发18枚,身上尚存若干,计有几十斤的份量,且骑马挥枪,驰骋沙场,安得如此机动自如!
其实,石球最初充当兵器,是对付野兽的。远古年代,森林茂密,禽兽繁多。史前人为了自卫和觅食,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打制出与砍砸器、刮削器等性能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根据考古报告,距今75万至100万年前的蓝田人,已经懂得打制和使用石球。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0万年前的丁村人所生活的环境里,也都有石球出土,大者1500克,小者200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