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藏瓷如何

温婉的刺猬
灵巧的电脑
2023-01-26 05:44:35

藏瓷如何?效果好吗?好不好用?

最佳答案
唠叨的豌豆
甜蜜的毛巾
2025-11-07 17:26:09

藏瓷如何?效果好吗?好不好用?

藏瓷又名藏瓷红,是新发现的奇石石种,藏表明此石种产自于西藏高原,

瓷是由于石面富有光泽,石皮颜色古朴宝气,质感莹润,如陶瓷之釉面,故取名“藏瓷”因其石体表面多以红色为主,又名“藏瓷红”。藏瓷和大化均为水冲包浆,均有釉质感的表面光泽,就色彩而言,“色艳”是人们经常送给大化的美,尤其以艳丽的

红黄色泽为贵,红黄是中国传统中高贵、富丽、喜庆、吉祥的颜色,

是构成大化”宝气“的重要因素,藏瓷正是以红黄及其衍生色为主色调,色泽明亮,易出形,以人物形象、动植物形象最为常见,而大化彩玉的”无形“几乎被公认为是其最大的”先天不足“.

另外,藏瓷拥有的与沙漠漆相似的漆皮亦与与大化的单纯水冲包浆不同。

故,藏瓷兼有了沙漠漆与大化的特点,而独成一家。藏瓷

外观好看吗?

藏瓷是目前奇石界最新发现的石种,它产自西藏海拔4000-5000米的山涧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独有的天光地气水力等自然因素经上千万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体坚硬、致密,石胎较白,富有光泽,质感莹润,可媲美陶瓷之釉面;石面条痕、线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酷似钧瓷窑变之蚯蚓线;石色以红黄为主,或红黄相间相映,色彩光润明丽,显得高贵大气,或间杂白、黑、青、兰、紫等色,则显五彩缤纷,细观可产生层次感,呈现多个色价;藏瓷质朴多姿的石表,常见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犹如名扬天下的千年名窑哥窑瓷器上的开片;藏瓷体形多数偏大,大者可高达3米,造型千姿百态,厚重端庄,质朴内敛,又呈雍容大气。藏瓷可名之形象石、山水石、图案石等等。

最新回答
明亮的水蜜桃
光亮的树叶
2025-11-07 17:26:09

一)青花瓷器的出现

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 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

二)元代的青化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所遗存的大量窑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发现当时印有"枢府"字样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青花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是用土料画成的;而另一种则用笔工整、构图繁复、发色鲜蓝、瓷质细腻,是当时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画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当时民间用瓷,而发色鲜蓝的精致青花瓷器应该是价格昂贵而远销海外的"人间瑰宝"。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尼西亚的为数颇多。据韩槐准氏《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称:"当时马来亚人习惯,凡遇宴会,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盘"。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亦有"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的记载,因此元代的大盘可能专为外销烧制的。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见图15)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如1960年在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大盖罐,小口广腹、器身通体作十三瓣瓜棱形,上覆荷叶式盖,盖纽上画垂云纹。盖面主题为折枝花卉,盖边环以卷草花纹。器身口沿以回纹图案作边,下饰如意重云纹。器身主体部分以各种不同种类的花卉作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山石。器身下部饰仰复莲,仰复莲内分别填以朵花及四叶菊花,两莲中间以回纹带相隔。底足周围环以卷草纹。象这种在一件器物上,盖画七层,器身画十层不同纹饰的大型青花产品,比明清两代考究的工细的青花作品也毫不逊色。又如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凤首扁壶,青花托盏及青花大碗,其中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空前希世的佳作。它的造型是发晋唐发来的天鸡壶发展过来的。景德镇的五代及宋代仍有鸡头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们巧妙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造型手法,配合青花对凤的形象的彩绘装饰,而与壶体结合得十分自然而贴切。使整个凤壶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同时吸收了北方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对象的生活爱好有关的。它的青花呈色鲜蓝苍翠,用的是当时上等好料,所画笔法工整细腻,也出自绘瓷能手。这样的作品是当时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少量奢侈品,从这些精工的元代装饰样上,可以看出与宋代景德镇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的渊源关系,如盘上的回纹边,及菊花、牡丹、莲花、云龙、飞凤等纹样造型都从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脱胎而出。而新出现在壶肩部的大如意加花纹的纹饰则是受蒙古族的文化影响。这种纹样以后一直在明清的陶瓷上出现,成为我国陶瓷装饰上的特有样式。其他如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北城墙下出土的青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加紫开光镂空大盖罐、青花八棱执壶;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54年入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1962年山西博物馆入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景德镇陶瓷馆最近几年来在湖田古瓷窑址发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来看,无论从器型、料色、 釉水、花纹等方面,足可证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

元代,由于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其产销情况,元人蒋祁著《陶纪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的书籍)中记述?quot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业的剥削也更为加紧。对瓷窑课税榨取,是极其残酷的,关防也极严密。在窑座方面,则是"窑之长短,率有相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在关防方面,则"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这样,就使当时"巨商,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时耶"。同时,元统治者滥发元基金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种纸币给景德镇瓷业工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时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即当时真实的写照。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在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的环境里,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明代的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明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一切著名窑场,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青瓷的商业市场上甚至下降到这样的程度,据《明会要》记载:当年一个处州青瓷碗在海外的价值一百五十贯,一个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贯,一个青花白瓷碗的价格比青釉瓷碗高一倍,而青花瓷器却又比青釉器更容易烧成。所以青花瓷器打败了处州青瓷。景德镇能够在十四世纪以后发展成我国瓷业中心,这就毫不奇怪了。

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空前发展的程度。据记载,当时景德镇被称为"江南雄镇。"后人记述这里的繁华情况是:"毂击肩摩,四方云集,巷连鳞接,万户星稠,诚江右一大都会也。"据说当时官窑和民窑将近三百所之多,年产瓷器数十万件。生产情况是?quot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终岁烟火相望。"产品则是:"器成天下走。"商市争售,并远销世界各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若夫中华器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景德镇的瓷器最主要的就是"青花",从这些情况来看,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

明早期

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洪武二年,在镇设立御厂。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而《景德镇陶录》云?quot宣窑青花最贵。"可知明瓷第一种的"宣德窑"是以"青花"为代表作的。"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见图16),其造型坚实硬朗,端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期

到了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有所?quot青花纸薄洒盏之制。"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另用大笔分水的肴痉ā6运挛铮谙呙璧幕∩霞由掀皆鹊纳妫够姹硐值酶由钢拢⒃黾由? 浅不同的色调,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品,据《窥天外乘》等文献记载:正德时已从云南得到西域"回青",但从装饰风格上来说,大致上与成化相同。成化以后,中等器物的花纹普遍使用渲染(景德镇今称"混水"与古文献同),那时候的青花碗盘一式"动累百千",为了要"画款相同,"不致"参差互异"(《陶冶图编次》),故把彩绘青花的手艺分割成"画者只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同前注)随着技术上的精进,专业分工上更为精细,据《天工开物》中说:"共计一坏工力经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过手七十二",可见分工之细达到何等程度。明代景德镇陶工曾以其特有的"分工",为人类制造出多少精美的青花器。

明中后期

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所用青料是回青。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

四)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见图19)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见图20),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卷上),《饮流斋说瓷》也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说彩色第四),可见康熙青花是独步清朝的,《陶冶图说》中有两条说到"青料",第八条采取青料说:"瓷器无分园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第九条拣选青料说:"用青之法,画于生坯罩以釉水,入窑烧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窑火稍过,则所画青花多致散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见图22),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摧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蹶不振,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到解放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几乎到了停产地步。

五)结语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淫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热心的小松鼠
秀丽的石头
2025-11-07 17:26:09
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于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同时也可对其他没有年款的元代器物进行断代排比。

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书款始自明永乐朝,以后成为定制。书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颈、肩、腹、流、柄等部分,书款方式有彩绘、暗刻、模印、青花料书写,尤以青花料书写为多见。款识内外双圈、单圈、方框、花朵或无纹饰不等。官窑书款工整,由专人负责款识的书写,民窑书款随意,且书写方式较多,干支款如“万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还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现于政局动荡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纪年款

洪武(1 368~1398),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虽然史料记载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设御窑厂烧造,但目前并没有洪武官窑款识传世品,而且带有洪武纪年款的民窑仅见2件,如江西玉山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划不是很工整,显然是不经意写上的。

明建文纪年款

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一朝历时4年,不会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乐夺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会令其流传,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永乐纪年款

永乐(1403~1424),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带有纪年款的官窑不多,款识有青花或釉里红料书写、锥刻和模印三种。年号款识为“永乐年制”篆刻不见六字款。永乐官窑瓷器款识蓝本出自大书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书于底面,个别书于内壁。款字笔划转折之处圆润,结构紧凑。边饰有单圈、单圈加花边、双圈、龙凤、云纹、狮球、鸳鸯等。永乐官窑开明清官窑书帝王年号款的先河,这以后成为定制。

明宣德纪年款

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以年号为官窑年款在宣德时极戈常见,并影响以后历代。宣德官窑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为主。书写形式有双行竖写、单行横写、单行竖写等。边饰有双圈、单圈、双框、双框外加双圈、花形、锦纹及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模印、锥刻等。书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说,即除书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处外,也有内底、耳部、柄部、流部、盖里等。书写字体有楷体和篆体等,楷书书写工整,篆书风格与永乐相似。民窑年款器较少见。

明正统、景泰、天顺纪年款

正统(1436~1449),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景泰(1450~1456),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天顺(1457~1464),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与天顺为同一人,因正统年间,宦官王振独揽朝中大权,正统帝追求享乐,在“土木之变”被俘。景泰作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中又当上皇帝,改年号为天顺。这三朝近30年,因战争频仍,王权更迭频繁,故书有朝代纪年款器物不会很多。虽官窑并未停止烧造,但由于政权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后朝所毁的可能性。官窑书“天顺年造”器物极少,民窑书纪年款器物也不多。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识器物,也与这一时期政权动荡有关。

明成化纪年款

 成化(1465~1487),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朝官窑书写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经固定,为器底、器心、口沿等处。成化官窑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书写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双框,或双圈。有书款与刻款,书写材料青花芫主。书写不如宣德时稳重,有稚拙之风。民窑纪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为常见。款外多臣以青花双圈。清康、雍、乾三朝时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双行以青花判书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匿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框的。

明弘治纪年款

弘治(1488~1505),为明孝宗朱祜樘年号。弘治官窑年款目前仅见“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书“弘治年制”楷款与篆款。款外青花双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丽。民窑年款多书“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纪年款。字多书写不工。

明正德纪年款

 正德(1 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官窑款识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写款和刻款。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外或双固,或双框,或无边饰。字较弘治时要大,书写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颈部。民窑纪年款多为青花书写“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双圈,个别也有矾红彩书“大明年造”,但书写均不及官窜工整规矩。

明嘉靖纪年款

嘉靖(1522~1 566),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嘉靖一朝历时45年,是明代瓷器无论官、民窑生产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极多。官窑纪年款确“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为楷书款式。有一行横书、二行竖书、环书等几种排列方式。书写材料有青花、矶红、暗刻等。款外围有双固、单圈、双框、无边饰,字书写均较细长。落款位置多变,除外底、内心,还有口沿、颈、肩、腹等。民窑纪年款见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纪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明隆庆纪年款

 隆庆(1567~1572),为明穆宗朱载重的年号。隆庆朝仅6年,传世器物不多。官窑纪年款识仅见有“大明隆庆年造”一种。款识外或双圈,或双框,或无边饰。款识排列多以六字二行为主,偶有一行直书。款识书写工整。民窑纪年款识多为“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造”、“隆庆年制”和干支纪年款如“大明隆庆元年”等,款识书写更为随意

明万历纪年款

万历(1573~1620),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朝长达48年,瓷器生产无论官、民窑均数量巨大。款识风格基本分两个阶段,万历早中期的落款风格有嘉靖、隆庆风格,青花浓艳泛紫,字书写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书写笔划较肥。款识书写以“大明万历年制”楷款最为常见,还有“万历年制”四字楷款。款识排列有六字双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横书,或环书。款识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几种方式。万历民窑款识书写风格多变,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万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号加干支纪年款如“万历丁丑年造”等,书写有工整与草率两种。

明天启纪年款

天启(1621~1627),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官窑器物非常罕见。款识仅见“大明天启年制”楷款一种,书写工整。天启民窑器物款识有“大明年启年造”、“天启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岁吉旦”等。书写有工整与粗糙两种,工整者可媲美官窑,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别。

明崇祯纪年款

 崇祯(1628~1644),为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朝不见有官窑器物。书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为民窑。有“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书写不工,不易辨别。年号纪年款有“崇祯丁丑”等。

明代干支纪年款

干支纪年款为以天干与地支相配来标明器物生产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号后,如“万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纪年款即明代纪年后再加干支的款识书写方式。

清代纪年款

清代纪年款主要有年号款和干支纪年款两类,年号款多以官窑款识为主,字体有楷书有篆书,青花、彩料、暗刻等书款方式不一,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无边饰,或双框,或单框,或围以花卉,形式多样。民窑用年号纪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书写纪年和干支款连用的器物,如“顺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书写以楷书为主,工整和草率并存。

清顺治纪年款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厂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少见。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年号纪年款和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清康熙纪年款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清雍正纪年款

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胡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固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固“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纪年款如“大清国雍正九年”等。

清乾隆纪年款

乾隆(1736~1795),为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产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数量与质量都是后世所望尘莫及。乾隆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横书、环书等,四字款识“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围以双固,或单固,或无边饰,或单方框,或双方框,偶有对书款识。题款方式有书款、刻款等。书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红彩、墨彩、珐琅彩等。款识或书写或刻划均工整,字为“宋椠体”。民窑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书写不很规范,有的不可辨别。年号纪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纪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清嘉庆纪年款

嘉庆(1796~1820),为清仁宗颗琰的年号。嘉庆官窑早期仍为乾隆风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以篆款多见,无边框占多数。书款识材料有青花、矾红、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大清嘉庆年制”三行无边框篆款居多,另有“嘉庆年制”篆款,书写多不规范,辨认困难。年号纪年款有“嘉庆元年”等。

清道光纪年款

道光(1821~1850),为清宣宗旻宁的年号。道光朝瓷器生产不如乾隆、嘉庆朝,质地与釉色及纹饰均无法与乾嘉相比。官窑款识品种更是稀少,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款识排列以六字三行无边饰和一行横书为常见。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紫彩等。有书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识。字书写流畅。民窑款识见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围单框,或无边饰。款识书写不工,字迹潦草,其车有些字不可辨认。

清咸丰纪年款

成丰(1851~1861),为清文宗奕宁的年号。成丰一朝为清王朝衰落的关键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使清王朝无法顾及瓷器生产,后太平军攻克浮梁县,导致了御窑厂毁坏,造成官窑无法生产。传世成丰官窑极为少见,民窑也多半不写款识。目前所见成丰官窑年款多为楷书款。“大清成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成丰年款多见。或双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横书。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彩。有书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边饰。民窑纪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双框,或无边饰,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年号纪年款有“咸丰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清光绪纪年款

 光绪(1875~1908),为清德宗载湉的年号,光绪朝历时34年,瓷器烧造量巨大,质量在晚清中为佳。其中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寿等均有大规模的稍早。官窑年款以“大清光绪年制”最为常见,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横书等。清书写材料有青花、红彩、紫彩、金彩等。有书款也有暗刻款识。 “光绪年制”四字款较六字款少见,款外无边框,此时篆款更为少见,字书写工整。民窑款识以六字楷款多见,书写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窑,草率的极为随意。四字篆书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无法辨认。另还有“光绪年造”、‘‘光绪年制”,“光绪八年”等。

清同治纪年款

 同治(1862~1874),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成丰朝御窑厂被毁后,于同冶五年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因战乱工匠逃亡,有技术的工匠流失严重,所烧瓷器质量粗糙不堪。官窑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书款为多。款字书写较为规范,款外均不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和金彩,有书款和刻款等。民窑款识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书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认。

清宣统纪年款

宣统(1909~1911),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宣统官窑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多见,有青花、红彩、紫彩、墨彩等。有书款和刻款,书写规范工整。民窑款识为六字楷体,书写不工。

堂名款

 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养心殿”、“古香楼”、“述古堂”、“致远堂”、“文石山房”、“浩然堂”、“谦牧堂”、“寿古斋制”、“宁俭堂”……堂名款在宋代已经出现。明代后期形成风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为普遍。订烧堂名款的多为皇亲、贵族、高官豪绅、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明代花样款

 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花样款不多见,以小型动物或花卉居多。如传世的永乐朝青花龙纹葵口碗有绘一龙的,另有一碗底用金彩绘一片小雪花;宣德朝一青花凤纹洗底绘一凤;成化青花瓷器的外底绘牡丹或鹤莲;嘉靖朝一蓝彩花卉小盘底绘一蓝彩小兔;万历朝青花瓷器有以绿彩绘灵芝;天启朝有青花人物罐底绘一兔或一花朵的。

清代花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总结起来共有六类: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款,在双囤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等,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仿写款

简称仿款,又称寄托款。为后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代的年款。如明正德落“大明宣德年制”,清康熙朝落“大明成化年制”或清乾隆朝落“大清康熙年制”等。仿写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瓷器上,自明代中后期至今天仍有所见。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高有密切关系。如永宣青花以其音料的浓郁.釉质的润泽,胎质的精细一直为世所传诵,自成化以后一直有所仿制,它们都落上“大清宣德年制”年款,这些人当初的好古之心却为后世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前朝代的器物如成化的斗彩、康熙、雍正的颜色釉等,因其市场价值较高,又多被精于制假者所造,充真品谋利,这就有必要对仿写款的器物鉴定。

“天”字款

 主要见于明成化斗彩罐。罐主要有长圆腹和矮圆腹两种。底足施白釉,中以青花楷书“天”字,外无边饰。纹饰有龙、凤、海兽、缠枝花卉纹等。“天”字笔划均衡,书写有力。为明代斗彩精品。以后历代均有仿品出现,尤以清康熙、雍正仿品最精。

“供御”与“进盏”款

宋福建建窑茶盏或窑具上的款识。其所产黑釉茶盏的外底有阴刻“供御”、“进盏”字样。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新兴的生产黑釉瓷的窑场之一。北宋后期由于其生产的黑釉盏适于斗茶,一度大量烧制,带有“供御”、“进盏”款能茶盏是专为当时宫廷生产的斗茶用具。清末寂园叟《陶雅》载:“兔毫盏……底上偶刻阴文‘供御’楷书二字.”

西夏文款

西夏瓷器上也书款识,字为西夏文。如出土一件施半截褐釉的剔花瓮,白色雕地上有四行墨书西夏文。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件西夏黑釉小口瓶,其腹部刻有西夏铭文。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识。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因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命八思巴制订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为基础,运用汉语的语法,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类似现在的汉语拼音。八思巴文从1269年颁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时代标志。明正德官窑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这与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并与蒙藏上层僧侣来往密切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枢府款

细心的豌豆
糟糕的雪糕
2025-11-07 17:26:09
嘉德四季第60期拍卖会,四季书画部精选推出十一个专场,共计近3065件拍品,邀广大藏友徜徉艺海,共赴雅集。

“名家墨缘”是嘉德四季以“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为宗旨,一直努力打造的高品质书画版块。本期依旧秉承“准、精、新”的标准,遴选推出李可染、齐白石、张大千、王雪涛、黄胄、启功、吴湖帆、吴昌硕、林风眠等耳熟能详的近现代名家力作,还甄选推出唐寅、董其昌、王原祁、王铎、张照、何绍基、左宗棠等古代丹青名手力作,供广大藏家赏鉴选藏。

Lot 554

李可染 江南春雨

纸本 立轴

69×46 cm

说明:

1、此作品已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官方网站李可染艺术库。

2、李越之上款,李越之题签。

Lot 563

朱朴(明) 听贤图

绢本 立轴

134×91 cm

“墨萃琳琅”专场由资深藏家提供的二十余个同一收藏臻品汇聚而成。其中,著名出版人祖成才旧藏的一批近现代及当代作品值得关注。祖成才曾任新乡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编辑、河南新闻漫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与李苦禅、黄胄、谢稚柳等现当代画家交谊甚笃,本专辑二十余件作品可为见证。

Lot 96

周思聪 汲水图

纸本 镜心

71×46 cm

Lot 124

黄胄 畅游图

纸本 镜心

68×47 cm

展览:“继往开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红色收藏展”,炎黄艺术馆,2021年7月2日-7月18日。

出版:

1.《翰墨华章-新中国以来名家书画文犊集》第186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

2.展览画集《继往开来》第121页。

“弥珍集”专场甄选推出“漱芳书屋”集珍、“怀玉堂”撷英、“永华堂藏书翰”三个独具特色的收藏专辑,呈现业内资深藏家多年精心收藏之水准。既有齐白石、王雪涛、祁昆、溥儒、陆俨少、王震、程十发等近现代民国书画精品,又有赵孟頫、王文治、刘墉、翁同和、梁同书、张廷济等古代书家精品,值得重点关注。

Lot 304

王雪涛 猫蝶图

纸本 镜心

30×36 cm

Lot 311

蔡铣 桃溪育鹿

纸本 立轴

176×46 cm

Lot 284

祁昆 秋山幽居

纸本 镜心

100×32 cm

“当代风华”当代书画专场组织推出“妙笔传神”、“山水造境”、“一花一世界”、“入蜀方知画意浓”、“至善堂”藏珍、“清心雅趣”等多个特色专题。其中,“妙笔传神”专题精选呈现何家英、王明明、冯远、李津、杨之光、林墉等当代人物画名家力作,呈现画家们通过高超的笔墨技法传达画面人物内在的神韵和特质的颇高造诣。

Lot 706

何家英 暗香疏影伴我读

纸本 镜心

50×70 cm

说明:

1、附作者亲笔签名证书。

2、附作者与作品合影及视频。

“匠心苑”专场精选推出“清壑书屋”艺术集珍、“梨园梦华”、“北京工艺懋隆”出品、“渡海怀古”、“幽然自乐山中趣”等多个特色专题。“清壑书屋”主人解维础曾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国画教研室主任,师承关友声、黑伯龙等,与李苦禅、谢稚柳、何海霞等近现代画坛名手交往甚笃,此次精选推出解维础绘画作品及藏品百余件,丰富多彩。“梨园梦华”专题推出“荀慧生先生旧藏”、“费彝民后人旧藏”、“尚小云后人旧藏”、“张君秋后人旧藏”,呈现晚清民国京剧名伶们对书画的浓郁兴趣和广泛交游。

Lot 923

何海霞 西岳峥嵘

纸本 立轴

69×47 cm

说明:解维础上款,解维础题签。

Lot 1163

荀慧生 源远流长

纸本 镜心

119×42 cm

“古音流凨—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共计推出拍品七百余件,精选推出“只此青绿” “有明一代”“武英文华-清代宫廷绘画”等多个特色专题,及多个同一收藏专题。“只此青绿”甄选呈现历代作品,青绿山水魅力独具,用矿物质颜料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调,题材上多是以自然山川为主要的描绘对象,以表现色彩苍翠艳丽的山水景致,呈现出一派富丽辉煌之气象。“有明一代”呈现明代绘画的多彩面貌以及在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明代绘画有鲜明的阶段性,又有繁复的多样性,画派林立,对峙中有交融,交替中有重叠。“武英文华-清代宫廷绘画”专题呈现纪实绘画、历史题材绘画等常见题材,气息浓厚,格式严整,用笔细密繁琐,色彩浮华富丽。古代书画专场囊括寻丈巨制、高头大卷、盈尺小品、袖珍册页等,人物、走兽、山水、花鸟等题材无所不包,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古代书画作品愈加值得藏家们的关注与珍藏。

Lot 1986

蓝瑛(款) 观瀑图

绢本 镜心

110×56 cm

Lot 2147

王璞(清) 阆苑仙姑四屏

绢本 四条屏

182×46 cm(每幅)

本期拍卖会还推出五个线上拍卖专场,共计五百余件作品,其中 “万象—中国书画集萃” “韶华—中国当代书画”“和鸣—中国当代书画”三个专场呈现田世光、程十发、于右任、韩美林、江宏伟、陈永锵等近现代及当代名家力作。“敏行阁藏画”专场呈现赵叔孺、宋文治、卢光照、赵少昂、赵之谦等历代佳构。“无声诗—中国古代书画”专场精选呈现王学浩、黄山寿、张祖翼、胡铁梅等丹青名手作品。

Lot 2734

韩美林 人体

纸本 镜心

55×39 cm

说明:附作者亲笔签名证书。

Lot 2927

田世光 秋叶双雀

纸本 镜心

43×58 cm

Lot 3052

赵叔孺 神骏图

纸本 立轴

64×31 cm

Lot 3074

慈禧(款) 清供四条屏

纸本 四条屏

124×29cm(4)

说明:崇奇、徐郙、吴鲁、孙家鼐题跋。

瓷器 玉器 工艺品

本期嘉德四季瓷器及古董珍玩部分,汇集2200余件拍品,组成“结海堂藏瓷”、“御华钧萃——钧德堂藏瓷”、“百瓷集韵·掌玩心悦”、“嘉友藏瓷”、“瓷器玉器工艺品”五个专场。其中“结海堂藏瓷”和“御华钧萃——钧德堂藏瓷”是本期所推出的两个私人珍藏专场。这种阶段性收藏成果总结式的藏品释出,不仅对藏家本身调整收藏序列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新进藏家收藏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海堂藏瓷”,本专场虽为中国嘉德全新推出的一个私人珍藏专场,但与结海堂主人已是旧识,结海堂主人对中国古代陶瓷有着浓厚收藏与研究兴趣。结海堂美术馆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鉴赏和研究,并且积极传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私营美术馆。长期以来,美术馆秉承“结缘天下赏古之士,海纳百川收藏之家”的宗旨。专注研究,潜心收藏,勤于交流,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建立起了不同的艺术品收藏门类,构建并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收藏体系,此次结海堂主人为调整收藏序列而首次集中释出的藏品,以清代御窑瓷器和明末清初瓷器为主,其封面作品“清乾隆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气势恢宏,属乾隆早期唐英奉命烧制的传办御窑佳作,品级和档次不言而喻。

Lot 3956

清乾隆

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直径 D 50.5

“大清乾隆年制”款

欧洲私人旧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入藏

伦敦2012年11月8日拍卖会第51号

“御华钧萃——钧德堂藏瓷”,钧德堂主人是一位长期潜心收藏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藏家。其所雅蓄,主要以明清瓷器为主,而且多个品种皆有侧重。此次“御华钧萃”专场,由“御华”和“钧萃”两个专题展开,其中,前者集中释出所藏同治大婚瓷,完美呈现皇家御器之华美,大婚瓷器样式丰富,亦是当下市场的热门品类,其中绝大部分可对应清宫旧藏制瓷官样,对于梳理同治大婚瓷有着重要意义。“钧萃”部分则展现炉钧釉色之精萃,炉钧釉瓷器,器型多样,质量上乘,尤其本场封面作品“清雍正孔雀翎炉钧釉钵式案缸”,乃雍正御窑炉钧釉器,红、蓝、紫诸色交融若孔雀翎羽,灿若云霞,妙不可言。同时,又承美国Ross Edman教授旧藏,纽约苏富比1995年释出,可谓流传有序,值得关注。嘉德四季58期“钧德堂藏瓷”专场实现100%成交,可见藏家对于钧德堂收藏的认可和肯定,此次是钧德堂与嘉德再度合作,钟情晚清御窑与单色釉瓷器的藏家,不容错过。

Lot 3925

清雍正

孔雀翎炉钧釉钵式案缸

直径 D 20.6

“雍正年制”款

美国Ross Edman教授旧藏

纽约1995年9月23日拍卖会第435号

北京2003年7月12日拍卖会第770号

“百瓷集韵·掌玩心悦”专场是四季瓷器长期推出的特色夜场部分。其中“百瓷集韵”专场我们依惯例,甄选明清佳瓷百件,分别组成“余韵——清代晚期御窑瓷器”、“气韵——清代早中期御窑瓷器”、“明韵——明式瓷器”、“色韵——单色釉瓷器”、“意韵——画意瓷器”以及“新韵——晚清民国瓷器”六个专题进行展开。

近年来,晚清官窑瓷器成为市场宠儿,备受关注,“余韵”专题则十分贴合时下晚清官窑收藏热这一主题。“意韵”专题主要呈现颇富意趣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瓷器,可读性、观赏性兼具,此次更是佳器诸多,值得关注。“气韵”所呈现以清三代及嘉道时期御窑瓷器为主。本场封面作品“清乾隆青花八仙庆寿图盘口尊”,堪称本场扛鼎之作,无论装饰技法、题材以及器型之硕伟,均体现着浓郁的乾隆宫廷气息与皇族气质。其与近年来多件高价成交的唐英榷陶的人物题材佳作,无论题材还是画工,均十分类似。体量硕大而近未变形,发色纯正翠艳,纹饰描绘细致入微,堪称乾隆御窑大型陈设佳作,颇值关注。

“掌玩心悦”部分,我们则着重为大家呈现一些来源清晰,流传有序的瓷器及掌上文玩小品。其中名家之选包含郭克礼、利国伟、胡慧春、马钱特、徐展堂等知名收藏家早年旧藏。此外,其中一件“明末清初铜蚰耳炉”是杂项部分的亮点,其落柳叶篆“南水科甲关先世家”款,是一件器型、皮色、铜质俱佳的私款炉,铜炉收藏之尚选。

Lot 4025

清乾隆

青花八仙庆寿图盘口尊

高 H 60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Lot 4047

清雍正

仿宣德青花缠枝莲纹骰子碗

直径 D 29.5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国有文物公司旧藏

Lot 4028

清雍正

青花开光龙凤纹花口大碗

直径 D 19.5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纽约1975年3月12日-13日拍卖会第374号

Lot 4013

清雍正

墨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碗

直径 D 14.4

“大清雍正年制”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东方艺术部主任周方(Fong Chow,1923-2012)旧藏,1971年前入藏

纽约2013年3月22日拍卖会第1205号

Lot 4053

清雍正

仿汝天青釉葵口尊

直径 D 12.6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补缺楼高丰先生(1904-1994)旧藏

Lot 4066

明崇祯元年(1628年)

青花群仙祝寿图狮耳大炉

长 L 34.5

题识:“山东东昌府临州城南寨张居住奉神,信士苏文岳、林应首,喜奉香炉一付,在于观音堂,永远供奉,福有所归”、“崇祯元年(1628年)季春月吉日造,祈福信士苏文岳、林应首,奉神保安,清吉者也”

来源:山东私人旧藏

Lot 4103

明末清初

铜蚰耳炉

长 L 16

“南水科甲关先世家”款

来源:苏州私人旧藏

“嘉友藏瓷”是一场汇集国内外“嘉友”所藏瓷器的盛宴,因不同地区嘉友的收藏偏好各有不同,故嘉友藏瓷所汇集藏品各有特色。本期我们汇集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州、福建等四十五位嘉友,献上同一私人收藏明清至民国瓷器九百余件,拍品数量和规模较往年稳步增长。这些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同一藏家集中释出的藏品不仅品类丰富,品质上佳,而且多具有一定的专题性,对于新藏家的收藏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场封面作品“清康熙 青花内海屋添筹图外群仙祝寿图大盘”,体量硕大,画工精湛。通过对比上海博物馆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确认其为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陶期间,为康熙皇帝六十万寿督制的寿礼御瓷,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

Lot 4404

清康熙

青花内海屋添筹图外群仙祝寿图大盘

直径 D 29

“大清康熙年制”款

来源:英国私人旧藏

“瓷器玉器工艺品”是一个包罗明清瓷器、玉器、铜器、竹木器、掐丝珐琅等多个收藏门类的专场。其中瓷器部分时代跨越元明清至民国,大体按照明末清初瓷器、清代官窑瓷器、单色釉小品等多个部分呈现。玉器部分,有两件翡翠作品,料佳工细,值得选藏。文房杂项部分亦是亮点频现,开篇的“古色升香——明清仿古风”专题,以明清时期,仿古铜、玉小品构成,品味非凡,值得关注。文房部分,本场的封面作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高士奇款老坑端石福禄纹淌池砚”最为突出,此砚为日本古砚研究专家相浦紫瑞旧藏,并附有其亲书两份鉴定书,其中称此砚“石质卓著,锋芒密密,名家出品”,又具日本早年两次著录,实乃砚林佳作,值得收藏。

Lot 5116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高士奇款老坑端石福禄纹淌池砚

长 L 18.5

边铭文:“余霞散,碧落澄。耿耿一痕低玉绳,欲度不度金波凝。自然形质发丰稜,麋丸著处紫烟歕。书竹题石兴可乘,捧立须遣童头鬅。康熙壬午(1702年)暮春,江村高士奇铭”、带盒、带日本包装

来源:相浦紫瑞旧藏

著录:《文房清供展》,福冈县高等学校书道教育研究部会,1982年,第52页,图165

《文房会报》,第三十一号,东洋文房爱好会,2003年,第31页

展览:《文房清供展》,福冈市美术馆,1982年11月9日 - 11月14日,编号165

古籍善本 信札写本

本期拍卖会,古籍善本部精选推出“古籍文献 金石碑帖 书札写本 名家墨迹”专场,共汇集了550余件藏品,精彩纷呈,静候嘉期。

“古籍文献 金石碑帖”部分共推出近450件藏品。涵盖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佛教典籍、篆刻印谱、版画笺纸等门类众多拍品,并辟有卢松安旧藏专题。

古籍文献部分精选如《中庸一卷中庸或问一卷》《佩文韵府一百零六卷》《史记一百三十卷 方望溪评点史记四卷》《集古印谱六卷》《渭南文集五十卷》等明清佳椠,不仅蕴含文献价值,且收藏价值颇高。

Lot 3324

朱熹 集注

中庸一卷 中庸或问一卷

明嘉靖间刻本

1夹2册 纸本

14.3×20 cm

Lot 3341

张玉书 等纂

佩文韵府一百零六卷

清内府刻本

95册附木箱 纸本

11.5×16.5 cm

Lot 3345

古今图书集成

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

4箱808册 纸本

14×22 cm

Lot 3349

史记一百三十卷 方望溪评点史记四卷

清光绪二年(1876)武昌张氏刻本

20册 纸本

11.5×15.5 cm

Lot 3438

顾从德 辑

集古印谱六卷

明万历间顾氏芸阁刻朱墨印本

1函8册 纸本

14.5×20.5 cm

Lot 3548

陆游 撰

渭南文集五十卷

明崇祯年间汲古阁精刻本

12册附箱 纸本

14.5×18.5 cm

Lot 3551

纪昀 评点

苏文忠公诗集五十卷

清道光十四年(1834)朱墨套印本

12册附箱 纸本

13×18 cm

金石碑帖部分摩崖石刻、造像铭文、吉金杂拓、汉魏碑等均有崭露,《苏东坡雪浪石瓫铭文》《汉武梁祠》《宋拓楷帖四种》《宋故习五郎府君墓志铭》等金石学家鉴赏收藏之拓更是备受瞩目,不仅拓印精美、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Lot 3633

汉武梁祠

民国间拓本

1份51张 纸本

14.5×18.5 cm

尺寸不一

Lot 3691

沈云沛 魏家骅题跋

宋故习五郎府君墓志铭

旧拓本

1轴 纸本

54×129 cm

“书札写本 名家墨迹”部分集合书札、手稿、古今名贤墨宝等多个品类,共计100余件。其中包含了佚斋东瀛集藏专题,及金石学者端方、傅增湘,京剧演员杨小楼、现代作家茅盾等人的书札墨迹,均神妙各备,为文人墨客书房案头之佳选。

Lot 3783

杨小楼 书札

清末民国间写本

2页 纸本

16.5×27.2 cm

Lot 3826

茅盾 致外文出版社图编部信札

近代写本

1页附封 纸本

13.5×19.2 cm

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性别不限,个人能力高,有深层人脉资源的人士,可以和我联系:主要运作齐白石、齐良芷、齐良迟、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王森然、王雪涛、王漱石、汤发周、李立、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图文选自:中国嘉德拍卖、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壬寅年 【虎年】发布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