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关税多少
中日关税将在目前百分之八左右。
中日关税将在目前百分之八的基础上有小幅变化。日本出口至中国的工业制品及零配件方面,享受的关税减让幅度最大,整体关税取消幅度约为百分之八十六。
5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四年前依据所谓“301调查”结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即日起,该办公室将启动对相关行动的法定复审程序。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当天发表声明说,将告知那些受益于对华加征关税的美国国内行业代表相关关税可能取消。行业代表可分别在7月5日和8月22日之前向该办公室申请维持加征的关税。该办公室将依据申请对相 关关税进行复审,复审期间将维持这些关税。
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美国利益相关方的行业代表提交、开放审理,以请求继续进行修改后的相应贸易行动。第二阶段的审查将在一份或多份后续通知中宣布,并将提供机会让所有相关方(所有企业和个人)发表公开意见。
诸位陶瓷外贸人坦言,确实已经听说“美国启动对华加征关税复审程序”这一消息,但目前未确定是否涉及陶瓷行业。“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佛山一陶瓷厂出口部负责人说到,毕竟美国曾经也是我国陶瓷砖出口的重要市场。
据美国商务部与北美瓷砖协会(TCNA)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就替代墨西哥成为对美瓷砖出口量最多的国家。2016年至201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瓷砖量也在稳步增长。其中,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瓷砖量从2016年的5400万平方米增长至6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占美国进口瓷砖总量的31.3%。
但自2019年美国对原产中国瓷砖征收平均103.77%的反倾销税后,2020年中国瓷砖就正式退出美国市场,由西班牙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瓷砖进口国。
2021年,中国瓷砖同样未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依然由西班牙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瓷砖进口国。
据美国商务部和北美瓷砖协会(TCNA)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瓷砖消费总量为2.892亿平方米,比2020年增长9.9%。2021年,西班牙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向美国出口4600万平方米瓷砖(占美国瓷砖进口总量的22.2%,高于去年的20.7%),同比增长21.7%。
美国对华瓷砖“双反调查”相关进程:
2018年7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表针对中国301调查声明,拟向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征收10%的关税。至此,中美贸易战显然已经波及陶瓷行业,2000亿清单包括了海关编码为6907的陶瓷砖产品。
2019年4月10日,美国启动对华瓷砖“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年9月9日,美国公布了对华瓷砖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最高反补贴税率:222.24%,普遍反补贴税率为103.77%。11月6日美国对华瓷砖初裁结果出台,对未应诉企业裁决倾销幅度356.02%,普遍倾销幅度178.2%。
2020年3月3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瓷砖(Ceramic Tile)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肯定性终级裁决:获得单独税率的生产商/出口商倾销率为229.04%、中国其他生产商/出口商的倾销率为356.02
中日经济合作有极大的互补性。日本有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设备、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惠的待遇、蓬勃发展的经济和世界加工基地。友好合作不但给双方赚取了大量外汇、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共同繁荣,还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框架和国际分工。虽然摩擦不断,但商机无限,前景光明。�
1.中日经济合作使双边贸易大幅增加,为双方赚取了大量外汇�
二战结束后日本与美韩、东盟、港台形成了经济分工与循环体系。中日从1952年签订第一个民间贸易条约到70年代初只有少量的民间贸易。1971年双边贸易额9亿美元。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贸易额是10.4亿美元。1978年两国签订为期8年的长期贸易协定。根据平等互利、互通有无、进出平衡、长期稳定的原则,到1985年,各出口金额累计1000亿美元。后经双方同意又把协议延至1990年,将原定目标金额增加1至2倍。上述贸易协议执行情况基本顺利。�
90年代以来,中日摩擦增加,但贸易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1990年双边贸易额为164.4亿美元,1996年则突破600亿美元,2002年达到1016亿美元,2003年达到1335.8亿美元,2004年1678亿美元,2005年为1844.5。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在日本的出口方面,对中国(包括香港)的出口在2002年首次达到对美出口的一半左右。2003年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出口急剧增长,贸易额比2002年增加约20%,首次超过了对美出口的数额,中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最大的日本进口对象国;两国间经贸关系更趋紧密。�
经济合作为双方赚取大量外汇,而“外汇收入”是日本这类资源贫乏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日本能长期保持世界最大债权国和外汇储备龙头老大的地位,中国能逐渐积累大量外汇并于去年超过日本,两国的互惠合作功不可没。�
2.经贸合作拉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共同繁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日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中国不但从日本引进大量资金、技术、设备,还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管理管理经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牵动作用,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在直接投资方面,截至2005年末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28000家,累计协议金额约575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约414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12.7%。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同时,投资项目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扩展,投资区域也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发展。日本企业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在华日资企业产品大量返销日本,又促进了中国价廉质优的纺织品与服装、机电类工业品的对日出口,使日本的消费者获得实际利益,提高了他们的福利待遇。中国企业的对日直接投资也开始增长。�
日本还是中国第3大技术引进国。同时,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人才储备,也非常符合日本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巨大牵引;日本企业的大量投资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据估计,在华日资企业直接、间接雇用员工920万人,2004年共纳税490亿元人民币。�
日本对华援助不断增加,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形成良性互动。1979年日本在西方国家中最先对我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此后日本一直是对华援助最多的国家,在每年日本受援国中,中国一直是最大的。中国各地许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曾得到过日本政府提供的日元贷款。到2002年日方向中国提供的日元贷款已达2.1万亿日元,居各国对华贷款之首,超过我国接受官方贷款总额的40%。日元贷款一方面促进了两国贸易和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两国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市场扩大而对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做出了贡献,给双方带来好处。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成为对日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因,还成为拉动低迷的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角。对华出口动向正在成为左右日本景气的重要因素。�
3.中日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稳定发展的合作框架与国际分工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对日出口的是以劳资为主的初级产品,如服装、面料、石油、煤炭、食品、土特产、玩具、陶瓷制品、日用工艺品、工业原料等、农副产品等,这类产品占2004年对日出口的43%以上。其中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企业核心技术是日本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很难成为日本的对手。企业的绝大部分的利润流回日本本土,也说明双方出口的品种处在不同的附加价值层次上。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器、电脑、化工设备、医疗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家电、钢材等高技术产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特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研究,日本在超导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平面显示屏技术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世界最尖端技术,以传统强项制造业为基础,尖端技术为前导,可以确保日本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种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随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这种良性循环再次向更高层次上发展。至于在第三国如美国的市场上,中日两国对美出口中竞争的产品比重大约只有16%。�
中日经济关系已发展成为日趋兴起的网络经济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过对华投资、出口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中国也因日本的投资创造了近10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中国还从日本进口半成品,然后在中国进一步加工后向世界出口。在这种真正密不可分的关系下,现在每天有1万多人相互往来。�
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作为世界上最大钢铁产量生产国的中国每年要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级钢材。中国信息化的进展也导致日本生产的中间产品对华出口的增加。例如,在电视机领域日本专门生产高清晰度电视机,中国专门生产标准型电视机,其单价相差悬殊。而作为中国大宗出口产品的标准型电视机当中,占电视机成本一半以上的显像管几乎都是由日资企业生产的。而日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就要向日本总公司支付红利、利息及专利使用费等,这又成为日本企业开发新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日本制造”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大量我国生产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两国产品已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4.中国的崛起不仅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还改变了日本经济一贯仰赖美国的状态�
过去,日本经济长期受美国经济左右,“美国打个喷嚏,日本马上感冒”。经济持续高度增长的中国和资金与技术力量雄厚的日本的积极合作使东亚地区经济规模增大和地区内贸易与投资扩大,已初步形成不易受美国经济影响的地区内循环结构。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增长4%至6%,对亚洲的增长超过了10%,其中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竟高达20—30%。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双边贸易的扩大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已经使中日两国彼此都有求于对方,谁也离不开谁。�
5.中日美三国经济形成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
日本作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是亚太经济合作的首倡者和推进者;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美之间在经济发展及运行体制等方面的共性不断增多,经济利益更加盘根错节,这有助于不断消除相互间的戒心和猜忌,减少政治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把三者关系纳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美国总是把中国视为未来最有可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竞争者,既想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又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在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稳定中日关系对改善我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一向紧随美国,但又不愿长期作小兄弟,和美国有矛盾,希望借助中国牵制美国,同时又注重在中美之间掌握平衡,力图充当协调者。
中日恢复外交关系后,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的统计资料来看,中日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48.2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31.7亿美元,增长16.3倍,其中对日本出口和自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2.9倍和11.9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一)日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自1993年以来,日本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基本高于中国全国水平。统计显示,除了1990年、1997年、1998年等少数年度外,中日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中国自日本进口增长均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在1990年、1997年、1998年等少数年度,日本国内出现经济衰退,尤其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日本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中日双边贸易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0年增长速度均高于20%。
第二,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全国的比重高。1990—2000年期间,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全国的比重在11%以上,最高为1996年的20.7%,平均占中国全国的17.7%;中国对日本出口占中国全国的比重在13%以上,最高为1996年的20.4%,平均为16.7%;中国自日本进口占中国全国的比重在7%以上,最高为1994年的22.8%,平均为18.9%。
(二)中国也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日方的资料,一方面,日中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日本全国对外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日中双边贸易在日本全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据日本大藏省最新发表的《贸易统计》,2000年日中双边贸易增长幅度更大,突破800亿美元大关,中国继续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00年日中贸易额达到85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304.4亿美元,自中国进口553.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4%和29.1%,三项均创日本历史记录。
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1—4月,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85.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146.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自日本进口139.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
尽管如此,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日本之间发生了贸易摩擦。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部门宣布,依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和日本国内的关税率法,从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对来自中国的大葱、鲜香菇和灯心草等农产品实施一般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主要内容是,从4月23日起的200天内,如果从中国进口的这三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不超过过去200天的平均进口量,即大葱5383吨、鲜香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则按现行的3%至6%征税,超过部分最高将课以266%的高关税。中国就此问题多次与日方磋商,反对日方的不公平和歧视性的做法,日方拒不接受中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仍然坚持其错误决定。中国外经贸部于6月18日宣布,决定近期对于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产品加征特别关税;6月22日,中国政府决定对以上三种商品加征100%的特别关税。
近年来,中国日本之间发生贸易摩擦,有深刻的原因。
第一,双方对双边贸易差额分歧很大。从中国的统计资料来看,在1978—2000年期间,中国对日贸易仅在1982年、1990—1991年、1996—1998年和2000年等7个年度出现贸易顺差,其他16年均为贸易逆差。因此,中国认为,长期对日本贸易逆差是一个重要、长期的问题。但是,日方并不持这种看法,相反认为日本对华贸易长期逆差。例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国对日本出现1.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改变上年对日本逆差13.7亿美元的状况;根据日本的统计,2000年日本对中国出现贸易逆差,达到249.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7.4%,惊呼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增大。
实际上,这是统计方法上的差异。采用到岸价格、离岸价格计算导致有差异,采用产地统计也导致有差异,尤其是中国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统计在进口商品中。这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一样。
第二,日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中日本复苏最为缓慢。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经济仍然不景气,失业状况没有好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实行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部分产品(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上,中国的部分产品也占据相对优势。因此,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产品和国内有关部门的利益,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第三,日本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是伴随中日关系而发展的。近几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国会议员甚至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影响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日本政府借口对中国实行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第四,中国日本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初,日本根据WTO中的《农业协议》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限制进口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伊始,2月16日由日本457家毛巾工厂组成的日本毛巾工业联合会于在大阪召开临时总会,正式决定向经济产业省申请对中国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以阻止中国毛巾向日本出口。另据报道,日本纺织业界正在商讨对针织等10种纺织品提出设限申请,木筷行业、自行车行业和皮鞋行业协会等都在考虑要求政府的保护。由于担心香港、澳门发生的禽流感延及中国内地,日本农林水产省6月7日还决定暂停从中国进口鸡肉和鸭肉。在反倾销领域,1991年和1995年日本分别对中国的硅锰、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9年6月、10月,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日本企业生产的不锈钢冷扎薄板、丙烯酸酯等产品进行反倾销。这些也有可能引发和加剧中国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
因此,日本对中国实行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的最根本原因是保护国内产业和相关利益,但是日本政府采用了不公平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
中日贸易摩擦的未来走向
贸易摩擦有多种形式,主要有:设立关税壁垒,如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许可证、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滥用世贸组织规则,如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等。贸易伙伴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实践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发生贸易摩擦的贸易伙伴相互之间采取不公正、报复性的措施,愈演愈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双方遭受损失。
第一,贸易摩擦升级,只会导致双方的损失更大。日本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灯心草限制进口涉及到的贸易额约为1.5亿美元,但日方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和一再交涉,坚持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采取一系列不公正的贸易限制措施和歧视性做法。这损害了中国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和生产者的利益,影响了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
贸易摩擦促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部分农产品将会转移而进入新的市场,而日本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该类农产品仍然对日本国内农产品造成冲击。虽然被征收特别关税的3种商品在日本整个对华出口额的3.5万亿日元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中日两国间围绕“紧急限制进口”引发的贸易战可能因此继续升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只会给日本的产业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其他相关产业,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2000年日本向中国出口汽车4.7万辆,仅占日本向全世界出口的1%,但是同比增长高达36%;日本向中国出口的移动电话的数量达到145万部,接近出口总量(830万部)的20%。这将遏止其增长势头,大大影响日本汽车进入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韩国、欧美等可能替代日本,增加对中国出口汽车等。合同金额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连续4年负增长,实际使用金额连续两年负增长,2000年才实现正增长。贸易摩擦的继续可能影响日本在华企业,影响日本与中国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应当指出的是,造成的损失对日方更大,不仅难以保护日本国内相关产业,而且可能丢失中国市场。
第二,双方应以事实为根据,客观公正妥善解决贸易磨察。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中国与日本不仅是贸易大国,而且彼此是很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多个领域的合作对象。如果贸易摩擦不能及时制止,相互报复加剧,则双方的产业冲击、损失更大,负面影响更广泛、深远。双方只要坐下来,以事实为根据,经过磋商和谈判,会解决问题的。例如,2000年韩国对我大蒜实施保障措施,引发中韩贸易战,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自6月7日起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结果双方经过双方磋商,最终妥善解决问题。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商务参赞吕克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场贸易摩擦是由日本单方面挑起的。从1955年日本成为WTO成员国至今,这是日本第一次对别国采取的“紧急设限”措施。这个“紧急设限”措施就是针对中国。涉及的大葱、香菇、蔺草席,其实都是日本人自己带到中国再向日本出口的品种,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由于在中国生产成本低,因此日本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这3种农产品。这次“设限”对中国的农民和相关加工企业损失是惨重的。因为如果不能向日本出口,那么这3种农产品就不会有其他出路。
日本挑起贸易摩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国内经济一直低迷,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二是日本目前执政党的选民大都在农村,为了拉到更多的选票,他们对农民的要求不敢轻视,因此为了政治利益,所采取的措施就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表面上看,这次日本对中国的“设限”是农产品,但如果中国不采取相应措施,就会像导火索一样发生一连串的反应。现在,日本还有一些行业向政府提出了对中国采取“紧急设限”措施,所以,中国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
近来,日本各界在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意见不一。官方强调日本将继续实施紧急限制进口的措施;而产业界则要求政府撤消对中国实施的“紧急设限”。《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称,如果日本挑起的紧急限制进口,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连锁反应,那么,日本提出的任何主张都将难逃从根本上崩溃的命运。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呼吁中国尽快回到谈判桌上,他说:“我们强烈要求中国就中日贸易纠纷问题采取建设性的、有节制的立场。”
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会长、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奥田硕6月20日发表谈话,呼吁政府取消限制进口的措施。他说,既然日本标榜自由贸易,那么即使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实施紧急措施限制进口,措施也是不好的,取消这一措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他希望政府同中国开展对话,早日解决贸易摩擦,不要使两国关系恶化。
尽管日本官方称,中国对日本加征特别关税的3种产品,“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大,不是毁灭性的品种”,但是,日本某大汽车厂家对此发表谈话称:“如果报复措施时间拉长,日本产品在重要的出口地中国市场上的主导权将被其他国家的产品代替。”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贸易报复措施是很“严厉”的,因为日本对产自中国的大葱等3种农产品实行的是限额进口,额度之内的大葱等农产品是不收高额关税的;而我们的做法是把产自日本的汽车一律关在国门之外。其实这并非封杀日本汽车,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把日本拉到谈判桌前进行面对面的谈判。
由于中国的进口方停止了订单,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日产柴油机工业公司3家汽车公司6月26日宣布自7月起停止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28日,这一名单扩大到了8家,丰田、三菱、本田、马自达及日野加入到名单中来。
据统计,中国现在每百个家庭中有两家拥有汽车,3至5年之后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甚至还多,因此尽快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制高点是每个汽车制造强国的当务之急。在这个当口中国削减从日本进口汽车,其意义显然不仅仅是几亿美元的进口额所能衡量的。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方面坚持认为中国采取的报复行动是不合理的措施,是中日贸易协定不能允许的,“与日本根据世贸组织原则实施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不是一样的问题”。但随着事态的演变,国内产业界的压力逐渐加大,日本政府挺不住了。目前日本方面已经优先考虑磋商的决定,已经表明了一定程度的妥协。
有日本媒体透露,在双边磋商中,日本方面将采取再次对中国的报复措施提出抗议并强烈要求中国方面撤消的方针,平沼赳夫在谈判前夕更是再次强调“不会向中国低头”,而中国又一再强调———甚至日本不少企业也认为———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的原因是日本采取了不公正的贸易限制措施。由于中日双方的分歧很大,专业人士表示,很难对这次磋商的结果作乐观估计。
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点燃“战火”势必会导致两败俱伤,尽快达成协议对双边经贸关系百利而无一害。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荣久认为双方开始谈判表明日方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但也有专家认为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通过一次谈判全部解决,中日贸易战的复杂性使得这次谈判短期内可能还会有一些波折,而一旦破裂,双方有可能使贸易战进一步升级。
他还认为,中国在此次贸易战中表现积极、反应果断,这是逐渐成熟的表现。但在中国“入世”后,我国和一些国家的经济摩擦还会继续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一些企业一定要明白摩擦是必然的,竞争不可避免。而避免摩擦则需要在产品上做文章,提升制造业的能力,这样才可避免和同一档次的发展中国家竞争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更要注意出口多元化、产品差别化,增加附加值。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在协调应对策略、开通信息渠道、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帮助国内产业在此起彼伏的国际贸易战中尽快成熟。
中日在物流领域、医疗器械跟自动驾驶领域,还有影视文化领域可以进一步合作。
今年是中日榜交正常化50周年。双方一直认为当今中日关系的稳定对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日方一位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加入垮太平洋关系协定,对双方进一步的经贸合作有进一步的意义。中日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日方有一位资深经贸的人士认为:中国市场在物流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他惊异不已。像京东物流等电商的快速的物流服务,能够在苏州、深圳等地区能够构建4小时的交付机制。今年的RECP让中日贸易之间的关税做出了让步,这让双方都感受到了切实的好处。医疗器械是中日合作的热点。日本的诊断类医疗器械的国际竞争力很强是世界公认的。而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需要从日本进口的癌症器械很糖尿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需求非常明确。所以打算在今后的时间里,中日双方会拓展医疗器械领域的物流。
另外还有中国的自动驾驶领域。很多企业都加入到这一新的领域,不光是技术本身,还有相关的配套、保险、道路支援、交通基础设施等等,范围甚广。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交通拥堵问题。所以能够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对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受益。
最后就是文化方面的输出。之前把日本《哆拉A梦》搬上中国荧幕后,又把中国电影《飞驰人生》打破了中国电影在日本最快的上映记录。虽然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后来又把《唐人街探案3》带到日本,取得了7000万日元的票房。这说明日本民众正在接受中国的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