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钧瓷的好坏?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对于钧瓷的鉴定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的钧瓷之美。所以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整体把握才能领略出其中的奥妙。
1、首先要看窑变画景观景致是否鲜明。好的钧瓷能够表现一种完美的主体精神,体现华夏民族文化的底蕴,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如“寒鸦归林”、“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太极图解”、“峡谷飞瀑”、“秋风落叶”、“夕阳残照”、“波涛万里山河图”、“桃园三结义”等等。它们以生动的形象、意象、物象,在自然窑变状态下得以物化,思维奇异。奇妙的是这些钧瓷景致因人,因时,因境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其次要看纹路是否奇特。纹路分迸片、行纹两部份。迸片即开片,形成乍若破碎但指感光滑的钧瓷特殊审美风格。行纹名贵的有珍珠点、鱼子粒、鱼子纹、蛛网纹、冰片纹、蚯蚓走泥纹、袈裟片、菟丝缕、蟹爪痕、火狐衣等。这些纹路为钧瓷的审美增添了极多的情趣,在宋代曾以是否具有蚯蚓走泥纹作为钧瓷珍品鉴定的必备条件。
3、第三要看钧瓷釉色是否雅致,钧瓷釉色以红为主,名贵的有朱砂红、鸡血红、桃花红、胭脂红、火焰红、玫瑰红、枫叶红、宝石红、玛瑙红、朝霞红、夕阳红等等,历史上名贵的还有天青、雨过天晴、玫瑰紫等。判别钧瓷要视其色彩过渡是否自然,严格的讲红中透紫、紫中蕴蓝、蓝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隐红、五彩渗化、蕴玉生辉。以上均为钧瓷成功的标志。其中最为难得的是名贵釉色的高度纯化,釉色与纹路的统一又会上升为特定的精品和珍品的标志,如梨花带雨、孔雀彩衣、夜幕星辰、春风化雨、柳面桃花、钟乳奇石等 ,在雍正年间曾有著名的釉色,如蟹壳青、鳝鱼黄、吉翠、黄斑点、蛇皮绿、龙肝马肺等。
4、最后是选其工艺是否精细。钧瓷是北方陶瓷文化的代表,经其粗狂、豪放、古朴、端庄、雄浑为其显著特点。其制作工艺的重点是“窑变”,讲究“火的艺术” 故它不以工巧取胜,用一般陶瓷工艺的标准来衡量它,往往会因此与优秀钧瓷失之交臂。
一、真钧与仿钧
中国真正的钧瓷产际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真钧瓷,胎质纯精,坚实细腻,叩之犹如击磬,声音清脆悦耳。其釉色浑厚透亮,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相映生辉。这全赖于禹州大刘山和凤翅山五色瓷土这一独有的“地利”条件。那么,仿钧是怎么一回事呢?钧瓷始于宋朝,后来由于靖康之变,宋室南迁,禹州论为战场,窑工四处逃荒。由于钧瓷价值很高,于是在环境相对稳定的南方,便开始出现了仿钧瓷。到了明清以后各大窑系仿钧之风,也就日益兴盛。在仿瓷瓷中偶尔也会出现珍品,但它叫是不如真钧。清朝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关于“仿钧”时说“??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清朝《南窑笔记》有提到仿瓷时说“胎骨轻脆,不堪鉴赏”。这些都简要地道出了真钧的仿钧的区别。
二、钧瓷与“官钧”钧瓷者,乃是泛指。而“官钧”是有局限性的,它指的是从宋朝徽守皇帝开始到清朝慈禧太后这段时期内,专为皇官内廷烧制观赏用瓷和生活用瓷的“官钧御窑”而言。少数“官钧瓷”也有当时派兵把守钦民窑烧制出来的。
在官钧里烧制出来的观赏用瓷,自宋徽宗起就有严格的钦定。其钧瓷底部大写数码是官窑区别于民窑的特殊标记。而一部分由民窑烧制出的官钧瓷则需在底部上烧制出钦定的内容和烧制人姓名。所以,清朝以后都是钧瓷产品,统称为古钧瓷。在古钧瓷中,足底有数码或有钦定铸文者又称为“古官钧”。而在古钧与古官钧中又分为两大类:古钧鉴赏珍品:经科学鉴定古老而又具有极高艺术鉴赏价值者。古、珍兼而有之。古均考古藏品:此为越古越好,不必苛求其珍。
三、钧瓷的划分钧瓷的品种有数百种,其高大者过人,其袖珍者手藏;然而钧瓷的品类只有三种:珍品、精品、常器。而珍品又有上珍、中珍、下珍之分;上珍之品,通常为仙家之物,偶有得者,也多为残瓷。中珍之品,在过去通为皇室御用贡品。据文献记载,每年也多不过36件,因此,现有所谓的钧瓷珍品,不过是中珍、下珍之品也!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钧瓷器的显着特征―蚯蚓走泥纹,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在者,官钧的窑变更为丰富漂亮,而民钧则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但色调的反差较官钧要大。
元钧的釉层施得很厚,从流釉和胎壁显露的胎釉交接处可看到釉是反复多次施的,故光亮度一般均比较好,普遍有乳浊现象。由于釉层厚,流釉,积釉现象很普遍,在器物下腹,釉层的边缘呈垂珠状,釉面有蛋白石的光泽,普遍有粗大明显的棕眼,在积釉的地方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有的早期中国瓷器产品气泡还有破裂。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赵编导)栏目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三楼)钧窑的底釉为青釉,所以元钧釉色很复杂,有灰青釉、天青釉、天蓝釉、乳(月)白釉、灰褐釉。有的有紫红斑、褐红斑、灰黑斑,这些斑纹和釉层流动浸润,有的像流动的岩浆,与粗犷厚重的胎体、凝厚的釉层很协调地配合,产生一种趣味天成的浑厚凝重效果。
宋代钧窑瓷器的釉具有釉层凝厚,釉质乳浊,釉层纹理深沉,釉面流动的特点,厚莹的釉层泛出宝石般柔美的光泽。由于铜的粒子对光波有选择性反射、吸收作用,烧成后在淡青釉中出现惊人的红彩效果,有的像成熟的秋海棠,在玻璃釉中红得浓艳欲滴;有的红得发紫,像盛开的玫瑰。天青釉上的红斑,宛如蓝天飘动的云彩,而整体通红的釉面则像令人心醉的晚霞,使釉面出现千变万化的效果,不少釉层有蚯蚓走泥问现象。
宋代钧瓷的釉色主要有:月白釉,其釉色以蓝为基调而淡,釉面有明显的棕眼。天蓝釉,具有釉层丰满,晶莹透彻的特征。宋代官窑施天蓝釉器物较多,而釉的变化亦较多。天青釉,为蓝色乳光釉的一种,较天蓝釉色淡,而又较月白釉色深。除单色釉外,钧窑还首创了利用釉的不同呈色机制,变换出不同的色彩进行装饰的窑变釉作品,灿如晚霞般的釉面与天青等色釉相互映衬分外绚丽,打破了单一青釉的格局。这种巧妙利用铜的还原理论而呈现的玫瑰紫釉色,青蓝交融,变幻万千,使原本就古朴高雅的陶瓷器物更加卓尔不群。玫瑰紫釉,为紫中有蓝,蓝中有紫的釉色。民均器物中的玫瑰紫釉器物精品,亦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虽然胎质、器型不及官钧精细、典雅,但釉色却别开生面。丁香紫,釉色较玫瑰紫较为沉重,亦为钧窑变釉的一种。葡萄紫釉,其釉色中紫的成分较多,较丁香紫明亮,且较少蓝紫相同的大色斑。海棠红,为钧窑窑变釉最为艳丽的颜色。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汉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中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钧瓷着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
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有的像扬州八怪的大写意,泼墨而就;有的飘逸虚幻,遐想无穷。
真是景观缥缈,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
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底款数字是区别使用级别、规格的,是宫庭文化的反映,是“钧不过尺”的定位,“九五之尊”的物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前因,是宋代理学家物化其理论的象征。持该观点为当代钧瓷美学理论家“润雅斋”的群体。
艺术品投资讲座,让您有机会和圈内最具权威的专家面对面交流,
像叶佩兰,蒋文光,张淑芬,李宗扬,单国强等等.
向国内及华东江浙地区高端收藏家,广泛征集各类古董古玩,
要求精品瓷器、玉器、书画、杂项等,选中藏品可在我公司进行拍卖,有意送拍品者可将藏品发到本人电子邮箱中,以便初步筛选,
或直接电话咨询上海钧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成立伊始,始终坚持着以体现古董艺术品价值为核心战略思想,在公司私有化会所中,以品鉴论道的方式来与各界成功人士、财团、基金、收藏协会等多次探讨交流。
我司企业理念:通过历史的勾描,体现收藏品的六大价值,收藏价值、欣赏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以我司“以藏融汇古今,凭信决胜市场”为口号,力搏广大藏友信赖,以最高端、最有效的方式迎合市场,将收藏再次带入新的财富时代。
征集范围:一:瓷器类:高古瓷中的唐三彩、唐青白瓷、宋五大名窑、宋代各地方窑口瓷器、元青花、元青花釉里红等。明清官窑瓷器等。以上均以完整器为佳。
二:玉器类: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上古高古玉(价值颇高)、战汉时期高古玉、明清玉雕为主。另特选征近代工艺大师和田玉、翡翠作品、籽料、山流水等。
三:字画类:清初四家、清代十大画家、宫廷画师、民国、现当代等名家为主。
四:杂项类:明清黄花梨、清宫老檀、明清牙、角雕件,文房用品,古籍善本等。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8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我的回答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资料来源:博宝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