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上的编号代表什么
瓷砖上的编号代表色号和型号。
色号是为了区别同一型号的瓷砖产品不同的批次生产的产品。型号就是指某款产品的唯一名称能直接对应到某款具体的产品上面。
这个编号是商家为了自己区分而设立的。
瓷砖,又称磁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瓷砖常识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此得名通体砖。
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通体砖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所以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通体砖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而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通体砖常有的规格有300x300mm、300x600mm、400x400mm、500x500mm、600x600mm、800x800mm等等。
优点:由于表面较粗糙,所耐磨性、防滑性是所有瓷砖最好的。
缺点:它独特的结构决定了通体砖的纹理、效果单一,装饰效果较差。
扩展资料:
国家分类标准:
瓷质砖 吸水率 小于等于0.5%;
炻瓷质 吸水率 大于0.5%小于等于3%;
细炻质 吸水率 大于3%小于等于6%;炻质砖 吸水率 大于6%小于等于10%;
陶质砖 吸水率 大于10%。
吸水率表达:
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
吸水率 0.5%-10%概括为半瓷
依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工业砖等。
依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
依烧成分: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瓷砖。
依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
依吸水率分: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
依品种分: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全抛釉、抛晶砖、微晶石、劈开砖、广场砖(文化砖)。
依生产工艺分:印花砖、抛光砖、斑点砖、水晶砖、无釉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瓷砖
标准名称:陶瓷砖 标准编号:GB/T 4100-2006 标准状态:现行 标准简介:本标准规定了陶瓷砖的定义、分类、性能、抽样和接收条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志和说明、订货。 英文名称:eramic tiles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6-02-07 实施日期:2006-09-01 首发日期:1983-12-27 提出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 附录H 干压陶瓷砖0.5%<E≤3%BIb类——炻瓷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捏练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由古罗马人发明。因此红砖是属于陶的。
6901、硅质化石粉(例如各种硅藻土)或类似硅土制的砖、块、瓦及其他陶瓷制品 6902、耐火砖、块、瓦及类似耐火陶瓷建材制品,但硅质化石粉及类似硅土制的除外
6903、其他耐火陶瓷制品(例如、甑、坩埚、马弗罩、喷管、栓塞、支架、烤钵、管子、护套及棒条),但硅质化石粉及类似硅土制的除外 6904、陶瓷制建筑用砖、铺地砖、支撑或填充用砖及类似品
6905、屋顶瓦、烟囱罩、通风帽、烟囱衬壁、建筑装饰及其他建筑用陶瓷制品 6906、陶瓷套管、导管、槽管及管子附件
6907、未上釉的陶瓷贴面砖、铺面砖,包括炉面砖及墙面砖;未上釉的陶瓷镶嵌砖(马赛克)及类似品,不论是否有衬背 6908、上釉的陶瓷贴面砖、铺面砖,包括炉面砖及墙面砖;上釉的陶瓷镶嵌砖(马赛克)及类似品,不论是否有衬背
6909、实验室、化学或其他专门技术用途的陶瓷器;农业用陶瓷槽、缸及类似容器;通常供运输及盛装货物用的陶瓷罐、坛及类似品 6910、陶瓷洗涤槽、脸盆、脸盆座、浴缸、坐浴盆,抽水马桶、水箱、小便池及类似的固定卫生设备
6911、瓷餐具、厨房器具及其他家用或盥洗用瓷器 6912、陶餐具、厨房器具及其他家用或盥洗用陶器
6913、塑像及其他装饰用陶瓷制品 6914、其他陶瓷制品
标准编号:GB/T 4100-2006
标准名称:陶瓷砖
标准状态:现行
英文标题:Ceramic tiles
替代情况:替代GB/T 4100.1-1999GB/T 4100.2-1999GB/T 4100.3-1999GB/T 4100.4-1999GB/T 4100.5-1999
实施日期:2006-09-01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本标准规定了陶瓷砖的定义、分类、性能、抽样和接收条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志和说明、订货。
P是代表抛光砖的意思,G是代表吉祥石。8022是型号C是超洁亮的意思。
瓷砖因其坚硬,耐磨,适合室内外大面积铺贴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瓷砖在制作时留下的凹凸气孔,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造成了表面很容易渗入污染物,甚至一些茶水倒在瓷砖上都回天无力。
瓷砖对原料颗粒细度要求较高,一般不低于250目的微粉才能成为合格的粉料,渗花砖则要求较低。因此烧制成形以后,瓷砖的砖体要厚实得多且在吸水率方面要远低于渗花砖,耐磨性更强。
扩展资料:
用户贴瓷砖注意事项:
1、贴砖一定要留缝,因为瓷砖在环境影响下会发生热胀冷缩,预留砖缝可避免相邻瓷砖相挤压而出现空鼓脱落。
2、另外瓷砖留缝也可以减少因瓷砖尺寸误差和手工操作误差引起的接缝不齐、铺不平。
3、瓷砖厂加工时容易在瓷砖背面形成一层白色粉末。这层粉末会在铺贴时形成阻隔层影响水泥砂浆和砖的接触,从而降低粘结强度。所以铺贴前一定要认真处理,必要时可在泡水前后进行刷洗,确保灰浆无残留。
4、同一款瓷砖,不同的出厂批次会有一定的色差,厂家会经过分色将相近颜色的瓷砖分为同一个色号。工人铺贴时不注意色号,就会导致相邻瓷砖色差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砖
瓷质砖虽然致密度更高,但是对于原材料要求苛刻,且烧成收缩非常大,必须依赖磨边工序才能满足铺贴尺寸要求。北方地区的外墙砖(有防冻要求)、阳台小地砖、木条砖(替木地板)、部分仿古砖和抛釉砖,执行此类标准。
【摘 要】
本文从仿古砖名词的由来,谈到仿古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仿古砖的材质,坯、釉特征,谈到装饰手法、装饰工艺和装饰材料;从装饰谈到功能,涉及防滑、耐磨、防污、防静电、抗菌、自洁;从产品的价值链谈到创新和品牌;从引进、消化、吸收谈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最后对仿古砖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仿古砖、有釉瓷质砖、历史与文化、坯和釉、装饰、图案和色彩功能、创新、展望。
前言
仿古砖通常指的是有釉装饰砖,其坯体可以是瓷质的,这是主流;也有炻瓷、细炻和炻质的;釉以亚光的为主;色调则以黄色、咖啡色、暗红色、土色、灰色、灰黑色等为主;仿古砖蕴藏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装饰手法使其成为欧美市场的瓷砖主流产品,在国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仿古砖的应用范围广并有墙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创新设计和创新技术赋予仿古砖更高的市场价值和生命力
1、仿古砖的名词由来,仿古砖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
仿古砖最早源自欧洲的上釉砖,之后首先由台商介绍到大陆,称之为泛古砖,之后又有称为古典砖、复古砖、仿古砖的,其中以“仿古砖”的名词用得较多,大家叫惯了,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同类砖的“商品名”。商品名词不同于专业名词更不同于学名不必十分严瑾,就好像人们把工交车叫做“巴士”,将袖珍磁带收录机叫做“随身听”一样,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另外“仿”本身并没有“贬”义,能说“仿生学”中的仿有什么不好吗?关键是要看你作得怎么样,是单纯“模仿”还是有所“创新”。
欧洲人习惯称仿古砖为“Rustic”特定指上釉瓷质砖,“rustic”译成中文为:乡村风味的、质朴的、粗犷的,粗面的;这是指仿古砖的色彩和外貌着重体现的是重归大自然的风格,进一步讲,欧洲人崇尚他们祖先创造的文明、他们的古建筑风格、油画、古典音乐,他们认为在瓷砖中“仿古砖”最擅长于表现这种题材和风格,无论是用于公共场所还是用于家庭的装修上。欧洲人常常提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提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提到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西斯莱(1839-1899)和荷兰著名画家凡高及他的代表作“向日葵”;谈到线条和色的运用;谈到贝多芬和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其实色彩、图画和音乐都是相通的,都是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在所有建筑砖中,恰恰是仿古砖最擅长于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仿古砖的魅力之所在。
2.仿古砖的材质和坯、釉特征
仿古砖属于有釉砖,其坯体的发展趋势以瓷质为主(吸水率≤0.5%),也有炻瓷质的(吸水率0.5~3%)、细炻质的(吸水率3~6%),炻质的(吸水率6~10%)可分别参照GB/T4100-1999陶瓷砖标准中的4100·1瓷质砖;4100·2炻瓷砖;4100·3细炻砖和4100·4炻质砖。普及仿古砖以亚光的为主,全抛釉砖则在亚光釉上印花(或底釉上印花再上一层亚光釉)。最后上一层透明釉或透明干粒,烧成后再抛光,属釉下彩装饰。
上釉砖都涉及一个敏感问题即坯、釉适应性问题。为防止和杜绝后期龟裂、坯体的吸水率必须降低,其结果导致瓷质砖的比例越来越大、并有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趋势。
3.仿古砖的规格和生产工艺,装饰图案和色彩运用
仿古砖的规格通常有:300×300 、400×400 、500×500 、600×600 、300×600 、800×800的,欧洲以 300×300 、400×400 和500×500 的为主;国内则以600×600 和300×600的为主;300×600则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规格。仿古砖的表面,有作成平面的,也有作成小凹凸面的;仿古砖多为一次烧成,烧成温度1180~1230°C,在辊道窑中烧成,烧成周期通常为50~70分,烧后的瓷砖500×500以上的,多采用全封闭式除尘的干式磨边工艺。
仿古砖的图案以仿木,仿石材、仿皮革为主;也有仿植物花草、仿几何图案、纺织物、仿墙纸、仿金属等。烧成后图案可以柔抛,也可以半抛和全抛。瓷质有釉砖的设计图案和色彩是所有陶瓷中最为丰富多彩的。
在色彩和色彩运用方面,仿古砖多采用自然色彩,采用单色和复合色,自然的色彩就是取自于土地、大海、天空等的颜色;这些自然色彩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沙土的棕色、棕褐色和红色的色调;叶子的绿色、黄色、桔黄色的色调;水和天空的蓝色、绿色和红色,这些色彩常被一些设计师所应用,用在仿古砖的装饰上,再有就是较为抽象的春、夏、秋、冬季节对自然色彩的影响,自然色彩可能是明亮的或柔和的;热烈的或阴郁的;温暖的或寒冷的,总之,要捕捉这些感觉,再通过色彩运用到仿古砖上。
4.仿古砖的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装饰机械
仿古砖的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也是在所有陶瓷砖品种中最为丰富的。在施釉方式上既有喷釉又有淋釉、也有二者结合的,以上属于湿法施釉,擦釉、撤干釉粉、施干粒则属于干法施釉,辅之以喷水增湿和喷胶固化等工艺手法;在印花上,则有平面印花和辊简印花、胶辊印花以及它们的组合;在表面抛光上有柔抛、半抛和全抛;在磨边、倒角上有湿法的也有干法的。与上述施釉、印花、磨边等工艺配套的机械装备,我国大多已能独立自主的生产。如佛山市新景泰陶瓷机械有限公司和佛山市美嘉陶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式的喷釉、淋釉机,打点机和挂砂机、喷水喷胶机;平板印花和辊印花机,擦釉机;磨边倒角机,自动切割机,抛光机、釉抛机及施釉线、印花线等配套设备。
印花装饰的最新水平是喷墨印刷,其装备的国产化也正在抓紧顺利地进行中,听说年末可望由科达机电推出第一台样机。
值得指出的是,在日用陶瓷装饰上已成熟的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均相继用在仿古砖的装饰上,现在在欧洲风行的抛釉装饰就源自日用瓷的高温釉下彩装饰。
装饰手法的物质基础是装饰材料,其中绝大部分已作到国产化,主要有各种普通型坯、釉用色料,大部分胶辊印花用色料,各种普通熔块和干粒,各种普通型金属釉、闪光粉和闪光粒、珠光釉、金水和金膏;但有些高档装饰材料还要进口,陶瓷喷墨用耗材(包括4原色墨水)还没有国产化,一些高档印油及印油用添加剂还要依赖进口。
5.仿古砖的功能化
仿古砖属建筑陶瓷,主要用于建筑物室内、外装饰用,随着使用范围和使用群体的需求不断扩大,对防滑、耐磨、防污自洁、抗菌、抗静电、光变幻等功能提出了不同要求,从而派生出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仿古砖。如通过干式施釉、施高温干粒、表面改性,开发出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十分优异的仿古砖;自洁釉则赋予砖优异的抗污自洁功能;通过施半导体釉和珠光、偏光釉则派生出抗静电功能砖和具有光变幻效应的功能砖。总之,仿古砖多功能化的趋势和前途十分广阔。
6.展望
我国仿古砖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只有意大利、西班牙生产的同类产品的1/3~1/4甚至还低些,这主要归咎于我们没有著名的名牌,我们的砖缺乏自主创新,仿古砖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存在一个价值曲线,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就好像由人脸上的二个眼睛和一个嘴巴所组成的曲线,我们可将二个眼睛比作创新和品牌,将嘴巴比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它吃进去原材料、能源和水吐出来产品,前者占了产品市场价值的80%以上,而生产和加工全部加起来还不到20%甚至不到10%;所以有要改变观念,要将创新(包括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和名牌(自主名牌而不是贴牌)放在首位。
技术创新是一种自后向前的市场行为,它的创意来自于市场,而它的成功与失败同样也受检于市场,它既是一项科技活动,但它更是一项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综合经济活动,通过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水平,其中自主创新是提高科技水平的关键。
仿古砖今后的发展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要在品牌和自主创新上,下大功夫,只有这样,仿古砖这个品种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最后强调一下,仿古砖作为瓷质有釉砖,在应用上有墙地一体化的趋势、在铺贴装饰上更加灵活和多变,因此,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参考文献
1、俞康泰。 2006年意大利国际陶瓷产品展和技术展观后感。陶瓷,2006,11
2、丁洁民、张洛先。建筑装饰工程材料。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3~60
3、中国百科全书艺术体育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4、吉母·克劳斯(美)。色彩设计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甘智和。中国陶瓷企业创新设计的思路,佛山陶瓷高峰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