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峰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颜色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出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要说为什么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顶峰,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简述。一、 从特点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瓷器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且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宋瓷的釉色美丽,以典雅委婉,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表现了儒文化所倡导的繁复素雅之美,有分明的民族精神表现。其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外型,颜色,纹样追求完好、意境、气韵。在以后的几个朝代中很多特点都被忽视了。二、 从外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作品朴实大方经济耐用。不仅考虑了使用功能,而且还兼顾了审美要求。三、 宋瓷的装饰纹样,随造型的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活泼自由。诸多名窑以各具风格特点的纹样装饰赋予生活用器以美的性格,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创造,丰富了中国瓷器艺术言语,拓展了瓷器艺术的审美境界。例如带有浓重官方生活气息的“磁州窑”、“耀州窑”瓷和胎质雪白致密釉色白里泛青、晶营如玉的“景德镇窑”瓷,“龙泉窑”瓷,“越窑”瓷,“汝窑”瓷等。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峰”的简析。
汝窑天青釉。和国民瓷器青花瓷不一样,汝窑在民俗,很有可能好多人真不知道。但只需对古代中国瓷器略微有熟悉得人心里。汝窑瓷器都不容置疑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影响力。明清时期,就已有谚云:“家有千金,不如汝瓷一片”为什么这么昂贵由于,它便是我国古代陶瓷造型艺术的巅峰尽管,它仅仅超低温软塑瓷。那样,为何这是中国古代瓷艺的巅峰呢?
汝窑瓷器的身上反映的是古时候中国思想史和审美观念的真谛。故此,空前绝后,无出其右,是为巅峰。大家看来汝窑瓷的家世。我们说的汝窑,严格说来,应当叫“汝官窑”传奇这是造型艺术皇上宋微宗一声令下造就出去的传奇当重臣请宋微宗标示要烧出什么口袋黑白的瓷器时宋微宗皇帝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样色调做未来”什么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调?
市井传闻,宋微宗一日梦到天降大雨,不一会儿却云开日出。一觉醒来以后,宋微宗感觉心情烦闷,立刻赋诗一首,并把烧制官叫到面前,指令他烧造出如同青霄云朵一样的瓷器。在宋微宗的指使下,汝窑产出率了一种天青釉的瓷器。这类天青色釉层近看不冷不热,远看也无甚新奇。但是天青色汝窑,却宛如蓝天白云草地般平静清雅,别具一格,总体完美无瑕。凭着此类优秀作品,汝窑不但位居“宋代五大名窑”居首,更象征着我国瓷器的最顶峰大成者。
无论如何,靖康之变后,宋代建都杭州临安,浙江省两个窑口龙泉窑、越窑,便成为了皇家供品。龙泉青瓷有很大的后来者居上之意,不但替代了越窑变成宋代更为知名的瓷器窑口,同时销往国外。直迄今日,景德镇市还持续烧造龙泉青瓷,由于其物美价廉,销售量都是节节攀升。
(一).“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 ...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可见艺术是主观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产品,艺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间的心灵互动。而陶瓷作品的艺术性就是陶瓷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间精神上的交流。面对一件精美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陶瓷工艺品,我们很难从中领悟或体会出什么真情实感,因为它只是商品,不是艺术品。那么陶瓷大师们、学院教授们的作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吗?我看未必。抛开作品工艺性标准,单说艺术性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年来,由于艺术瓷越来越为收藏者重视,其价格也水涨船高、逐年攀升。商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挖空心思以各种名义组织大师和教授进行笔会。一时间,笔会作品满天飞。而大师和教授们本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应付了事。可以想象,这种应酬之作其艺术含量能有多少!既然当代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主观的,在价值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选择艺术性高的作品呢? 无论是中华民族的还是世界上其它民族的主流艺术都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陶瓷作品的艺术性不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也不是卖弄技巧,更不是单纯对观者感官上的刺激。它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它是欣赏者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它是超越时空的心有灵犀。一件值得收藏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知道清末到民国初期的时候,由于一批文人介入到瓷上绘画,极大地提升了瓷画的艺术性。但是由于他们无法熟练掌握釉、彩以及烧成气氛、温度等工艺要求,所以浅绛彩作品的工艺性差,无法长久保存,极大地影响了其收藏价值。现在无论是收藏市场上的浅绛彩作品实物,还是网络上搜索到的浅绛彩图片资料都存在釉彩严重剥落的现象。后来民国时期出现的珠山八友作品,在工艺上克服了浅绛彩作品的工艺缺陷,达到了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对象,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无独有偶,在浅绛彩瓷出现一百年后的今天,大批国画、油画名家纷纷介入到瓷上绘画。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瓷上创作往往浅尝辄止,忽视陶瓷的材质美,我们也就不难判断其工艺水平的高低了。
(二)重视陶瓷艺术家本人的修养我们知道艺术是主观的,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作品本身所展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品评一件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时通常会说该作品的格调是高还是低。“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思想品格和艺术修养的总汇体现。”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欣赏角度来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品格呢?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和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文化构建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是多元的、复杂的。尽管儒、释、道各自教义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重合的部分。从个人的修为角度看,儒家推崇品德,佛教宣扬功德,道家提倡道德,都是强调个人要有高尚的品格。艺术家是为人类创造高尚精神财富的工作者。难以想象艺术家的道德品质低劣,他的作品的格调会高雅.明代文徵明曾言:“人品不高者画品便见卑下。”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高尚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之说。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画家只有本身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作品是性灵的流露。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高格调一般不仅要表现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内容,还要求艺术家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这与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亦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开卷有益,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诸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作为当代高温色釉瓷上绘画的领军人物,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现代文化内涵,突破传统工艺美术价值观念,借鉴中、西方绘画艺术技法,逐步形成了彰显个性审美趣味的艺术风格。李菊生的人物创作多取材于传统诗文。他通过刻画人物的瞬间情态,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三)选择资深当代艺术陶瓷经纪人收藏者面对众多的艺术陶瓷作品,很多时候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一方面有收藏者自身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当前艺术陶瓷收藏没有一个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指导标准,更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引导、规范和监督这个市场。收藏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专业、可靠、资深的经纪人比自己直接选择作品更为安全、保险。李菊生当代陶瓷艺术品经纪人大概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真正可以一直活跃在收藏一级市场而屹立不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些资深的经纪人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和检验,视信誉为生命,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诱惑,以严格的职业操守呵护、捍卫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市场。通常,艺术品收藏被认为是精英文化。收藏高品质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不仅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更需要收藏者不断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以进行最原始的建筑活动。
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扩展资料:
特性
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
分类
陶与瓷的区别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2、 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 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 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
按体系分,分别有
1、 青瓷体系
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
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哥窑与龙泉窑(即弟窑)(浙江龙泉县)哥哥 章生一 弟弟 章生二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弟窑,既龙泉窑
钧窑: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2、 白瓷体系
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3、 黑瓷系: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960-1279年、名窑崛起,技艺精湛,流派众多,呈现出百花争艳、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产量之多、质量之精、技艺之高、风格之美,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昔有“五大名窑”之说,今有“八大窑系”之称。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将们拥立为皇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宋朝长达3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长命王朝之一。如果说唐朝是一个崇尚“武功”的庞大帝国,那么宋朝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文治”之邦。这种时代特征不仅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而且充分体现在陶瓷器的艺术风格上。唐瓷那种雍容博大的异国情调(或称“胡风”)已经消失,而充满于宋瓷的却是一种幽柔典雅的文人趣味。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世界上的瓷器都是仿宋瓷器。由于宋代的思想文化开放,人民安居乐业,生产业和手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从而宋成为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我们所熟悉的龙窑、景德镇就是宋朝的瓷器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从宋瓷的各个方面来看,宋代瓷器都是中国瓷器史的最顶峰。
考古资料证实,中国瓷器在发明之后,从唐代开始通过陆路和水路远销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和东非等国。中国瓷器销往欧洲是从16世纪初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转销开始的,继而代之的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由荷兰垄断者经营,之后是欧洲各国来华直接进行瓷器贸易,中国瓷器大量运往以洲,贸易达到高峰。
随着中国瓷器的输出,制瓷技术也随之传播。最早向中国学习制瓷技术的是朝鲜,在10世纪初开始在国内设窑烧造瓷器;日本在8世纪引进我国的烧窑技术,13世纪初派匠师到福建学制瓷技术,回国后在濑户烧造瓷器;埃及在12世纪仿制中国瓷器成功。1470年意大利人学会了中国的制瓷技术,首次在欧洲烧造出瓷器。1709年德国人成功地学习和掌握了中国制瓷技术,烧造出第一批优质瓷器。此后法国于1738年,英国于1745年,荷兰于1764年,美国于1890年,先后学会中国的制瓷技术,造型装饰也受其影响,生产出各自独特风格的瓷器。中国制瓷技术的发明,不仅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制造了性能优良的用器,同时也提供了精美材质的艺术作品,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陶瓷在当代得到新的发展,现代化陶瓷厂和传统手工艺作坊遍布各省,其中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山东淄博、广东石湾和潮州、河北唐山和邯郸等,各产区在继承中国优秃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创造出现代的新的陶瓷。
瓷器发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工艺创造,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是以致用为目的的创造思维在工艺实践中的体现。瓷器烧制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的日用瓷器和建筑材料等领域拓展到特种陶瓷,形成与金属、有机高分子鼎立的地位。陶瓷科学技术的成就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生物医学、环境、国防、空间技术等部门的高新科技领域之中。瓷器创造发明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是深远的,对现代社会是极为重要的。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欣赏一个陶艺作品,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看:
1、技术与艺术
陶瓷产区非常在意技术,他们认为技术等同于艺术。通过时间沉淀、勤加练习会有技术的提升。艺术也是如此,因为它和人性、创造、审美有关联。这些是要靠情感把握的,它不完全是1+1=2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当然是艺在先、术在后,这才跟创造有关。
2、材料与表达
陶艺重视对材料的表达,这不完全只是人在表达,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去理解材料。黏土有自己的语言,当它成为瓷土的时候会变得纯粹,我们不能强加于它们无法承受或与泥性相反的要求。所以现代艺术更多是人的情感主导,去发现材料可能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着材料去表达。
3、审美与想象
过去的很多见解和记忆会形成经验,当经验多的时候,想象力就弱了。如何能做到经验强大,同时又不固化,还要拥有想象力和敏感的心态,这其实是在说天工与人为的关系。将一块天然石头引向具有特殊寓意的美好视觉与想象空间,这就是天工和人为的完美结合。
4、法度与自由
所有的法度都源于经验,经验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就变成一种自由,但它不是生命的自由,而是习惯的自由。生命的自由是不可复制的,所以生命的自由是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陶艺鉴赏举例:
梁冰的作品《远古的痕迹》体现了如何把古代精美的艺术形式转换成今天的朴素的陶瓷语言。作品只用大刀阔斧的几刀来表达,这是非常自信并建立在对自己的技术、表现有强烈自我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来的。
他的技术不体现在这件作品的表层,而是源于先前几十年深厚的积淀,使他能够了然泥土的表现能力并很好地控制泥土。最终作品烧成非常有金属感,但却体现出陶瓷审美里最质朴的一面——力量和泥的温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