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千年古村落-磁窑坞的传说

傲娇的蛋挞
刻苦的故事
2023-01-26 03:10:35

千年古村落-磁窑坞的传说

最佳答案
虚心的水杯
孤独的凉面
2025-11-10 16:06:22

磁村在淄川西南大约十公里左右,是淄川境内少有的隋唐古村落,古村落保护的比较完整,历经千年,仍然是淄川西南部比较繁华的村镇,现在交通方便了,有淄川直达磁村的公交车,抽时间和朋友一起去探访一下,下公交车后问路人磁村大街,他们说这路边一个长年卖肉的摊位,往南走就是古大街。

一、磁村古青石大街

历史 上这里陶瓷业比较发达,历代官府设务收税,因比村名叫瓷窑务。明代后期以同音改称磁窑坞,1936年改称磁村镇,500多年间一直为淄川县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当年来这里的骡马车、小推车、挑担的商人络绎不绝,在这里购买陶瓷制品,大街两边客栈、酒店、货栈、小商贩人满为患,婉如清明上河图再现。

这就是磁村大街,用青石板铺设,是博山经周村达济南的必经之地,北高南低,贯穿村南北,大街南北长三百多米,东西宽约五米,这石板路面的青石已被车辆和脚步磨去原本的纹路,变得非常光滑,也叫玉石街,蜿蜒的大街一直延伸向南面的鸳鸯桥,这石板路每到下坡处就有几块竖石(沙石)铺在这里,防止推车人脚底下打滑,为了保护这条千年古道,当地政府对这条古道进行修整,用水泥进行灌缝,禁止重车通行。

二、磁村陆家大院

陆家大院位于磁村村南、磁村大街以东、鸳鸯桥以北,占地四百多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八年,坐北朝南的院落。正房三间、南屋三间各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砖石结构,单脊,硬山顶,砖挑檐。

门窗为整块条石过木,这大门保存的还可以,大门两侧门枕、腰枕、悬枕上刻有精美图案,门口两山墙有迎风、托翅、挑趐组合,大门两边的院墙呈扇形,两边还有石刻的垂花,传统的北方建筑风格。

这是进入大门后的院落,房屋由料石青砖砌筑,东西各有偏门进入,经历百年依然坚固,屋面的小青瓦换成现在的红瓦,大门都锁着,现在这些房屋无人居住,亟待进行修整保护。

从门缝里看到这处院落已经荒芜多年,里面杂草丛生,这古老的建筑,是老祖宗的智慧,块块石头凝聚着先辈的血汗,荒凉的旧居,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流逝之后,这庭院里没有了生活气息。

三、磁村的常家大院

这是磁村大街南头西面的院落,这处大门建的非常精致,门枕、腰枕、悬枕石刻上的花卉栩栩如生。常氏先祖早年经商发家,建起这一片大院。以前院落众多,连接成片,占磁村大街西边的一大半,土地改革时被没收,大部分房屋失修或改建他用。

这里是进门后的影壁,中间石刻的福字,四边是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住在这里的老人说他今年八十七了,以前自己还能把这房屋大门修缮一下,现在年龄大了屋面上不去了,有二十年没有维修了,上世纪破六七十年代,有人在这门边砌一个猪圈,把这石刻的福字凿上个洞放檩条,把这福字破坏了,看着非常可惜。

老人看着祖辈留下的老房子逐渐破损,现在无力维修很无奈,领着我们去看后面的二层楼,磁村常家大院的老房子保存相对完整,透过街道两旁的青砖建筑隐约能够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繁华。

这里村民流传着陆家的大院常家的楼的说法,解放前常家兄弟二人,她母亲守寡把孩子抚养起来,以后经商富裕了,她儿子卖了一百亩土地的钱,一个给她母亲建造了这座二层楼,据说当时从潍坊请来的工匠,设计的图纸为西式风格样式,门窗的发碹挑檐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后她母亲去世另一个儿子也是用一百亩土地的钱给她母亲发丧建造的坟墓,墓碑有三米多高,文革破四旧时砸坏了。

建国后这处院落就被土改了,二层楼是公社办公室,楼上是会议室,以前楼内有楼梯,公社在楼外又修建了楼梯,方便人员上楼开会,北屋是公社党委书记办公室,1964年公社搬迁后,常家大院又作为磁村供销社办公场所使用。

当时,这主人的妻子作为磁村供销社职工,曾在院落内的供销社宿舍内居住,当时这里住着十三户人家,周边盖着好多小厨房,整座院落拥挤不堪。后来村委和其他住户搬迁后,这老人就买下了这座楼,他说和老伴已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常家的人解放后大部分去了外地,只有这老房子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四、磁村大街鸳鸯桥

从磁村大街南头往东转弯就到了鸳鸯桥,桥边有石碑,记载重修鸳鸯桥的经过,这里两条河道,两座桥一大一小,都是单孔发碹石桥,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地方,桥边有栏杆和石狮子,河两边杨柳依依,树木茂盛。

当年这里盛产陶瓷,从这里经过的客商,都在这桥边休息一下,补充体力,给牲口饮水,这里有许多客栈,供过路的商人吃饭休息。这鸳鸯桥经过多年的发水淤积,桥体大部分都埋在下面,只有上部河水还能流淌过去。

五、磁村古瓷窑遗址

顺着村中这条古道过鸳鸯桥往南在路边就看到一处碑刻,这就是磁村瓷窑遗址,据资料介绍:1976年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曾对该窑址进行试掘,在磁村古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

2006年故宫博物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有瓷窑、瓷土坑、颜料坑、瓷土区等诸多遗迹。磁村窑是一处以烧造白釉、黑釉及酱釉瓷器为主的窑址,始烧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距今有一千多年 历史 ,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整个村庄浏览一遍,没想到在大山深处还有一个千年的古村落,见证着淄博陶瓷业发展的 历史 ,千年的古道、陆家大院、常家庄园见证着当年的繁华,如果把这些老房子进行保护修缮,成为一处景点,成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供后人参观游览。

最新回答
彩色的大象
妩媚的钢笔
2025-11-10 16:06:22

淄博官窑: 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月前期发明,颠末小范围试掘,开端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呈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南方地域瓷窑作风。

在中国,官窑是专为皇宫皇室消费瓷器的窑口,代表着制瓷业的最高程度。宋代的官窑之谜还未揭开,明代的官窑在江西景德镇。而在新中国,作为制瓷业的后起之秀,“官窑”的称呼已被山东淄博逐渐代替。

新中国树立后,特殊是变革开放以来,山东淄博驻足于新、创始了陶瓷开展的新场面,制瓷程度大幅度进步。陶瓷产物从80年月起进入了中南海,成为党和国度向导人用瓷,进入人民大礼堂,进入垂纶台国宾馆。21世纪初,由中国陶瓷艺术巨匠陈贻谟计划开辟的“中华龙”茶餐具等成为国宴公用瓷、国度礼物瓷。

淄博陶瓷有8000年的汗青,虽然汗青上曾呈现过北朝青瓷莲花尊、唐代茶叶末釉、宋代雨点釉等名瓷名品,但不断作为民窑,多是消费为官方所用的平凡瓷器。是什么缘由使淄博陶瓷在近几十年间有了飞速开展呢?是锲而不舍的创新肉体。我曾在1988年第五期《红旗(外部文稿)》上宣布过一篇文章,标题是《驻足于新——淄博陶瓷开展战略》,内容次要围绕着树立新看法、使用新技能、开辟新产物、开辟新市场睁开。颠末几十年的高兴,淄博陶瓷的创新效果的确让众人瞩目。

陶瓷行业对峙创新,自主创新才能不时加强。我市陶瓷创新科技气力强。有山东硅苑、山东工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一批气力丰富的科研专业机谈判院校。博山陶瓷厂、淄博瓷厂、淄博产业陶瓷厂的科研所曾发扬过紧张作用。客岁,我市组建了国度级产业陶瓷资料工程技能研讨中央。陶瓷企业也有一大批陶瓷专业技能人才。对峙企业与科研机构“攀亲”,先后研制出以滑石质鲁青瓷、乳白瓷、象牙黄瓷以及高石英瓷、鲁光瓷、分解骨瓷,很多科研效果取得国度发明创造奖和技能提高奖。此中分解骨瓷获国度发明创造二等奖,为国际陶瓷行业最高奖项,代表了中国制瓷业最高程度。在陶瓷材质创新的根底上,陶瓷行业对峙产物创新,山东省陶瓷公司每年构造一次创新评选。现在,我市陶瓷行业已具有华光陶瓷、硅苑陶瓷2其中国名牌产物,工陶日用瓷、泰山陶瓷等2个山东省名牌产物,另有3其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物。华光陶瓷具有很高的计划装饰程度,在往年办的天下陶瓷艺术创新评选中,取得1个金奖2个银奖。在艺术陶瓷的开辟创新方面,我市陶瓷艺术界构成了一支以中国陶瓷艺术巨匠、山东省陶瓷艺术巨匠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步队,作品创出了淄博的特征与作风。淄博刻瓷艺术独树一帜,园林陶瓷别出心裁,光璨耀眼的立粉彩陶、宛在目前的雕塑,五光十色的彩绘,气魄恢宏的壁画,振聋发聩的古代陶艺,构成了淄博陶瓷文明的洋洋大观,作品在天下全省艺术评选中屡次获奖。

为了顺应高技能陶瓷开展的需求,使陶瓷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天下的前线,我市加大了功用陶瓷和构造陶瓷的科研力度,很多科研效果敏捷转化为理想消费力。如氧化锆增韧陶瓷资料、钕铁硼高功能磁性资料、抽油机用构造陶瓷新资料、特种陶瓷真空开关、氧化铝陶瓷基片等,构成了较大的消费才能。近来,山东硅苑、华光陶瓷研制开辟的全陶瓷餐刀,惹起国际外市场的普遍存眷。“十一五”时期,我市将投资9.01亿元,建成22个高技能陶瓷项目,树立起高技能陶瓷消费基地。淄博修建陶瓷的技能程度和消费才能有了很大的提拔,成为我国紧张的消费基地。

市委市当局也为陶瓷业的创新发明了精良的内部情况。近几年来,非常注重陶瓷买卖市场建立,现在,我市拥有健全、美满的陶瓷市场数十处,范围较大的有淄川建材城、博山陶瓷大观园、中国财产陶瓷城、中国陶瓷科技城等。为了进步淄博陶瓷的着名度,更好地发扬淄博陶瓷财产劣势,自2001年起我市先后乐成举行了五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展览会”,吸引了大批国际外着名客商参会参展。陶博会曾经成为淄博展现都会抽象、增强对内政往的一个紧张平台。2004年,我市被定名为中国陶瓷名城。

发扬劣势扬长避短,持续进步淄博陶瓷行业的自主创新才能,进步淄博陶瓷行业的全体本质,将陶瓷大市建成陶瓷强市,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紧张课题。我们要突出抓好进步陶瓷行业的自主创新才能,推进创新体系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优化创新情况,放慢陶瓷产业的开展,坚持中国陶瓷名城的荣耀称呼。

顺心的冰淇淋
高贵的自行车
2025-11-10 16:06:22

河北唐山

唐山陶瓷行业一直是支柱和特色产业,素有“中国陶瓷看三山,北方陶瓷看唐山”的美誉。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久负盛名,品种众多,主要有日用品、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理化瓷、高新技术瓷、美术陈列瓷等,造型新颖,巧妙别致,题材广泛,品种齐全,刻意求新。唐山北方陶瓷城已成为唐山陶瓷行业重要的产品集散地。

山东淄博

淄博是全国重点陶瓷产区,被誉为“ 中国陶瓷名城”、“北方瓷都”和“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淄博日用陶瓷被党和国家机关国宴场所长期选用,艺术陶瓷常常被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在全国高档宾馆用瓷中,淄博陶瓷独占鳌头。制瓷水平被国内陶瓷权威专家张守智教授誉为“当代国瓷淄博生辉”。

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传承8000年的淄博陶瓷史是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境内先民们就开始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到南北朝时,聪明智慧的淄博陶瓷工匠已经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成为中国 陶瓷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长葛

长葛的卫生陶瓷行业起步于1974年,长是我国北方中低档卫生洁具生产基地。这里集聚着70余家本土陶瓷企业,有100多条生产线,几乎都是从事卫浴洁具生产,目前,长葛陶瓷产区比较着名的卫生洁具企业,有金惠达、恒尔、远东、蓝鲸等公司。近年来。长葛生产卫生洁具产品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到2008年时,长葛的卫生洁具总产量已达2900万件,产值逾2个亿人民币。目前,长葛瓷区生产的卫生洁具产品产量,在全国卫浴洁具产品中已经占第三位,可谓“中国卫浴洁具产品长葛占其三”。

顺利的夕阳
耍酷的羊
2025-11-10 16:06:22
几千年。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学家研究考证,在新时器时代,淄博地区的先民,已掌握制陶术。

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今张店区傅家乡浮山驿、临淄区齐陵镇的宋家庄、

后李家庄、薛家庄和淄川区口头村等人类遗址,均出土过此时期做的陶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

作已分布比较广泛,今已发现此时期的人类遗址10余处。以临淄区桐林--田旺遗址,张店区马尚镇冢子坡,周村区周

村镇爱国村,萌水镇水磨头村,贾黄乡商家村,淄川区太河村,博山区石马等遗址出土的陶器都颇有代表性。产品以黑

陶为主,也有少量灰陶、红陶等。其中漆黑光亮、器壁厚度仅为0.5~1毫米的“蛋壳陶”,为史前淄博制陶工艺的杰

出代表。

从商代到西周大约九百年的时间里,淄博的制陶工艺显著进步,并烧出釉陶器。

春秋战国时期, 制陶业繁荣。陶器生产不仅大量制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转向砖、瓦、下水管道、建筑陶等,出

现了用灰陶制做的量器和随葬用的彩绘陶、陶俑及动物雕塑等。生产组织形式, 则出现了官营和民营制陶作坊。齐

国临淄并设有主管制陶手工业的官吏--陶正。临淄附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

秦汉时期, 制陶业仍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为主。西汉以后,陶工们又掌握了铅釉制作技术,烧制出了低温

绿色釉陶器。1957年淄川双沟乡南铺村出土的绿色釉陶壶和1976年在淄川寨里镇汉墓中出土的绿色、褐绿色盆、罐、

钵等器物均具有较高水平, 反映出陶器制作已开始向瓷进化。到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淄川寨里窑开始烧造青

釉瓷。《中国陶瓷史》1982年本称: “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

市淄川区城东约十余〔市〕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隋唐五代,除寨里窑烧造青釉瓷外,又有一批新窑场崛起。淄川磁村窑自唐代中期开始由烧制陶器转入生产黑釉

瓷、青釉瓷及酱色釉、茶叶末釉等产品。黑釉瓷当时较河南、陕西为大,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

宋金时期,窑场蜂起,生产规模扩大,技艺日趋精进。著名窑场有淄川磁村、郝家、巩家坞、坡地窑,博山区的大

街南首、北岭、万山窑等。磁村窑由于规模较大,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税,博山北岭村并建有“窑神庙”。当时的品种

之多,装饰技法之纯熟也是前所未有。

元代,由于连年战乱,陶瓷业受到严重摧残,部分窑场废弃,传统技艺失传。元世祖以后,虽部分窑场恢复生产,但

品种很少, 器形厚重,装饰单调,以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为多见。元末,又横遭战祸与洪水之害,一些著名窑场如

磁村、坡地、万山等从此一蹶不振。

明朝, 采取降低商税和废止元代对手工业工人实行工奴制度后,陶瓷业恢复。生产向博山境内转移。1559年(嘉

靖三十八年)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主要窑场有:北岭、大街南首、八陡、西河、窑广、山头、李家窑等。

天启年间,西河窑场有大、小窑百余座,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

清代前期和中期,博山已成为淄博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遐迩闻名。当时,窑场遍布城区四方,

终日烟火不断。部分手工业户已由家庭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手工作坊, 窑户间的分工随之形成,有的专利坯釉,有的

专制匣钵,有的专事烧成,产品各具特色。城内则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辐辏,产品除供省内,河北、河南、江苏、

东北三省皆盛销之。《山东通志》称“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但产品以销农村为主,实用精品甚少,多系

黑釉,装饰简练。

十九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竞相扩大对山东的经济掠夺, 大量倾销“洋瓷”,淄博陶瓷业遭到空前打击,一些

著名的窑场,如务店窑、八陡窑、窑广窑日见萧条,昔日繁盛的瓷城博山亦黯然失色。

“戊戍变法”以后,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为摆脱外国资本对山东陶瓷业的威胁和打击,1905年,山东巡抚批准山东

省劝业道,拨库银二万两,在博山下河(今消防队附近)兴办工艺传习所,以改良制瓷工艺技术,改观博山瓷器粗俗之貌,

促进当地窑业复兴。该所建立后,经过试验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茶叶末釉。在白瓷、彩绘、烤花及陈设品的生产方面

也取得一定成效。由于该所经营管理腐败,连年亏损,最后以倒闭而告终。陶瓷业经此熏陶濡染,则有新的转机,

1918年博山地区已恢复发展的窑场达60余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欧洲列强无力顾及远东之机,扩大和加强了对山东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

首先,由渡部逸次郎于1916年在博山火车站以北白虎山下, 建立日华窑业工厂,聘用日本专业技术人员,雇用当地陶

工制造陶管及耐火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