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名称?用途?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 茶具的相册(20张),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瑕疵,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编辑本段茶具的分类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是抛光砖的供应商,
1、新濠陶瓷质量稳定,平整度光泽度好,这个瓷砖一线品牌还是不错的,价格相对其他品牌来说也很低。
2、天弼陶瓷的全瓷大理石砖、玉晶、洞石、天然石、星河石、天山和玉、璧玉流砂等系列产品,花色逼真、触感细腻、规格丰富,可完全媲美天然真石作为600×1200mm大规格系列产品的集大成者,天弼是陶瓷行业少有的大规格系列产品花色丰富和品质卓越的品牌之一,成为全国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长期战略合作品牌,深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
茶具的使用方法
1.盖碗的使用方法: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2.茶挟的使用方法: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3.茶针的使用方法: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动电炉。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则的使用方法: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具的保养方法
茶具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彻底将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让壶休息
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 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紫砂壶的保养方法
1. 将壶与壶盖分开,放置在盛满水的干净的容器中,容器要足够大,水要盖没整个壶。
2. 容器中同时放入一些茶叶(您想用此壶来泡的茶叶),放在小火上慢慢煮开,小心看护,防止壶与壶盖或容器壁互相撞击而造成破损。
3. 慢慢的煮1小时左右,移去火源,让壶仍静置在有水覆盖的容器中,慢慢冷却,放置1天。
4. 次日,取出壶,倒去留在壶内的泥沙,清水小心淋壶洗涤。重复以上1-3步骤一次。
5. 次日,取出壶,用热水小心淋壶洗涤。经过此番处理,壶中的气孔均已打开,以待使用。
茶具的配件介绍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的相关发展
茶具古代 饮茶 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 文化 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 其它 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古今茶具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 烘焙 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苏州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恩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 ,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 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 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好做茶具。选用雅观,优质的茶具、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领略品茗情趣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谓茶具,是指与泡饮茶叶有关的专门器具。人类最初煮饮茶叶,都使用当时日常的饮食器具,没有专用茶具。到了饮茶盛行以后,才发明了茶壶、茶杯、茶碗、茶盘等等茶具。
中国的陶瓷业的发展
我国茶具历史悠久,并与陶瓷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陶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兼用茶具就是用陶土制成的缶(肚大口小的容器)。云南、四川的烤茶罐是用砂陶制成,可以证明。砂陶茶具后来发展为釉陶茶具,这种釉陶茶具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的「烹茶尽具」的「具」,可能就是釉陶器一类的茶具。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已较普遍,但饮茶风尚的盛行却始自唐代。
唐代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卸以用陶瓷茶碗为主。当时瓷制茶碗主要有青釉、白釉两种。由於饮茶盛行,茶具需要量大增,促进了当时瓷器生产的发展。宋代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而以黑釉为主
元代青白釉茶具较多,黑釉茶盏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盏所代替。明代盛行白茶盏,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但仍以「景瓷」「宜陶」为贵,即瓷质茶具以江西景德镇白瓷为首,陶质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为最。这时瓷茶具中的茶壶造型有了变化,品种也有了增加,既有青花的,又有粉彩和各种颜色釉的。款待客人用的盖碗茶具也开始出现。宜兴紫砂壶的制作也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不少名工巧匠。
中国的茶具,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器、漆器,还有玻璃器、搪瓷器等等,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采。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著名茶具:
景德镇白瓷茶具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裏生产的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当时当地的胜梅亭窑已能烧制胎釉洁白的茶碗。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OO四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裏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宋代的青白盏茶具以景德镇为主要产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便把青花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
明朝时,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十分名贵。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当时产品畅销海外,名噪天下,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
清代景德镇白瓷茶具的生产十分繁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於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康熙年间,除继续生产五彩瓷外,还创造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照当时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但当时仅供宫中享用,民间绝少流传。
宜兴紫砂茶具
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已异军崛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简炼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越加醇郁芳馨。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贵如金玉。
的是茶壶在吸取茶汤之后,所产生的光泽变化。有人为了让茶壶在短时间就产生光泽,往往不去理会附著於茶壶外表的茶垢,殊不知这只是所谓的「和尚光」,不是茶壶所真正蕴涵散发出来的自然光泽,而且也不太符合卫生的要求。其实茶壶只要经过我们细心的保养、擦拭,日久自然会焕发出光泽。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监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於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於什麽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饮茶之时,所选茶叶的具体品种不同,所需茶具的品种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饮茶大都少不了储茶用具、泡茶用具、饮茶用具。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选择这些茶具时应注意的要点。
1、储茶用具
储茶用具,指的是平日存放茶叶的专用器皿。它的基本要求是:防潮、避光、隔热、无味。因此,用来存放上佳的茶叶,最好选用特制的茶叶罐,如铝罐、锡罐、竹罐,尽量不要使有不符合要求的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长时间以纸张包装、存放茶叶。
待客饮茶之际,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从储茶用具之内取茶冲泡。万一非此不可,则切记不要直接下手抓取茶叶,而应以匙去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将茶叶倒入茶壶、茶杯。
2、泡茶用具
讲究饮茶的人,对泡茶用具是十分挑剔的。在比较正规的情况下,泡茶用具与饮茶用具往往一分为二,以确保饮茶有滋有味,有模有样。正规的泡茶用具,最常见的是茶壶。其大小各异,外观 不同,但多以有助于茶水味道纯正的紫砂陶、陶瓷制成。
使用茶壶泡茶之前,应对茶壶洗涮干净,不要使其茶垢遍布。不要使用浑身伤残的茶壶去招待尊贵的客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茶壶内剩余的旧茶待客。
3、饮茶用具
饮茶用具,这里所指的是饮茶时所用的茶具。在大多数情况下,饮茶用具主要是茶杯、茶碗。就目前而言,以茶杯饮茶较为以茶碗饮茶,显得更为常见,也更加正规些。使用茶碗饮茶,则多见于古色古香的茶馆之内。
最好的茶杯,应当有助于茶汤纯正味道的发挥。符合这一要求的,当首推紫砂陶茶杯和陶瓷茶杯。若为了欣赏茶叶的形状与茶汤的清流,也可以选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一般不应选用。
若饮茶时同时使用茶壶,则最好使茶杯与其配套,以便美观而和谐。尽量不要东拼西凑,使二者质地不一,造型各异。若同时使用多个茶杯,也应注意其配套问题,不要搞得千差万别。
若非自己使用,千万不要选用破损、残缺、有裂纹的茶杯,尤其切勿以带有茶锈或污垢的茶杯装茶待客。
玻璃杯适于品饮细嫩的名贵绿茶,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紫砂孟臣壶、若琛杯、适于品饮青茶(乌龙茶);而瓷器盖碗茶具冲泡茶茶,更能体现其花香茶味。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监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於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於什麽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饮茶之时,所选茶叶的具体品种不同,所需茶具的品种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饮茶大都少不了储茶用具、泡茶用具、饮茶用具。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选择这些茶具时应注意的要点。
1、储茶用具
储茶用具,指的是平日存放茶叶的专用器皿。它的基本要求是:防潮、避光、隔热、无味。因此,用来存放上佳的茶叶,最好选用特制的茶叶罐,如铝罐、锡罐、竹罐,尽量不要使有不符合要求的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长时间以纸张包装、存放茶叶。
待客饮茶之际,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从储茶用具之内取茶冲泡。万一非此不可,则切记不要直接下手抓取茶叶,而应以匙去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将茶叶倒入茶壶、茶杯。
2、泡茶用具
讲究饮茶的人,对泡茶用具是十分挑剔的。在比较正规的情况下,泡茶用具与饮茶用具往往一分为二,以确保饮茶有滋有味,有模有样。正规的泡茶用具,最常见的是茶壶。其大小各异,外观 不同,但多以有助于茶水味道纯正的紫砂陶、陶瓷制成。
使用茶壶泡茶之前,应对茶壶洗涮干净,不要使其茶垢遍布。不要使用浑身伤残的茶壶去招待尊贵的客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茶壶内剩余的旧茶待客。
3、饮茶用具
饮茶用具,这里所指的是饮茶时所用的茶具。在大多数情况下,饮茶用具主要是茶杯、茶碗。就目前而言,以茶杯饮茶较为以茶碗饮茶,显得更为常见,也更加正规些。使用茶碗饮茶,则多见于古色古香的茶馆之内。
最好的茶杯,应当有助于茶汤纯正味道的发挥。符合这一要求的,当首推紫砂陶茶杯和陶瓷茶杯。若为了欣赏茶叶的形状与茶汤的清流,也可以选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一般不应选用。
若饮茶时同时使用茶壶,则最好使茶杯与其配套,以便美观而和谐。尽量不要东拼西凑,使二者质地不一,造型各异。若同时使用多个茶杯,也应注意其配套问题,不要搞得千差万别。
若非自己使用,千万不要选用破损、残缺、有裂纹的茶杯,尤其切勿以带有茶锈或污垢的茶杯装茶待客。
玻璃杯适于品饮细嫩的名贵绿茶,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紫砂孟臣壶、若琛杯、适于品饮青茶(乌龙茶);而瓷器盖碗茶具冲泡茶茶,更能体现其花香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