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执壶,是唐代的吗

迷人的铃铛
冷傲的果汁
2023-01-26 01:20:46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执壶,是唐代的吗?

最佳答案
单纯的溪流
着急的网络
2025-11-11 12:27:52

并不完全都是唐代的,要说中国人最喜欢的王朝,唐朝一定可以排列在前面。对于中国人来说,唐朝这个朝代,寄托了我们太多的瑰丽想象,因为唐朝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国家,拥有广阔的版图和万国来朝的气场。而最近热播的这部古装电视剧,可以说是很好的还原了我们对于唐朝都城长安的想象,对于里面经常出现的“执壶”,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执壶这个东西,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那时候的执壶和唐代的执壶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不仅造型不同,主要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当时的执壶没有“嘴巴”,酒液无法倒出来,当时的执壶只是作为盛酒的容器或是贡瓶存在。

而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我们经常能看到剧中的人物坐在桌子两端,拿起执壶给自己倒酒的场景。不过,根据自己观察,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执壶并不完全都是唐代才有的,唐代的执壶,从造型上来分,是偏圆胖的,壶颈短,肚子鼓,把手弯曲,而且没有盖子,这时的执壶感觉是胖嘟嘟十分可爱的类型,多以越窑出品的白瓷执壶为主。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执壶的造型也开始有了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从矮墩墩的小胖子变成了身形苗条的少女,壶颈变长,肚子曲线优美秀气,壶身有了很多装饰,加了盖子,还配上了配套的温碗,逐渐向我们熟识的那种酒壶靠拢。

就电视剧而言,出现的执壶除了唐朝的,还出现了宋朝、元朝、明清的执壶。不过毕竟只是古装剧而已,能够看到这么多朝代的执壶,也是很有趣了。

最新回答
开朗的板栗
小巧的电灯胆
2025-11-11 12:27:52

瓶是唐代文献中常见的瓶式,河北宽城和内蒙古敖汉旗都有出土。与胡瓶类似的是长流口的高体执壶,因其流口的形状酷似仙鹤,也叫鹤嘴瓶,虽然未见实物出土,但从房陵公主墓的壁画中可见其形貌。

无情的鞋垫
任性的康乃馨
2025-11-11 12:27:52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45°角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总之,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其胎体用白色粘土制成,釉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如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坚定的水杯
碧蓝的外套
2025-11-11 12:27:52
唐代陶瓷生产高度发展,技艺提高,品种繁多,从唐代我国陶瓷生产“始用窑名”,名窑遍布全国。青瓷仍是主要品种,著名产地是越窑。越指浙江地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从东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此外,有陕西的耀州,山西的榆次,河南的巩县,河北的曲阳,安徽的寿州等近四十处窑址均烧青瓷。唐代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清澈,青翠莹润,不断得到唐代诗人的赞美。如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茶圣陆羽称越窑青瓷“类冰”、“类玉”。在器型方面,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新的品种不断出现。唐朝盛行饮茶,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味、香及烹荼方法,而且对茶具也十分讲究,这样就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和工艺的改进。茶碗器型小,制作精细,器身浅,器壁成直线形,敞口,玉璧形碗足,小巧玲珑,适于饮茶。皮日休的“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就是对越窑茶碗器型美的高度赞扬。饮酒在唐代盛行,于是青瓷中大量酒壶、酒杯出现了。唐代称酒壶叫执壶或注子,特点是盘口短颈,鼓腹,短嘴,嘴作六棱或圆筒形,与嘴相对的一边安有曲柄短把。到了唐代晚期,壶身较高,多作瓜棱形,嘴和柄也逐渐增长,造型轻盈雅致。酒杯有高足杯,小环耳杯,圆足小杯等。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等唐诗句中,可知饮酒用酒杯。唐越窑青瓷的装饰艺术得到高度发展,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塑等。刻花和划花是用流利的线条在胎上釉下刻划出生动活泼的纹样,有龙、狮子、凤鸟、仙鹤、鹦鹉、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纹样,生动活泼。

懦弱的蛋挞
外向的烤鸡
2025-11-11 12:27:52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性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明清两朝,颜色釉发展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

官窑严格控制着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垄断。

以上可以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间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促使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风趣的鸡翅
洁净的小海豚
2025-11-11 12:27:52
现在“一带一路”当题抄,我也邯郸学步,拙劣地表演一下,展示我收藏的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时期的唐代陶瓷精品

唐花钧釉大笔洗

唐代褐彩皮囊壶

唐邢窖白釉执壶

唐三彩鸡首龙柄壶

唐象首胡人纹盖罐

唐黄釉盘口执壶

唐三彩陶瓷枕

土豪的老师
高贵的灰狼
2025-11-11 12:27:52

同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

唐代越窑的代表作品青釉瓜棱壶,高20.4厘米,口径8.9厘米,足径9.4厘米。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最精细的越窑青瓷被称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其代表作就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

法门寺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7个函套装着,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在地宫中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发现了2499件遗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

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当时秘色瓷一共埋了14件,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其中地宫门口有一件秘色瓷八棱净水瓶,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

其余13件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其中两件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5朵,非常精美。

还有一件贴着金银箔的装饰盘子,称为金银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可见地位之高。

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浙江境内的瓯窑、婺窑,安徽境内的寿州窑,湖南境内的岳州窑、长沙窑等。

唐代除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外,还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这两大瓷窑被称为“南青北白”。

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的“内丘”就是指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的邢窑。

邢窑生产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邢窑的白瓷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少数。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釉色细润洁白,厚处呈水绿色。粗白瓷胎质较疏松,胎外均敷化妆土。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故“天下贵贱通用之”并非夸张之词。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白瓷作品中出现了新型的瓷塑。

如唐白釉狮子,高10.8厘米,底径6.3厘米。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除了邢窑外,唐代北方生产白瓷的瓷窑还有河北境内的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等。

巩义窑有种特殊的瓷器称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如巩义窑绞胎枕,高8厘米,长12.5厘米,宽8.8厘米。此枕造型小巧,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三足罐也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如巩义窑唐绞胎三足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8厘米。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另外陕西省乾县懿法太子墓发现一件唐绞胎骑马俑,人和马全是绞胎处理,十分罕见,也是唯一的绞胎瓷塑。

在南方,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窑也都有白瓷生产。如在江西景德镇梅亭发现的唐代白碗,白瓷工艺也已经十分高超了。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品种新颖多样,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碗等几乎无所不备;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富变化。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造型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瓷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

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总之,唐代瓷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唐代瓷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

唐代的瓷器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瓷器发展情况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彩,用小点连缀成方形、六边形和花鸟图案,虽简单几笔,却生机盎然。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雁纹壶,通高22.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2.1厘米,长颈、敞口,瓜棱形腹,九棱短流,流腹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坯痕,执手有修,腹内壁未施釉,可见十分明显的瓦槽形拉坯痕,这是长沙窑壶罐类产品一个典型的工艺特征。

该壶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清澈,并有浅开的鱼子细纹,雁纹的彩釉虽有剥落之处,但这非但没有损害其整体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沧桑感。

长沙窑釉下壶这类产品,其纹饰都在流的正下方,该壶纹饰以褐彩勾线,绿彩晕染,其奋飞的鸿雁及其一抹青山,虽极简练,却引人入胜。

浙江省宁波也发现有唐代釉下彩鹿纹壶,彩绘技法成熟,笔法流利,小鹿神态活泼可爱,表现了唐代民间花鸟画的朴素风格。

釉下彩瓷器还有用一首诗作装饰。如有一件瓷壶上题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开创了用诗词装饰瓷器的先声。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瓷器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等,窑址有河南境内的鲁山窑和郏县的黄道窑等。

如唐代花瓷双系罐,高19.9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0.7厘米。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4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所致,妙趣天成。

还有唐代花釉细腰鼓,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鼓为长圆筒形,两头粗,全身施黑釉,饰7道凸弦纹,并于上用蓝彩绘数十块形状随意的斑纹,宛如点缀于黑色天鹅绒上飘浮不定的云彩,沉静典雅而又奔放不羁。

黑釉瓷也是唐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河南省是发现唐代黑瓷最多的地区,巩县发现的有瓶、壶、碗、盘等,一般器形较小,给人以纯朴厚重感。

唐代黑瓷代表作品是塔式黑罐,集中了镂空、堆贴等技法,座上雕镂神像、人物和花卉,盖顶塑一小猴,形态天真活泼,是北方黑瓷的优秀作品。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壶盖与壶口吻合呈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画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此壶既汲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业的高超技艺。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层次清晰。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愤怒的小鸭子
慈祥的店员
2025-11-11 12:27:52

壶为一种有把有嘴的容器,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的壶开始流行。

(1)鸡头壶亦称“天鸡壶”。是在盘口壶的肩部一面加饰一个鸡头,另一面安置把手,前后对称。西晋时的鸡头壶短小无颈,肩部有系,鼓腹小底。东晋鸡头壶鸡头有颈,圆口,并出现鸡尾形壶柄。南朝时壶身增高,颈细长。隋代时腹部变为修长,上圆下瘦,鸡头作昂首曲脖打鸣状,柄与肩部基本垂直,柄上有龙形之类塑贴。

(2)双系鱼形壶晚唐至五代流行的一种器形。瓶体为连体双鱼形,鱼嘴为壶口,鱼脊为双系,鱼尾为圈足。模仿自然,造型优美精巧。

(3)盘口壶汉至唐流行的一种器形。西汉时有的喇叭口壶已在口颈交接处做出一条棱线;东汉时棱线更加突出,口颈外斜,初具盘口的样子,后来即变成盘口壶。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通体由矮变高,盘口逐渐高起,颈由短到长;腹部由圆发展为椭圆;系由环形演变到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4)执壶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其形状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肥大,把手宽扁。晚唐时的执壶形状为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壶底由平底改成圈足,容量增大。宋代的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度与流平行或稍低。这种执壶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和元代相仿,较为清秀。

(5)提梁壶宋耀州窑新创的壶式。小口、球腹、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明隆庆提梁壶,器型浑圆,提梁式柄。万历间提梁壶,造型考究,柄作窗门形、柄一侧内面有一突孔,便于穿系壶上的兽纽盖;壶嘴弯曲度大,壶身作一瓜棱形。另外,还有瓜棱壶、小口壶、人首鱼龙注壶、长颈注壶、龟形壶、葫芦壶、僧帽壶、凤首扁壶、梨壶、扁平大壶、莲瓣壶、卤壶、竹节柄壶、松竹梅壶、鼎式壶、鼻烟壶及供春壶等。大都造型古雅,制作精美,既实用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