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大师潘泊林有哪些作品
《回娘家》、 《花烛夜》、 《姜太公》、 《伙伴》, 《观日》 ,《刘备》,《九龙朝珠》
潘柏林作为石湾陶瓷艺术新一代的代表,多年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广采博收,师法前人,
超越自我,走了一条以民间风情为题材的新路向,打破了石湾一惯以仙、家、道、佛、为主的创作格调。在塑造工艺上勇于改革,大胆尝试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饰的新工艺,衣纹迫真,质感强烈,大大地提高了机理的运用价值。其创作手段多样,手法独特粗细有度,奇拙新颖。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远,内涵幽默丰富,趣味横生,苍浑传神的艺术韵味。使石湾陶艺创作拓宽了空间,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时代气息。岭南派国画大师扬善深赞誉其是陶艺界中不可多得之奇才。
陶瓷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陶瓷作品。并且在古代时也有很多陶瓷大师所创作的作品流传至今,这些作品现在可以称得上是无价之宝,并且都被国家收纳。很多陶瓷作品都放在博物馆里面,可以供游人来欣赏。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陶瓷作品来自于中国,名字叫做《江山如此多娇》,这个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作。
一、江山如此多娇的特征
这个陶塑作品整体的长度有4866米,并且最宽的位置能够达到2561米,作品最高的位置能够达到2557。现在被收纳在佛山市的创业大厦内,已经申报世界吉尼斯,并且已经确定在世界上的确是最大的一个陶塑作品。
这个作品所使用的是石湾的技艺,并且是一个非常有方向感的作品,不论是东南西北,都能够展现出祖国的美丽景色,在这幅作品里面,有苏杭的园林,也有南国水乡,还有桂林的山水。还包含云南的一些小村寨,以及西藏地区最有特色的布达拉宫。
在作品上还展现了丝绸之路,新疆木马,来自蒙古的牧羊,云山白雪,高山峻岭。这幅作品能够体现出妙手神韵,并且在2018年的陶塑展上已经展出。这个作品由于非常的巨大,耗时很多,让很多部门都在关注着,所以召开发布会,同时也召开了研讨会。
二、山如此多娇的作者
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潘柏林,是一位艺术大师。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创作出了这幅艺术品,其中有自己的心酸和劳累,同时也有学生们的帮助。这幅巨作引起很大的反响,并且作者在此领域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其中一次的展览分会场就在北京,5月12号开始一直在展览潘柏林的作品,同时还有其学生的一系列作品总计能够达到248种。这次展览一共维持了一个月的时间,有些作品是能够买卖的,而有些作品是非卖品。
2011年8月13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召开,霍冠华、封伟民、黄志伟、庞文忠、潘汾淋5位佛山陶艺大师晋身“国家级”。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封伟民、黄志伟、霍冠华、潘汾淋、庞文忠5位陶艺家成为国家级陶艺大师。
从民间收藏走向市场
石湾公仔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神,而衣纹技巧是石湾公仔的精髓,这也是评判作品水平的重要参考。目前在石湾陶艺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8位,他们的作品基本能够代表行业的水平。
石湾公仔作品分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当中又只有原作、限量品、精品级的石湾公仔适合收藏。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石湾公仔从民间收藏走向市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湾公仔
陶瓷南瓜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是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这个南瓜直径大约36厘米,顶端有一个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三斤。
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也增添了几分活力。
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跟农民伯伯种出南瓜样子,造型,结构都是一样的。这个南瓜并不鲜艳夺目,却能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
这简朴,素净的南瓜陶瓷,比镶着珍奇异宝的陶瓷南瓜更美,更引人注目。这个南瓜做得非常逼真,就像刚从藤蔓上摘下来那么新鲜。
表面泛着亮光,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放在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去咬一大口。
2. 陶瓷工艺品作文450字1
所谓陶瓷,就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它是一种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间工艺品。 陶瓷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日用陶瓷指的是我们平常的用具,如碗、碟、盘、坛、杯等。而艺术陶瓷则包括花瓶、雕塑品、器皿、陈设品,等等----没错,艺术陶瓷就是用来摆设或欣赏的陶瓷。工作陶瓷可就广了,金属陶、石制陶、面砖等比比皆是,其含义是指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用品。 陶瓷的外表雅俗共赏,其蕴含的意义也很广:有的比喻幸福,有的表示合家欢,还有的表示天长地久……艺人可随心所欲地给陶瓷画上“脸”或题上苍劲有力的字。花、草、虫、鱼、鸟、兽、神、仙、人被艺人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赞叹不已。看,一条青龙蜿蜒盘旋在云端上!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望,关公正和张飞切磋武艺,两人斗得不可开交!陶瓷的外表,就犹如人的脸面,丰富多彩。 陶瓷形状各异,有圆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圆锥形……技艺高超的艺人还可以把泥捏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形状、名人模样呢!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不同质地的陶瓷,有着天壤之别的价格。有的只卖二三元,有的却要价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对于价格高的陶瓷,有的人认为很离谱,有的人则认为值这个价。我告诉你吧,一个巴掌大的陶瓷,不是三五天就能摆上市场的,而是要经过捏造、烧陶、加工等好几个步骤才能出售的!价格贵的,往往是工序复杂的、制作精良的、蕴含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丰富的。 陶瓷这种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间工艺品,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金星,它闪烁着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它的人。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在我家电视机的右边,摆放着许多工艺品。要说我最喜欢的呀,就数那个“福猪迎新岁”的工艺品了。它是中国陶艺大师——潘柏林的陶艺精品。是大姑妈前年来我家时送的礼物,我可喜欢了!五只白猪围绕在如意玉旁,它有时候像为它们遮天避雨的巨伞,有时候像奇形怪状的喷泉,有时候又像接天连叶的荷花。最为可爱的是,那个如意玉上系着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像一条红领巾随风飘扬,可能是小猪们热爱学习吧!两只小猪趴在如意玉上,右边的小猪好像要亲吻左边小猪的脸颊,它们自然地微笑着。在如意玉的下面,还有三只小猪。有一只稍大的猪,应该是猪妈妈吧。她的怀抱里还有一只小猪,天真地望着我。它们右边还有一只与众不同的小猪,别的猪都是趴下的,只有它站了起来,抬头仰望天空,可能是在向上帝祈祷,希望人们不要再伤害它们的兄弟姐妹吧!它的左脚踩着黄澄澄的石头,石头的样子有很多种,可最多的还是像元宝。它的右脚踩在了一条小溪上,清澈见底,小溪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岩石,有的像一根胡萝卜,有的像一条小金鱼,有的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有的像一条褐色的丝巾。太漂亮了!这个工艺品多么精巧啊!我太喜欢它了!
3. 陶瓷工艺品作文450字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
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
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
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
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这个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刚从蔓上摘下来的新鲜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着亮光,再不开灯的情况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冲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
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4.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陶瓷的作文怎么写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可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资料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搞笑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貌真是逗人喜爱!
5. 写一种传统的技艺的作文《泥塑》吴川的民风民俗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吴川真有趣。
6. 陶瓷作文400字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有剪纸、国画、陶瓷等,其中陶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古人大约在公元前八千至两千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瓷。陶瓷大多数是用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材料制成的。
陶瓷烧至七百度可以装水,烧至1200度可以完全不吸水而且耐高温、耐腐蚀。生产陶瓷的工艺过程是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
说到陶瓷,我家也有许多瓷器,比如花盆、碗、洗面盆……,我家的花盆是圆形的,外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红色的茎,其他全是黑色的。洗面盆是圆形的,外壁上印有一首诗,诗的名字是《春夜喜雨》,内容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旁边刻着“景德镇”三个字,说明这个洗脸盆是景德镇制造的。
在我搜集的陶资图片里,我最喜欢利用唐三彩工艺制作的那匹骏马,它低着头,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头上,一双毛茸茸的耳朵屹立在头顶上,一副五颜六色的马鞍套在马背上,我想:这匹骏马大概是陶瓷中的精品吧!啊,中华传统文化可真像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以后我要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7. 关于工艺品陶瓷的作文,350陶瓷南瓜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是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这个南瓜直径大约36厘米,顶端有一个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三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跟农民伯伯种出南瓜样子,造型,结构都是一样的。这个南瓜并不鲜艳夺目,却能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朴,素净的南瓜陶瓷,比镶着珍奇异宝的陶瓷南瓜更美,更引人注目。
这个南瓜做得非常逼真,就像刚从藤蔓上摘下来那么新鲜。表面泛着亮光,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放在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去咬一大口。
8. 写一篇关于民间工艺品的作文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老妈酷爱手工制作,节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国结》我本是闲来无聊随便翻翻,却不想越看越有味儿。
于是我就决定亲自动手来试做中国结。于是就先拿一个中国结来作标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绳子.首先要把三根绳子分为里,中,外三层,我先把最外边的绳子拿在手里.我专心致地学着.最外边的绳子成形之后,再拿出中间那根,沿着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兴,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国结!我把最里边的绳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来,生怕把中国结串坏.当我把最里的那根绳子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时真是漂亮极了.但我还要做些调整,让绳子的一头 对齐,而不要一根长,一根短.望着我快完成的中国结,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喜悦. 双钱结”也是中国结的一种.我定睛一看, 哇,还真像两个钱币叠在一起,两个钱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把两个钱币叠在一的”双钱结”的多余绳子剪掉,然后在后面别了一个别针,还用打火机把别针固定了一下.”双钱结”终于完成了,我把它别在衣服上,显得格外耀眼,它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丽. 参考资料: 虽然字很少!!!!但还可以把?将就将就把。
9. 写民间工艺品作文 400字民间工艺星期六,我和妈妈吃完中午饭,决定去公园玩玩。
公园里的东西琳琅满目,吃的,玩的,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个别有新意的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咚咚咚,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看,一位老人拿着十几大片象西瓜皮的树叶折来扳去,编来拴去,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在他手中诞生了。
旁边的路人个个赞不绝口,我也瞪大了眼皮。接下来,老人把一只做到一半的青蛙拿出来,继续编。
“西瓜叶”往下,又往上,往左,往右。我的眼皮开始打架,根本不知道是多久做好的。
这时,我发现了做这种的原材料,但不知道叫什么,还是叫“西瓜皮”顺口。回过神来,老人又开始做一种象拉花的东西,它的手法和做拉花的手法一样,几分钟后,三个拉花就重叠在一起。
老人的动作娴熟,几个做下来之后,手没有一点儿问题,真神!“拉花”那种东西是什么呀?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人,他说是灯笼,我看了看,不象。他又把拉花打开,噢!三个灯笼维妙惟俏的展现在大家眼前。
我手脚开始痒痒,拿了三元钱买了一只青蛙,美滋滋地走了!一件民间工艺品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
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
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
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
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
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
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
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
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
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
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
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每当我看到那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时,我总是万分羡慕,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作品。马勺脸谱大家知道吗?别着急,我来给打家讲讲吧!马勺脸谱为陕西三秦民间所独有,由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社火马勺脸谱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远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
当今的社火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
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 的造形、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
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美学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中国已进入休闲消费时代,每年往全国各地风景名胜旅游观光及黄金周期间的假日经济,带动民间工艺也为旅游业孕育了无限商机:另一方面购买新居装修的普及,许多办公室和家庭正从实用性向个性化过渡.因此人们在客厅的博古架,墙壁上摆放自己钟爱的有特色的大众商务社火木马勺脸谱“工艺品”,可彰显主人独特的文化品位,这将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10. 写陶瓷的作文300字运用排比句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有剪纸、国画、陶瓷等,其中陶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古人大约在公元前八千至两千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瓷。陶瓷大多数是用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材料制成的。陶瓷烧至七百度可以装水,烧至1200度可以完全不吸水而且耐高温、耐腐蚀。生产陶瓷的工艺过程是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
说到陶瓷,我家也有许多瓷器,比如花盆、碗、洗面盆……,我家的花盆是圆形的,外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红色的茎,其他全是黑色的。洗面盆是圆形的,外壁上印有一首诗,诗的名字是《春夜喜雨》,内容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旁边刻着“景德镇”三个字,说明这个洗脸盆是景德镇制造的。
在我搜集的陶资图片里,我最喜欢利用唐三彩工艺制作的那匹骏马,它低着头,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头上,一双毛茸茸的耳朵屹立在头顶上,一副五颜六色的马鞍套在马背上,我想:这匹骏马大概是陶瓷中的精品吧!
啊,中华传统文化可真像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以后我要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广东省:刘炳,潘柏林,霍家荣,钟汝荣,吴为明
江西省:刘平,戚培才,舒惠娟,熊汉中,陆军,陆如,汪桂英,涂金水,曾维开
福建省:李达,柯宏荣,杨剑民
山东省:尹干,杨玉芳,李梓源,张明文
河北省:陈文增,刘希舜,刘长义,刘立忠
浙江省: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
江苏省:何道洪,李昌鸿,周桂珍,鲍志强
河南省:晋佩章
上海市:李游宇
重庆市:卢尚平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
北京市:陈烈汉、朱乐耕
上海市:罗小平
河北省:毕海波、范有祥、蒋和焕、刘冠伟、任双合、闫保山
河南省:郭爱和、晋晓瞳、孟玉松、苗长强、朱文立
湖南省: 丁华汉、黄小玲、李人中、李日铭、彭玲、孙新水、唐锡怀、汪宪平、温月斌、赖声贵、雍起林、钟放平、周益军、朱占平
安徽省:卢群山
山东省:董善习、何岩、罗晓东、吕泉、乔希儒、孙兆宝、王一君、阎先公
江苏省:曹婉芬、季益顺、李守才、毛国强、邱玉林、吴鸣、徐安碧、徐达明
浙江省:陈爱明、陈坛(石玄)根、陈凇贤、陈显林、蒋淦勤、卢伟孙、徐定昌
江西省:戴玉梅、范敏琪、蓝国华、刘升辉、聂乐春、宁钢、彭竞强、沈盛生、舒立洪、涂序生、涂翼报、徐江云、许爱民、袁世文、曾亚林、张正海、赵紫云、朱正荣
山西省:张福荣
陕西省:孙若鹏
福建省:陈桂玉、黄国荣、钱如珍、邱双炯、苏清河、苏献忠、许兴泽
广东省:蔡秋权、陈仰忠、封伟民、黄志伟、霍冠华、林道藩、林礼腾、潘汾淋、庞文忠、司徒宁、王龙才、吴维潮、吴渭阳、章燕明[3] 。
试谈粤剧对佛山石湾陶艺的影响
内容摘要: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塑艺术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 键 词:粤剧 陶艺 瓦脊 公仔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研究与探讨的有关论文、专著为数不少,这些论著分别对粤剧和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但对粤剧影响下的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的论述甚少。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瓷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等,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粤剧与佛山的渊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诞生于明朝中期。明朝开始,受“外江戏”之影响较大,最盛行的外江戏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汉剧班,粤剧唱腔的二黄、梆子、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即为此故,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而当时上演的仍是“外江戏”,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顺着河道走南闯北,在各处演戏,演员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又称“红船”。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粤剧正是汇聚了诸腔之长,并吸收广东当地的各种声腔曲调发展而成。因此听起来既有梆子腔的古朴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黄腔的流畅苍劲,又有广东乐曲的轻盈俏丽,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清朝,佛山戏剧活动相当兴盛,因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融入南派武术,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动传神、语言通俗、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大地方剧种。粤剧戏班以红船做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粤剧艺人又被称为“红船子弟”。据记载,当时佛山镇方圆十数里之地已有大小戏台30余个。清代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粤剧活动之盛。粤剧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传播到美洲、澳洲、欧洲、非洲,成为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佛山粤剧枝繁叶茂。粤剧在民间的演出不绝如缕,榕树下、公园里、文化站中,随处可听到人们的唱和;走在大街小巷,也常有广东小曲把你的耳朵叫醒,那是轻快愉悦的《荔枝颂》,那是传唱不衰的《帝女花》,那是气势高昂的《步步高》……据了解,佛山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居民家庭中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
量已超过400个。粤剧至今还是佛山市井文化中最重要的形式。
粤剧对瓦脊公仔的影响
瓦脊陶塑,又叫“花脊”,它是专门用于屋脊建筑装饰上的,故称“瓦脊”。采用陶塑人物、动物、花卉进行装饰,体现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它的题材常以某一些故事或戏曲为内容,一些规模较大的瓦脊往往像长卷国画一样,展现故事的主题情节,或由若干出折子戏的故事片内容联合组成整条瓦脊陶塑。这类如连环画般的陶塑长卷,需要若干甚至数百人物雕像,以瓦脊为舞台,以陶塑人物为“演员”,才能组成整条陶塑瓦脊。屋脊建筑装饰上,有单面和双面瓦脊,安放于屋顶正脊的多为双面,一般正反的题材是不一样的。单面的多安放于看(眉)脊上。而“瓦脊公仔”的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石湾著名陶艺家文如壁,技艺精湛,作品为大众所喜爱。后来其子孙继承其艺,将大批历史、戏曲、传说故事人物搬上瓦脊,使陶塑的品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石湾人喜爱粤剧并熟识粤剧。上了年纪的石湾人每谈到粤剧都津津乐道,从事陶艺的人对于粤剧有着浓烈兴趣,他们当中有些师傅善于研究粤剧舞台上的表演技法。石湾人对戏剧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很熟悉,对于剧中出现的人物各种行当、台步、情节、扮相都心中有数,可见石湾人与粤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诚然,粤剧对佛山陶瓷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石湾的“瓦脊公仔”。是一种高浮雕艺术,把高浮雕陶塑装置于屋顶瓦脊的宽面中,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装饰。石湾艺人将粤剧连台大戏的故事、人物移动到瓦脊的宽面,由动的表演艺术变为静的高浮雕艺术,这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看到装置在瓦脊上的人物故事,表现出明丽纷繁的色彩,衬托着脊梁高耸、檐牙凌空的建筑物更显其雄伟壮观的气魄。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高温多雨,经过高温烧制的瓦脊,耐高温、抗腐蚀、不怕热胀冷缩,久经风雨依然色彩明丽。然而,作为建筑装饰的“瓦脊公仔”,突出其鲜明性和耐久性特色,也成为陶塑建筑高浮雕艺术装饰而备受尊崇的原因。“瓦脊公仔”高峙在屋顶上,一节一节连接砌成。所有大小人物、动物都一定向前倾斜,让下面观赏者抬头仰望恰好成为平面相对的视角,一目了然看得清楚。各种作品所处的空间上下、位置的高低、尺寸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各种飞禽走兽翱翔漫游,奔驰腾跃,栩栩如生。各类花卉小草绚丽缤纷。它们上下堆叠,左右摩接,层次分明,互相呼应,连缀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著名的古建筑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罗浮山冲虚观的屋脊上都分别装上了石湾制造的人物瓦脊。这些“瓦脊公仔”,内容大多数取自粤剧中的题材、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粤剧、人物脸谱及表演程式对石湾陶塑瓦脊的影响比较深,如《姜子牙封神》《穆桂英挂帅》等。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之类的题材在陶塑艺术中也得到反映。在小小见方的瓦脊上,塑造的粤剧场面结构严谨,亭台楼阁布景逼真,如同在戏台上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样,在鼓乐声中作精彩演出。这些“瓦脊公仔”都是分别在同治、光绪年间由文如壁、均玉等店家制造。这些陶塑也是粤剧舞台人物服装的真实写照,陶塑艺人对粤剧有深刻的了解,他们采取某些戏剧情节,捏制出穿着特定的戏服的人物轮廓。有的就请粤剧名艺人对泥塑人物服装表情身段进行鉴定,然后定型入窖烧制。精致生动的“瓦脊公仔”历来受粤剧观众的称赞。
从“瓦脊公仔”可以看到粤剧服装造型的地方特色。当年的陶塑艺人不仅掌握高超的造型工艺本领,而且深刻了解粤剧的表演艺术。陶塑人物的戏装打扮,也严格遵守戏行规矩,有所谓的“宁穿破,不穿错”。扮相亦有种种区别:文武有别,善恶有别,贫富有别,贵贱有别,老少有别,番汉有别。帝王将相的打扮:蟒袍玉带,圆领阔袖,袍脚刺绣着水和云的图案,上身和两袖刺绣龙蟒花纹,有团龙蟒、大龙蟒和散龙蟒花纹。历史戏《斩黄袍》的赵匡胤及三国戏的曹操、刘备一般穿红色蟒。粤剧大都在胸前有所谓 “护心镜”,用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扎带从胸前绕扎于后。这些粤剧服装造型都能从瓦脊陶塑看到。从瓦脊陶塑武将盔头额前看到有一小块圆形的头插装饰,称“结子”,粤剧大花面、二花面插圆圈空心的结子,不涂脸的角色插圆形呈蚬壳形的结子。瓦脊陶塑人物戏服的男披风、女披风,释道僧尼装,宫女装和梅香装等,现在舞台上用得仍较普遍。瓦脊陶塑女装有一种“竹叶肩”,现在舞台上已不多见了。粤剧风格的二花面、大花面和公脚等角色,在“瓦脊公仔”中表现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
从“瓦脊公仔”人物也可看出广东刺绣戏服特色。虽然不直接表现各种色彩,但戏服的刺绣图案是丰富多样的,有佛山剪纸图案花开富贵、龙凤呈祥,广东刺绣图案如鸳鸯嬉荷和狮子滚球等。早在唐代兴起的广东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瓦脊公仔”上的戏服图案,卷草蔓藤表现得流畅婉转,莲花莲瓣显示出清雅优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无邪的寓意,故在戏服上描绘荷花莲叶的就很普遍。从“瓦脊公仔”看到的传统粤剧服装,和古老朴实的戏服图案,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它倾注着前辈艺术家们巨大的辛勤劳动,闪烁着艺术智慧的火花。
“瓦脊公仔”不但塑造人物服饰、道具的表象形式,更注重神似的表达。如《杨家将》中的孟良、焦赞以武将、侠士形象出现,而杨六郎则以文武生的造型、番将以大花脸的身份塑出,不但鲜明突出、神态活现,而且使观赏者在欣赏时如同观赏粤剧《杨家将》演出时一样,审美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起伏,从而展开联想与再创造,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此时观赏者不在乎人物形象的脸面、服饰是否合乎史实,人们的情感则重于陶塑人物形象的忠、奸之感情表达。而且以戏剧脸谱、服饰、道具,循表演艺术的动态架步进行塑造,会使陶塑“瓦脊公仔”更丰富多姿、辉煌艳丽,建筑美化的装饰效果更加强烈,气氛更为浓郁。
显然,石湾陶塑以粤剧、人物脸谱及表演程式为母题所创造的“瓦脊公仔”,更符合岭南人包括东南亚各地华侨同胞的审美体验与要求。从而形成了石湾“瓦脊公仔”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是人物形象有较强的面谱化,二是“台步”明朗,三是吸收应用道具服饰。在“瓦脊公仔”中,通过贴捏等丰富技法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再被艺术地展现出来,使服饰道具系统化,丰富多样而有条不紊。
粤剧对石湾陶塑公仔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高,石湾陶塑人物从屋脊建筑装饰上的“瓦脊公仔”为主逐渐走下屋顶到大众生活中来,使人物陶塑成为了案头观赏品。
粤剧对佛山陶瓷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石湾“陶塑公仔”。人物雕塑是石湾陶艺中最常见、产量最大的品种。石湾“陶塑公仔”在人物塑造上,造型生动传神,注重细致的刻画与雕琢,“衣纹繁复,线条流畅,表情传神”,人物面部多数不施釉料,使人物的表情更能体现出作者在雕塑时的手感。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栩栩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不相同。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粤剧与石湾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就成为石湾陶塑的选择题材之一。如石湾陶塑人物中常见的醉酒人物有刘伶、毕卓、杨贵妃、史湘云、济公、曹国舅、武松打虎(或醉打将门神)等,但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非常鲜明,让人一看即知道塑造的形象是谁:刘伶瘦削,神情飘逸而超然物外;毕卓胖态可掬,和蔼可亲;贵妃娇媚迷人;史湘云醉中也透出活泼与开朗;济公邋遢中透出机智与热心;曹国舅手执绰板、雍容大度;武松英勇刚烈等等。又如“八仙过海”也是许多艺人喜欢塑造的题材,但在每一件作品中,八位仙人除衣饰和手持的法宝不同外,各人的动作、表情也各不相同,个性显而易见,生动传神、富于动感。
2005年9月1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在佛山祖庙万福台将限量作品“000号陆游像”,赠送给广东粤剧博物馆作永久收藏。这件陶塑艺术珍品中的陆游高50厘米,以素胎为基本色调,凸现了古朴凝重的神韵。其作品栩栩如生、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立意高远。此像一出,立即引起在场不少陶艺界人士的关注。潘柏林选择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先生扮演陆游的形象为创作原型,呈现了陶瓷与粤剧两大本土文化的成功融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认为,此像活灵活现地刻画出粤剧“虾腔”艺术一代宗师的神采与风范,将粤剧与陶塑的艺术精华共冶于一炉,从而使作品大气传神,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潘柏林说:“之所以我选择了罗老师这个舞台形象作为创作对象,首先,我自小喜欢粤剧,尤其是‘虾腔’,其独创一格的唱法和表演艺术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由此我很敬重罗老师;其次是我想以一件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来表现罗老师的艺术成就,所以我选择了他的舞台代表形象——陆游。这次创作完全是来自粤剧方面的灵感。”
可见粤剧对石湾陶塑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陶塑公仔”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陶艺大师。同样,这些陶艺大师也创作了许多传世的“陶塑公仔”作品。
总之,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经历了悠悠岁月的发展,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的、融汇了南粤民族审美情意和民族生活的特有艺术形式,积淀了深厚的经验,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粤剧和陶塑艺术是佛山的两大本土文化。希望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结合,更能体现佛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林明体著.石湾陶塑艺术[M].广东人民出版社
[2]马梓能主编.佛山陶瓷文化[M].广东经济出版社
[3]张维持著.广东石湾陶器[M].广东旅游出版社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