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拼贴装饰画?
拼贴画又名剪贴画。它是以各种材料拼贴而成的装饰艺术。在中国,拼贴画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常用的材料有贝壳、羽毛、树皮、布帛、皮毛、通草、麦秆等。这些拼贴画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色泽和纹理等特性,具有民族特色和装饰美感。
在西方,拼贴画属于现代派艺术范畴。西方的拼贴画常把偶得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贴在画板、画布或其他质地上,有时与绘画结合而成。20世纪初期,P.毕加索和G.布拉克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定义
拼贴画,就是打乱时间序列,整体呈“心理结构”,局部仍用“传统写法”,巧妙剪辑、拼贴各个“画面”的一种新技法。它实际上是所谓“意识流”作品的一种“变体”,是“心理线”和“故事线”的一种拼贴、交错,比较适宜于表现时间跨度大、空间变换光、能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思想容量丰富的题材。
拼贴画主要分为彩纸拼贴画、树叶拼贴画、种子拼贴画等。彩纸拼贴画用彩纸(杂志、画报等)撕贴而成;树叶拼贴画则使用树叶拼成;种子拼贴画用种子(绿豆、红豆、玉米……)拼成
拼贴装饰画是融造型、色彩、构图和手工等各种选型艺术、基本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一种综合工艺制作性美术创作形式,它具有喷、绘、剪、贴、雕等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拼贴画有多种材料制成,如布头、毛线、棉絮、树枝、残叶、果皮、纸屑、烟蒂、沙石、泥土、火柴梗、玻璃渣、碎瓷片、蛋壳等,以及现代装饰材料的废弃部分和各种粘合剂,均能为拼贴装饰画制作所用。
拼贴装饰画是在绘蕊艺术、工艺设计、图案变形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新的画种。其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构图粗犷、简练、夸张,富有艺术特有的装饰味。作品既可表现传统的内容,也可以表现现实的题材,尤其适合表现人与动物的各种生活形象、风景和静物等.
http://wenwen.soso.com/z/q155309744.htm
有点乱……
希望有帮到你……
你可以找几张拼贴画看一下
就更好理解了……
工艺装饰画是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工艺装饰画品类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外来工艺美术的长处的基础上,并结合民族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具有鲜明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作品。
工艺装饰画采用极为丰富的材料,如竹子、木材、玉石、羽毛、贝壳、陶瓷碎片、各色碎玻璃和塑料等,进行巧妙地构思、创作、施艺,由于材料、工艺制作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
铁画
铁画是依据画稿,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的独具风格的工艺品。铁画工艺具有构图简练,线条刚劲挺秀,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特点。它的品种大致分尺幅小景,灯彩和屏风三类。
漆画
是我国传统的漆器工艺。漆画是以天然漆和金、银、玉石、螺钿、蛋壳等辅助材料,运用雕、镂、嵌、填、晕、彩绘、金漆、莳绘等多种髹饰技法而制作成的,充分发挥了漆的特性及其物质材料、髹饰技法的美。在艺术上,它强调装饰性,多以中国传统的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在形象刻画和色彩处理上加以适当的变形、夸张,力求简练,有时也饰以金漆、银粉、贝壳、蛋壳等,更显瑰丽多姿。
镶嵌画
利用有色石子、破碎的瓷片、珐琅、有色碎玻璃片或各色塑料片经过雕刻、镶嵌、拼组等工艺而制成的图画。这些材料,其色彩丰富而变化微妙,在选材时,要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色泽、纹理,并吸取我国古代雕塑、壁画等的传统艺术特点。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其用途主要用以装饰建筑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也适宜于作室内陈设。
贝雕画
它以江河、湖泊、海洋的贝壳为材料,巧取其自然形状以及外表和内层的绚丽色彩,经过精心选料、雕刻、琢磨、组装等工序制成。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借鉴了中国画的章法,构图简练。其雕刻技艺则吸取了玉器、牙雕、镶嵌等艺术的特长,制作精巧,作品荧光闪烁,风格华丽。
布贴画
利用各种零碎布片来拼贴装饰画。纺织品的种类很多,有丝、绸、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这些纺织品粗糙与光滑,柔软与挺括,厚重与轻薄,吸光与反光,还有那千变万化的经纬纹理和色彩图案,经选料、剪裁(尽量利用其原有的、不规则的形)和粘贴等工艺而制成的画种。在具体的制作中,要能巧妙地利用这些布质感,色彩和肌理,来丰富布贴画的艺术语言。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写意性,不求完全形似,强调构思的巧妙和借用的恰当,使拼贴后的画面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纸贴画
用各种彩色纸来拼贴装饰画,也是常见的装饰手法。另外,印刷品的彩色画页和黑白画页,也是很好的拼贴材料。拼贴时取其局部的大效果,让色彩、纹样尽可能地接近创作意图和需要,并竭力追求代用和巧借。近看可能是残缺的画面,但远看色调谐和,这正好是纸贴画所需要的效果。在拼贴制作中,它巧妙利用了色纸的自然色泽,质地和纹理,并吸收了中国民间剪纸的传统艺术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装饰画面。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纹样刻好以后,用浆糊粘站在底版纸上即可。
撕纸画
其材料与纸贴画一样,只是在撕纸画制作中,“以手代刀”用手撕纸。使纹样边缘产生不规则的效果,近看很毛糙,但拼贴后的整体效果,则别具一番风味。
羽毛画
它采用大自然中各种鸟禽美丽的羽毛,经过剪、叠、镶以及热压成型、组合、粘贴等工艺而巧妙制成。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平贴、镶嵌、卷轴、壁挂、折叠等等。
这个夏天,我决定好好欣赏家乡的风景。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揭西县被称为“潮汕的 旅游 中心”,这里拥有京明度假村、黄满磜大瀑布等 旅游 胜地。
除了相对知名的景区,揭西还有很多美丽村落,新晋的网红村-火炬村和凤南村是主要代表,它们原本都是贫困村。
火炬村位于揭西县南山镇,背靠大北山脉,有着极佳的生态环境。
因为周边植被茂盛,来到这里,就像走进负离子天堂。
我们的 汽车 沿着公路前行,起伏弯曲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各种花卉和果树,中间点缀两排火炬模样的灯柱,蓦然间有种“梦游仙境”和“山村寻幽”之感。
现在的火炬村是 旅游 胜地,几年前并不是这般模样。
由于区位偏僻,无主导产业,火炬村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贫困户多达47户。
过去村里破旧的房子很多,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休闲 体育 设施,在东莞党校的对口帮扶下,大北山下的“小延安”逐渐脱贫,并被改造成“壁画之乡”、“彩色村落”和“爱国教育基地”。2020年1月还被评为“揭阳十大美丽乡村”和“国家森林乡村”。
火炬村有多美?
穿行在村里的街巷,但见各种充满年代感的生活场景通过画家的笔尖绘制在墙面上,鲜活而富有烟火气,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新生代游客来说,通过这些壁画可以了解上个世纪的 历史 ,尤其是火炬村曾经的光辉岁月。
因为年代久远等原因,火炬村的老房子原本并没有美感,东莞党校对口帮扶之后,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并邀请专业彩绘人员现场绘制,方有现在所看到的模样。
艺术和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需要对整座村落的建筑和 历史 、民情充分了解,并理解得透彻,现在所看到的彩色壁画,每一幅都结合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做到独一无二,绝无重复。
火炬村不大,走马观花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逛完,但如果想仔细游览,值得花两个小时到半天时间。
对于喜欢拍摄人像照片的游客来说,差不多每一面墙都是绝佳的背景板,站在街头巷尾,也总是能拍出或清新、或文艺感,或充满年代感的照片。
除了彩色壁画区,村里的公厅、祠堂等建筑也很有特色,临河的位置颇有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旅游 攻略:自驾车或包车 旅游 比较方便。
凤南村位于揭西县凤江镇中部,过去因橄榄而闻名。
凤南村是座传统潮汕村落,分布着很多上个世纪建造的古老民居,凤湖杨氏祖祠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舜祖公祠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南村口有一个大湖,从高处看,就像一颗巨型绿宝石镶嵌在平原上,当地人认为这是他们的风水湖,凝聚了先人的建筑设计智慧。
凤南村是凤湖的三个古村落之一,毗邻榕江。村落的建筑密集而规则,潮汕地区独有的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格局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不夸张地说“凤南村是潮汕民居博览馆”和“广东的小宏村”,其建筑格局和明清宫廷建筑较为相似,吻合“潮汕厝,皇宫起”的说法。
凤南村被水系包围,河流、渔塘、湖泊给古村增添了灵气,高空视角欣赏,更加大气。
公元1446年,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一年,杨氏三世祖梅轩公来到当地开基创居,开启了凤湖长达574年的发展篇章,主要 历史 建筑就在如今的凤南村。
从空中俯瞰,凤湖的地形就像“飞凤衔书”,大宗祠前的大湖有一奇特涂体,呈布袋形状,水退时显露出来,水涨时被淹没,历经数百年完整无损,近代峻湖改建时都被列为重点保护部位。
凤南村的凤湖杨氏祖祠是潮汕祠堂建筑的经典代表,独特的多进合院结构颇像古代的贵族府邸,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人才辈出。
金漆木雕和嵌瓷是凤湖杨氏祖祠的最大特色,嵌瓷图案由彩色瓷片拼合而成,内容丰富、细节精细,栩栩如生。
杨氏祖祠的嵌瓷图案以凤凰为主要表现形式,另外还包括各种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
以凤南村为代表的凤湖乡在 历史 上曾被称为“凤江镇三大望族之一”,不过近现代由于区位偏僻,且无主导产业,凤南村的交通和经济一直很落后,被评为贫困村,在东莞市桥头镇对口扶贫之前,村前的道路都是泥地,一下雨就很泥泞,村口的大湖也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模样。
经过东莞桥头镇对口帮扶,如今的凤南村已经成为美丽景区,精准扶贫的96户人家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据当地人讲,村里的文化广场、 体育 中心、凉亭等休闲场所和 体育 设施都是扶贫组对口帮扶建设的,村前的大湖也是扶贫组出资出力帮忙整治、规划,使其成为凤南 旅游 名片。
如今,凤南村靠近大湖的一排老房子的墙壁都被粉刷成白色,彩绘上各种祥瑞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彩凤图案,暗合凤南村的“凤”字。这些彩凤呈飞翔状,每幅图案颜色、形态各异,牡丹花等花卉成为主要衬托。
这些彩凤主题的壁画和古建筑、村前的风水湖相映成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游客来到这里总是驻足良久。
凤南村的舜祖公祠是凤湖鼎盛时期的产物,这里的石雕和金漆木雕堪称一绝,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复杂而富有层次感,包括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等,每个细节都极为考验雕刻师傅的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如果有时间,不妨到凤南村一游,看看这些当地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旅游 攻略:自驾车、包车或打车比较方便,到了凤南村之后,可以徒步游览。凤南村靠近棉湖镇,棉湖是周边乡镇的交通中心,有通达惠州、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众多城市和揭阳潮汕机场的大巴,还有直达普宁高铁车的公交车。
压机成型的压力也比地板砖要小很多,从而烧成的温度也比较低,地板砖烧成1200都左右,瓷片的烧成要低200度左右。所以它的成品密度比较小,相同规格的砖,瓷片拿起来会轻很多。玻化砖:经过技术加工,砖面硬度高,表面光滑明亮,但防滑性差。微晶玻璃化砖:微晶玻璃复合砖,耐候性优良,抗污性能好,但抗划伤性差且明显。
瓷砖和瓷片表面厚度不一样,听名字就知道瓷砖比瓷片厚。瓷片表面光滑,瓷砖要求有一定的防滑性,这样安全性能会更高。瓷砖比瓷砖使用寿命长。瓷片吸水率低。瓷砖比瓷片重。
看抗污性,用油性比花,五分钟能擦干净的瓷砖抗污性好,听声音,清纯的密度更高,看平整度,测面竖起来立得住和两片砖拼起来中间没有缝隙的平整度高瓷砖一般都是贴在地面又俗称地砖,也有业主把地砖一分为二地砖上墙。比较常用的瓷砖规格有:600x600mm、800x800mm、600x1200mm等各类型尺寸。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经过由研磨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打造成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建材,统称瓷砖。瓷砖一般都是贴在地面又俗称地砖,也有业主把地砖一分为二地砖上墙。
卫生间墙面都需要粘贴墙砖,也就是提主所说的瓷片,瓷片材质不同,300*600的规格比较多,瓷片精致薄而小巧,因为瓷片比较耐脏、耐污、耐油渍好打理,家装理想的墙面装饰材料。地砖需要经得起重压和经年累月的使用,一般都是高吨位压制出来,密度很高,很是压手。而瓷片的密度就比较小,一般比较轻薄,制作成本比地砖低,需要符合轻便方便上墙铺贴的作用。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