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年代的瓷片
瓷器内底部双圈款为明清时期瓷器显著特征,青花“合”字使用的青花用料为明代晚期石子青用料。综合结论为:您的瓷片百分之百是明清时期的老瓷片,年代大概在明代晚期嘉靖万历左右。个人愚见,说错勿怪。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型款,纹饰繁多而精美。彩?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清代是中国制瓷世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名窑瓷器的款识在提携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如果以款识的内容作为评判依据,收藏界也有一个排序原则,依次排列分别为本朝款、寄托款、人名款、字款、画款、简单花押款。
如果对不同的款识从内容上予以区分,比较常见的就有帝王年号款、官字款、花押款、堂名款、铭文款、吉语款、用途款以及寄托款(也有人称之为伪托款)以及人名款。
明清官窑瓷器中最主流的款识就是帝王年号款,它于明永乐年间出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就出土过标有“永乐元年”的楷书款陶瓷残件。
明代的帝王年号款多为青花料书写,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官窑瓷器的款识书写也多用青花,而珐琅彩瓷等品种则采用料彩,乾隆之后的粉彩瓷器的款识则多用红彩。
与帝王年号款相映成趣的则是人名款,这种款识标注着陶瓷工匠、瓷器作坊主、器皿监造者或收藏着的姓氏,而且书写与刻划的位置也无固定模式,或刻于陶瓷的外底(多见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晚期),或书于器皿的外壁。
清代瓷器款识中的堂名、斋名大多数都使用楷书。
制作此品之人有四种: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做大官者,一为制瓷界雅匠良工。
清帝中,康熙、乾隆好讲理学,所以两帝时代御制瓷器堂名,也就多爱用理学语。亲贵诸王所制瓷品,康熙时有拙存斋、绍闻堂等。乾隆时有彩华堂、彩绣堂,所制瓷品也都是内府御用之物。
至于名士且做大官的人所制瓷,则有乾隆时的雅雨堂制、玉杯书屋、听松庐等。
当时名工雅匠则有宝啬斋,有陈国治、王炳荣等。
道光时有恒堂瓷款为最多。款识为: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赏,实为清瓷款识中之奇品。道光时的听雨堂、惜阴堂.,这些瓷品的主制人是谁,则不可知也。
清瓷款识中,称堂、斋的,为帝王、亲贵、达官、名匠所制瓷;
而在瓷款中称书房、山房,称珍藏、珍玩,称雅制、雅玩的,仅仅达官亲贵拥有。
说到这类瓷器的价值,以慎德堂、绍闻堂、?O竹主人所烧制最为有名;
其次则.东园文石山房、瑶华道人、十砚斋、红荔山房所制亦堪称珍玩;
南京出土重要古代瓷片,其中就有“红荔山房”
慎德斋所制瓶类瓷品,至近代则已极罕见,因而价格昂贵。
清慈禧太后制瓷名大雅斋,多以豆青色作底,黑线双勾花;也有五彩者,则多绘牡丹、萱花、绣球之类。豆青色底的横题大雅斋3个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庆长春4个字,亦有大雅斋款字在底。
到民国时期堂名款曾盛极一时,陶瓷的人名款相对以前变化极大,不仅书写人名,还添加了籍贯、别号等信息,长篇提款屡见不鲜。《景德镇陶瓷史稿》称“民国十七年景德镇彩瓷业有一千四百五十二户”,红店主为将自家的产品与别人区分开来,多会在瓷器上标注绘制者或店主的姓名。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在我国有个不成文的看似规矩,又不是规矩的规矩,叫做“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为何这么说呢,如果追根溯源,找到出处,还真不是个难事。
因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儒家大哲圣人先贤就有这样的名言“仓顶实而知礼节”。意思说的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解决了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学习知识,团结同志,尊重长辈,友爱邻里,甚至更进一步报效国家。
这个极为精辟的论断,一直支持着中华文明自夏朝为开端,延续到如今的5000多年。
花团锦簇
收藏只是爱好切莫走偏
所以“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在今天来说更是进入如火如荼,甚至让少数人走火入魔的阶段。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当然,对于收藏陷入走火入魔的人,要晓之厉害,断掉他们不切实际的发财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爱上收藏当然要给与鼓励。
尤其是现在什么都走产业化之路,收藏这个也能称之为产业来说正是方兴未艾之际,更不能损了多数人的兴致,至少这个产业养活了许多人,如拍卖行,古玩鉴定专家,贩卖倒腾古玩的市井商人,甚至包括以身试法的盗墓贼等等。
两只耳朵竖起来
当然,至于我喜欢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根本没想到会赶上收藏这样的热潮的。那时,可以说,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说起来有点惭愧,我这人爱好很少,不会打麻将,不喜欢参与和赌博有关的事宜,工作之余,太多的闲暇时间怎么办呢。
有了这样的爱好人精神了
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活人怎能让尿憋死呢是不是。不走大众化之路,独辟蹊径的我,竟然鬼使神差的喜欢上了收藏青花瓷片,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不规则的性手涂鸦
于是,在茶余饭后的把玩间,尤其对青花瓷片上的那些各种式样的构图津津乐道。除了赞叹先人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这一伟大发明之外,更对瓷片上描绘的一个又一个简洁明快,仿佛不经意间的描绘的图画所折服。
柳丝飞舞
这里不烦引出台湾歌星周杰伦演绎的那首经典名歌“青花瓷”来,可谓道出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让人不由得感慨时空转换,随着歌词的意境进入到那清新恬静,而又淡雅脱俗的世界。
这美妙的歌词是在讲述一个品相完美的瓷器的故事,至于我何尝不想收藏完整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呢,谁不知道完整的青花瓷器,能够真实的再现创作这幅作品作者的真实意图,可以尽情的欣赏她的全貌,而不留丝毫的遗憾。
绿叶相映
而青花瓷片,当然不同于完整的青花瓷器,一片残缺不规则的青花瓷片,她在我的眼里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般,让人遐想无限。
那些摆放在我家柜中的那些青花瓷片,由于太多的缘故,只能屈居在塑料筐里,受到如此的对待,应该是非常委屈的,每每让我看到后心生不忍。但是,正因为有了她们作为活化石一般顽强的存在,却使我看到青花瓷片她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脉搏,在悄然之间流传着、延续着,讲述着过往中华在那个时期的伟岸。
青花瓷片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在没有接触到青花瓷片前,说实话,总半信半疑的对京剧、黄梅戏等戏剧里的戏服,在600年前就是古人的衣着,不用说是充满了疑虑,甚至完全不相信的。
终于在我捡拾到的一块青花瓷片,经过清洗后展现出真容,可谓是在这块青花瓷片上得到了极为真实的反映(下一篇在展开说人物)。一个头戴冠巾的儒生,手臂里抱着类似公文的卷轴,长须飘散开来,眼神和蔼亲切,好像是官员上朝议事,又像是散朝后的样子,还有点类似于盛唐时派出的出使西域的使臣。
当然,我收藏的更多的青花瓷片是以山水、花鸟为主,怒放的菊花,报春的燕子,在巴掌大的一块青花瓷片上述说着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中当然少不了她的风采。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造型为龙的图案,既有写实风格很逼真的龙,刚劲有力的龙爪,孔武舒展的龙身,活灵活现。
只是毕竟是瓷片的关系,非常可惜的是缺少神来之笔的龙头。不过,那些具有抽象意味的,似蛇似龙的造型,在残缺的青花瓷片中跃动,相互缠绕,栩栩如生,仿佛要驾云而去般,真的为古人丰富的创造力点个大大的赞。
刚劲有力的书法
青花瓷片既然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自然离不开书法艺术的相伴。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书法中较多的是“寿”字。写成各种字体,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表现出古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朴素的愿望。
一片片青花瓷片对于我来说,应该是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不禁让我想到在明清时期,在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决不只是简单的烧窑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由取得一定成绩的画师、得到文人雅士认可的书法家们的共同协作。那一件件曾经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可谓是他们集体创作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那些掩埋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历史,又残缺不全的青花瓷片,被各种方式唤醒后,尤其是被我得到之后,又以各种方式静静地伴随着我。对于我来说,看着青花瓷片上那构勒的风光山水,似有似无的写意,让我久久地陶醉期间,以至于在别人说什么三缺一,还是其他都毫无兴致的了。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聚焦5G,在南京地标建筑、大报恩寺以尖端技术邂逅千年历史。
江苏电信又一次将科技与文化结合,现场不仅有5G地图打卡、5G测速,以及云游戏、云VR的互动体验,还有非遗绝技青花淡描DIY和明清瓷片零距离接触,为用户带来千兆速度和千年文化的双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