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能强陶瓷有限公司发展历史
1999年9月——广东能强陶瓷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1月——通过英国摩迪公司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1年10月——能强陶瓷营销网点遍布全中国。
2002年3月——能强陶瓷通过中国III型环境认证。
2003年1月——行业首批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2003年3月——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
2003年7月——荣获“佛山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
2003年9月——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4年5月——行业首批通过“国家3C强制性认证”。
2004年7月——拥有两台意大利SCMIA7200吨B型压机等顶级设备的新生产基地投产,标志能强陶瓷公司生产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2005年9月——公司入选为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能强出口量跃居行业第13名,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中东等三十多个国家。
2005年11月——荣获“消费者最信赖十大陶瓷质量品牌”称号。
2005年12月——荣获“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称号。
2006年1月——荣获“中国陶瓷行业十大推动力品牌企业”称号,并被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人民政府评定为“纳税大户”。
2006年3月——能强陶瓷新营销中心落成,预示品牌的新飞跃。
2006年4月——通过“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荣获“中国环保产品认证”称号。
2006年9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能强陶瓷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1月——荣获佛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佛山市纳税起1000万元企业”。
2008年4月——再次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8年6月——受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颁发的“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
2008年8月——喜获“广东省百强企业”荣誉,陶瓷行业仅4家。
2008年12月——再次荣获“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09年4月——荣获行业顶级荣誉“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荣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陶瓷十大品牌”[1] 称号。
大埔生产陶瓷自宋代开始,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生产陶瓷的重心原本在北方,自宋代开始北方战乱频繁,大量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客居他乡,是为客家人。大埔以客家人为主,制瓷技术当为客家人带来,这些人一经与当地的资源结合,大埔遂成陶瓷产地,素有“陶瓷之乡”甚至“南国瓷都”的美称。第一间省立陶瓷职校--“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于1943年在高陂中学借场所创办。大埔第一间国营陶瓷企业--“高陂机械陶瓷厂(后改名赤山瓷厂)”于1954年在高陂赤山创办。第一家省立陶研机构--“广东省大埔陶瓷研究所”于1959年在高陂乌槎创办。
大埔的陶瓷品种十分丰富,号称十大系列,三千个品种。不仅有各种器型,各种花色的日用陶瓷,还有薄胎瓷、仿古瓷、美术瓷,其青花瓷不逊于景德镇,粉彩瓷也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现在还有新兴的卫生陶瓷企业,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也有墙地砖企业,陶瓷和水电是大埔的支柱产业。
现今,大埔陶瓷主要以出口为主。今年2月,德国陶瓷展会,大埔陶瓷接下483万美元大单。----中国陶瓷产业网
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因为有了石湾陶瓷,佛山享有了“南国陶都”的桂冠;正因为有了石湾,才形成了今天以石湾为基础延伸发展起来的“大佛山陶瓷”这一地域经济的概念。
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陶瓷英才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名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2005年12月,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被列入“广东省首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石湾历来有“南国陶都”的美誉,有源远流长的陶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制陶的历史,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达到鼎盛,自明代起,石湾的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就不断输出国外。改革开放后,石湾陶瓷范围更广,品种更多样,规模更庞大。
石湾陶艺
由于佛山历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所以这里工艺品很多也很
陶奁(汉代)
黄釉陶鸮壶(西汉)
三彩陶瓶(清)
出名。如石湾美术陶瓷。石湾陶器享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称。石湾陶塑历史久远,代代艺人承先启后,佳作不绝、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石湾艺术陶器的生产始于唐代。唐代石湾窑烧制陶瓷,采用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的馒头窑;釉色以青釉为主,酱釉次之;制作技术与工艺则轮制与手轮兼制并用;产品以日用器皿为多,常见的有碗、碟、壶和丧葬用的高身陶坛、三足香炉等。
唐以前的人们席地而坐,器皿多放在地上,安上双耳或耳,便于穿绳携拿。唐以后有了家具,从早期的床到后期的桌,器皿可放在床上或桌上,位置高了,安上把手直接携取,而不必用绳子穿耳去提拿了。唐以前器形多模拟动物,唐以后则向植物发展。
唐末后,陶瓷器皿造型更趋简洁优美,款式多样,壶多为长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壶身往往作成瓜棱形,并有梅瓶、玉壶春等式样。碗有爪棱形、葵花形,而以斗笠形最为流行。
宋代是陶瓷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从事陶瓷制作的窑场遍布全国,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品种急剧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因而后世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赞誉。琉璃瓦脊的出现确立了石湾陶艺的面貌,它既被人们珍重,又不必在密室里珍藏。宋代的釉色品种也远比前代丰富。除传统的黄釉、黑釉、青白釉之外,还创造了彩釉、花釉、窑变釉等。 装饰纹样更为新奇多样,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多采:刻花、划花、印花、绘花、堆贴、浮雕以及运用树叶、剪纸贴饰等等。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台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宋代石湾陶器的装饰艺术非常重视纹饰。纹样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极尽工巧细密,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石湾宋墓和奇石宋窑中出土的遗物来看,宋代“彩绘花卉颇有写意绘画的笔意,如绘兰草、竹叶,用笔疏朗,情趣盎然”。此外,还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
石湾陶瓷吸收了磁州的装饰手法,在其陶坯体上敷以化装刻划及捺塑,使原来只有实用功能的日用器皿的品味和格调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缠枝花卉纹十分精美,花卉蔓草舒展自如,卷曲合度,缠枝的曲、伸、卷、缠都饱含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石湾许多陶工是宋元官窑和钧窑制造者的直接后裔。因石湾窑是广窑,故又称“广钧”。石湾陶石除仿钧釉外,后来还广泛仿烧其它名窑釉色,如仿哥窑的“冰裂纹”、龙泉窑的“梅子青”、建窑的“鹧鸪斑”、磁州窑的“铁绣花”和汝窑的“玻璃绿”等。
中国广东潮州及附近县镇所产的瓷器。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陲潮汕平原的韩江两岸,历史上是瓷器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地。市郊有飞天燕瓷土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构成了潮州瓷器发展的基本条件。
唐代潮州已生产青白釉瓷器。宋代,城东的笔架山水东窑生产规模更大。明、清时期,主要产地在枫溪,相继有彩瓷出口,至康熙年间更具规模。1915年,潮州彩瓷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50年以后,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质量迅速提高。1986年潮州瓷器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和保加利亚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潮州已成为包括采矿、陶瓷生产、陶瓷机械制造、陶瓷科研与教学在内的陶瓷综合产区。
潮州瓷器瓷质纯净、细腻,釉色有白、青、影青、黄、酱色等。瓷制品包括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建筑及工业陶瓷,其中以艺术陈设瓷著称。瓷塑、通花、瓷花是潮州市枫溪镇独特的高级艺术品。瓷塑人物、动物、盆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工艺精细,造型大方,线条优美。这些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艺瓷也称作美术瓷,潮汕的工艺瓷有两个种类,一种是瓷塑,一种是彩瓷。
瓷塑在潮汕的起源,可以追溯得很久远。1976年,揭阳新亨出土一个骨灰罐。罐有盖,盖顶塑一朵莲花。罐的正面有长方开门框,门楣有桃花浮雕纹饰,门两边塑着武士装束的门神,戴盔披甲,持斧执剑,眼圆嘴方,神态威武。门框两侧罐腹各贴一条盘龙,龙背上方分列十二生肖神像,着袍执笏,躬身而立,龙和神像都是高浮雕。罐足为三层仰莲浮雕。这个骨灰罐,《揭阳文物志》说是南朝时期的产品,时间可能定得过早。佛山、南海、新会等地出土过不少同类器物,造型装饰,都与揭阳的这个骨罐相似,是唐代佛山窑的产品。韶关唐代张九龄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的造型,与此罐十二生肖神像也相同。这个骨罐,应该是唐代的制作。这个罐的装饰,已经包括了潮汕近现代瓷塑人物、动物和花卉三个类型。不过,骨罐为陶质,也不一定是本地产品;真正可以算得上潮州工艺瓷塑的,年代最早应该是笔架山窑产品。
宋代笔架山窑的瓷塑,有捏塑和雕贴两类。除了为炉、壶、盂、罐一类日用器皿装饰之外,作为观赏瓷器制作的,还有西洋狗、狮子、人像和佛像。现在收藏在潮州市博物馆的一批宋窑西洋狗,头大身短,双耳圆而垂,神态各异。制坯的艺人捏、雕兼用,手法极简练而能传神,造型技巧相当高明。该馆收藏的另一件宋窑瓷塑,是被命名为“麻姑献寿”的妇人像。人像作半跪姿势,双手抱罐,体型健壮,面容饱满。睑和手部用很明净的线型塑出,略带图案化,却准确而生动。衣服的褶纹简单而自然。从这些佳作看,宋代潮州窑瓷塑的工艺水平不低。
但是,宋代潮州窑的瓷塑工艺,与晚清以来潮汕的瓷塑工艺,并没有传承关系。随着元代笔架山窑口的废弃,明代海外贸易和佛教信仰的衰退,瓷塑在潮汕近乎绝迹。到清代同治年间开始复兴。但当时的潮州瓷塑,以佛像和小型的动物玩具为主,而且使用印模生产,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工艺水平不高。一直到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以潮州枫溪为代表的潮汕瓷塑才真正复兴,出现一批瓷塑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枫溪瓷塑,以仕女人物和堆塑通雕花篮、贴花通雕花瓶最有特色。
枫溪瓷质地细腻,色泽洁白,宜于塑造仕女人物。艺术家们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着意雕琢,所塑造的仕女人物造型娇俏婀娜,线条明快流畅,釉彩莹润洁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枫溪的仕女人物瓷塑,轻盈精巧,体现出一种阴柔的美,一种秀美。它是否也在某一个角度上,体现了现代潮汕文化的性格?
堆塑通雕花篮和贴花通雕花瓶实际上只是一种类型。它吸收了潮汕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例如木雕和石雕的携刻镂空手法,制成通雕花瓶或者花篮,再堆贴用装饰土制作瓷花,烧制而成。枫溪堆塑通雕花篮,以1979年制作的大型作品“春色长在大花篮”为代表作。这件作品高1.2米,直径80厘米,玲珑通透的通雕花篮中,堆塑了600余朵缤纷盛开的瓷花,瓣薄如纸,芯细如丝,色彩淡雅,如春色宜人。1982年,花篮送到德国展览。参观者无不惊叹这件作品的巧夺天工,称誉它是“永不凋谢的鲜花”。现在,“春色长在大花篮”作为地方特色工艺的代表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
彩瓷指用彩绘对瓷器进行装饰,有釉上彩、釉下彩、粉彩等形式。潮汕彩瓷用于餐具、茶具这些日用瓷的装饰,但更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是花瓶、壁挂、立屏一类高档陈设瓷器的制作。
潮汕彩瓷的产生时间还很难明确断定,只能约略说这是清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初期,潮汕的瓷窑生产的基本上是碗、盘等日用青花瓷器。民间艺人摹仿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用毛笔蘸着青花色料,在瓷坯上绘画花卉、山水、人物、鸟兽,题写诗词,配以锦纹、菊瓣、缠枝花一类花纹。青花瓷器的生产,为彩瓷工艺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技巧经验。到清代中叶,潮州制瓷艺人开始生产彩瓷。潮州彩瓷引进了江西景德镇的三彩、五彩、粉彩和广州的积金彩等技艺,并从本地其他民间工艺种类吸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清新鲜丽的特色。
潮汕彩瓷按彩绘形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成诗画、开光、满彩和金地万花四个大种类。诗画式,是在白地瓷器的一方器面上绘画,而在相对的另一个面题写诗词。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开光式即在器型的主要部位空出一飞寸或多个白瓷面,白瓷面采用亚字形、果形、花形、瓶形、鱼形、书形或者扇形的形状,称为开光。开光瓷面,绘以书画,它的外围,则用不同色彩的锦地纹饰或图案花边衬托。满彩多用于大件花瓶的装饰。它的特点,是用均匀、饱满的构图,在瓶坯上绘满纹彩,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观赏。金地万花则在瓷器正中部位绘上主要图样,图样周围加满陪衬纹饰,再填上金地,将整个瓷面完全覆盖。金地万花具有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构图匀称而主次分明的艺术特色。
到清末,潮州彩瓷业发展较快,府城和枫溪一共有彩瓷作坊二十多间,从业艺人有三百余人。潮州的彩瓷工艺完全成熟,它接近于广彩,又具有自身特色,南洋商人在订购中国瓷器的时候,把它称为“潮彩”,以示与广彩有所区别。这一时期,潮彩的名师和精品也出现了。宣统二年(1909),潮彩艺人廖集秋创作“百鸟朝凤”盘,许云秋、谢梓庭创作的人物盘碗,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都获得了好评。80年代以来,潮汕彩瓷工艺更上一层楼,作品连连获奖。最骄人者,有广东省潮州市彩瓷总厂研究所集体制作的“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花瓶”。这件作品采用潮彩勾勒、洗染、填色技法和釉上堆金工艺,二次烧制而成。瓶颈和瓶脚用满彩花纹图案装饰,瓶体用工笔描绘出8朵怒放的牡丹花,叶绿花红,花枝上,白头翁栩栩如生。花和叶的边缘用金线条堆起。整个花瓶,清雅与繁富,淡远素朴与金碧辉煌,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赏心悦目,富有浓厚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在1986年莱比锡世界春季博览会上,这件潮州彩瓷代表作获得了金质奖章.
2015年
简一大理石瓷砖在不断巩固和捍卫简一大理石瓷砖的品类领导者地位,并推出了第七代简一大理石瓷砖,酸洗复古面、N层还原套喷、无网纹等技术,让第七代新产品具有更逼真的天然石材纹理和质感。 此外,第七代产品更是首次采用全通体技术,让大理石瓷砖也拥有了天然石材表里如一的震撼效果。
此外,在2016央视广告黄金资源招标会现场,代表简一大理石瓷砖摘得《新闻联播》黄金标版资源的桂冠,合计多达五个单元。 简一大理石瓷砖本次联手央视强大的品牌传播力度,将使得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价值在也更进一步。
2014年
融合简一五大创新技术,使简一大理石瓷砖产品效果无限逼真甚至超越天然大理石,实现品质的飞跃,使大理石瓷砖拥有更为卓越的物理性能;
2013年
第五代简一大理石瓷砖,通过“叠加釉层技术、网纹淡化技术、半通体技术、一石N面技术”四大独创技术引领大理石瓷砖的技术革新;
2012年
第四代简一大理石瓷砖创新采用高清数码套喷和3M腊光技术,实现了天然石材的凹凸面和腊光面效果,并荣获第八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年度最佳产品等多项荣誉;
2011年
第三代简一大理石瓷砖独创AB面产品和900*1200MM超大规格,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陶瓷行业“奥斯卡”——新锐奖;
2010年
简一陶瓷积极应诉欧盟反倾销,在国际市场为中国陶瓷争夺话语权,成为单独税率最低的企业之一;
第二代简一大理石瓷砖全面提升品质,甄选世界珍稀石材作为产品原型,作为国内唯一的大理石瓷砖产品;荣获代表中国工业创新设计顶级水准的“红棉奖”;
2009年
第一代简一大理石瓷砖研发成功推向市场,顺利通过了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2008年
简一陶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的清远基地正式投产,产能得到有效释放,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简一陶瓷荣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发的“2008室内设计极具应用价值材料品牌”荣誉称号;
简一品牌荣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30年30品牌”荣誉称号;
简一品牌荣获“中国著名品牌”;
2007年
简一成功通过了“CQC广东评审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重认证,
荣获“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被评为“中国厨卫行业百强企业”;
2006年
简一产品通过欧洲建筑材料检验检测“CE”合格认证;
荣获“消费者信得过品牌”,获得《中国国家放射性核素限量强制性3C认证》;
2005年
简一荣获”中国知名品牌”;
2004年
简一获得“绿色室内装饰材料”证书,并荣获“钓鱼台国宾馆选用品牌”荣誉;
2003年
简一品牌荣获“广东省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2002年
4月12日成立,简一登上世界建筑陶瓷的大舞台,在欧美市场初露锋芒,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家国际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