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物:马家塬墓地所见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内因
摘要: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秦霸西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体现了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马家塬墓地中,高等级墓葬虽然有显示戎王身份地位的一些器物,但是和独立于农耕区之外的游牧首领墓葬比较而言,缺少短剑、管銎啄戈一类的武器,可能显示秦国对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的控制和首领的羁縻,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方面,墓中出土车辆、铜壶等器物,则反映了这支戎人受到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秦人建国和扩张的过程中曾与西戎发生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从双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发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西戎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考古学家对这些半牧半农的人群却知之甚少,甘肃张家川 *** 自治县马家塬墓地的发掘逐步揭开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纱。自2006 年开始发掘以来,马家塬墓地迄今已发现66 座墓、2 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其余中小型墓葬在其北部和东西两侧呈半月形分布。马家塬墓地葬俗和随葬品包含了欧亚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和楚文化等因素。本文结合马家塬墓地的考古发现,从秦霸西戎的角度,探讨马家塬墓葬文化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同周围文化的关系以及蕴含的历史意义。 一 秦霸西戎为长期过程 秦人最初可能来自东方,先后为商周两朝出力。广义的秦人祖先,也就是戎胥轩和申侯之女带领的族群,在商周之际就投奔周人,定居西犬丘,和戎人生活在一起。大骆时,有二子:成与非子。非子庶出,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别封于秦,秦邑可能在今天陕西宝鸡陈仓一带,为秦人直接的祖先。在西周厉王末年,约公元前841年,西戎灭大骆。西周宣王时,秦庄公收复西犬丘,从此,以西垂为都,代替骆嬴一支,作西垂大夫。 秦国统治的区域是一个多族群杂居的地区,自陇以西的土地和人民始终游离于商周的势力边缘或者范围之外,直到秦孝公时能号令的还有「 ”戎狄九十二国”。秦人长期与戎人杂居通婚,各个方面有很多互动,因此,被周人,特别是齐、鲁、晋等华夏诸国,看作是「 ”戎狄”和「 ”陋国”。由于秦人和戎人既为邻居,又互动颇多,因此,不但在周秦边缘地区能发现大量的戎狄遗存,在周秦统治的核心区域也存在不少的戎狄文化因素。秦国西部的西戎,既是可以良性互动,吸取骑射技术和人力资源,获得牧业产品和远方信息的朋友,也是威胁秦国生存,牵制秦国扩张的敌人。秦国主要通过长期多次军政途径整合这个地区的人群。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霸西戎”是最为有名的一次,由于秦国整合西戎主要以冲突和战争为主,本文以「 ”秦霸西戎”来概括秦国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过程。 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的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其中以几次大的事件为代表。如西周宣王时,秦庄公从西戎手中夺回西犬丘;公元前750 年秦文公伐西戎;最著名是公元前623 年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元年(前361 年) 「 ”西斩戎之獂王”;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 年) 「 ”伐取义渠二十五城”;最彻底一次是公元前272 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并在其地置陇西、北地及上郡。 秦霸西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规模最大的是秦穆公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匈奴列传》记:「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胊衍之戎。”秦霸西戎巩固了西北大后方,从而能较为从容地东向与诸侯争霸,而且在周边地区导致了很多连锁的反应。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一方面北方草原人群南下,一方面是秦国政治势力及文化的扩张,阻止了游牧势力的南扩,甚至用修长城的方式清空了适农区域的游牧人,「 ”西戎”被秦国渐渐控制。战国中晚期,义渠成为秦国大患,宣太后时,通过非常手段,终于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霸西戎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多考古发现的现象和文物进行佐证和充实。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的发现,为我们从考古视野了解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提供了生动的实物例证。 二 马家塬高等级墓缺乏整套显 *** 权和身份的游牧人武器 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西戎一支应当没有问题。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是緜戎。也有学者推测,清水有邽戎,甘谷有冀戎,秦安、张家川估计也属于邽戎和冀戎的势力范围。戎人一般认为属于牧业人群,至少也是半游牧半农耕的社会,观察墓葬迄今发现的迹象以及器物,本文发现这些本来应当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迹象。 在欧亚草原地区游牧人群的高等级墓葬中,一般都会有武器、马具和动物风格艺术三个要素。随着等级的提高,器物制作和装饰的材质中黄金、银、宝石的比重增加。从萨彦- 阿尔泰地区王族墓地的发现看,游牧社会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的威权器物一般是以管銎战斧、短剑、弓及弓囊、箭及箭箙为代表的武器,以及各式腰带、马具、马鞭和铜鍑,这些器物制作精美,甚至用黄金制作或者装饰,多以动物风格艺术装饰,礼仪的功用超过实用的目的。比如俄罗斯图瓦阿尔赞国王谷发现游牧首领墓葬。根据已经公布的马家塬战国墓地的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虽然有一些武器的发现,但和同时期草原地带首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相比,缺少短剑等武器为代表的威权物,特别是在整装成套、人群属性和材质贵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 根据现在发表的资料,第一等级的M16 墓主虽然有三条奢华的腰带、半圆大金项饰、臂钏等表示身份等级的威权物,但随身未携带武器(图一)。墓中出土鋄金银铁矛却非常奢华,具有礼仪的功能。这个矛并未放置在墓主身边,贴竖穴墓坑壁放置,和同一竖坑埋葬的礼仪性车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矛具有戎人矛的特点,不过戎人的矛可能也是源自秦国的矛。第二等级的M15 竖穴西北角立铁矛。M15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较多兵器:铜管銎啄戈、铜斧、铜戈、箭囊和数枚箭镞,但是没有短剑。M2 墓主头骨顶部放置铜戈及铜镞。第三等级M12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铁戈和铜镞数枚。M8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铁戈和铁剑。另外,M1 出土箭箙饰和9 枚铜镞,M1 出土了中原式的戈和草原风格的管銎三棱镞。根据迄今公布的材料,可以发现,矛在马家塬墓地中显得比较突出,各类武器作为随葬品在马家塬高等级的墓葬中不太普遍和平衡,而且没有金银装饰的短剑和管銎武器,特别是没有极具身份象征意义的短剑。大约同时代的西戎文化中,一般还能发现管銎啄戈、短剑和箭镞等武器,比如固原彭堡撒门墓地M3 周围有4 具马头骨,土坑墓,在墓主骨架腰部附近出土了戈、剑、矛。这是为什么?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晚期这个地区的西戎首领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经为秦国所羁縻,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受到秦国的控制,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后汉书·西羌传》载:「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既然能率戎狄92 国朝觐周王,这说明秦国对这些戎狄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阐释了如何以秦律和文化管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这些竹简写成虽然较之马家塬墓地时代晚,但有些律法由来已久,可以看到秦国对于被征服地区严格的管理以及移风易俗的努力。从文献、封泥、铜器铭文看,秦国为了统治降服的西戎,很可能利用了「 ”属邦”这个行政机构,设立「 ”道”,负责处理包含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汉平帝时期的34个道中,至少有7 个可能是沿用秦国以来的道,其中「 ”緜诸道”管理的范围可能就包括了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 北京市延庆县玉皇庙墓地M250、M18 大墓的发现为了解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游牧社会精英的墓葬习俗提供了生动的资料。这些墓葬中都随葬了短剑、箭镞、戈(相当于啄戈),从箭镞的摆放情况分析,应当是一把整齐放置的箭,应当是放在箭箙中,只不过箭箙已腐朽。 陕西宝鸡益门村春秋晚期偏早阶段的二号墓的发现为了解春秋中晚期秦戎关系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墓中发现了3 把金柄铁剑,另外还有大量金、玉、铜、铁器,但没有发现中原或中原式的铜礼器。虽然学者对宝鸡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墓主的身份有不少争议,但金柄秦式铁剑的出现应当是受到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 三翼有銎箭镞也是北方系器物,头箱主要随葬马具,有金环首铁刀、串饰等,显示了明显的草原文化特点,可以看作这个阶段秦戎关系的体现。墓主可能是秦穆公霸西戎后,臣服于秦国,后来内迁至宝鸡地区的西戎某国戎人君长。可以看出,秦国在早期对这些戎人首领的控制尚不严格,他们还是可以随葬象征他们身份的高规格短剑,甚至是为他们生产了这样融合秦文化因素的短剑。有学者认为在欧亚草原游牧人的墓葬中出土的铜剑等武器,是非常锋利的实用武器,而中原发现的短剑,刃口比较钝,可能武器在中原文化中,只是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实用性减弱了。这的确说明,短剑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中,礼仪的成分大一些。其实这可能只是反映了中下等级的游牧人武士的情况,在欧亚草原最高等级首领墓中出土的短剑等武器,比如前述图瓦阿尔赞王族墓地,武器往往装饰了黄金等贵金属,黄金、宝石以繁复的方式镶嵌在短剑、管銎戈等武器上,这样的兵器其实也是礼仪的功能较大,实用性值得怀疑。马家塬墓地代表的战国中晚期一支西戎恰恰处于更远地区尚武游牧文化和中原礼仪为重的文化之间,比较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中间地带人群的角色特点。 有学者指出秦国在公元前4 世纪中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墓中就普遍缺少武器。有学者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为了节约资源,或是防止有人盗掘兵器,或是害怕亡灵携带武器归来。这当然也许是马家塬墓地代表的西戎受秦国影响,与秦国同俗,缺少武器的原因之一。如果是这样,更可以说明秦国对西戎的广泛影响。《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这说明,公元前688 年,早在秦穆公霸西戎之前,秦国已经开始在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设县统治。公元前471年之后,緜戎可能占据了这个地区。秦国对于周边相对定居于溪谷台塬之地、半农半牧的戎人采取的是占有其地、保留其部落首领,以戎治戎的方式。公元前395 年,秦国伐緜戎,之后,緜戎可能就完全属秦,从「 ”外臣邦”转化为「 ”臣邦”,归属邦管理,这样首领不能称王,只能称为「 ”君长”、「 ”君公”,兵器的制造、发放、保存也将被纳入统一的管理。《史记·货殖列传》曰:「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正是这个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张家川县南部的清水县刘坪遗址发现的文物中,却有草原风格的短剑和管銎啄戈。不过这些武器制作尚不奢华,没有黄金或者宝石的装饰,并不像是等级特别高的人使用的礼仪性的武器。由于是征集,因此,也无法知道原来的共存关系。说明低级别的戎人,在随葬品方面,可能没有受到来自秦国官方的约束,可以随葬管銎啄戈、短剑这样实用性的武器。比如马家塬墓地低级别的M8 就可以随葬短剑。从甘肃秦安上袁家墓地M6、M7 的发现看,一直到了秦朝建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其间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情况。 三 马家塬西戎墓地受到秦楚为代表的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与秦国政治中心较为接近,加上秦国对这些戎人的有效统治,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秦国文化的影响。马家塬墓地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诸国文化的因素,首先是秦国的铜鼎、铜壶、铜茧形壶、铜甗、铜戈和灰陶罐等。 从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动物艺术风格来看,除同时期独立于华夏农耕区之外,没有受到中原强国控制的草原文化影响,较多文雅柔和的特点。猛兽不猛,神兽不神,动物搏斗噬咬的牌饰也多呈风格化表现,缺乏扣人心弦的震撼力量。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牧民族尚武、尚神精神的衰落。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人群几乎都受到中原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他们甚至因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铜容器———鍑,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这主要流行于「 ”狄”系统的游牧人中。除了一般的青铜容器,商周王朝周边的人群会选取中原青铜容器中的某一种,通过交换或者仿制的方法,作为他们最喜爱的青铜礼器,这在「 ”羌戎”系统的人群中比较普遍。四川茂县牟托一号墓出土铜罍放于石棺外面最高处头部上方第一块盖板上,可能作为「 ”祭器”,显示铜罍在这个文化中的地位。在巴蜀符号中,也有这个以「 ”罍”为形象的符号。这个传统可能从更早的三星堆文化时期就开始了。从迄今的发现看,西戎控制的区域并不是铜鍑的流行区域,马家塬墓葬中虽然出土了很多类的青铜器,甚至有自身特点的铲足铜鬲,但应当说,盛酒、储酒之用的壶才是最重要的铜容器。比如M16 墓室北壁东侧头龛随葬了一对铜壶和一件银杯,显然,此银杯应当是用来饮用壶中所盛饮料,可能是酒。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晚期,游牧已经在欧亚草原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草原人群从原来各类的陶器中,筛选出壶作为最主要的多用途容器,各种材质的壶成为北方草原地带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容器。新疆北疆,包括南西伯利亚,这个时期的文化,器形简单的陶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巴泽雷克文化和萨格利文化更是以陶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容器,以牛角为原料精心制造的杯形角壶在巴泽雷克文化中成为高等级的容器,而且影响到吐鲁番的苏贝希文化。汉代的乌孙也是以陶壶或者铜壶作为文化中重要的容器。壶这种器物当然有其自身久远的草原文化背景,也有甘青彩陶壶影响的渊源,但作为中原青铜礼器之一的铜壶的文化影响力,也可能是中原战国秦汉时期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广泛使用这种器物的原因。 随葬车和牵引牲畜最初可能是两河流域开始的,后来随葬车马成为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中西部的习俗,驯化马和轮辐战车传播至几大文明中后,成为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统治阶级钟爱的装备。车马传入中国后,自殷周以来,在中原文化中长盛不衰。欧亚草原则相反,在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在高等级的墓葬中,以车随葬迅速式微,殉葬马匹则比较普遍。马家塬战国墓葬随葬不同等级和用途的车马的习俗显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些车的基本形制和中原地区的相似,但是整车与墓主一起在同一墓室埋葬的方式和这个时期中原使用单独车马坑的葬法又不一样。秦汉时期,这种习俗进而向西北影响到巴泽雷克文化,之后向北影响到匈奴文化,在这两个文化中,都能发现中原式的马车,特别是匈奴高等级的墓葬中,几乎都随葬了墓主人乘坐的马车,不过这时的车主要是承担礼仪、交通的功能,这在很多发现的金属饰牌上也有生动的体现,墓葬中随葬的车可能还具有让墓主乘坐,顺利升天的目的。在阿富汗席巴尔干黄金之丘发现的男性首领墓葬中,随葬了马头和马腿,没有随葬车,但男墓主脚踝部发现一对绿松石镶嵌的圆牌饰,表现的正是猫科带翼神兽牵引双轮车升天的场面。由于这件人物穿褒衣博带,车篷支撑使用竹子,而且使用中原的技术制造,因此学者认为这件文物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马家塬战国墓葬几乎每座高等级墓中都埋葬车马。1 号、3 号墓内各有5 乘车,车前有马匹。这些车乘大多装饰华丽,有的车饰以鋄金银铁饰件以及金、银、铜制的大量车饰品、漆制的车舆、轮、辐,皮条编制的车厢。车乘轮辐及车厢侧板,均以金、银、铜、玛瑙、釉陶串珠、贝壳及鋄金银铁饰件等装饰。装饰极尽奢侈,表明墓葬极高规格。马家塬高级墓葬随葬车马的习俗,车的结构虽然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对车辆奢华浓烈的装饰则是西戎文化特点。有学者认为车厢装饰的构图和布局与巴泽雷克墓地出土西亚毛毯中间的构图比较接近,可能是受到巴泽雷克文化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用大量金箔、青铜制作的虎和大角羊等草原动物风格艺术饰片装饰车辆的车厢、车轮,迄今只发现于马家塬墓地,这当然与发现的机缘有关,可能其他的游牧人群也会有此习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辆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源和复杂工艺,西戎统治阶级拥有的这些车辆,可能得到秦国官方作坊力量的支持。 马家塬墓地发现的铜敦、车辆上的漆绘花纹等是受楚文化影响的产物,这可能是通过秦人的中介而来。秦楚传统上一直有联姻关系。特别是春秋晚期,楚有求于秦,因此,两国之间多结盟、联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楚地的高级产品,比如丝织品、漆器、铜器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审美观等就会进入秦国。巴泽雷克文化中发现的南方生产的丝绸制品、铜镜、漆料与漆器,也很有可能是通过秦、西戎这些中介,传入南西伯利亚的。从这里有两个途径进入草原,首先是秦国王族自己直接和欧亚草原地区进行交易,一种是先作为政治礼物赠给西戎统治集团,西戎在和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人群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输入到南西伯利亚地区。无论是秦国和西戎,他们利用这些奢侈品同阿尔泰山地区游牧人交换的重要物资可能是马匹等战略物资,其次是黄金等奇珍异宝。秦国发现的形制巨大的金箔片以及金柄铁剑证明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对黄金的大量使用, 西戎墓葬中的黄金器物也同样说明这样的背景。 这些被秦采取和戎政策以后的西戎人群可能为秦国修路、屯垦、移民、戍边。同时发挥牧业人群的优势,为秦国提供马匹、牛羊毛皮,甚至奶制品、肉食资源等,甚至作为雇佣军。另外,可以认为,西戎在秦楚与欧亚草原腹地人群之间,扮演了一个很好的中间角色,他们可能利用其熟悉的草原交通网络,发挥他们草原人群的长处,输出丝绸、漆料等,为秦国搜罗远方的马匹、皮毛和奇珍异物,承担了贸易交换的任务。巴泽雷克文化人群和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这些游牧人的沟通和引荐,甚至有可能西方遥远地区一些特别先进的技术和想法也可以通过他们直接或间接传递到秦国统治阶层。 四 结语 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西戎一支,马家塬墓地的发现与研究带来了战国时期秦戎关系研究的突破,其所在的区域既算是秦人的故地,也紧邻当时秦人控制的区域,准确地说,应当是和秦人交错杂居的区域。由于其最高的墓葬等级和墓地全面的发掘,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这些人群比较全面的信息。 本文通过观察马家塬墓地中的一些现象,探讨了战国中晚期,秦霸西戎给西戎文化产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墓葬迄今发现的迹象以及器物看,戎人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还是比较显著,但本来应当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迹象,另外其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诸国文化的因素。战国中晚期这个地区的西戎首领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经为秦国所羁縻,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受到秦国的控制,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可能要按秦国的要求配置随葬品。高等级的首领由于不能随葬短剑、啄戈等武器,因此,只剩下高级的项饰、腰带、奢华装饰的车辆和繁复的珠饰这些非军事性的因素作为首领们的威权物。另外,由于和秦国的密切关系,马家塬墓地为代表的西戎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中作为礼制文化构成的器物,突出者比如成为核心铜礼器的铜壶和作为仪仗核心的车马。 应当说,经过长期的互动,至少马家塬墓地为代表的这支戎人已经深受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秦国一个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力量,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以后秦汉最终把西戎统治的广大区域纳入华夏文化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以后汉武帝时期能顺利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前期步骤之一。 (作者:郭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9年第4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起骆驼被进到一般的指的是老马的意思,一般指的是嘛。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2]
上述与现代生肖次第基本相同,但辰未写生肖;午对鹿;未对马;戌对老羊。[1]
十二生肖双喜图
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年代与睡虎地秦简相近。甲种竹简也有盗者的记录:[1]
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2]
该记录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与现代相比,除“辰虫巳鸡”外,其余完全相同。[1]
《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反映午马相对。但学者指出,秦简的午对应鹿而非马,午马不过是巧合。
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且与今相同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卷三《物势篇》:[1]
十二生肖【李尤俊】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
同书卷二三《言毒篇》则云:
”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蜇,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
可见,最迟在东汉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1]清代梁章缸在《浪迹丛谈·续谈》也转述《论衡》的记载。[1]
《北史·宇文护传》记述后周宇文护的母亲在齐的信:“ 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这是以生肖联系出生年见于正史的较早记载。[1]
起源
古文献记载未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3]
星宿说
十二生肖压胜钱【宋】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4]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4]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4]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这句话的意思是: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
出处:唐·杜甫《哀王孙》
选段: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译文: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
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
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安史之乱啊,乌鸦一叫啊,不祥之兆啊,逃离胡人啊,安禄山打过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哀王孙
词语释义
哀王孙,原意指可怜贵族子弟,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子弟;哀,这里的意思是可怜。 唐代杜甫有《哀王孙》诗,叙述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西逃,宗室王孙﹑妃子﹑公主或被杀戮,或流离乞食为生的事件。诗中的“哀”,是悲痛、悲哀的意思。[1]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哀王孙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长安城头头白乌(15),夜飞延秋门上呼(1)。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2),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3),可怜王孙泣路隅(4)。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5),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6),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7),且为王孙立斯须(8)。 昨夜东风吹血腥(9),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10),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11),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12),慎勿出口他人狙(13)。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14)。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2)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3)宝玦:玉佩。 (4) 隅:角落。
(5)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6)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7)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 (8)斯须:一会儿。
(9)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10)“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11)“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12)花门:即回纥。剺(lí)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13)狙(jū):伺察,窥伺。 (14)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3] (15)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作品译文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 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 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 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 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 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 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 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 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 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 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 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 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 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 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作品赏析
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其余妃嫔、皇孙、公主都来不及逃走。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
这首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玄宗委弃王孙、匆促出奔后,王孙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叮咛王孙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复。全诗写景写情,都是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诗歌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与这样的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前人评价这首诗说:“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杜臆》)[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别渥洼,病来颜色半泥沙。
四啼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箸斜。
堕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龙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无人放,嘶向秋风苜蓿花。
陇上沙葱叶正齐,腾黄犹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红丝脆,头捽秋风白练低。
力惫未思金络脑,影寒空望锦障泥。
阶前莫怪垂双泪,不遇孙阳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
霜侵病骨无骄气,土蚀骢花见卧痕。
未喷断云归汉苑,曾追轻练过吴门。
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秣饲恩。
空被秋风吹病毛,无因濯浪刷洪涛。
卧来总怪龙蹄跙,瘦尽谁惊虎口高。
追电有心犹款段,逢人相骨强嘶号。
欲将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铰刀。
病久无人著意看,玉华衫色欲凋残。
饮惊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叶寒。
长襜敢辞红锦重,旧缰宁畏紫丝蟠。
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
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咏马
【唐】杨师道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白马
【唐】翁绶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
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
花明锦襜垂杨下,露湿朱缨细草中。
一夜羽书催转战,紫髯骑出佩騂弓。
老马
【唐】姚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浴马
【唐】喻凫
解控复收鞭,长津动细涟。空蹄沈绿玉,阔臆没连钱。
沫漩桥声下,嘶盘柳影边。常闻禀龙性,固与白波便。
塞马
【唐】元稹
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晓风寒猎猎,乍得草头行。
夷狄寝烽候,关河无战声。何由当阵面,从尔四蹄轻
曾经金戈铁马,如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不由想起辛弃疾的那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里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只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猖狂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哀王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犯长安后几个月。此诗先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仓猝逃往成都的情景,再记叙王孙亲贵避乱匿身,后写国家乱极将治。作者在诗中既写了唐宗室逃离长安时连子弟都不能相顾的惊恐和王孙流落生的哀伤,也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切同情和对肃宗的希望。全诗写景抒情,真切生动,荡人胸怀,叙事利索,语气亲切,词色古泽,气魄宏大。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半边渡?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它离绣山约一公里,一般渡口的渡船都是横江而过,唯有半边渡是沿着江的一边上下开行。半边渡的对岸是浪洲村,渡船往返于两岸码头,故有“一渡两边三靠岸”之说。
过了半边渡,飞舟直下鸳鸯滩,便到了风光秀丽的桃源村。桃源村里有座月亮山,那是伏波山揭帝与伏波潭老龙王赛宝时,揭帝发怒时一箭射穿三座山之中的第二座山。村的江左,有一座出米山,山上有一奇现,俗称“石人推磨”。
从前,出米山下住着七户农家。因为地薄土瘦,种不出粮食,所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都十分困苦。后来嫦娥的玉兔奉命下凡来寻找七星冠,路过这里,知道了这一情况,就在山顶用牙咬出一方小巧玲珑的石磨,并告诉七户人家:日后每家轮流磨一天,磨一次可吃七天。但有谁不按秩序多磨了,石磨就会失灵,偷磨的人也将受到惩罚。
几十年过去了,村民们一直按照老规矩办事。可是后来,村里有个叫社保的人,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横行乡里,无视村规。没轮到他家去磨米,他半夜三更,偷偷跑上山去磨。结果果然应了玉兔的活,石磨失灵了,社保本人也化成石头,永远站在石磨边。过出米山,绕双全村,即到了锣鼓滩。左岸有一石如鼓,一石似锣,这里水深流急,惊涛拍岸,轰然作响,故名“锣鼓滩”。明人俞安期曾留下著名诗句,“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这段江面,相连着鸡仔滩、鸭仔滩、丈滩、双泉滩,鸳鸯滩和闹滩,因而船家编了两句顺口溜:
“鸡仔鸭仔上丈滩,双泉锣鼓闹鸳鸯。”
过了锣鼓滩,江面豁然开朗,这时,你就看到金鸡山了。
话说漓江黄牛峡左岸上有个小村庄,村里住着哥弟两人。那老大不耕不织,不牧不渔,生性贪懒刁馋,走过别人的田要顺手捋一把谷子,路过别人的地要趁机掐几片菜叶。谁家切了肉,打了酒,他想方设法一定要去打秋风。
可是老二就不同了,为人诚实勤快,又肯帮助人,村里谁都夸奖他。
你想,有那样贪懒刁馋的哥哥,这老实憨厚的弟弟能落到什么好处?他们的父母死后,留给他兄弟的良田房产,统统都被老大想出刁钻主意霸占了去,最后剩下一头牛,老大也不放过。
老大说:“老弟,这头牛可不能杀了分呀。这样吧,我拉牛头,你拉牛尾,牛跟谁,就归谁,这就看哪个的造化好了。”
弟弟老实,再说也还年轻,不懂世道的艰难,就答应了。于是哥俩一个拉牛头,一个拉牛尾,扯起牛来。
朋友,你当然知道,牛可是不喜欢倒退的,所以老大在前边一使劲;牛就跟着他走了,老二在后边瞎费力,也拖不住牛啊。
说来也巧,这时嫦娥正好站在窗户口俯视人间,无意中恰好看到人间这一幕。她深为老二鸣不平,就急忙用手一指,马上,老大全身变得通红,老二全身变得碧绿。
牛可是见不得红颜色的。那牛正要被老大牵走,仿佛看到眼前有一团火,吓了一大跳,一头就把老大撞倒在地。牛再回头一看,见老二全身象丛青草似的,就乖乖地向他走来了。老二扶起老大说:“哥,家里的良田房产,你都要了,我也没办法。那些山坡荒地,你难道也要了去?”
老大眼珠一转,心想:那又瘦又薄的荒地,我要来干什么?你就一头牛,一双手,能发家致富?就算你有天大本事,也翻不到我头上来。但他转念一想:就给他吧;乐得做个人情,不然旁人更说我太那个了!于是他假惺惺地说:“我什么时候说要了去?那是我专门留给你的呢!将来老哥穷了,还要老弟帮忙呢!打虎不离亲兄弟嘛!”老二没吱声,牵着牛径自走了。
后来,老二在荒坡搭了一个草寮,披荆斩棘,辛勤劳作。村里及四方百姓,纷纷前来相助,表示他们对老二的同情和对老大的愤懑。
有一天,嫦娥忽然想起了兄弟分牛之事,就吩咐玉兔下凡去看看,那个小兄弟生活得怎么样了。
玉兔来到桂林,照例去看望由牧马老人化成的老人山,和由牧马老人的探路鹦鹉化成的鹦鹉山。老人和鹦鹉见到玉兔都非常高兴,忙探问玉兔下凡何故,玉兔就把来因跟他们说了。
老人听了,感慨他说出下面这个故事。提起这两兄弟,老百姓都在议论呢。那老大虽有家产,但他吃喝嫖赌,家道中落,只有半边牛棚栖身。为了糊住嘴巴不被饿死,他就四处流浪行骗偷盗和乞讨。不知什么时候,他与一个绿脸跛脚妇人勾搭成奸,在那半边牛棚里白日睡,夜晚偷,苟且营生。
你猜那绿脸妇人是谁?原来是在马洲上想抢伏波潭老龙王的夜明珠,与马兰花和丹顶鹤撕杀中受伤的蚂蝗精。
当时她跳进漓江,逃之夭夭,一逃逃到黄牛峡来了。她决定隐藏在这一带,正巧又遇上老大这个懒汉、赌鬼、亡命徒,于是臭味相投,暂借老大的半边牛棚住了下来。那蚂蝗精夜夜偷鸡摸狗,把血吸干后带回来,老大每天有死鸡死狗吃,也就坐享其成,乐不可支。
再说老二呢,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开出了十亩良田,盖了三间大房子,还养了一大群猪马牛羊,鸡犬鸭鹅,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媒人的介绍,老二跟对岸村的桂花姑娘订了亲。三月三日这一天,当老二过江迎亲返回时,谁知船到江心,无风无雨,波平浪静,突然听得一声水响,渡船被什么东西拱翻了。好在江边人都识水性,但是等大家游上岸来,唯独不见了新娘子。
老二望着江面,急得差点掉了魂。可是隔了许久,桂花又从江心冒了出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新娘子打捞上岸。老二向苍天重重地瞌了三个响头,表示感恩。
老二和桂花刚刚生活了六七天,就发现桂花有点不对劲。未婚之前,桂花勤快朴实又懂体贴人,结婚之后,桂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又懒又娇,动不动就发脾气,闹得家里鸡犬不宁。老二本是憨厚之人,只好忍气吞声,整天埋头干活,早出晚归,尽量少和桂花见面。可是自从桂花进村后,经常不明不白地死鸡死狗,老二家的牲口更是越来越少,人们都议论纷纷,不知有什么灾祸降临……
玉兔听完牧马老人的讲述,仔细想来,顿起疑心:无风无浪,渡船怎么打得翻?桂花落水许久,为什么淹不死?勤劳朴实,为什么转眼就变成懒娇凶顽?这里头可能有名堂,不可不查。
玉兔把疑点跟老人与鹦鹉一说,二老也都感到事出有因,于是他们定下一条计策,牧马老人变成老太婆,玉兔和鹦鹉变成孙女、孙子,一齐来到老二家讨米。
桂花提起打狗棍骂道:“吃的没有,再不走,老娘敲断你们的狗腿!”
老二看见桂花这样对待老太婆,既难堪又伤心,就说:“我们都是穷苦人,你何必那样气势汹汹?即然她们到我家讨米,就是我们的客人。来来,请进屋一起吃饭吧。”桂花气得拍桌子打板凳,老二不予理睬,只管招呼三人吃饭。桂花讨了个没趣,生怕饭菜被吃完了,赶忙上桌自顾自吃起来。
三人发现,桂花吃东西十分特殊,专选生肉生鱼片,而且不用牙齿嚼,只用嘴唇嘬,嘬得干干的就吐了出来。
吃完晚饭,老二说:“天不早了,你们就在我这里住,明天再量点米拿回家去吧!”
因为天热,桂花说下河洗澡。孙子摇身一变,复原成玉兔,悄悄跟在后头观察动静。只见桂花到了江边,转眼间就不见人影了。兔子最怕水,不敢靠近,只好跑回去找鹦鹉。鹦鹦飞到江面上,江心哗哗水响,仔细看时,原来水中有一条大蚂蝗在戏水。不一会,蚂蝗爬上岸来,摇身一变,变成桂花模样,扭动腰肢回老二家去了。
原来,蚂蝗精和老大过了几天苦寒日子,家里破破烂烂什么也没有,何况老大的精血也快被她吸干了,哪比得发家致富的老二新房新衣,禽畜成群,而且年轻力壮,还可以做一段风流韵事。听说老二要接新媳妇,蚂蝗精顿生毒计,潜到江中拱翻了渡船,把桂花拖到江底嘬干了她的血,自己变成桂花模样,到老二家当起新娘来啦。
鹦鹉探明真象,马上告诉了牧马老人和玉兔。玉兔性急,见了假桂花,迎头就打:“蚂蝗精!清平世界,岂容你来捣乱!”
蚂蝗精见自己的真象被识破,只好硬着头皮迎战,牧马老人和鹦鹉也上前围攻。
蚂蝗精寡不敌众,就变成千万条蚂蝗,叮得那三人呜乎哀哉,大败而逃。
玉兔逃回月宫,禀报嫦娥。嫦娥心想,上次玉帝的九彩蚂蚱下凡作乱,全靠织女织出两只锦鸡才收伏了蚂蚱。要收蚂蝗精,也非得要用锦鸡之法破之。
嫦娥采了千万条狗尾草,编织了一只大公鸡。她让玉免前边带路,来到黄牛峡上空。玉兔传令道:“蚂蝗精,仙姑亲自下凡捉拿你,还不快快受绑!”
蚂蝗精一不做二不休,把心一横,又变成千万条蚂蝗,来叮嫦娥。嫦娥抛出大公鸡,大公鸡变成千万条狗尾草。身子光溜溜的蚂蝗,碰上一条条毛茸茸的狗尾草。一下子就蔫了。蚂蝗精黔驴计穷,只好仓皇逃入水中。
再说伏波山揭帝听牧马老人说,黄牛峡蚂蝗精为害,就飞到空中望,看到蚂蝗精恰巧逃下水去。揭帝刷地一箭,正中蚂蝗精,把它牢牢地钉在河床底下。
嫦娥深怕有一天蚂蝗精还会起死回生,就让大公鸡永远守在江边,并从天上撒下仙米来喂养公鸡,使公鸡一刻也不用离开江边,天长日久,公鸡就化成金鸡山,蚂蝗在江底也化成蚂蝗石。
每逢下雨,江岸有喷泉飞泻而下,远望就象从天上撒下来的米似的,人们就把这一景合称“金鸡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