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拉坯
怎样拉坯:先把泥团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抱正抱顺,然后在泥团上部的中间部位扣出一个窝来,并上提把窝拔高。再把左手放在窝里边,右手放在窝外,两手四指里外相对挤拉窝泥,向上边或外边扩展,使窝泥变薄成适当厚度的坯体,同时使坯体成为预定的各种形状。最后在坯体的底部以下用一细线把坯体割下,即成毛坯。毛坯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在转轮上进行旋削修整使其达到精坯的要求。修整毛坯这一过程称为旋坯。过去有“三分拉七分旋”之说,说明旋坯在手拉坯成形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旋成的坯达到的标准是: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表面光洁,厚薄适中。有的坯旋好后,还要进行黏结饰件的操作,如壶类黏结嘴和把,瓶类黏结耳饰、粘贴花朵等。
一、选用泥料:选用泥料也就是说泥的配比,不同的陶瓷用不同的泥料,钧瓷的用料大致由黄道土、刘家沟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长石组成。
二、炼泥:炼泥也就是说把选好的石料经过球磨机的加工把它们磨碎,磨成浆,然后用压滤机把泥浆里的水分给虑出来,之后再通过真空炼泥机一遍一遍的把泥给炼出来,直到适用与拉坯为止。(适用程度:根据个人掌握)
三、揉泥:揉泥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使可塑泥更加有利于成型,其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可塑泥中的杂质和气孔。我们在制作陶艺作品之前,必须经过揉泥这道工序,因为揉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仅增加粘土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缩率,还会直接影响陶艺的烧成率与收缩率。如果揉泥的方法不恰当,令泥团中有空隙、气泡,不仅收缩率增加,而且烧成时表面会鼓起气泡,甚至会炸裂。揉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的时候需要加水。反之则需要脱水。揉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注意:可塑泥一定要揉好才能更容易成型。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我们常用的揉泥方法是:鸡心式揉泥法和牛头式揉泥法。
四、拉坯:拉坯就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内容,拉坯的好坏是直接决定了之后的上釉烧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拉坯要具备两个个必要因素:心平气和、眼准手稳。其次,拉坯之前一定要明确目的,要做什么样的器物,怎么运用手法,这都是必须在心里揣摩好的!要做的器物在本子上反复的画上几遍,想想这样的线条该怎么用手拉坯去完成,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拉坯了。拉坯的第一个环节在与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为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经过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用以来再次排除泥之中的杂质、气孔和提高泥的可塑性。然后开始拉坯,拉坯过程中一定要稳,速度要适当,根据你心中所想的器物线条,转换成手法使手上的这块泥运用自如。
五、修坯: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机上独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你所拉的器型的内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线条顺不顺,也就决定了修坯的修的好坏,在修坯过程中,要做到:勤、稳、准、快。
“勤”讲的是要多感受坯体的厚薄,也就是用手敲打坯体听声音来辨别坯体的厚度,做到整体厚薄均匀。
“稳”讲的是修坯过程中下刀的力度,有时候走一刀可能会要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稳。
“准”讲的是拉坯的内形与外形配合,线条要准,要流畅。
“快”讲的是修一个坯的用时,提高工作效率。
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这种方法适用于钧瓷圆形器皿,如盘、碗、洗、樽、壶、罐、瓶等产品的成形,尤其是传统钧瓷仿古器型,非手拉坯不能得其神韵。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较薄而分量较轻。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样。
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
1、拉坯。即将炼就之泥放于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器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
2、印坯。将可塑坯料用人工在模型中挤压,使其延展印成一定形状粗坯的成型方法。是非常古老的手工做陶瓷的技术。
3、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
4、挖足。将瓷器坯的底部挖出轮廓打磨平整。
5、施釉。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
6、画坯。给制成的陶瓷坯画上精美图案。
7、混水: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8、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搂泥操作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
扩展资料:“拉坯” 又称“走泥”。“走泥”最初被中国古人指称陶瓷钧窑的釉纹,有"蚯蚓走泥纹"之称。后被用为日本现代陶艺流派"走泥社"的称谓。
“走泥”和烧窑的关系就似弹琴唱歌和录音灌碟的关系,两者是单向可分的,前者是可独立存在的。拉坯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又称走泥艺术。“
走泥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它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拉坯(走泥)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
陶瓷制作过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2.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这道工序首先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所谓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具体步骤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让泥巴干湿不匀的地方充分揉均匀。
2、当泥料里面有空气的时候用菊花揉可以将气泡挤破。
3、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轱车上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4、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6、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烧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