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制作过程

甜美的外套
繁荣的奇异果
2023-01-25 21:56:08

陶瓷制作过程

最佳答案
苗条的海燕
幸福的绿草
2025-11-12 21:52:01

陶瓷制作过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2.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这道工序首先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所谓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最新回答
醉熏的豌豆
单纯的秀发
2025-11-12 21:52:01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古代的瓷器制作过程是需要一系列的。首先要将泥料从山上面采集回来,这种泥料采集回来要进行相应的由矿石变为泥料的转化。也就是说要通过人力的物力的粉碎,将矿石转化为泥料再对泥料进行有效的陈腐。去除杂质。得到比较细腻和澄清的泥料,然后就像揉馒头一样揉捏并制作相应的器型。经过风干以后俢坯,再在胎体上面施釉。然后再入窑烧造,烧造完成,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明亮的宝贝
瘦瘦的棉花糖
2025-11-12 21:52:01
制作陶器的过程

制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是选择适合的黏土。黏土是制陶的原料,而它又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而陶土却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属或其它草类,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温度较高。

接下来就是动手做了。首先把你要的形状(在此我们制作一个变形的花瓶)在脑袋里构思好,再来要依靠拉胚机把湿泥拉成圆柱体,然后随着拉胚机的旋转,把圆柱体向你构思的形状靠近。

根据瓶形制作底部造型,等到陶土半干的时候,再沾上水将瓶形和底部粘合,就是很简单的器皿了。

接着把泥浆倒入器形,让泥浆在接近底部的部分进行凝结,时间根据温度、泥浆浓度、自我需要等因素自由控制,到了一定的厚度,把里面的泥水到出,直到没有水为止,等泥浆半干后仔细的修整器形,直到自己满意。

再拿去窑里烧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

善良的电脑
俊秀的芒果
2025-11-12 21:52:01
元代以后青花瓷器一直是瓷器烧造的主流,清康熙朝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瓷器的烧造以千变万化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水平开一代未有之奇。青花更是以不同的浓淡色调渲染出多种层次,赢得了中外学者的赞赏,在整个清代是最具代表性的。《陶雅》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清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清初一切沿袭明朝旧制。景德镇御器厂因停烧已久,顺治时则采用"有命则工,无命则止"的进御形式。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景德镇设厂,奉命为宫廷烧造瓷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御厂一度停烧,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器厂的烧造。御厂对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而言,在技术上一直是担任着领航者的角色。清代陶瓷生产首先废除了匠籍制,产品实行官搭民烧,并形成固定制 度。匠籍是封建国家转为手工业工人立的户籍,他们子孙世袭其业,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清代以前官窑瓷器生产中多采用此种制度。以明代为例,"供役工匠,则有轮班、坐班之分,轮班者隶工部,住坐者隶内府内官监。"(见《明会典》卷188,3792页)清朝建立后,首先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加以改革。顺治二年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 康熙三年,"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等等(见《清史论从》三辑,王钰欣文)。由于工匠制度的改革,使广大手工业匠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及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御窑厂的机构设置较明代时有所缩小。这并非因为御器厂处于萎缩的状态,而是由于它吸收了明代的建厂经验,取消了一些多余的机构。如明代御器厂内设的狱房, 到清代时便被废除。清代御器厂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放松,使工匠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御器厂本身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分工也更为细密,而且因在宫廷内设立造办处,使御用瓷器的运作渠道进一步通畅,更因高精细的瓷器在宫廷内有专门的制作程序,如画工、设小窑烧制等,使宫廷的瓷器消费进入史无前例的奢侈阶段。而中国古代瓷器就其工艺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应以清代前期为最高峰。此时期青花瓷器凭最高峰的盛势,在创新与繁荣上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