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老人为收藏陶瓷片儿卖房是怎么回事?
大河网消息,郑州某小区,在59岁敬勤俭的家中,说起展示柜中的藏品,他一脸的宠溺。“漂亮着呢”“好看得很”是他说到这些宝贝时用得最多的话,这些都是敬勤俭在近20年里捡来的。
而这些被敬勤俭精心呵护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宝贵,因为这些藏品并不完整,大部分是碎瓷片儿。
【结缘】
出身医学世家
却对捡“垃圾”着了迷
“有些东西就没法用经济价值衡量,这些陶瓷碎片儿实际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垃圾。”对于敬勤俭来说,这一屋子的陶瓷片儿是他经营近20年的宝贝。
敬勤俭出身医学世家,家里珍藏着祖上传下的“医林拔萃”“济世良医”等匾额。按照长辈的期许,他应该将医术传承下去,可年轻时执拗的他做过灯泡厂工人、卖过书、倒腾过二手房……唯独没和医学沾过边儿。
“40岁那年,接触到了碎瓷片儿,然后就一直到现在。”敬勤俭说。
第一次接触陶瓷片儿的经历,敬勤俭记忆犹新。“那年夏天,下大雨时,我看有人在建筑垃圾中翻找东西,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捡瓷片儿,说这是古董。”敬勤俭说,于是他便加入了捡瓷片儿的行列,“砖头、瓦片儿成袋子往家里捡,捡的多,扔的也多。”
就这样边捡边学,敬勤俭接触了不少收藏圈的朋友,对于陶瓷片儿他越发痴迷。
【痴迷】
“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可我知道自己在干啥”
捡陶瓷片儿就得跟着建筑垃圾跑,近20年来,郑州老城区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敬勤俭的身影。“运送建筑垃圾的车一般都是晚上往郊外拉,我就跟着司机师傅去摸点儿。”敬勤俭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拎着袋子赶过去,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一个袋子是他的标配。
敬勤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捡陶瓷片儿连轴转的日子,他经常衣服上沾满泥巴,脸上胡子拉碴,头发留得很长,最长时长到了肩膀处。一是因为没时间打理,一是为了捡瓷片儿方便,“建筑工地不是随便能进的,长发的样子一看就是捡破烂儿的,就没人拦我。”
终日沉迷于碎瓷片儿,为了买别人手中的瓷片儿,他还一度卖了两套房子。妻子、哥哥、母亲曾一度认为他疯了,敬勤俭的大哥曾对母亲说:“小三儿(指敬勤俭)可能真疯了。”当时母亲就哭了:“那他要疯了,有啥办法啊?”
“可我知道我在干啥,说我疯了也好,因为没人去理会一个疯子,正好可以专心捡碎陶瓷片儿了。”敬勤俭说。
【欣慰】
历时一年
用碎片还原宋代绿釉荷叶枕
从一窍不通到创办“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敬勤俭近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的藏品时间跨度很大,包括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标本,商、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标本,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以及民国时期的陶瓷工艺品等。
“这些都是在郑州发现的,每个时代瓷片儿量的多少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敬勤俭说。
敬勤俭的收藏室中,还有几件完整的物件,是他用碎片儿拼起来的。其中一件宋代的绿釉荷叶枕,从最开始捡到部分残片,然后收集残片,到最后拼凑完整,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跟着了魔一样,找了一年,基本算拼起来了。”敬勤俭兴奋地说。
这件绿釉荷叶枕通体透亮、泛着绿光,曾有收藏家出高价购买,敬勤俭坚决不卖,“本来就可遇不可求,能拼凑完整更是缘分,怎么都不会卖的。”
【意义】
见证郑州古陶瓷的发展史
因为拆迁,敬勤俭在管城区主事胡同经营近20年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拆迁了。去年年底,敬勤俭又为这些珍藏的宝贝重新找了家,但敬勤俭觉得,“现在的地方不如胡同,没那个氛围了。”
同样替敬勤俭惋惜的,还有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他这个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建立起来不容易,是这么多年一片片收藏的。”
孙新民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搞收藏的一种是收藏成品,还有一种就是像敬勤俭一样收藏标本,“他的标本时间跨越很大,收藏量也很惊人,对研究古陶瓷在郑州的交流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没拆迁前,孙新民还曾邀请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成员来参观过。
“我年纪大了,这些东西又带不走,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博物馆,展示郑州古陶瓷文化。”敬勤俭说,随着陶瓷片儿数量不断增加,保存和拼合瓷片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我养大的孩儿,可现在我快养不了了。”
三门峡河边可以捡到古瓷片。古时的沉船会随着河水被冲到岸边。三门峡,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6],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末,三门峡市常住人口为203.8万人。
巩义市明鑫防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是2014-11-06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耐材园区。
巩义市明鑫防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181317560161U,企业法人康鸿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巩义市明鑫防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耐磨陶瓷涂料;经销:棕刚玉、白刚玉、黑刚玉、碳化硅、耐磨陶瓷片。在河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90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巩义市明鑫防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河南省有建陶生产企业58家,各类陶瓷砖(瓦)生产线108条,日产能249.73万m(不含发泡陶瓷)。
其中:大板线4条,日产能7.1万平方米;中板线11条,日产能27.5万平方米;瓷片产线33条,日产能92.6万平方米;抛光砖线5条,日产能18.7万平方米;抛釉砖(含通体大理石瓷砖)线18条,日产能53.8万平方米;外墙砖线6条,日产能9.6万平方米;仿古砖(含木纹砖)线7条,日产能12.5万平方米;
地脚线生产线3条,日产能7.8万平方米;地铺石线3条,日产能4万平方米;小地砖线2条,日产能4万平方米;色砖线3条,日产能7.1万平方米;广场砖线2条,日产能2.5万平方米;马赛克线1条,日产能0.25万平方米;腰线生产线1条,日产能0.08万平方米;劈开砖线2条,日产能0.6万平方米;釉面砖线1条,日产能1.1万平方米;透水砖线1条,日产能0.5万平方米;
发泡陶瓷线2条,日产能160立方米。
西瓦生产企业2家(含1家兼产瓷砖企业),生产线3条,日产能22万片。
河南省 陶瓷厂家和主打品牌汇总
1、企业名称:安阳日日升陶瓷有限公司
主打品牌:日日升、伦德宝
产品:中板、抛光砖、通体大理石瓷砖
2、企业名称:安阳新顺成陶瓷有限公司
主打品牌:帝艺陶、卡迪利
产品:瓷片、通体大理石瓷砖
3、企业名称:安阳新南亚陶瓷有限公司
主打品牌:威斯康、莱德宝
产品:瓷片
4、企业名称:安阳日日顺陶瓷有限公司
主打品牌:美万家、恋尚家
产品:瓷片、抛光砖
耐磨陶瓷片的优点1.陶瓷片无环境污染。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地球岩石圈成分相近,不会造成土质恶化和重金属离子污染,不会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产品。2.陶瓷片具有优良的韧性和抗震性。陶瓷耐磨涂料采用无定向钢纤维增强措施,断裂韧性强,可有效防止冲击力造成的破损和剥落。3.陶瓷片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4.相容性好。采用了耐酸和耐碱的人工合成原料,不会和矿渣发生反应结构完整,环境温度不会对它造成大的影响,属环境惰性材料,因而对环境敏感性差。5.整体性好。
鹤壁市金航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是2014-12-09在河南省鹤壁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鹤壁市山城区长风路南段301号。
鹤壁市金航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6033176359360,企业法人付培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鹤壁市金航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研发、维修、销售:塑料制品(板材、棒材、管材及异型件)、耐磨陶瓷片和耐磨陶瓷复合板及管道、耐磨浇注料;从事货物进出口贸易。(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经审批方可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除外)。(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在河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2856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3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鹤壁市金航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来源:艺术中国)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四处,除巩义黄治窑址外,还有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西关窑和陕西西安机场窑。但唐三彩窑炉仅在铜川黄堡窑址发现过3座,其保存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这次在黄治窑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有5座保存完好。窑炉平面近似马蹄形,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七部分组成。窑室依台地而建,先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后,彩用土坯垒砌窑壁,在窑壁上抹有一层耐火泥,火膛部分位于台地下端,使用耐火砖筑成。为防止窑炉崩塌,往往还在火膛耐火砖墙体外侧,用鹅卵石堆砌成护墙。
作坊遗迹中,1号作坊保存较好。该作坊为窑洞式,依断崖挖筑,邻1号和2号窑炉,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残高0.10——0.85米。前室作纵长方形,南北长5.70米,东西宽3.50米;中室西扩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60米。后室在断崖内,作弧形顶,下宽1.84米,高3.04米。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和2处练泥池遗迹,辘轳坑有圆锥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口径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一般深0.60米。1号练泥池位于中室,池底利用废弃的三彩垫板铺地;2号练泥池位于作坊前室,地面残留青灰泥。
巩义黄治窑址唐三彩窑炉和作坊的发现,再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使我们对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装饰、烧成工艺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窑炉和作坊区毗邻,便于搬运装烧器物,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坏。这里的作坊面积较大,可以满足多个辘轳同时制作;并列建窑,并且共用一个窑前工作面,表明当时烧制唐三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唐三彩窑炉平面呈马蹄形,仍然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唐宋时期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但窑室面积普遍较同期的瓷窑略小。从发掘区没有发现匣钵和窑床上普遍遗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应是裸烧而成。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空间,装烧时先在窑床上放置底层器物,然后竖立起多个圆形支柱,上置一块块长方形耐火垫板形成隔层,隔壁层上再放置一层器物,如此这般逐层加高。由于在炉的沿口、洗的内底上均遗留有3枚支烧痕,可知炉、洗等大件器物上再叠烧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内还套烧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窑的装烧量。这次出土遗物中,不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烧成后的三彩制品,而且有施釉后尚未入窑烧制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说明唐三彩是先制坯第一次入窑素烧,再上釉后入窑二次烧成。
解开唐青花烧造产地之谜
唐代青花瓷是一种唐代生产的白釉绘钴蓝彩纹饰的瓷器。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发现1件青花瓷枕残片,枕面釉下蓝彩绘有菱形朵花图案装饰。它的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传统认为中国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看法。此后,分别在扬州市文昌阁、三元路和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陆续发现数十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器形有碗、盘、壶、罐、枕等,青花图案包括流云、卷草、花卉和菱形图案等内容。
1980年,冯先铭先生依据胎釉等外部特征,首先提出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的1件白釉蓝彩三足鍑,有极大可能是巩县窑的产品。研究者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标本多次进行胎釉成分化验,从胎釉成分分布确证唐青花瓷片的烧造地点是在河南巩县一带,它的发现说明了唐代已用钴料作釉下彩料装饰瓷器。但由于巩义市黄治窑未经过大面积考古发掘,唐青花瓷是否为该窑所生产,一直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
幸运的是,此次巩义黄治窑址的发掘中,在唐代晚期地层内清理出碗、盘、罐和水注等青花瓷,青花绘在釉下,图案分别为点、曲线和花叶类装饰。此外,在唐代中晚期地层和灰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在白釉上洒点蓝彩的器物,此类器物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灰白,先挂一层化妆土,再上白釉,在白釉上洒点蓝彩。此类器物常见一碗,一种是在口沿部位密集排满蓝彩条带,碗心处一朵梅点纹,碗内壁均匀排列五朵梅点纹;另一种碗是仅在碗内壁上绘出五朵梅点纹。梅点纹分别由5个蓝彩点组成,其中心处往往再加施一个黄彩点。罐的口沿和肩部分别施有大块的蓝彩斑点,蓝彩已与白釉交融流淌。与青花瓷相比,此类白釉蓝彩器物入窑烧制的火候不高,器物的瓷化程度较低。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据此我们认为:所谓唐代青花瓷也应该符合上述3条标准:一是器物本身是白瓷器,烧成温度应达到1200℃以上;二是钴料绘彩,即青花瓷的彩饰使用含钴的矿物作为颜料;三是釉下彩绘,即将蓝彩绘于釉下。因此,上述的白釉蓝彩器物还不属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但它是由唐三彩中的蓝色彩釉器向唐青花瓷的过渡产物,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唐代白瓷为河南府开元贡白瓷窑口提供了线索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贡赋”条记述:“开元贡绫、绢、白瓷器……”。《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条也记载有“开元元年为府,土贡文绫、缯谷丝葛、埏埴盎缶、苟杞黄精、美果酸枣……”河南府下属20余县,其中登封、巩县(今巩义市)、密县(今新密布)、新安、寿安(今宜阳县)均产瓷器。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新安城关窑和宜阳西街窑属河南临汝窑系,以烧制素面和印花青瓷器为主,烧制瓷器的年代均为宋元时期;登封曲河窑和新密西关窑属北方磁州窑系,虽然以生产白瓷制品为主,但两窑始烧年代约在中晚唐,尚未达到盛唐时期开元年间的水平。
1957年,冯先铭先生曾在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采集到10余件与巩义窑完全相同的白瓷器。1995——1996年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土出有与巩义窑产品近似的白瓷标本。在巩义市大黄治村南2公里的白河村周围,是一处以烧制白瓷为主的唐代瓷窑址,出土的白瓷胎质坚细,釉色纯正,被认为是向唐长安贡白瓷的窑口。这次在巩义黄治窑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有一批精美白瓷器,如白瓷贯耳瓶、三足樽、三足炉和唾盂等,皆器形硕大,制作规整,非一般百姓所用之物。据此,我们认为巩义黄治窑不仅大量生产三彩器,还有可能是唐开元年间烧制贡白瓷的窑口之一。
9000年前的古酒好喝吗?贾湖遗址被发掘后,专家经过考察,认为那时候的酒水制作方法和现代不同,而且味道格外怪异,甚至让现代人难以下咽。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遗址。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的沟底,意外发现许多陶片。有相关文物经验的他,又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发现了不少的人骨和红烧土。
此后,他在贾湖村一直断断续续地挖出不少文物,这些文物终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考古专家进行数次挖掘的整理,直到2013年12月,贾湖村的所有文物才被整理完成。
贾湖村遗址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个,兽坑2个,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器物600余件,及大量陶片和动植物遗物。出土的遗物,不仅有刻符龟甲、骨笛、稻作,还发现大量的柄形器、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用品。现如今,国务院已经将它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湖村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张教授的注意。张教授为了勘测数据更准确,找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帕特里克.麦考文教授,请他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物进行检验分析。
麦考文教授经过精密检测后,在陶器上发现了“酒石酸”沉淀物。“酒”的出现令他有些疑惑,陶器是9000年前的文物,那时就有酒了吗?为了证明检测数据,他又问张居中要了16个陶瓷片,最终发现——9000年前酿酒技术确实存在。
他的实验结果公布后,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9000年前的贾湖人如何酿酒?他认为,在气温合适的环境中,贾湖人先把果汁和液体蜂蜜一同放入陶器,随后发酵产生酒精,他们再加入粳米继续发酵,随着发酵结束,贾湖古酒便出现了。教授的实验数据和推测也被全球新闻报道。
美国特拉华州的萨姆·克拉金在看到贾湖村的报道后,对此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联系了相关研究教授,了解古人酿酒的秘方,还去纽约的唐人街收购山楂、蜂蜜,想要复制古人酿酒秘方。
正当萨姆·克拉金信心满满地开始酿酒时,却出现了许多纰漏。首先,美国农业管理部门不允许“山楂”作为食品添加剂,失去山楂配方,他实验无数次,最终决定用菊花作为替代品,随后,他根据教授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复制出9000年前的酿酒技术,可惜,最后制作出来的酒水味道格外难喝。菊花难道不能作为山楂的替代品吗?
萨姆·克拉金又用山楂复原贾湖村酿酒技术,酿出来的酒水味道仍然一言难尽。他只得再次研究古人酿酒记录。
原来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它为“醴”,是用谷芽酿造的。而贾湖遗址南的一条河,自古以来就叫醴水,古人用醴水加米酿出米酒,因为不好喝,才加入了山楂、野葡萄等材料,再加上当时落后的特殊酿造工艺,酒的味道非常怪异。
9000年前古人的酿酒技术听起来很神秘,其实古人因为技术限制,酿出的酒水味道并不好喝。现代科技发达,萨姆·克菈金想要利用它,在酒水售卖商界夺得一席之地,简直是有些不可能。
但萨姆·克拉金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也不愿意轻易放弃。于是,他为了原料能够发酵,从中国引进了一种在制作黄酒时,一直使用的发酵“引子”。酒厂洗干净白花花的大米后,把“引子”捣碎,掺入大米,随后,大米果然快速发酵。紧接着,萨姆·克拉金再往里面加入水、蜂蜜、葡萄和菊花等原料。
做到这几点还不够。萨姆·克拉金还发现,中国人喜欢使用在陶罐底下烧火的模式制作酒水。为了让升级版的酒水更有中国风味道,他们还想办法在发酵坛子下面加温。
经过重重实验,在2007年8月,“角鲨头”酿酒厂终于推出了“贾湖城”啤酒。虽然它并没有完全复制9000年前的酿酒配方。但打着贾湖村古酒的噱头,再加上改良后的酒水味道不错,现在的“贾湖城”啤酒在美国定价非常高,销售量也很好。
了解完贾湖村古酒的配方会发现,所谓的“复原古酒”,也是借着古酒的名字“打马虎眼”而已。毕竟9000古酒真正的味道,是落后又怪异的配方制作的,现代人喝的都是制作技术先进、味道甘香的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