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陶瓷罐怎么养蛐蛐
建议不要用瓷罐,而用陶罐养。
因为蛐蛐陶罐密度低,有很好的透气性,不容易发霉。
注意要清理蛐蛐的粪便,及时取出残留的食物,不要经常去惊扰他们,放置在家中阴凉安静的位置。
1、准备好铅笔、胶棒、彩色卡纸、剪刀、锥子、罐头瓶子、改锥、铁铲。
2、为了给蛐蛐换气用,用锥子在盖子上面扎孔,扎出许多小孔。
3、用笔在彩色卡纸上画上许多蛐蛐。
4、把彩纸立在玻璃瓶子旁边,量一量要裁剪的高度。
5、按照需要的高度,用剪刀把彩纸的图案部分剪下来。
6、用胶棒把剪下来的彩色卡纸粘在瓶子周围,粘紧实。粘彩色卡纸,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遮光。
7、然后再到花坛里,用小铲子铲去表面的碎石,挖下面的湿润的胶质土。
8、把泥土铲到瓶子里,并挑出石头颗粒和小树根,厚度大约是瓶子的五分之一,让蛐蛐在里面有足够的空间。
9、用改锥的木把儿把里面的泥土锤实、锤平。
10、锤好后,盖上盖子,蛐蛐罐就做好了。
现代蛐蛐罐
玉石及漆器等。瓷盆宜作斗盆、观赏盆。而陶盆透气,吸水性好,更适合养蟋蟀。宋代的蛐蛐罐现已无实物传世。[2]
1993年1月,江西景德镇某建筑工地发现数以万计的明宣德官窑瓷残片。经专家发掘整理,进行严密的对合而复原出了百件稀世珍品。其中,被鉴赏为“妙品”的蛐蛐罐就有18款。这些蛐蛐罐大多彩绘精美,堪称极品。其中有14种青花纹饰的蛐蛐罐,口径13.2厘米,通高9.5厘米,大约是在选瓷进贡中落选,成了废弃物而被埋掉。由此可见当时宣德官窑严格的选瓷标准,同时,这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些蛐蛐罐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在此之前,无论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蛐蛐罐,都只能是偶尔一见的孤品。
说到馆藏瓷器蛐蛐罐,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清代“正斋主人制”彩瓷竹菊蛐蛐罐,两罐一对,形制相同,通高10.7厘米,有盖,径11.4厘米。盖面周沿用青花“万”字纹饰,中有折枝黄菊绿竹彩饰,盖内正中方框内有端楷“正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识,器外周环有四组折枝黄菊绿竹彩饰,圈足亦有一道青花“万”字纹饰,器底正中方框内,亦有端楷“正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识。这对蛐蛐罐玲珑秀丽,色调淡雅,实为清代瓷器蟋蟀罐之精品。[3]
1991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75万港元,成交一只宣德青花海涛花卉纹小罐;1989年5月,香港协联以6.05万港元,成交一只万历青花狮子滚球小罐;1989年5月,香港苏富比以65万港元,成交一只嘉靖黄彩红地双龙纹小罐;1991年11月,苏富比以93.5万港元,成交一只乾隆豆青釉刻花双龙罐。以上这些瓷罐,因未标明形制,无法断定是否为蛐蛐罐,仅仅能够作为瓷器蛐蛐罐收藏价值的一种参考系数而已。再说陶(泥)制蛐蛐罐。1966年5月,在江苏镇江一处南宋墓址出土三只陶制蟋蟀过笼,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养蛐蛐器皿。
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这件蛐蛐罐为澄泥陶制,通高14.7厘米,径16厘米,盖内方形阳文篆书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分书四行,工整高古。底外中长方形图记内有隶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饰以双线长主框,款识上下各有双龙戏珠纹饰,龙纹与宣德御制国宝墨、宣德青花瓷器及宣德铜炉所绘龙纹极似。此器质地细润,淡黄古雅,制作精工。明代陶制蛐蛐罐能够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故此器实为稀世珍品。[4]
同治粉彩蛐蛐罐特点釉色浓重,独具特色,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
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烧制的蛐蛐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蛐蛐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
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
粉彩瓷器的起源: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