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海上陶瓷之路”
年份不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汉,“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
(具体如下):
“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汉,从当时的首府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当然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此外在中国的西南、东南沿南也存在。故“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风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蕴含着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发,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文化之路,现代将其命名为“亚欧大陆桥”,使之成为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上,传播得最为成功的是宗教。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这公元前60年的历史时刻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闪烁光辉。其后的岁月,“春风度过玉门关”,也有了“劝君少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有故人”的新型外交关系。是这条路,让中国人认识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本人、朝鲜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欧洲人……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其后的“文化使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窥视中国文化的神秘。为此,许多无价之宝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无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国道士——王圆箓 ,区区几个铜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几乎一半的文化财富,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我想现世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对待文化、对待传统,在这些文物面前难道真的若无所思吗?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义深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1、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2、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3、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烧制陶器的历史,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陶瓷产业发展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陶瓷业已日趋成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陶瓷业的发展,区境陶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2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工作,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组织互助组,有成员16名。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从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72年,国家投资500多万元,在长征以西的鹁鸽滩选址建厂,也由靖远磁窑陶瓷厂改称为靖远陶瓷厂。
1980年,靖远县将陶瓷厂上交定西地区,成为定西地区靖远陶瓷厂。1985年10月,又转交白银市,成为白银市靖远陶瓷厂。1985年后,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责任制体系,打破单一的固定工形式,实行以合同工为主的多种用工形式,企业得到较大发展。全盛时期有工人75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爸爸和姑姑当时都是原陶瓷厂的工人。上世纪90年代末,平川区一度兴盛的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陶瓷厂的工人们被迫下岗,靖远陶瓷厂破产。
进入21世纪,平川区把陶瓷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从创新体制入手,对原有国营陶瓷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走民营化的路子。涌现出许多新兴陶瓷企业,白银新乐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等。2005年8月,原靖远陶瓷厂经过改制成立白银市陇烨陶瓷有限公司,成为白银市第一家由国有企业改为民营企业。
平川具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区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陶瓷原料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地优良,粘土储量超过12亿吨,陶土储量40亿吨以上。平川的煤电产业、历史久远陶瓷生产,技术熟练的实用型人才,使平川成为具有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中国西部的陶瓷峰会选定在平川举办,也为平川的陶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
2009年8月,在平川举办首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准确定位陶瓷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转型,建设中国西部陶瓷物流基地为目标,确立投资建设国泰陶瓷建材城,助推平川打造“西部陶都”。第二届(2011年8月),第三届(2015年10月),第四届(2017年8月)陶瓷峰会相继成功召开。陶瓷峰会弘扬了丝路陶瓷文化,凝聚了陶瓷产业发展智慧,推动了陶瓷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了陶瓷文化交流平台。
平川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陶瓷峰会暨陶瓷文化节。我区在积极推动陶瓷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建成了综合性陶瓷建材交易市场,成立了陶瓷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陶瓷工业园区和陶瓷文化创意园,陶瓷产业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推进陶瓷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平川区陶瓷特色小镇项目,抢抓国家建设特色小镇政策机遇,紧紧围绕西部陶瓷特色,以挖掘、传承、发扬平川传统陶瓷文化为主线,打造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的陶瓷特色小镇。
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占地约1800亩,分近中远三期进行建设。2018年计划投资1.2亿元,重点对核心区进行改造,主要完成核心区、西部陶都及品牌形象及陶瓷路建设三项工作任务。倾力打造真正完善和具有特色的小镇。
2018年5月3日上午,平川区陶瓷小镇开园暨陶瓷院士工作站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为“平川区中小学生陶艺研学旅行基地”和“平川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陶艺实践基地”揭牌。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平川区中小学生在陶艺基地参加了陶艺大赛,承载着领导们的殷切期望和孩子们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陶艺基地必将成为平川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理想基地,成为传承平川陶瓷文化的重要平台。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纪念节点,让我们有了回望与前瞻的历史契机。多彩丝路,千年“陶都”,先前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将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16世纪初,欧洲的第一艘海船抵达广州,到18世纪末到达中国的有法国、西班牙、德国、荷兰、英国、奥地利、瑞典、意大利、俄国、比利时、丹麦、美国、墨西哥等国商船。通过频繁的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欧美文明之风进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陶瓷的造型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有了新的突破。
二、陶瓷装饰题材的影响
为了适应欧洲人的文化风格和审美情趣,瓷器上的绘画题材也相应具有了浓厚的欧洲文化色彩。在外商订购的这些瓷器中,许多纹饰图案是由外商从欧洲带来样品,由中国的瓷绘工人精心绘制的。其题材主要分为人物类、宗教神话类、纹章类、爱情类及现实生活类。
三、装饰绘画技法的影响
随着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经商,西方绘画技法流入中国。清代时期欧洲画家郎世宁对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较大。“凡名马、珍禽、奇花、异草,辄命图之,无不奕奕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总之,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不但把中国与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中国所烧制的欧洲艺术风格的瓷器,远销到世界各地。中国瓷器文化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同时吸取了欧洲艺术中的营养。
汉代丝绸之路有瓷器。
我国自汉代开辟西域丝绸之路,将早期瓷嚣传播到西亚诸国以后,唐三彩陶,唐白瓷等瓷器继而畅销海外。宋元之际,我国瓷器通过海运大量销往海外,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并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瓷器需求的激增和追捧。
并且为适应陶瓷贸易的出口需要,唐代首创了市舶司制度,在通商口岸广州设置市舶司,将大宗瓷器经广州销往海外诸国。居住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瓷器由广州港贩运到南海诸国,再转运其他国家,最远到达北非埃及等国。
地理位置: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
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海丝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丝路山水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丝路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瓶介绍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工艺:把明代国宝名画与景德镇陶瓷技艺跨界融合,既可以说是丝路地图,又是丝路山水画,更是丝路山水瓷画,整幅作品,以青绿勾勒山石,以写意绘制城池树木,构图大胆,立意创新,在仅1米左右的瓷版上,将30多米长轴原画主要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东起嘉峪关,西到天方国蜿蜓万里的古丝绸之路山川风景和风土人情跃于陶瓷之上,还原了30米长幅的丝路山水地图的神韵。画面采用大青绿画法,错落有致,着色浓郁,装饰性强,彰显了罗学正及王怀治两位大师娴熟技法,整幅作品诠释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古丝绸之路,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艺术感染力,值得永久珍藏。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
《丝路山水图》是文物,既是一幅明代典藏的古代世界地图,也是一幅古代青绿山水画长轴。整幅地图以青绿山水绘画技法,展现了高山大川,气势恢弘,尺幅巨大,可称是古代千里江山图的典范!《丝路山水图》珍藏瓷工艺:把明代国宝名画与景德镇陶瓷技艺跨界融合,既可以说是丝路地图,又是丝路山水画,更是丝路山水瓷画,是罗学正教授60年陶瓷艺术生涯代表性作品,具有很高文化内涵和艺术性感染力。产品馆藏于宁夏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古陶瓷研究专家、景德镇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罗学正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王怀治联袂创作,将平面的《丝路山水地图》长卷以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艺术再现了《丝路山水地图》。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沿途山川、道路、河流、以及骆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所用的大船,均以青绿山水技法绘制在陶瓷之上,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瓶——天方国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瓶——嘉峪关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瓶——海水与船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瓶——沙漠与骆驼
当代古陶瓷研究专家、景德镇学院教授罗学正和珠山八友王大凡嫡孙、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王怀治联袂创作完成《丝路山水图》珍藏瓷。该作品由罗学正教授担纲创作设计,王怀治大师创作绘制完成,凝聚了两位古稀之年大师的毕生所学之精粹。将平面的《丝路山水地图》长卷以千年瓷都景德镇特有的陶瓷技艺重新呈现。经过不断研究、调整,创造性地用陶瓷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构图,数易其稿,反复试烧,《丝路山水图》珍藏瓷才得以在曲面的 瓷瓶 上脱颖而出。作品中选取了东起中国的嘉峪关,经敦煌、沿撒马尔罕、望星楼、大马士革最终达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众多经典,以青绿山水在陶瓷上还原了沿途的山川、道路、河流、以及骆驼和海上丝绸的大船,在陶瓷上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实现丝路山水地图与代表丝绸之路的陶瓷工艺的创新融
《丝路山水图》珍藏瓷将明代经典名画与景德镇陶瓷技艺跨界融合,既可以说是丝路山水地图,又是丝路山水画,更是丝路山水瓷画。这幅作品可以说是两位大师60年陶瓷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永久流传。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