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宫用的什么地砖
清代皇宫用的地砖被称为“金砖”,它的产地是江苏的苏州。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按旧制,“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简略的描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的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生产“金砖”的陆墓御窑位于古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千百年来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特派官员至陆墓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封为御窑。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3年,亲自督造5万块金砖,多产自御窑村,御窑金砖进入全盛期,金砖造价也开始升高。据说,金砖是取泥炼制,首先用谷糠煅烧6个月,之后还要花上三年时间才能制作成功。
金砖并不是指用黄金制作的砖,简单的说它是皇家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地板砖。特别是皇家园林、宫殿这样的砖在当时用量可不小。金砖从选土制作到完成、铺设,耗资巨大,价格就像黄金一样昂贵,所以称为金砖。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在古代只有皇家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砖。
首先从选择这样的金砖的土壤上就比较有讲究,明清时期选择的土壤主要是苏州城外的一种比较细腻的土壤,这种土壤粘糯柔润。在明清年代符合这样的土壤可不多,看得出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更是调集了全国各地有名的工匠大兴土木,建造各种皇家园林。所以需要大量的金砖,当时全国只有苏州陆墓镇的金砖做工考究,因此成为皇家的御用金砖,为了保证质量皇帝更是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制砖。
金砖的制作需要严格的烧制技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掌控技巧的。在当时掌握这样技术的人员本来就不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技术也渐渐地失传了,直到后来北京故宫维修时,这种技术才慢慢的浮出水面。
它的制作工艺比起传统的制砖水平不一样,细腻的制作方法普通人确实难以掌握。加上当时对于这样的砖的要求特别严格,看来出一般人是很难制作出这样的金砖的。简单的说它就像一个传统文化,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细节,制作出来的砖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首先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其色泽为青灰色,表面光洁、坚硬,但很明显其材质并不是黄金。经考证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其材质与普通砖相差无几,关于其为何被称之为“金砖”原因有以下三点:
1、这些制作精良的“金砖”敲之有金玉之声,故而称之为“金砖”。
2、建造紫禁城的时候,铺地砖使用的是御窑专门烧造的大方砖,由苏州通过大运河运至京城,当时又称呼为“京砖”。这些砖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是当时能够生产出的最好的石砖。“金”与“京”发音相似,再加上百姓对故宫金碧辉煌的印象,因此“京砖”就逐被叫成了“金砖”。
3、因为制作成本高昂故而以“金砖”为名表示其价值。据史载,“金砖”在明代一般称之为“细料方砖”,到清朝顺治之后,才称为“金砖”或者“见方金砖”。一块御用的“金砖”,虽然材质不是金的,但其烧制也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制成,其成本之高故而民间戏称为“一两黄金一块砖”,当然这种称谓虽然是后人夸张的说法,但也能看出这些“金砖”的制作难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明清两代制作“金砖”的耗费到底有多大~
据记载,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选中了苏州府所烧制的细料方砖专供皇家使用。苏州是明代漕运的枢纽要地,河床内富有多年沉积的泥砂,其质地细腻,富含多种矿物质的胶泥,是制作金砖的上等原料。至于“金砖”的烧造过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张向之的《造砖图说》均有详细的记载。造砖大致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等六道工序,总计需要700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制造出成品。正因为工序复杂,明朝为营建北京城而烧制的5万块金砖,足足花了3年时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故宫大殿里的“金砖”在烧造时还会标明烧造的监制官,以便追溯罪责~
综上三点就是故宫大殿里“金砖”得名之始末缘由~
产地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现在御窑村的村民姚兴民家中藏着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窑的,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金砖”了。
特点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有五六种规格。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2厘米。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大的二尺。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制作方法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打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传统工艺
“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普通的京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是烧制。坯入窑后,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制作
第四步是出窑。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又烫又重的“金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工人们在搬卸“金砖”时,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在炎热的窑中劳作,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原本“艳于花”的女子,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京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金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 最后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至此,从泥土到京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是一年多,而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京砖,至多不超过7000块——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
铺设方法
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
名字由来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是金砖。
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扩展资料
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
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
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砖
金砖创制年代无考,但据有关文献记载,金砖在明代已有大量生产制造了。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高峰。
金砖规格分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厚二寸五,均为正方形。由于它系“钦工物料”,为皇家所用,所以地位特殊,加之严格的选料、精细的加工,使之烧成后颜色纯青,敲之声音悦耳,断之无孔,细如端砚,因此身价百倍。
据《天工开物·造砖图说》等书记载,造砖过程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7个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分工。如选土分捶、晒、舂、磨,澄浆分淘、晾、揉、踏……入窑烧制得用文火熏烧,仅烧制的时间就长达130天。成砖后还得浸油,前前后后需2年时间尚可完成。
因为皇家工程是不能停工待料的,所以从制坯到烧制成砖,从运输到使用每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要估计到。为了保证质量和施工用量,往往工程上用一块砖同时要多制6-7块砖。清乾隆年-间烧制质量最好时,也要1:1,大型砖要1:2。也就是说不同规格的砖,为保证工程需要最少也要1-2倍地烧造。为了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要烧制上年代、产地、监造者、制造者、规格,以备查验。例如笔者家收藏的圆明园的金砖,边款记有“乾隆四十八年辰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永记、杨德山、除玉山,鲍文华造,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付刚德”等字样。字迹虽经百年,至今清晰如初。
让人遗憾的是,100多年前已不再烧造金砖了,技术也因此而失传。解放后因财力物力原因,虽曾试制过但未成功。故宫现在尚存的金砖数量也是极为有限。
古代金砖铺贴工艺挺不错。金砖的制造产地,主要是大运河边上的江南包括苏州等七府,专门为皇宫烧造金砖的砖窑又称为“御窑”。
它的原料取自于运河边上的土,因为这里的土质细腻,富含胶体物质。金砖的制作须经过选土,还要捶、晒、舂、磨,然后再澄泥、淘晾、揉踏、造坯、阴干等工序。尤其是趁夏季三伏天加工,赶制成坯入窑。入窑后还要特殊的柴草细火熏烧,一窑砖须经半年之久。
金砖制作: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现在御窑村的村民姚兴民家中藏着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窑的,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金砖"了。
主要规格尺寸有:60×240mm、75×300mm、100×400mm、70×280mm、60×280mm、100×300mm、100×380mm 、200×400mm 其他:300mm*300mm*25mm、400mm*400mm*25mm、600mm*300mm*25mm(长*宽*厚度)
仿古青砖重量主要有:2.7kg、5.6kg、6.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