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明朝成化 瓷片价值多少

老迟到的抽屉
正直的长颈鹿
2022-12-21 23:18:59

明朝成化 瓷片价值多少

最佳答案
无辜的发带
玩命的山水
2025-08-15 18:29:49

楼上=

=,10万。。有点不靠谱,您以为是成化斗彩鸡缸杯啊。。。我有成化民窑青花全品相底足,给您,只收您5万。

如果确定是对的,官窑民窑行情不一样,官窑可达3000-5000元,民窑好点的也就几百了不起了。瓷片的部位行情也不一样,底足或者完整纹饰、彩瓷肯定比青花贵。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泛泛而谈,具体还是请上图,可以详细分析。瓷器品相决定经济价值一点也不错。

顺便说下,成化当然也有瓷片可以以天价成交。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成化斗彩鸡缸杯。2个亿,其瓷片,别说是10万,指不定50万都有人抢着要。

个人浅见,欢迎纠错,拒绝粗话。

最新回答
贪玩的画笔
淡淡的小刺猬
2025-08-15 18:29:49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基本能解答完整解答你的这个问题——

【成化瓷器存世少价高不跌 颜色釉瓷和清朝旧仿潜力俱佳】

成化斗彩在明代晚期就已难得一见,如今见诸拍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成化青花则在市场流通相对较多,不论官窑、民窑常形成购藏热点。成化瓷器向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海内外藏家垂慕,是瓷器市场上量少价高的传奇贵族。

价高不跌,百万以上拍品支撑市场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官搭民烧”促成了许多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高质量瓷器。明代陶瓷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主流,精品大多已经沉淀,换手率大大降低;并且相对存世量大的清代瓷器来说,明瓷存世量略少,价格未来仍是看涨不跌。

从不同时期的成交额、成交量对比来看,成化瓷器市场呈现出“量少质精”的特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至2013年,成化瓷器仅占明代瓷器4%-9%的成交量,却获得了8%-25%的成交额另外,明代瓷器均价在70万元-290万元,成化瓷器均价分布在51万元-480万元,除2012、2013两年低于整体水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整体水平2倍之多。越是在市场行情好、精品多的年份,稀缺高价的成化瓷释出越多,市场份额越大。

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然而传世器无多,品相完美者更少,这注定了市场流通的数量之少,但普品的流通和精品的释出依旧有迹可循。不同于大部分品种或时期的瓷器,拍品数量分布基本按照成交价格的降低而递增,成化瓷器各价格区间的成交数量差别并不太大,这就造成了成化瓷器的市场基本由100万元以上瓷器作为市场支撑。

其中,2013年,伴随市场信心回升,成化瓷器流通数量回升,但多集中于10万至50万元区间,但一件亿元级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这件时隔32年再度亮相的明瓷珍品,就占据了全年成交额的89%。

青花为主力,均价最高当属瓶觚类

虽则成化瓷器以斗彩的空前绝后而久负盛名,而历史上成窑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市场上广泛流通的实属青花瓷器,上拍数量与成交量分别占总量的83%和85%,且市场份额达到88%。在装饰题材方面,青花瓷器中的花鸟题材在流通数量和市场份额上均占据主要地位,包括缠枝花卉、九秋图等传统装饰图案,以及各式花卉、荷塘鸳鸯、草虫小景等。

近年来成化青花在市场上流通数量与成交金额最大的是碗类瓷器,而均价最高的则当属瓶、觚类等立件。碗类瓷器成型工艺难度并非很高,然而包括一件创造明代瓷器世界第二高价的“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在内的成化青花宫碗屡屡书写名品传奇。尺寸造型相若、内外皆绘的成化青花宫碗是成化青花瓷中的一小组顶级作品,其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画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同时,以5117.5万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为成窑高端器皿之独有形制,成交价为1142万元的“明成化青花夔龙纹高足碗”同类传世品所存无多,两岸故宫均有收藏。成化碗类青花瓷器珍稀名品成为市场高价板块。与不算鲜见的成化碗类瓷器不同,各式成化瓶类瓷器则确为拍场稀客。成化时期罐、瓶等琢器传世较少,每次露面常惊艳四座,造型工艺的难度影响了文物价值与市场价格,成化青花瓶与觚类瓷器为成交均价最高的瓷器。

如果说成化瓷量少质精,那么成化斗彩便是精品中的精品,堪称明瓷第一,斗彩鸡缸杯就是其中之一,几乎历代都有仿制,可以说宣德帝虽然创制了斗彩,但真正使斗彩瓷臻以极致的却是成化皇帝。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样本统计,2005年至2013年成化斗彩仅上拍7件,成交5件,3件超过百万,均为酒杯类器物,最高价为201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以1,930万元成交,另两件价格较低是因为这两件拍品一件为瓷片贴补而成,一件为普品且有伤,但即便如此也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被藏家收入囊中。成化斗彩价高一方面源于存世量稀少,另一方面则是它的工艺难度系数高。

与斗彩瓷器一样,成化瓷颜色釉瓷也属于明瓷中的珍品,且存世量极少,市场上难得一见。如成化斗彩和青花瓷的高声誉度,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成化白瓷的精细。三件高价颜色釉均在2010年登场,纽约佳士得拍出的成化白釉深腹碗,传承有序,胎釉俱佳,以近800万元高价易主;同一专场释出的成化黄釉盘,逾600万元成交。北京诚轩一件成化青金蓝地孔雀绿釉刻花鱼藻纹大罐,传世绝罕,同时为难得的大器,以448万元成交。

传承

成化瓷并非件件贵,流传有序价格更高

瓷器拍品高价的缔造一方面取决于器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更看重其传承著录。香港地区瓷器拍卖历来具有优良传统,高精尖的成化瓷器很多经由香港拍出。2013年秋拍的成化青花宫碗,以及今春轰动业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均闪耀香江。不难发现,这两件瓷器都系名家收藏,有着清晰的流传记录。这只宫碗为Cunliffe 勋爵旧藏三件成化宫碗之一,于1971年Bluett古董展售会时估价25,000英镑,十年后于香港苏富比以四千万港币售出;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欧洲玫茵堂珍藏,并为Leopold Dreyfus夫人、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纳奇(Giuseppe Eskenazi)及(传)仇焱之旧藏,来源显赫。符合这诸多因素的完美瓷器仅数凤毛麟角,拍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仿品

帝王多青睐成化器雍正仿品潜力亦佳

成化斗彩因为其特殊性,其价位已然脱离了市场的一般规律,对整体瓷器市场也不具备一般的参考性,藏家对其的追逐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上的象征。对于一些藏家来说,如果无法拥有成化之鸡缸杯,退而求其次,雍正的仿品便是不错的选择。

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成化瓷器仿品出现,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摹仿得水平最高,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为精美。清康熙许谨斋有诗云:“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据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2013年清仿成化斗彩均价已达69.89万元,2013年的均价较2008年翻了5倍之多,2009年5月香港佳士得“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213万元成交、2012年12月北京保利“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368万元成交、在刚过去的2014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以2,654万元成交,显然,成化斗彩的高价位对清朝斗彩亦有提振效果,未来升值空间不可小觑。

斗彩

斗彩,萌于宣德,臻于成化。斗者,凑也,斗彩即色之凑合,既是以红、绿、黄原色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装釉上诸色。

十窑九不成,而斗彩更甚

瓷器向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而斗彩更甚。斗彩经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斗合而成,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来讲,其工艺难度极大。

成化无大器,与酿酒有关

成化斗彩瓷器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赏心悦目,讲究线条美,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似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

迅速的绿草
俏皮的楼房
2025-08-15 18:29:49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阔达的刺猬
紧张的航空
2025-08-15 18:29:49
一般瓷片是有些价值的,看情况而定

政和通宝价值参考:

政和通宝篆小平真政楷通400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文“政”8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文“政”85

政和通宝篆、隶书小平光背1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大字5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大字55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锐禾400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背陕10000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25

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文“政”70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大字600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6000

政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2

政和通宝隶书折五铁母26000

政和通宝篆书折三铁母3000

政和通宝楷书折五铁母宽缘8000

政和通宝楷书折三银质40000

现代的书本
高挑的饼干
2025-08-15 18:29:49
战国说的没有错。这种青花发色和图案跟成化本朝的有差距。说句本不该说的话,这个要看您怎么卖了,如果卖给初学古玩的爱好者,那么大几百元都能售出。如果卖给懂行的,那么在您和买家协商了,总之,瓷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相互沟通而定。

温柔的豌豆
成就的舞蹈
2025-08-15 18:29:49
要看品牌,看材质,有40到100的,也有120到300元的。不同品牌,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市场,因为不同渠道不同定位,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的促销主题下)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品牌在不同城市的价格有时候也相差很大。

清脆的火
感性的龙猫
2025-08-15 18:29:49
洛阳唐三彩市场价:899~1699元。 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标致的嚓茶
敏感的万宝路
2025-08-15 18:29:49
羡慕,羡慕!成化斗彩除了胎釉及制造工艺达到历史颠峰外,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绘画技法,舒展,肆意奔放,清逸淡雅,不拘泥形式,开创了写意瓷画的新纪元.至今为止只有雍正朝仿的最像,但艺术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成化官窑才能反映成化瓷的最高水准.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两块成化斗彩官窑瓷片,其中一个几乎是完整的,而且是在图录的,代价很高哦.:1:

激昂的摩托
老迟到的钻石
2025-08-15 18:29:49
青花瓷和成化瓷青花瓷一样珍贵/珐琅彩/宋官窑。汝。我有资料你看看青花瓷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目录

【瓷器】青花瓷

一、概述

二、青料

三、款识

四、特点

【歌曲】青花瓷

一、歌词解释

二、歌词修辞

三、歌曲评论

四、另种解释

【小说】青花瓷

三、歌曲评论

四、另种解释

【小说】青花瓷

[编辑本段]【瓷器】青花瓷

[编辑本段]一、概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编辑本段]二、青料

(一)苏麻离青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编辑本段]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编辑本段]四、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腼腆的小蜜蜂
坦率的火龙果
2025-08-15 18:29:49
如果你现在还热衷于收藏整件瓷器牞那可以见得你一点儿也不 Fa shi on,甚至有点儿“冤大头”的感觉(因为市面上瓷器赝品多多)。

只要你抽空去古玩市场上遛一遛,立马儿会发现瓷片卖得还挺“火”,原来似为“废品”的瓷片,现在一片卖上几十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也许你发话了,除了古玩市场,哪儿还能看到瓷片,瓷器窑址、某些工地……还有一个地方,你不得不去一看,那就是天津市华蕴博物馆,那儿有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面汉至清代的瓷片墙。

No .1瓷片墙

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期间,财长夫人看到这面凝固着中国历史碎片的瓷片墙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一面瓷片墙,就让她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 china”以及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

“畅饮”着这股历史之“水”:东汉的青瓷、唐代的三彩、宋代五大窑的各类瓷器、辽代的绿釉瓷、元代的青花瓷……看着那些焕发出别样光彩的瓷片,我们情不自禁想问谁是“挖井人”、这独一无二的创意来自谁?他就是天津市粤唯鲜集团的总裁张连志。

张连志,一个以追求“ No.1”为生活理念的人,一个致力于寻找历史碎片的人,一个不喜欢夸夸其谈的文化“实干家”。在别人把那些瓷片无情抛弃时,他默默地“捡起”,并且细心收藏。“他有好东西,从不藏着、掖着。”他的夫人介绍说。于是,追求“ No.1”的他,自然而然就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数千片瓷片,并且创造出了目前世界上“ No.1”瓷片墙。 

瓷片也很美

断臂维纳斯,那残缺的美令人过目不忘;瓷片墙上的碎瓷片,那残缺的美却能让你震撼。

瓷片残缺美的发现者、发掘者张连志,一看到瓷片墙上的那些瓷片,就沉醉,就有诉说的冲动,“这块瓷片是钧窑的,你看这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就是被行家称为的‘蚯蚓走泥纹’。”

那面记录历史痕迹的瓷片墙上,仍然遗留着“有形有款”的痕迹。哪怕你是一个外行人,一过目,大致可以猜出,这是一个碗,那是一个花瓶……另外,还可以从款识上辨别出这是明万历的、那是清康熙的东东……总而言之,每一片瓷片都有它独有的闪光点。

究其原因,因为那上面凝聚着张连志的心血以及他的“细节情结”,数千片瓷片都是经过他的手一片片挑选出来的,好的留下,稍差一点的就剔除。挑选这些瓷片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执著追求。

“打破”瓷价位

瓷片上,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它的器形、年代,此外,还能读出许多许多,比如它的文化。

当今的女子出嫁,陪嫁些什么?无非电视、冰箱等等;想知道过去女子的陪嫁有什么吗?这从瓷片墙上就可以读出。一单“喜”瓷碗底,张连志告诉记者,碗是过去陪嫁用的,一般人家陪不起,还需稍稍有些家底的。此外,瓷片墙附近还吊有一双“喜”瓷碗(锔过),明成化和合二仙五彩碗,和合二仙寓意和和美美。明成化五彩的东东,存世品相当少,不过可惜的是,碗碎了,好在后来被人锔好,但愿和和美美没有裂痕。

瓷片墙的展示让许多人认识到了瓷片的潜在价值以及它的美,所以瓷片的价格也是腾腾上涨,原来一堆瓷片也就几十元钱,甚至更低,现在一片清代官窑的瓷片有的已卖到二三十元钱。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更是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一片能卖到一二百元,甚至更高,瓷片的确有“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