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有区别吗

安详的发带
温婉的苗条
2022-12-21 23:04:20

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有区别吗

最佳答案
贤惠的飞鸟
虚拟的猫咪
2025-08-15 16:28:43

北宋官瓷与南宋哥瓷在造型、釉色、外观等各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就如北宋官瓷的墨纹、鳝血纹同南宋哥瓷的金丝铁线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是称呼的不同。北宋时在开封创烧的北宋官瓷和南迁杭州后烧制的南宋哥瓷在当时历史的变迁中(当时工匠和技术的南迁)应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在拜读了为何“官哥”不分的贴子后认为作者的研究分析非常到位也非常认同“官哥”不分之说!留存资料好文共赏特转至此与众友。

转贴;为何"官哥″不分

为何“官哥不分”

作者: 万树玉

明代迄今,古陶瓷领域一直存在“ 官哥不分” 之说。“ 官哥不分” 指什么? 这是说, 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分仲伯。明浙江钱塘人高濂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 见其著《燕闲清赏笺》)明万历进士屠隆列举他的众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并提,不予区分。(见其著《燕闲清赏笺》)当然,这里的“官窑”是指狭义的北宋南宋官窑,而不包括汝官窑和钧官窑。汝、钧窑和哥窑实在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难以扯在一起。

为什么“官哥不分”呢?根据迄今掌握的资料和达到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哥窑”应是古文献上出现的一种人为误传,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上人们习惯称谓“ 哥窑” 基本特征的, 应是北宋官窑。这便是“ 官哥”不分的奥秘所在。

现拟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作些论述。一、古文献上涉及的元“ 哥窑”、龙泉 “哥窑”(亦即琉田“哥窑”)和凤凰山“哥窑”均非真正的哥窑窑口。为便于比较、甄别,有必要根据“传世哥窑”和社会上惯称“哥窑”,对“哥窑”含义作如下界定:以单色(一般是黑褐色)或双色(一般为黑褐色和黄色或红色)线网纹开片和紫口(一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铁足(一般带赭色或黑色)为基本特征,以粉青为基本色调的宋代官瓷青瓷。人为着色线网纹开片,紫口铁足,以及官窑青瓷,均是构成宋“哥窑”的要素,尤其是铁线网纹和金丝铁线网纹,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现在人们已完全习惯将开细小铁线网纹或金丝铁线网纹的青瓷称“哥窑”或“哥釉”(“哥窑”的明清仿品),对于是否有紫口铁足现象似已并不在意。

元代山东人孔齐所撰《至正直记》中谈到的“哥窑”实指元仿南宋官窑。它说:“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时, 市( 按: 意“ 买” )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按:在江苏宜兴南)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既然是哥窑就应直称“哥窑”,为何称之为“哥哥洞窑” 和“ 哥哥窑” 呢? 原来“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语,有“当官者”之意,“哥哥洞窑”、“哥哥窑”就是官窑。

南宋时杭州先后有两个官办窑场,一个是凤凰山的老虎洞,另一个是乌龟山的郊坛下,带“洞”字的窑场只能是老虎洞。而且,据杭州考古所发掘老虎洞所作地层分析, 老虎洞不仅是南宋官窑器的窑址, 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烧造仿南宋官窑器的窑址。所以,“哥哥洞窑”或“哥哥窑”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时在老虎洞烧造的官窑,这种官窑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窑,“哥哥洞窑者”也就是这种仿南宋官窑产品。“绝类古官窑”中的“古官窑”显然指南宋官。杭州考古所副所长杜正贤曾直接参与老虎洞遗址发掘工作,他经对有关实物资料研究分析后指出:“老虎洞元代窑场是由官府控制的为当权者烧造‘仿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场。……此处窑场生产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窑’瓷,却在元代文献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窑’5字,而用‘哥窑’、‘哥哥窑’权以代之,其原因也许是元当局者不想与‘复宋’有关的言语而已。”(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老虎洞发掘实践足以证明,元人孔齐在论及元仿南宋官窑时无意间阴错阳差地创造了“哥哥窑”这样一个名词,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始作俑者。

明代《浙江通志》(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龙泉“ 哥窑” 也并非是真的哥窑窑口。《浙江通志》称, 在浙江的处州( 今丽水、青田、龙泉等一带)龙泉县硫田(今大窑)“相传有章生一、生二兄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 , “ 兄曰哥窑, 弟曰生二窑”。5年后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类稿续稿》又为此通志作了三点具体补充、注脚:(1)章生兄弟在处州龙泉各烧一窑,除继续称兄烧的为“哥窑”外,又称弟烧的为“龙泉窑”;(2)章生兄弟烧窑的时代定为南宋;(3)“哥窑”的特点是釉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多断纹,号曰:百圾碎”。《浙江通志》和《七修类稿续稿》的记述曾广为传播和引用, 有的称之“琉田哥窑”、“龙泉哥窑”,有的干脆说“龙泉哥窑”的窑址就是浙江龙泉县的大窑、溪口两地。但现在看来,这种“哥窑”称谓水份颇大。首先,迄未找到章生兄弟烧窑的痕迹。“ 19 7 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宫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浙江龙泉窑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的调查和发掘,也没有发现关于章氏兄弟的任何历史足迹或是相关窑址”。(唐恺:《宋元古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其次,在龙泉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址发现的青瓷黑胎(其实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实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贡瓷,与传世哥窑大不一样,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倾向的看法。其实,它们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哥窑”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认为,这些仿官瓷具有哥窑的片纹、紫口铁足等主要特征,其实不然。其中黑胎的紫口铁足只是很少一部分,有人统计,黑胎龙泉只占白胎龙泉的百分之五。

2

片纹大多是类似蟹爪纹或叶脉纹的自然开片,带有着色线网纹的“百圾碎”很鲜见,如有也是单色线纹,更不见有典型哥窑普遍存在的双色金丝铁线纹。

1966年龙泉发现的具有深灰色胎、紫口铁足、褐色线纹的一只碗,已属个别现象。笔者也难得见过一件类似的开单色褐色线网的出戟尊。再次,龙泉大窑、溪口等处烧造的仿官器还普遍存在社会认可“ 哥窑”不曾出现过的过烧现象,无论是粉青还是灰青、黄绿色,釉面上都呈现黝黑色调,似是蒙上了一层灰纱。如将一件龙泉仿官瓷推向社会,恐怕谁都不会以“哥窑”加以接受。至于凤凰山“哥窑”,亦即明代浙江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写到的取胎料于杭州凤凰山下的“ 哥窑” , 作者只说它“ 烧于私家”,“隐纹如鱼子”,则完全是毫无依据的捕风捉影。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之间难划等号。有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内司官窑的基本特征, 因修内司窑瓷具有着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属局部现象。有人就根据这一局部现象推断出“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还有人认为,宋代哥窑器很可能就是修内司官窑烧制过程中意外产生的“釉面的冰裂状”的特殊器物。

正常的修内司官窑器就有很大一部分呈冰裂状开片,但冰裂纹恰恰不是宋哥窑特征。此说更脱离实际。2 0 0 0 年, 笔者曾在杭州古玩市场检阅过四五百块修内司官窑瓷片,好不容易才发现三四块带单色线纹的瓷片,而带双色金丝铁线纹的一片都无;有紫口铁足的也寥若晨星。到杭州陈列修窑瓷和郊坛下窑瓷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所看到的,也是大多数无着色线纹和紫口铁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杭州考古所编录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一书(200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获悉,在145件修内司窑器物图片中,具有着色线纹的仅7件,而且都是单色线纹,无金丝铁线;大多数开无色的冰裂纹和蟹爪纹(也可称叶脉纹)。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绝大部分无紫口,图例上标明“紫口铁足”的,可见也是凤毛麟角。亲自经历老虎洞窑发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贤、周少华就明确断言:从修内司和郊带有金丝铁线的北宋官窑瓶坛下“ 两处官窑遗址中出土的几十万片官窑瓷片中并无发现有‘金丝铁线’ 、‘ 文武片’ 、‘ 鳝血纹’、‘蟹爪纹’、‘梅花片’、‘墨纹’等富有诗意的纹理。常见的纹片多为自然形成,有的纹细似丝, 有的里外两层开片, 呈冰裂状,亦称冰裂纹。……有人把‘紫口铁足’现象作为南宋官窑的主要特点,这是一种误解。……从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许多器物是没有这一特征的。”(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所以,可以较肯定地说,“传世哥窑”非修内司官窑。

三、从开封近郊刘庄、王庄和开封市区流入社会的北宋官窑瓷片和残损器看,从国内其他地方出现的在总体风格、形制、施釉、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与刘庄王庄及开封市区器物一致的官瓷看,在众多宋瓷窑口中,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认可“哥窑”的基本特征。(1)估计存世北宋官窑器约有400多件,除因施釉、烧造过程一时疏漏或窑变等因素,造成个别器物釉面纯素无纹外,这些器物几乎都有单色的铁线网纹或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两者的数量比例几乎相等。铁线通常表现为黑色、褐色、紫色,金丝呈色有黄有红。对于这些人为着色线纹的成因已有诸多说法,如在胎表裂痕处填充草灰或紫金土或墨汁等。笔者以为,在素坯烧成后多次(三四次)上釉过程中,第一次上釉入烧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器表出现裂隙后,在不同形状的隙缝中填入一种或两种着色剂,然后再上釉入烧。所以第二次上釉烧成后就形成了这种着色线纹,嗣后再次上釉入烧就不会再有变化。铁丝纹和金丝铁线纹呈现各种形态。有细网纹和大网纹,疏网纹和密网纹;在金丝铁线网纹中,一般铁线纹较疏,金丝纹较密;有的金丝纹呈梅花形。有人认为,开细小片纹的是“哥窑”,开大片纹的是宋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实物见得少所致,实际上这两种片纹状况北宋官窑都具有。(2)北宋官窑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铁足现象。主要表现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数灰黑底,口沿显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浅不等。紫口的产生,并非全是口沿釉薄所致,部分原因是人为地在口沿敷了有色护胎液。北宋官窑器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纯正黑胎,这些黑胎器都是黑色底足、黑紫色口沿,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铁足。它们显然有别于龙泉仿官瓷、修内司官瓷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瓷的灰黑胎,后者原料来自杭州凤凰山的紫金土。不少具有“哥窑”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窑器还带有表明北宋官窑身份的底款, 如“ 奉刘妃” ( 刘氏系宋徽宋得宠贵妃)、“后苑”、“ 禁苑” ( 均为宋徽宗挥霍纵乐的御园)、“尚食局”(北宋宫内主管御膳机构)、“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庙修缮) 、“ 天章阁”(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学府之一)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宫城手工作坊的机构)等。据估计,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数北宋官窑器开始流入社会,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层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细碎纹”和“鱼子”纹,都应是北宋官瓷的细密网纹开片;后两人称为“鳝血”纹和“黑纹”的当指北宋官瓷中的红色丝纹和铁线纹;他们称为“梅花片”纹的也该是北宋官瓷中呈圆形花瓣状那一类金丝网纹开片。由于北宋时没有对北宋官窑的文字记述,北宋官窑的烧造总量有限(可能要少于汝瓷、钧瓷),徽宗朝廷对官瓷的使用范围控制极严(直到金兵占领开封,发生靖康之难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所以一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一旦有机会遇到时,便檩梁不分、骡马不辨,误将它们称作“ 哥窑” , 或与南宋官窑混为一

谈。

综上所述,“哥窑”一说原自误传,后人又以误传误,将其忝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中,并将北宋官窑(汴京官窑)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亦就是北宋官窑(汴京官窑)的基本特征。从这角度讲,自然便会产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对元仿南宋官窑的“哥哥窑”、南宋仿官窑的龙泉“哥窑”、南宋凤凰山“哥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而言,它们并不具备“传世哥窑”和

社会上惯称“哥窑”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问题。

最新回答
欣喜的板凳
还单身的仙人掌
2025-08-15 16:28:43

北宋清凉寺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此汝窑瓷片是清凉寺遗址所出,虽然不是完整器物但是绝对是研究汝窑的顶级瓷片,瓷器完整无缺,汝窑是以玛瑙如釉,在此件汝窑瓷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结晶状的晶体,釉面宝光内涵,光泽不强不刺眼,釉面有细小的冰裂纹开片,胎质细腻,是典型的清凉寺汝窑的香灰色的番灰胎,器物底部有五个芝麻支钉痕,是典型的汝窑烧制技法,从瓷片上可以看到釉面的厚度,内外釉面加一起快达到了胎体的厚度,从断裂的痕迹可以清初的看到胎质的颜色和质地,胎质较薄,釉面较厚,此汝窑瓷片完整无缺,不可多得,虽然没有修复但是依然是顶级的瓷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在此件汝窑瓷片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值得收藏,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坦率的小笼包
害羞的过客
2025-08-15 16:28:43
汝窑瓷片应该价值不高,完整的汝窑瓷才高。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如意的电脑
斯文的乐曲
2025-08-15 16:28:43
长城电影里的朝代是什么时候 长城电影朝代为宋朝

评论 0

更新时间:2016-12-18 05:00:34

为了迎合建国后不能有鬼怪的规定,长城所设定的时间当然不能够是现代了,长城电影朝代是宋朝,宋朝时期的长城能打怪?很多网友都在吐槽长城电影中的这个细节设定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至宋真宗时期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了靖康之耻,宋室被迫南迁。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后期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的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岢岚境内现存的二十多公里宋代长城,这段长城完全系石头所砌。

考古学家发现,自岢岚城以东的东山至邻县宁武交界处的二十馀公里长城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这段长城最高处达三米以上,顶宽一点六米,有些段落顶上仍保留着三十厘米的女墙,附近散落着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炮台遗迹。

岢岚城西的古长城坍塌严重,保存较好的地段也只有1米左右。而岢岚城东20余公里的长城绝大多数保存较好,城垣最高处达3米以上,顶宽1.6米,有些段落墙顶上仍保留30厘米的女墙,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特别是保存较好的长城上发现有炮台,这是中国使用火器后的产物。

专家称,这段长城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他们根据史书考证,公元980年,杨业之妻折氏(世称“佘太君”)的从弟、宋朝名将折御卿在岢岚设置了岢岚军,并修筑了这段长城。

岢岚自古就是从太原到雁门关及内蒙古、陕北的交通要道,是保卫太原城的屏障。早在北齐时,这里就曾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了军事要塞,其遗迹至今尚存。隋开皇年间,当地又沿北齐长城旧址重修了长城。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宋朝没有在这里修筑过长城。

据《重修岢岚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县城附近牛圈尘掘得一石碑,碑文云:“开皇元年赞皇丁夫筑”。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长城。但宋、清一些文献都称宋朝在太平兴国五年于岢岚设岢岚军并修筑了长城。近年来经考古勘察,专家称自岢岚城以东至王家岔乡的长城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推翻周政权建立宋朝后,北方面临契丹、党项族的严惩威胁。据《光绪山西通志》和《续修岢岚周志》记载:公元 979年,杨业之妻佘太君(折氏)的从弟宋朝名将折御卿攻占了太原西北的军事要地岢岚县,于公元 980年在岢岚调协了岢岚军,并在县城北的天洞堡向东修筑了长城;宋朝大学士曾公亮在他所著的军事专著《武经总要前集》中也说曾在岢岚修筑长城。而今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对宋朝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激情的茉莉
酷炫的网络
2025-08-15 16:28:43

由于宋、辽交界处就在华北大平原上,无险可守,所以宋王朝不再修筑土石长城,转而自保定以北至海河口一线连接水网,修建了一条其深度既无法行船又无法徒涉的“水长城”,并在沿线建筑了一批城堡来预警、守卫。宋朝时,北方被辽金等祖占据,根本到不到长城附近,怎么修,宋朝时长城还能用,不用大修,元朝是蒙古人当政,蒙古人就是从北方南下的,要修长城堵自己骑兵吗,蒙古族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长城的作用本身就在于抵御这样的民族南下,同清朝一样,再修长城不就等于抵御自己吗,而北宋重内轻外,根本没注意到外来势力,只注重自身的内部问题;南宋是与金朝划淮河为界,北方是金朝的范围,金朝是女真族,这跟元朝不修长城是一样的道理。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至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北宋覆灭。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后期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也比较开明。,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仁爱的煎饼
火星上的口红
2025-08-15 16:28:43
2 个月前 · 来自专栏 有趣有温度的历史

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却又昏庸无能的皇帝。

宋徽宗在皇位上坐了25年,却给北宋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艺术上的一代宗师,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宋徽宗都自成一派,成为中国书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在宋徽宗众多的书画作品中,有一幅作品因画中人物是谁而一直被人议论纷纷,那就是《听琴图》。

《听琴图》以1人弹琴、3人听琴为主题,上首有宋徽宗亲题瘦金体“听琴图”3个字,尾部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4字压款,并且有“御书”朱文印。此外,还有北宋著名奸相蔡京的28字题诗一首。

在这幅画中,除了侍立一旁的童子,另外3人到底是谁,这格外值得关注。

一、抚琴者

在画中,居中坐在石墩上的弹琴的,正是此画的主人公。他一副道士打扮,微微低着头,双手置于琴上,轻轻抚弄着琴弦。

在他的背后,是一株如华盖一般的松树,松下有几根翠竹,摇曳多枝。不远处,是一个小小的木几,上面摆了一个香炉,炉烟袅袅。

在道士的对面,是一块玲珑小巧的山石,上有古鼎一个,中间插有花枝一束。

这个道士是谁,是此画的第一疑点。

从构图来看,他是绝对的核心。但在一个如此高贵的园林之中,两旁坐着还是身着官服的高级文职官员。从道士的身份上来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个道士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他很可能就是宋徽宗赵佶本人,原因有三:

1、宋徽宗崇奉道教。一方面,他本人迷信道教,甚至被鼓吹为是“神霄玉清上帝之子”下凡。

另一方面,宋徽宗十分崇拜各地的名道士,甚至曾邀请温州道人林灵素到宫里来为自己讲道。

林灵素也不是吃干饭的,看到宋徽宗好这口,干脆给他上了一个尊号——“教主道君皇帝”,而宋徽宗也欣然接受之。

所以,宋徽宗在画里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道人,这毫不奇怪。

2、画中的道士与《历代帝王像》中的宋徽宗非常相似。

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历代帝王像》,是研究古代帝王真实肖像的最有力证据。

如果拿《听琴图》中的道士与《历代帝王像》的宋徽宗做对比,会发现二者非常相似,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3、画中一些植物、器物的有讲究。虽然画中没有明确标注这道士就是皇帝,但其身边的一些植物、器物却在强烈暗示着他的高贵身份。

比如,道士身后的松树,长得犹如皇帝的华盖一般。

再比如,在道士对面的下首,有一花盆。虽然它们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一件无价之宝。

这花盆是大名鼎鼎的钧瓷,其烧造难度极大,甚至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由于当时钧瓷的烧造历史极短,合格成品极少,因此它们往往是一旦烧成就被送往皇宫,成为帝王专用。

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别说是完整的钧瓷成品,就是一片真正的北宋官窑钧瓷瓷片也极为难得。

再有一个是古琴,宋徽宗除了善于书法绘画,还痴迷于古琴艺术。有史料记载,宋徽宗曾经在汴京皇宫内设立“百琴堂”,专门用来搜集天下各色名琴。

综合以上原因,画中抚琴的道士,非宋徽宗本人莫属。那么问题来了,能够坐在宋徽宗的左右手,听皇帝抚琴的2个大臣,又分别是谁呢?

二、“知音”是谁?

《听琴图》中,听琴者有3人,除了那1名童子,就是身穿官服的2个大臣。

其中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纱帽。他一手反支着石墩,一手则手持画扇,按在膝盖上。从神情来看,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而无法自拔。

另外一位,身穿绿袍,同样头戴纱帽。他拱着手,端坐在座位上,似乎是被琴声打动了记忆的闸门,正在那里若有所思,浮想联翩。

因为蔡京曾经在《听琴图》上写了一段28字的七绝,所以,许多人认为那个身穿红袍、持扇陶醉于琴声中者,正是蔡京本人。

而那个身穿绿袍者,则是与蔡京同为“北宋六贼”之一的王。

因为一部《水浒传》,大众对蔡京比较熟悉,而对王黼则较为陌生。

王黼与蔡京一样,同是宋徽宗的宠臣。但论及升官速度,蔡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

王黼曾经连跳八级,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官,直接跃迁为右宰相,一时打破了北宋开国以来的升官记录。

可是,的升官速度,与他的口碑其不相称。他曾经公然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甚至还标有定价:“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

后来,王黼参与用重金从金国手里买回燕云十六州。但是,他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处自夸功劳彪炳千秋。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听琴图》中的这三位主角,都没有获得善终。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押往东北,最后客死五国城;蔡京虽然有幸死于靖康之变头一年,但却是饿死在了流放的途中;而王黼最惨,他先是被宋钦宗流放永州,后来因名声实在太臭,竟被其对手斩杀之。

​ 0

淡淡的高跟鞋
温婉的钢笔
2025-08-15 16:28:43
从开封近郊刘庄、王庄和开封市区流入社会的北宋官窑瓷片和残损器看,从国内其他地方出现的在总体风格、形制、施釉、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与刘庄王庄及开封市区器物一致的官瓷看,在众多宋瓷窑口中,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认可“哥窑”的基本特征。(1)估计存世北宋官窑器约有400多件,除因施釉、烧造过程一时疏漏或窑变等因素,造成个别器物釉面纯素无纹外,这些器物几乎都有单色的铁线网纹或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两者的数量比例几乎相等。铁线通常表现为黑色、褐色、紫色,金丝呈色有黄有红。对于这些人为着色线纹的成因已有诸多说法,如在胎表裂痕处填充草灰或紫金土或墨汁等。笔者以为,在素坯烧成后多次(三四次)上釉过程中,第一次上釉入烧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器表出现裂隙后,在不同形状的隙缝中填入一种或两种着色剂,然后再上釉入烧。所以第二次上釉烧成后就形成了这种着色线纹,嗣后再次上釉入烧就不会再有变化。铁丝纹和金丝铁线纹呈现各种形态。有细网纹和大网纹,疏网纹和密网纹;在金丝铁线网纹中,一般铁线纹较疏,金丝纹较密;有的金丝纹呈梅花形。有人认为,开细小片纹的是“哥窑”,开大片纹的是宋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实物见得少所致,实际上这两种片纹状况北宋官窑都具有。(2)北宋官窑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铁足现象。主要表现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数灰黑底,口沿显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浅不等。紫口的产生,并非全是口沿釉薄所致,部分原因是人为地在口沿敷了有色护胎液。北宋官窑器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纯正黑胎,这些黑胎器都是黑色底足、黑紫色口沿,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铁足。它们显然有别于龙泉仿官瓷、修内司官瓷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瓷的灰黑胎,后者原料来自杭州凤凰山的紫金土。不少具有“哥窑”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窑器还带有表明北宋官窑身份的底款, 如“ 奉刘妃” ( 刘氏系宋徽宋得宠贵妃)、“后苑”、“ 禁苑” ( 均为宋徽宗挥霍纵乐的御园)、“尚食局”(北宋宫内主管御膳机构)、“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庙修缮) 、“ 天章阁”(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学府之一)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宫城手工作坊的机构)等。据估计,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数北宋官窑器开始流入社会,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层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细碎纹”和“鱼子”纹,都应是北宋官瓷的细密网纹开片;后两人称为“鳝血”纹和“黑纹”的当指北宋官瓷中的红色丝纹和铁线纹;他们称为“梅花片”纹的也该是北宋官瓷中呈圆形花瓣状那一类金丝网纹开片。由于北宋时没有对北宋官窑的文字记述,北宋官窑的烧造总量有限(可能要少于汝瓷、钧瓷),徽宗朝廷对官瓷的使用范围控制极严(直到金兵占领开封,发生靖康之难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所以一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一旦有机会遇到时,便檩梁不分、骡马不辨,误将它们称作“ 哥窑” , 或与南宋官窑混为一

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