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我想在瓷片上画画应该用什么颜料才擦不掉

简单的鞋垫
风中的蜻蜓
2022-12-21 23:00:11

我想在瓷片上画画应该用什么颜料才擦不掉

最佳答案
包容的灰狼
怕孤独的钢笔
2025-08-15 13:54:14

在瓷片上怎样都会被擦掉的,陶胚时画好再烧制好的陶器才不会被擦掉。或者是刻瓷上色也不会掉色(刻瓷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先画底稿,然后用刻瓷刀和小锤子把画刻到瓷器上,刻瓷有多种刀法,表现力丰富,刻完后用油画色上色,色彩会渗入瓷器里,永不掉色。)

最新回答
顺心的柜子
热情的樱桃
2025-08-15 13:54:14

近日,淄博65岁工艺美术师蒋秀梅用了45天的时候在盘上可出了一幅万里长城的图案。蒋秀梅老师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蒋秀梅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对于刻瓷的手艺也是耳闻目染,蒋秀梅老师从十九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十多年,每天都要拿起刻盘工具在瓷盘上敲敲刻刻。

刻盘要求非常严格,要比用笔在纸上画画难上几分,每一刻都要求锤子敲下来的力度都不同,这样一件成品需要徐秀梅老师几十万次的敲打才能完成,用刻刀刻出来的作品跟用毛笔画出来的一样。刻瓷艺术吸收了绘画技艺之长,首先是定稿,先用笔设计出想要的画,接下来就是照图刻制,刻制好最后一步就是赋色,用到的颜色大致分为三种,油画颜料、发光油和陶瓷釉,根据画的需求颜色搭配协调。

刻瓷艺术起源渊源,根据文献以及各项证物表明,刻盘应该是清朝乾隆年间兴起的,目前北京博物馆中就有一件刻瓷艺术品,上面刻的就是乾隆皇帝的诗词。如果真是起源乾隆年间的话距今已经三百多年了,刻瓷艺术具有特别的艺术风格,刻瓷成品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喜欢。在七十年代初期,淄博从事刻瓷行业的工作人员非常少,只有在几个大型的陶瓷企业中工作,那时候的工作人员为了成品的严谨性,每天出品的成品数量非常少。

目前淄博从事刻瓷行业的工作者有三千多人左右,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这些人数并不多、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无法坐下来沉浸在这份宁静中,而蒋秀梅老师能够45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刻瓷手艺,这是值得大多数年轻人学习的。

温暖的悟空
柔弱的猎豹
2025-08-15 13:54:14
为什么命名HD.炫彩

“HD”的意思为高清,英文为“High Definition”,意思是“高分辨率”,用“HD”足以体现喷墨产品砖面纹理高清晰、高亮度的产品特性。

“炫彩”代表的是“炫丽多彩”的意境,以展现喷墨产品纹理花样各色,多姿多彩的特性。

取名为“HD·炫彩”,融合了喷墨产品“砖面清晰、纹理图案多样绚丽”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绚丽多彩的新生活”的理念。

HD.炫彩是恒福陶瓷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喷墨技术制作而成的高清瓷片。它的色彩及纹理清晰度是普通瓷片的6倍以上,纹理变化更比普通瓷片丰富50倍,砖面纹理及质感的表现力极为逼真,可以达到“不分伯仲、以假乱真”的效果(喷出来的油画、照片等与真品一模一样),在空间运用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殷勤的芹菜
大力的导师
2025-08-15 13:54:14
      在中国除了湖南、四川、贵州、重庆之外最好吃辣椒的省份就数陕西了。陕西人的性格中有一根筋、犟倔的特点,越难的事情越去做,一做到底;越险的路越去闯,一闯到底。包括对待吃辣子这个事上也是到了无辣不欢、嗜辣如命地步。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是“辣子一道菜”。民间有谚:“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捞一碗长面喜气洋洋,没调辣子都嘟嘟囔囔。”最早看到这个名谚是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里面。如今何止三千万人吼秦腔die面,光西安市人口就突破了一千万。历来但凡有关陕西的影视作品几乎都少不了辣子的镜头,最近张艺谋的《一秒钟》中三个主演吃油泼面,还有他之前《三枪拍案惊奇》中的油泼面镜头,更早的是他的《秋菊打官司》中房前屋后晾晒的红辣椒,秋菊每次要去告状的时候就会顺道带些干辣椒到市集上卖了当作盘缠。直到快卖光了家里辣椒也要为了讨个说法而一告到底。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中黑娃狼吞虎咽田小娥给做的海碗油泼面的场景也是颇为生动。电视剧《白鹿原》中朱先生再次回到白鹿原搅动着大海碗中的油泼面就长声感慨:“这么多年出门在外,就想家里的辣子,是越吃越香。”无论是文学中还是影视中,像贾平凹、陈忠实、张艺谋、王全安等“老陕”总是能最直接最准确最生动的传达出最本土的文化气息。陕西的biang biang面,又长又宽,又叫裤带面,面煮好盛到大海碗里洒上葱花、姜末、蒜末、盐,倒点醋,用小勺子㧚一勺辣椒粉放在最上面,油烧热泼上去,次啦一声,立刻,热气蒸腾,香气扑鼻。辣子是油泼面的灵魂所在,无法想象没有辣子的油泼面会是多么的寡味。吃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冒险。“葱辣鼻蒜辣心,辣子辣到脚后跟。”无论是捣的青嗙味的鲜青椒还是油汪汪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就着热呼的馒头或长面,哪怕辣的舌头如蜂蛰了一般,哪怕辣的眼睛瞪的像铜铃,哪怕太阳穴紧绷,青筋凸起,也一吃到底。狼吞虎咽,大汗淋漓,辣美了,人也舒坦了。管它是盛夏的麻辣火锅还是寒冬调了红润鲜亮、醇厚扑鼻的油泼辣子的凉皮都照吃不误。春夏秋冬里既享了口福也驱赶了体内的湿气、寒气。

      陕西的辣椒产地有宝鸡、兴平、扶风、千阳、蒲城等地,尤以兴平市的桑镇、汤坊为最有名,桑镇是种植辣椒面积最大的镇子,而以西桥村为中心四周辐射的各个村子都有相当规模的种植。汤坊镇的王堡村算得上是陕西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除了兴平当地辣椒的交易,还有山东、河南、湖南、贵州、新疆等地辣椒进入,既为兴平辣子出省建立了渠道,同时也丰富了陕西的辣椒品种。兴平撤县设市也是近三十年的事,桑镇当地人说起去兴平的时候还是会说去县里。在一本旧书店淘到的《兴平县风俗志》中有记载:兴平当地人习惯“油泼辣子夹蒸馍”。当地也有“唐蒜明椒”的说法,也就是说差不多四百年前就开始了辣椒的种植,当地的土质通透疏松和气候条件是非常适宜辣椒种植的。 兴平辣子以传统秦椒和新品种西桥红为主,身条细长,色泽艳红,皮厚籽饱,香辣浓郁。在当地饭店吃到了正宗的兴平辣子后对西安有些打着兴平辣子名号的辣味产生了些许质疑,一斤正宗的西桥红在当地可以卖到十八块钱,而在西安的有些也写着兴平辣子的调味品店只卖十一二块钱。我虽不是“鉴辣师”,但对辣味的差异还是非常敏感的。正如你在外地也能吃到羊肉泡馍,但正不正宗则两说,但调味店老板会发毒誓来应对我的质疑,就像西安街边臭豆腐摊用喇叭不断重复的:“欢迎品尝长沙臭豆腐,我们的臭豆腐都是从长沙空运过来的,不正宗不要钱。”人们对不正宗不地道的美食总是会避而远之。

      在兴平辣椒地写生十多幅大的油画。要忍受炎热也要面对寒冷,但与我而言正如吃辣的过程一样是一种享受。地处乡村,阳光直射着,忘了用毛巾盖住脖子,也没穿长袖衬衫,下半身到还好,上半身一件圆领短袖袖,脖子、手臂晒的脱皮,汗浸在晒伤处火辣辣的疼。一天的时间过的特别快,带去的十几幅乐园系列的油画也都是在大片大片的辣椒地中一幅接着一幅。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对旁人来说我今年的两趟访辣之旅是比较艰辛的,地处乡村,阳光直射着,忘了用毛巾盖住脖子,也没穿长袖衬衫,下半身倒还好,上半身一件圆领短袖,脖子、手臂晒的脱皮,汗浸在晒伤处火辣辣的疼。在大片的辣椒地里,挪到这边画一画,搬到那边画一画,一天的时间过的特别快,最后算是完成了需要写生的内容,带去的十几幅乐园系列的油画先晾在老张叔的超大的玻璃棚里,二十天后我又再次来到了兴平桑镇,这一次是在紧挨西桥村的罗家寨村。一大早在村子辣椒地写生居然被大婶当成偷辣椒的贼了,她远远跑过来查看,她看到我在画辣椒才松了口气。这次主要是以水墨为主,画了半天后村民都知道我是来写生的了,甚至和有些老人和小孩聊起来了。写生只是成为了一个和他们更容易交流的一个纽带,不然一个不大的村子突然闯进陌生人总是让人们生疑甚至不友好的的样子。我坐火车坐汽车坐三轮车来到这个村子当然是希望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和这片土地的关系。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多样化,部分农家有了更多的生存选择,很多家庭中的部分成员都去市里的去外省的做各种的工作,虽然当地种辣椒的农户已远没有一二十年前那么多,但依然还是有一些家庭每年都种一些。只要是看到哪家门口有人在挑拣辣椒的我就会上去打招呼,或站着,或坐着给他们边画肖像边聊天。也没个主题,就是以一种来辣椒之乡游玩的状态面对他们,不过聊起和辣椒有关的东西,他们总是可以了从几百年前聊到现在,村里有一套巨大的刻有“乾隆十二年”字样的石碾佐证了老人们的话,也同时让人对这个村子曾经的形态充满想象。

      兴平桑镇罗家寨的“麻雀展”没有开幕式没有策展人没有学术主持,当10月20日下午布置好后,就不断的有人走过来看。老人和小孩居多的村庄会外展览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年轻的身影。有人在画前驻足观看,有人急匆匆走过。有的大叔叼着烟,有的大叔背着喷雾器去大棚里喷点除草剂,大婶拿着铁锨准备去地里干活,下班回家路过的大姐,退休职工模样的老年夫妇,开三轮车路过的大爷……他们往往是我们众多艺术作品展中观众的缺席者。我试图在生活现场中呈现艺术,在艺术中创造生活。在一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村庄办一个这块土地上的第一个作品展,地点的不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的不同。画的像不像?眼睛有没有神?哪些能看懂?哪些感觉看不懂?哪些在他们眼里就是在胡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最多的问题。有人知道梵高,知道冷军,知道西安城南的罗家寨,……  有人关心我弄这个展览赚不赚钱?有人问我为啥画这么多辣椒,是不是要给他们这个辣椒之乡做宣传? 之所以一部分肖像作品选择正面像的角度起因是一本叫《脸的历史》的书。画的有我陕南老家的人有兴平当地的辣农还有西安城南罗家寨的村民。这种正面证件照的样式在每一个人的不同阶段都频繁经历着,对这种在现实中无法避免的记录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初就有了。人类文明有几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应该都一直有对形象的记录的需求。特别是人像的记录,人像纪录本身就有久远的历史,无论是绘画还是照相技术的发明,我们对人的脸部的记录是在历史和未来的夹缝中对当下的自己的确认和对未来的希冀,而这一直也会贯穿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这种有点实验性的展览是我目前的兴趣所在。认知他们和这块土地的同时也是另一角度认知自我的过程。

      最近在西安城南的罗家寨我的小空间的展览对应的是兴平罗家寨的同名展。从12月6日展到12月31日,12月3日我写了一个前言。“因为要去我们陕西省兴平市桑镇考察调研今年辣椒的收成以及一些写生活动,偶然的发现了一个也叫罗家寨的村子,这个村子一部分人家种植辣椒。一个七百多年的村子可能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展览,所以我想到了给这个村子做一个微展览,这应该和时下流行的艺术乡建没什么关系。除了记录的一部分文字、图片外,还有给辣农们画的水墨头像和其他内容的写生。简简单单的,几乎是一时兴起,展览了六天。西安的这个罗家寨因为马路对面就是西安美院,所以最起码近几十年的各种展览应该断断续续的一直都有。村民的房客一部分也是美院的学生,甚至有很多老艺术家们也都曾经住过。西安城南的罗家寨有点近似以前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我的工作室在这个村子有五年多了。我挺喜欢这个城中村的市井气息的,除了做其他事情赚钱之外,平时基本都会在工作室里看书、画画。最近看的书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后营所村调查报告》《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田野工作的艺术》《在中国做田野调查》。最近画了一些水墨和尝试了一些综合材料。去年夏天在我的这个小空间做过一个《青椒之味》的展览,时隔一年多的这个《从罗家寨到罗家寨》也是我最近特别想呈现的微展览,在村委会隔壁的小空间展览和这个村子相关的内容似乎顺理成章、恰如其分了。我热情的邀请了一部分村民到时候来看展览,但他们或许都没工夫;不过,一小部分西安这些年认识的师友应该会来吧?!但时至寒冬,寒风刺骨,貌似大雪将至,我确实是有些不好意思的!那么12月6日下午四五点我们相聚在一起烧烤吧!”在比较简陋的空间布置一个微展览是有一点困难的,最终12月6日呈现出来的展览得到了大家的一些真诚的肯定和一些真诚的批评。在“西罗展”,我把一个一百平米的空间整个都用报纸糊了起来,起因是我在想到要用到保留着的几十年前爷爷写的一个中堂的横批“耕读传家”的时候想到的,会很自然的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土墙上用浆糊糊的满墙的报纸的画面。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报纸糊墙只是因为没有钱买材料粉墙,而我萌生在一个本是白墙空间复制出报纸墙甚至地板和餐具都糊上了报纸则是一种很单纯的怀念使然。我恍惚间每糊一张报纸都会在想是为他们在糊,而不是为了一个展览布展。这个糊满报纸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作品,观者观看墙上悬挂的绘画同时也身处作品内部,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我是有恋物情结的,恋陈年古旧之物,这次用的报纸还是七八年放在库房里那一堆,既没翻出来看也没提到楼下废品站卖掉。在展厅中间我用很多书堆砌了一个四方高台,高台上铺满我收藏的以宋瓷为主的碎瓷片。对应了一进门的三幅毛笔字中爷爷的、父亲的以及我写的内容中都含有的“读”字,读书读报读历史读自己读窗外的雨和雪。东面挂的是乐园系列的其中一幅,我从2018年开始这个系列,把画框扛到动物园、植物园写生,今年又带到兴平桑镇的大片辣椒地和西安的罗家寨巷子写生,在行动中身体得到自由表达,绘画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预判画面效果的习惯,将自己和周边的更广阔的空间产生联动效应,工作室只是这个系列的出发地而不是创作作品唯一发生地。几乎不去预设的原因就是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创作的固化和混乱。

      我同时也迷恋舌尖上的美味,特别是辣。我吃辣同时也“痴辣”,你或许经常会在西安的街头看到一个小个子扛着一面印有三行“你今天吃辣椒了吗”的旗子或牌子招摇过市;你或许还会看到一个戴着贝雷帽坐在大雁塔下,美术馆里,马路边认真的捣辣椒的小疯子,一顿狂捣,辣椒末洒满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辣椒气息;你或许还会看到他抱着一个大册子邀请你写辣画辣。他在干扰着别人,同时别人也在干扰着他,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合理的冒犯,总是如此。这么多年我既享受它同时也在警惕它,痴恋的同时也易让人容易迷失,所以一个人能在一段时间内放下所有的执念、欲望,对灵魂的减荷洗礼无疑是重要的,基本就是给自己立一个目标的同时也警惕这个目标本身带来的束缚。所以我今年初做了一个戒辣九十天的行为作品,并给小书房取名为“戒辣斋”。警惕着辣子,警惕着艺术。辣友们,辣子就是艺术啊!但是,艺术是个辣子哟!

贪玩的保温杯
高高的小天鹅
2025-08-15 13:54:14

湖北大学创意市集

湖北大学KAB创业俱乐部阳逻分会承办的“创意市集”在篮球场旁边的过道上热烈开市。不仅希望让同学们得到实惠,淘到好商品,更是旨在让同学们熟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会经商与创业,为有创意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平台展销商品。

iMART 创意市集

iMART 创意市集——由城市画报于 2006 年7月主办,是国内个针对年轻人的大型创意交流平台。 iMART,包含的涵义为:I am art(人人都是艺术家) 。创意市集是一个产生创意并使创意作品商品化的试验平台,主张给创意一个出口,有创意就有回报。它由参与者摆设摊位并售卖创意作品的形式开展活动。参与者有本地创作大师,也业余创作爱好者。创意作品要求原创,品种类别不设限制。2006年到2008年 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厦门、杭州、重庆、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组织了40多场创意市集。 是国内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此类活动。

小阳台跳蚤市集

Le Petit Balcon 小阳台生活馆是一家梦想的蓝色街角小店,轻法式乡村风格的调调,是可以姐妹们小聚喝下午茶的地方,坐标广州天河体育西横街。有各种花草茶和店主从斯里兰卡带回来的好喝红茶,还有自己做的健康手工蛋糕。店内有代售两个本土原创文艺复古品牌的衣裳,并且有最适合年轻人喝的厦门原创品牌茶叶出售。每月一次的跳蚤市集成为广州年轻人聚会的场所。目前已经举办了名为圣诞、新年、彩虹、复古、白日梦、鲜果之夏等多场主题跳蚤市集。

有眼事体创意市集

由一家设计工作室MUTOMSTUDIO于2013年8月创办,在国内颇具盛名。“有眼事体”四个字是由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方言音译而来,其意思为:有些事儿。有眼事体创意市集每月举办一次,每次市集都会相伴一个鲜明的创意主题,以不辜负市集创意的本质。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共举办六期市集:《有眼事体创意市集首期FOR FREE》、《有眼事体创意市集代号919新芝8号中秋登月》、《有眼事体创意市集10.13重阳养老趴》、《有眼事体创意市集11.24移动的马戏团》、《有眼事体创意市集12.28科学怪人的神秘现象》、《有眼事体创意市集1.18-1.19误入天庭》。

酷卖街创意动漫市集-至2008年7月成立开始,每月一场集市活动,主场在浙江杭州。09年起2014年足迹遍及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南京、绍兴、桐庐等。

酷卖,COOL MIND,最酷的主意在此上市。你的创意产品,将在这里迎来市场第一站,经由欣赏、定价、流通,汇入产业链,和我们的凡常生活如胶似漆。酷卖街,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的聚合地。

在我们的设想里,这条街可以有多种形态,它可以是实体街,也可以是网络街,最终也许是一条意念中的创意大街,包含原创和生活两大终端间的全部精彩。

疯果创意集市——疯果创意集市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场创意集市活动。更重要的是,疯果是国内最早将创意市集产业化的成功案例,它首创了“租个盒子卖创意”的服务模式,将创意集市开进了商场。旗下疯果实体店已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因为漂亮的销售业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原创设计师进驻疯果商店,寄卖自己的作品。在店铺和活动的带动下,疯果网也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原创设计师网络社区,注册设计师规模近十万。

25摩西创意集市--------25moxi是内地大学生团体搭建的创意集市网络平台,其线上平台展示及网罗各种创意物品。在大部分校园深受年轻群体的欢迎。

DESIGNMAP 创意生产力——以在线创意市集的形式,让众多极具创意的年轻人走到一起, 创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多维展示空间。为大家提供线上线下的交流空间和成功机遇, 与大家一起将创意化为生产力,在创造的同时有所收获。

南京萝卜市集LOBOMART——LOBOMART是由南京设计者连同一些爱好者共同创建的。根植于南京,专注原创手工,引导手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展览、活动策划、手工培训、原创售卖。希望把一些老一辈的技术传承下去。

台湾艺术市集协会——Art and Lifestyle Association of TAIWAN,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介绍及市集信息集中地!

CN-IMART 中国创意市集 主要是收录国内设计师与创意摊主的平台 整合摊主与市集与音乐节之间的关系。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意市集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意市集已经开市三年了,大学生不仅“秀”出了自己的创意——蛋雕、瓷片首饰、用废弃饮料瓶盖制作出的船形空气加湿器……而且 “秀”出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5月17日,5000余件由太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的创意作品在市集上展卖,第三次开市的市集定出“严规”:所有产品必须是学生亲手制作。市集由学生自愿报名,对市集的商品准入要求有原创元素,引导学生体会创意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一直诟病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创新精神,而大学生创意市集则给出了“回应”,所学为我所用。

近日,采访了几位在创意市集上表现不俗的大学生“摊主”,请他们讲述创意背后的辛酸苦辣。

一个蛋雕作品得花半个月

制作者:栾亮亮销售额:4800元

“市场定位还是不够精准,要不会卖得更多。”栾亮亮总结得失时说,价位有些高,一个蛋雕400元左右,很多同学都承受不了,要是在校外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在蛋壳上雕画出精美的图案,然后用透明玻璃罩密封……一件蛋雕艺术品完成了。说起来简单,可是制作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稍有不慎蛋雕就会“粉身碎骨”。栾亮亮完全是自学成才,在网上查看老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临摹,三年下来上万颗鸡蛋和鸭蛋成了牺牲品,“才可以说稍微精通了工艺。”“最困难要算是把鸡蛋的蛋清弄出来,这个工序严重阻碍了制作的效率。”起先他在蛋壳上打了三角形的眼,设想蛋清和蛋黄能流出来,基本上是失败了。又想到用针管吸,“一个鸡蛋得折腾一个多小时。”最终,他想到用针管往鸡蛋里推空气,效果还不错;后来又改成给气球充气的打气筒,最终则是改装的气枪,“用了三年时间,解决了问题。”

一个蛋雕作品完成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因为蛋壳必须经过特殊处理,否则几天之后就会因为腐蚀而变臭。“最初我用清水清洗,可是保存时间很短。后来求助学校医务室,从那里拿来酒精清洗,然后在10到15摄氏度的温度下冷藏半个月,才基本解决了问题。”这时,栾亮亮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艺术设计上了。

“我是学油画的,很多灵感都会用在蛋雕上,别人看似枯燥的过程,我很享受。”他对蛋雕乐此不疲,一件《中国龙》的作品是他的最爱,因为是他研究蛋雕制作以来的“精品”,是他克服诸多困难的见证。

对他来说,参加大学生市集收获最大的不是赚到了多少钱,而是得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栾亮亮说,他现在计划找两三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毕业之后开一个艺术蛋雕工作室。

为出精品到景德镇拜师

制作者:周雪莲团队销售额:20000元

半月形的陶瓷吊坠是周雪莲团队展台上卖得最好的物件,她和几个同学制作的陶瓷首饰成为创意市集上的“宠儿”。“两天时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了两万,能有这样的结果,一是东西符合学生的审美,再是价格便宜。”周雪莲和同学一直回味着那份成功的喜悦。

这次在市集上共推出了120多件陶瓷作品,“陶瓷茶具标价1000元,一开市就被预订了,很多人还询问能不能再多制作几个。”周雪莲介绍,一件陶瓷作品完成需要十几道工序,从揉泥、晾干、修胚再到最后的烧制、打磨,一个环节不合适,整个作品就报废了。

为了能学到陶瓷烧制工艺的精髓,周雪莲还到景德镇拜师学艺。“我们学校在景德镇有一个实训基地,利用7周时间我转了好几家工厂,还到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她觉得,陶瓷工艺南方和北方有差异,要取长补短。

陶瓷设计、制作将是周雪莲今后谋生的手段,这次的成功给了她巨大的信心,“我现在还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以及一些实践操作还不能够应对现在的市场,所以必须走出去。”参加创意市集,她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只是把各自喜欢的设计、图案等制作成了产品,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局限性很大。这次销售业绩不错,很大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消费者也是学生,在审美角度上一致。如果到校外的市场,结果很难预料。”另外,在销售过程中的组织上也有纰漏,还出现了产品卖出去,忘记收钱的尴尬,“不是说买者不诚信,而是因为场面太火爆,几个同学只是疲于应付,忘记了分工。销售额只能说明这次实践的一个方面,发现不足才是最可贵的。”

周雪莲表示,毕业之后有可能要独立创业,兼任制作者、销售者以及管理者,这次实践所得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为成为一名素质全面的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

藏族学生用特色占领市场

制作者:丹增桑布团队销售额:一万元左右

在创意市集上,大学生们挖掘各自的潜能来招揽生意,有的产品创意来自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比如材料成型专业的同学制作的仿真模型,悉尼大桥、白宫等一一呈现;还有的产品则是打出了“特色牌”,藏族学生推出了藏族特色商品展示区,很受青睐。“我们从家乡带来了原材料,制作成有藏族特色的各种饰品、首饰,同学们都很喜欢。”丹增桑布等藏族学生制作的石头串珠很快就卖完了,有的50元,有的100元……“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家乡的习俗亲手编织、制作的,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在校外市场很难见到这么纯正的东西。”丹增桑布介绍,藏族风俗习惯是很多同学愿意了解的,他们来山西上学,同时也让周围同学了解到家乡的习俗,参加创意市集也是对家乡文化的宣传。他们把商品和习俗文化结合起来的推销方式成为创意市集上的一个亮点,也是表现不俗的摊点。

丹增桑布和几位藏族同学表示,刚开始制作这些商品只是为了参加创意市集,没想到有这样的效果。目的单纯,最后却收获不少。虽然商品制作比较初级,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一次市场营销的实战,这是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特色是商战中的“诀窍”之一。如果明年再来参加,他们会从家乡带来更多的原材料,制作出更有特色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