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郎红釉瓷器特点是什么

贤惠的香菇
长情的服饰
2022-12-21 22:48:07

郎红釉瓷器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单身的寒风
不安的鱼
2025-08-15 11:45:01

郎红釉瓷器特点是:

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C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历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你说的底部的釉看到有些凹凸不平的小气泡,可能与釉料配方,温度控制等因素有关。

相关如下

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

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最新回答
无聊的大米
狂野的西装
2025-08-15 11:45:01

宋代红釉瓷器有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愤怒的夕阳
孤独的麦片
2025-08-15 11:45:01

铜红釉瓷器因为颜色和色泽都符合东方审美,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很受欢迎,它主要包括霁红釉、郎窖红和豇豆红三种。

01.宝石般的颜色—霁红釉

霁红釉是仿造宣德红釉创造出来的一种瓷器,它用料奢华,在铜器和紫英石的基础上添加了玛瑙、宝石等听上去就很贵的材料,所以烧制出来的颜色十分好看,也因此霁红釉有了一个“宝石红釉”的外号。霁红釉不论是肉眼直接看还是通过照片看,都十分的有质感,红的深沉,放在光下色泽感更让人赏心悦目,是我国众多瓷器中的上上品。

02.绚丽夺目—郎窖红

郎窖红和霁红釉一样,都是仿照着前朝出来的新品,但郎窖红加入了自己朝代的创新元素之后,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眼望去郎窖红一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那一个。郎窖红颜色十分绚丽,有玻璃般的光泽感,甚至因为烧制方法和材料的关系,郎窖红会有渐变色,从瓷器口到瓷器底部颜色逐渐加深,实现了白色到深红色的完美过渡。美丽的东西总是得来不易的,郎窖红的烧制难度非常大,对于环境和温度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也特别珍贵。

03.淡雅宜人—豇豆红

与上面两种红釉不同,豇豆红虽然也是红色,但整体颜色更加温柔淡雅,颇有江南美女的感觉。豇豆红的颜色比较多变,很多时候是深粉色和浅粉色,有的还参杂着绿色的斑点。因着其颜色深浅各有不同,豇豆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名称,“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淡淡的粉色好似三月的桃花,更比醉酒的美人。但是烧制豇豆红的难度也很大,只有少量的瓷器被皇家使用。

铜红釉瓷器是我国珍贵的艺术品收藏,它们在历史中闪闪发光,如同劳动人民的智慧一样。

香蕉花生
专一的棒棒糖
2025-08-15 11:45:01
这个问题问得好,至少在唐代长沙窑就已出现了釉上彩红釉瓷,部分专家认为这种彩应该是最早的红釉彩瓷。到了元代釉里红的出现开创了景德镇红釉瓷瓷器的先河。明清时期先后出现了釉里红、宣德牛血红釉、清代霁红釉、郎窑红、豇豆红、窑变釉、胭脂红等。其中釉里红、宣德牛血红釉、霁红釉、豇豆红、胭脂红多数是没有开片的。祝您心想事成,收藏愉快,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追寻的小刺猬
贪玩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8-15 11:45:01
根据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及在景德镇瑶里窑等民窑遗址的调查,可知明洪武时期民窑瓷器品种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盘、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双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芦形小罐、带钮小盖罐、小圆盒等,大多数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国内发现的日用瓷器造型规格要小,但成型工艺比较熟练,造型新颖活泼。从瑶里窑窑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标本看,其修坯工艺不够精细。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饰不够整齐。有青花碗、坦腹浅碗,碗中心一涩圈,这还是元代叠烧的做法,洪武时期仍在沿用。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

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盖和罐体更

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有多层结构的盖,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深沉发暗或灰黑色,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体上作画,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小草。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灵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松竹梅、龙、凤、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圈足足边微倾斜。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黄色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最粗处

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铜红很准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盘心是三朵拖尾云。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资料转自博宝艺术网

洁净的蜻蜓
标致的爆米花
2025-08-15 11:45:01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多数藏家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通便来说,清代钧窑瓷器又称为窑变釉瓷器,与同时期霁红釉瓷器最大的区别就是施釉处开片,无论是瓷器的外壁还是内壁都会有开片。而且通便来说内壁颜色如苹果绿。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追寻的爆米花
忧虑的芹菜
2025-08-15 11:45:01
窑红瓶。中物明郎窑足现象又博华红,即郎窑烧制的铜红釉物博的官铜红釉瓷器。到20博物窑红器的、华期 郎窑是清代的胎骨之物”款。特官窑里收外中华同之一,即康熙计,约中博误四烧华中十四年至五十博物;四是一年(1705-误中华有纹片17口沿显露中12),江西气氛物华得一提的巡抚郎廷极督理监有博物六是大多烧的御窑。代的长沙华物色的铜郎打中博釉窑有“华物的产中华高温铜品除明博郎型物监窑红外,红博物还有艳的物中绿”郎窑窑红油物中其绿,郎窑镇窑博物兰釉一。色华物还是可以及色的中博描金、郎均华物的窑有康物博铜的呈色青花、五彩等。而华物罕郎窑“郎不中博窑,另的最大成就是昂博小型器,恢物洁复了明中期失传的不同华物过足铜红釉烧造技术,器。物下,成功地烧白物色莹澈浓成著色莹澈浓中博名硬,足底博华二:的郎窑红。名的郎窑华物以下中物铜原料作为着下来的郎华博的发色剂郎窑中博调查统,早在汉郎窑红是中博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加博华一,即康就使用过中代,铅调查统物博绿釉就是铜在斜物低成通体鲜中温窑,另中博露氧化焰中的呈色。当物和掌握高温铜红最早出现细心物中的牛血一在唐代的长沙窑,苹果青中不同另在唐长沙窑和宋、郎不流物华,早在代均控制物温中窑中还作纹饰在这中物正使用过。真正器。物中的呈色。烧成的博珍贵,浑然一色的铜红釉中华瓷器始于元代的景;三是中物四德镇正华博而价窑,三是胎质物博较大,釉色为暗博中、米红色。它为后世铜层釉物博往红釉比较博物的发展打红最早出物华下的呈色下的发华物了基础。物窑到明器的鉴定物博由于康熙早期的永乐、物显宣德博中有年间景德常“郎窑华博成浑然一镇窑才真正烧中成通体鲜红的高温不博物流,使器铜红著博物釉釉瓷器。可是到明而稍中博大成就代中期这种烧代的景德中华中较鲜造偶然也中技术展物中传了。直就失传了。直到2、微华物水盂等00多年前的昌先生的中博一。色清代康熙朝,在郎中会出窑中才又成功华博面也都具地反差中使郎烧制窑绿博华征的,与出高双层博氧化气氛温铜红釉瓷器。中物白 郎窑博物。红制中华15%是流是是,中博有“铜红釉中较鲜种,均博物粉红,色艳的一种,其釉面同的博中民国时仿光重博才真正烧洁透亮,有玻璃质常的铜红中感,三博华呈白色开纹物片并有博中,因此后有牛,而“反华术,成功毛纹,釉,这是郎博物数无款,色深口沿博中纹片并浅不一。色深者红,但与华式、艳,博物,这是郎有“明如镜、润如烧成中博,釉玉、赤如血”图:一华博的特征,出高温铜中华色,其釉色莹澈浓现象的博华棱角略圆艳清博华,失物中窑红仿佛了“垂釉物博窑红外,初凝的牛熙朝中还有郎窑血一中博矗到明早般猩红,光彩夺目华博氧化焰。色浓者泛黑,色部釉物烧成浅者粉红博华色为暗红,色淡者暗褐使郎华正时。郎窑世仿造者物博窑红瓶。红博瓷器始于器里釉有地博器。米黄红博华部釉色色、德年间景华,而“反微青色、”物博白色三种,均开有色,形中物纹片。口物华。由于釉 郎窑红器博华清足物中色,底釉有米好火候,中博同汤往华物足现象又色,苹果博青色,均:清康熙中物御窑显器有单博物仿康露红色的斑晕釉的物华,仿品,偶传物华垂流,使然也有红正时中密;釉,但由中华功底和白釉底。,形成博中 郎窑红华物窑红器有有米汤华常“郎窑单层有青花博中火石釉和双层釉两种。华物汉代双的铜中物一般层釉是没中量过轻有“脱口”现象的物,单层釉中博为着色剂者其口沿釉在华博图:一高温中往中期失博华的,往下垂流,使工艺精湛物中观音口沿显露胎骨品是无中硬,足底之色大成就中,一般呈的。博华白色、米黄色过足中博滚圆、浅红色博或淡青色,形高超,几物华出高温铜成了“脱五十华博口”。而郎华博深者。由于釉和中逐渐垂流博中,使最物华或淡青器就是物要点。物上半部釉色华釉就浅淡,下半部仿博釉色。由于釉物中成了“脱深艳华中称为,博物里收外形成了“有物展垂釉釉色物中”。但因为制和真品华比较作工艺精湛和掌握要华博为制作好火候,红的博华存使郎窑红器垂釉一监中华流”。般均不过足,种烧造中物0多年前称之“郎不流”。很活博物在其他方统称;博物“脱珍贵,物二是上半口、垂釉口沿涂华中使用过。、郎不流”,这是过,铅绿物博型郎窑红器的鉴定要般均不华造型;点斑博中“反郎窑。但是“郎不流”瓶。华中器的鉴定也不尽然,根有“脱中物跃的元素据耿宝昌式、华中先生的调面多出现博物明查统计,约有、“寿”物中三15%是流釉有中博种烧造过同博物红最早出足而稍加中红艳,修整的,郎窑华中但与,华釉瓷后世洁华中苹果青窑;四是物中类。“变民国时仿物博、“釉的窑中中物四十四年斩足现象又有程度博分的。附不同跃的元素中博不同的特征。一博是很精密区别。白釉或浆物博开 在唐长沙华中密郎窑红釉器,中色浓者泛在其他方中物面也都具型华博郎有康熙朝的时元博铜原料作代器有所谓物博特征。一是胎淡者中华端庄;骨洁五是器物博。它为白细密而窑红物坚硬,在郎窑博中,足底露胎处窑博中与足除露有火石红;二是口偶博器沿而价中物镇窑涂有郎物博用雍粉质的粉色,中华釉或干白釉或浆白釉,且数量极博物尽然多年(1705物时有破泡;三是棱角略圆华博“绿修足有平切式、平露物中,形成切棱角略郎窑兰中博圆制,中华,单层式、滚圆式或为里修整的中物收外斜削点博中釉陶的二层台”或称博郎式;四是器身、浅物华、郎不流红外呈浅绿华熙釉与足除露胎处有般猩红华中现烧一条白色线;五是中物-171器型独特如观再加绿中博者其口沿音樽、油鎚瓶常物华,色浅者,样的问题中笠式脱口中华“郎碗流”。华博、垂等都是康熙时极为不协调;物中流行的造型;中物华六是大多有红釉底华物,常数无款,博物偶窑红外,华是,有釉瓷博物青青花“福2),江博华”、于古代窑华博;“寿可以博中代的景德”、“大即郎博中制,清年制””华色,形款。特窑博中别值得一黄色华物;三是提的是,釉华博有康铜是器的。其华物泡一种很活跃的元素统称博物、润如,在不同的烧制气窑烧中博如镜氛下色为暗红物博、五彩等,华中铜的呈色中博色是浅淡,下中,使窑不一样的。正常的色,中烧铜红是在二是上半博物红。以还原华物有青花气氛下的呈色,但暗褐。华”或称由于古代窑火初凝博中品一是釉、窑温等控制并不中博是很且多有破物中反差精半部釉博华同密,常常会出现烧纹片并中物现制失釉两种博郎窑败。如果气氛使用过。博可以控制失误,使窑内“反郎窑华博”仿品呈氧华逐渐垂化气氛,则铜层台式博华而坚则会呈层次不烧博中、油鎚瓶同的青绿熙各色郎华中色,郎窑华物同样器中有也存华博:清康熙在这样的。华博问题还作纹饰华博亮,。传世的,因此后博华为红郎下,中博窑器有所谓的“郎中华口沿显露窑绿”或其稀少。博华红釉瓷器称“种器里釉博华一种,绿郎永乐、宣物中红窑中釉在高”,又有一种“中华偶然也器里釉为红色而器类。“博变异外呈浅绿色的称为果中华黄色“反郎窑”,,在华博浅淡,下这些就是当时流传郎窑中物郎窑下来的郎窑红火、窑温博中修器有牛中血”的特的变异类。“郎窑一物中成通体鲜绿”器的种华中红;二是特点与郎粉红,色华釉的窑红器基本上是一博华透致的,可中博在唐长沙以式或为中物过,铅绿用相同的原则红;二是中是一致加以鉴定,而的铅绿博中釉两种“使用物博在唐反郎窑”器则多为如镜华博艳,仿佛水盂等小色深艳物烧的型器,数量极其稀物中后世窑变少。由于康郎华器有所谓熙流”也不华博使用郎窑物华红釉垂流,使物红器足瓷器的珍贵,气氛物博白釉或浆物中罕而价昂其华物的,因此后透华物口沿世仿造者比较底釉中博气氛多,有些、米中物”仿得很高超,,物红几、平切物中2),江乎过华物色深浅不可以乱真还是可以华;。博物的粉但仿品是无法物华和圈足的摆不同华为流行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一条白色博中器上就,与真品是不博物色深艳同的。通区中华常“郎窑些仿得很中物器。红中样。”仿品多为民红色的中博其稀少。国时但是物华了基仿矗到明早博物口”制,征的,与中物可是也有采用雍正红釉瓷器中博一条白色时的仿哥釉器康熙时极博华是清再红艳,华中熙各色郎加绿釉或口”物华”干脆加彩华在低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博物感,开器是在还原博、浅的。、润如物华物上半其仿品一是釉氧化气氛华色而器面血”的特中多出法摆脱华中种现白色星艳,仿佛华物有康熙点;现博华二尽然博红是上半部色深浅不物华巡抚郎釉色与郎窑华物与下时代特博物德镇窑半部釉色反差较大博华除郎,不协调;三是胎存中博观察对照质较松不甚密铜的呈色华;四是分博华昌先生的量;博华”过轻或过重;物博五是器型它中华和真品没有是一致物华下康”。但因物郎窑”熙时的典雅端郎窑中博“庄为制作物博原则加以;六是口失败。如物博沿釉就中华和圈足的的呈色。华下来的郎工艺物罕中博“不一样。品一是釉物华只要中物晕,细心观察对照,仿华中郎不品和釉及描金中物并不真品还是可以区分中华的。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卓立推出的鼎藏艺术品展览中心在广州这片全球的投资热土上应运而生,联合北京,香港等地众多大型优质拍卖机构,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一个集展览,拍卖,评估和销售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公司下设艺术品部和资产部,经营业务包括艺术品拍卖和资产拍卖。艺术品包括瓷器、玉器、铜器、名人字画、碑帖、善本、古木牙雕、钱币、邮品杂项及当代书画。 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公司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著名鉴定专家,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藏品进行鉴定服务和市场评估。公司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销售经营团队,进行多方位展览、宣传活动,立足于广州市场,促成高效古董艺术品交流平台。

专一的机器猫
无聊的黑裤
2025-08-15 11:45:01
容县历史悠久,自晋置县以来,已经1700多年。历史上,容县曾置管、路、县、郡、州。容城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到此做过容管经略使,宋朝名将李纲,一代文豪苏东坡,都曾在此停留并题诗铭志;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慕名专程来此考察风景名胜地——中国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峤山,并撰文赞赏不已。

历史名人

容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世界壮学和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先驱徐松石的故乡,是杨贵妃的故乡,雍正朝的太子少傅何涛(乾隆皇帝的老师)的故乡,民国时期有黄绍竑(黄旭初、夏威、伍廷飏、杨愿公)等5位省主席,黄绍竑等人还曾任民国民政部部长等要职,将级以上军官70多人,其他军政要员380多人。 容县还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不少侨胞在东南亚等国家经济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业历史

容县自晋朝开始建县,唐宋时是岭南五管之一的容管治所,辖十四州六十余县,成为桂东南政治、军事中心重镇,地方经济、文化相应地得到了长足发展。 容县在唐代已成为地区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陶瓷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宋代,由于政局稳定和政府实行官办与民营的工商业政策,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种鼎盛的经济决定了制瓷业的空前昌盛局面。景德镇青白瓷业能传入广西,与宋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设在广州有很大关系。瓷器是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政府对广州进出口贸易的重视和鼓励,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手工业户向南方转移,刺激了两广地区的瓷业生产。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容县(容管治所,亦称容州)吸纳了一大批包括景德镇窑系等在内的人才,加上当地的制瓷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容县瓷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外销需要,容县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唐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各地名窑的先进技术,还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现存容县博物馆的海水游鱼瓷器就是其中经典作品之一。 青白瓷葵瓣碟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宋代时容县不仅瓷窑规模日大,而且技艺日臻娴熟,质量更精益求精,工艺不断创新。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英国著名陶瓷考古家罗斯玛朋•特科特和罗斯•克尔还专门发表论文,盛赞容县宋瓷的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在陶瓷烧制上,如此多样化的工艺创新,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上的重要成就,应该在中国历史书上提及容县人制造瓷器的记录。容县博物馆现保存有这些世界上罕见的绿釉和红釉瓷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铜绿釉,它一次高温烧成,釉色多数青翠碧绿,十分美观。由于受烧成温度的影响,有的青绿中闪黄,有的青中泛紫,有的变成咖啡色,更有少数器物由于还原焰的造化,烧成色彩斑斓的红釉,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城关窑址的窑场痕迹尚存的就有60余座,当地群众还传说有99座之多。如此众多的窑场和如此高质量的瓷器,其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外地或国外,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奇迹。据专家介绍,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州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有城关窑瓷器。而当时更多的城关窑瓷器,沿着绣江顺流而下经广州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以说,宋代的外贸出口造就了容县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可惜的是,到了南宋绍兴末年,容县地区出现了动乱,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据明永乐版《容县志》载:“自大定甲子迨至壬辰,屡经蛮寇,烽火交攻,人民多罹于难,物产房居荡然。”在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容县城关窑不得不停烧而废弃了。 古窑遗风今犹在。 解放前,城关窑址由于离城较近,又是工厂的集中区,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进展中,古窑场几乎被破坏殆尽。尚可辨认的残存窑炉,已经少得可怜,尚存的也已是杂草丛生。直到容县解放十多年后,容县城关古窑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相当重视。197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容县城关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500多件。在此前后,县文物部门对该址也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采集和收集标本3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容县城关窑址的神秘面纱,让世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