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柴窑么?现在有实物发现么?
没有发现,高台县博物馆有部分藏品被认为是柴窑,但缺乏科学发掘资料。 窑址迄今未发现。 柴窑 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 柴窑 ";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 柴窑 "。对其形质,曹昭认为" 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 柴窑 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 柴窑 ,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 柴窑 而概括之。 柴窑 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 柴窑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 柴窑 。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 柴窑 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 柴窑 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 柴窑 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侃柴(1):柴窑存世有几多?
柴窑位居我国古代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是古瓷爱好者与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然而,这个至宝却像梦中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回忆和遐想,因为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没有她的倩影,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图库中也觅不到她的踪迹。
柴窑瓷真的不存于世吗?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这说明柴窑瓷虽少,但必竟存在。由于柴窑瓷自打出世就名声大作,成为人们追求的宝贝。既然是宝贝人们就会珍爱,就会将其一代一代传下来。本人不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说什么由于生产的少,又是薄胎瓷,再加上战乱,导致柴窑瓷器几近消亡。本人断定寻找到柴窑完整器的机会比找到柴窑瓷片的机会要大的多,但由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收获。
那么究竟柴窑完整器存世有几多?本人猜测应不到汝窑存世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全世界大约只有67件汝窑存世,则柴窑存世量约三到五件。再如果全世界只有三件柴窑,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一件;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件柴窑,中国大陆可望能找到两件。在若大的中国要寻找到一两件真正的瓷皇水准的柴窑,那可是大海捞针。不过本人有个主意,那就是在中国或全球‘通缉柴窑’(这里的‘通缉’不带贬义,权当‘寻找’二字用),警察可以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而画像捉那嫌犯,我们也可利用古人目击柴窑的描述,像‘四如’等,汇同有关专家,并利用电脑技术画出柴窑的基本像貌,发动群众,以此像为准收集大量柴窑瓷相似物,然后组织以专家为主的广泛评鉴,最终确定那个或那些是真正的柴窑。
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一件柴窑完整器传世至今(不包括以后出土的),那这件柴窑会在那个国家发现?笔者推测不会在中国大陆,更不会在日本,而是在曾经的大英帝国的英国。由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至今没有柴窑收藏,使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了解柴窑,这为在英国捡漏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多逛逛英国的旧货店,古玩店,古玩市场和小型拍卖会包括网上拍卖等,有可能捡到柴窑这个大漏。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柴荣所创的窑、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御窑,为皇帝柴荣本人所用的窑,称之为柴窑。
柴荣是让中国从丝国转向瓷国的一个伟大人物。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瓷窑柴、汝、官、哥、定,其中柴为五大窑之首!至今!一片柴窑瓷片就价值千金。
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声阳磐,其中“青如天,明如镜”是针对其釉色而言,其中典型的就是“天青釉”,是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青如天”是从后周柴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里转化过来的。
而“薄如纸”,后世对是指柴瓷是胎薄还是釉薄有所争论,“声如磐”则是说叩之声音清亮如击磐一般优美。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语出明代张应文《清秘藏》。
其中说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古文献中最早记载柴瓷的是宋代大文人欧阳修,欧阳修官也做得不小。欧阳修在描写柴瓷的诗中有这样几句:“……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这里是将柴窑色与汝瓷相比较——不过欧阳修的这首诗查无出处,或疑是伪作。
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柴窑瓷器为诸窑之冠,曾由资料记载描述: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柴窑烧制成本高、烧成率低,所以现存于世的柴窑次数量稀少。烧造一柴窑,需要近两千斤的松 木,成本高,二来柴窑烧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少有疏忽烧造的柴窑就会出现意外,经济损失巨大,此外柴窑烧造对温度非常考究,温度偏高偏低都会影响瓷器质量 ,因此成品率低。更多请到国家文化艺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