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啥古瓷片最好卖
官窑瓷片,不过非常稀少,一般祖传或者机缘巧合才能遇到。
近年瓷器价格不断攀升,一片骨刺片的价格最贵的也就一万,非常稀少的十万,更普遍的几十块钱,几百块钱。
历朝历代的官窑,汇聚了天下最顶尖的能工巧匠,官窑的瓷器无论在外形还是形体上都代表一个当时的巅峰。
之前在澳门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背诵官窑古瓷片镶白金吊坠,拍出了70多万的价格。
4亿多片古瓷片、5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400多件汉白玉石雕、近百只瓷猫枕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天津很有味道,当然,这种味道不仅仅只是香喷喷的狗不理包子和说学逗唱的相声,比如,还有天津的小洋楼。曾经的法、美、德、意、日、俄等九国租界让天津成为万国城市博物馆。
现在,天津又增添了一个新味道,非常有特色的、别人无法克隆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
人们说,把数以亿计的珍贵古瓷片镶嵌到一栋老房子上,这行为疯得不可救药了,于是干脆就叫这栋房子———疯狂的瓷房子。
说这房子疯狂,不无道理。2005年,一个元青花大罐在伦敦拍卖会上以2.35亿元成交。房子的主人张连志把价值连城的元青花、明青花、明五彩瓷片像用砖头、瓦块一样装修房子,你能说他不疯狂吗?
外国人会来是因为从未见过用美丽的瓷器建房子,外表独特,在里面吃一次中餐就不虚此行。
并且像长城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呼呼~求最佳
china house
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瓷房子
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七亿多古瓷片,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张连志的这一创想,究竟是他长久收藏“毒瘾”的疯狂宣泄?还是他为世人营造的一个超级梦想? 日前很多到天津旅游的人,都喜欢到赤峰道上的 “瓷房子”前驻足观望。这幢散发着欧洲风情的法式小洋楼经过张连志四年精心打磨,如今华丽“变身”,披上古瓷片织成的“中式外衣”,变得古色古香。引起英国BBC、英国路透社等海外媒体纷纷前来一探究竟。
大手笔的古董狂人
“有人说我疯了,把这么珍贵的瓷片随意粘到墙壁上。”瓷房子主人瓷房子的设计者张连志
兼总设计师张连志笑着说,“可是,我觉得它很有意义,我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我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 张连志说他有一个构想,想将中国文化传播当作产业来做,但具体细节还没想清楚,而“瓷房子”一定在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在他看来,瓷房子不是随性所至的建筑,更多的是一份文化标志。 装饰房子的瓷片,几乎都是张连志的收藏心血,而他对文物收藏的痴狂,已如同“毒瘾”深植体内:二十多来,他的古董存货堆满了4个大仓库,而他经营的“能吃的博物馆”——粤唯鲜集团,早就因客人可坐在文物中享用美食,而远近闻名。 张连志说他建造瓷房子的灵感,就来自于他的华蕴博物馆的一面古瓷碎片镶嵌的墙,这面墙在2002年时曾赢得了来这里就餐的各国财长们的好评。张连志说他当时就想,如果把法式小洋楼的墙壁上也贴上古瓷,会形成怎样的效果呢?灵光乍现的念头就这样在脑海中生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建筑面积近四千平米的法式小洋楼,地处繁华闹市区,张学良将军的府邸曾经与它一步之遥。该建筑地处法租界,具有文物价值,张连志说他买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周折。
古董充满每个细节
瓷房子造价
瓷房子造价究竟有多高,张连志说连他自己也无法估算。从开工至今,已经用掉可统计的大约有: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和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近百只随处瓷房子
可见的瓷猫枕,三百多个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狮子。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没有一片现代瓷,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瓷房子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意
它将传统元素与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元素巧妙地糅合起来,比如:围墙是“平安墙”,用的是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贴,取谐音“瓶”安墙而来。石造像、汉白玉石雕会在恰当的时候与瓷片形成趣味组合,代表着时来运转(谐音“石”)。 二楼屋檐左右两边立着栩栩如生龙和凤,这是意其“龙凤呈祥”……几乎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它特定的韵味。即便是屋外的排水管,也用水晶和明清瓷猫枕包装,看不出原样。
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
除却瓷器、汉白玉石雕,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三百多处狮子,它们按照各自大小据守在瓷房子各个角落。
例如
围墙外门口,是明代的一对石狮子,高近一米,做工精美,鬓边毛发丝丝可见。推开栅栏,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一个明末清初年间的墨绿色瓷狮子迎门而立。据说,这个瓷狮子曾经有一对,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现在,另外一只在战火中香消玉殒,只剩下这一只孤品。楼顶上各个角落都有狮子的身影,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形状各异。这些石狮年代横跨东汉、唐、宋、清各个时期,每一个都极具价值。在院落里,瓷房子里的物品,随便拎出来一件,都会有几百年的历史,两枚官帽筒,身上有锯过的痕迹,昭示着它年代久远。楼梯口的扶手大都用带着款的碗底组合而成,大多是官窑,俯首皆是“大明隆庆年造”、“大明万历年制”等落款。张连志就是用这样的大手笔,让现代人与历史对话。
让房子具有音乐的节奏
建造瓷房子的四年间,没有一丁点建筑知识的张连志说他近乎得了“魔症”,常常半夜三更,一有灵感就会驱车直奔瓷房子,甚至夜宿瓷房子与工匠同吃同睡,以便能更好地沟通。他说自己特别喜欢流畅曲线带来的感觉,于是与施工工匠沟通,要求瓷房子的每一部分都要和音乐一样有节奏有生命。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线条活了,就对了。”线条的流畅在围墙的设计上可见一斑。十余米长的围墙,一共用了六百三十多个瓷瓶,且大都以元青花为主。大小不一的古瓷瓶如同将要行军打仗的士兵,听从将军的安排站在自己最需要的位置上。瓷瓶与瓷瓶之间的缝隙用水晶、玛瑙填充,为了保证瓷瓶的安全,在每个瓷瓶被当作“材质”修建平安墙之前,都有专门的工匠在空瓶子里填注水泥,确保瓷瓶不中空,以保证它的坚固性。将瓷片固定在墙上也不是容易的事。先是要在一箱箱的古瓷碎片中寻找到合适的,备用的瓷器有瓶、有罐、有碟、有碗,凹的、凸的、带把的、起棱的各色俱全,因此,在用时首先要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开。另外,瓷片不同于瓷砖,底面不平会进空气,不易挂住,所以使用的是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合石膏粉,然后加入强力胶水,一起勾兑后形成的白色胶状物进行粘贴。瓷房子外围的装饰工作已经完成,但更具有难度的室内“壁画”装饰目前才完成一半。整个瓷房子加上顶楼一共五层,屋内正中央用瓷片包裹的天井扶梯一路蜿蜒直达顶楼。屋内墙壁上是专业画师画的各个朝代书画大师的代表作。工匠师傅们再用瓷片将其展示出来,有宋代《古木怪石图》、唐代《五牛图》、元代《鹰松图》等等,每层楼都有四至五幅不等。细致入微的笔画是贴瓷工作的巨大挑战。张连志说,比如这幅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也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有时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一个瓷片上再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会耗费工匠们半小时时间。张连志认为,瓷房子对于他的意义,不单单是一件艺术品收藏的集合体,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符号。他期待着用瓷房子这种形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天津之眼是世界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直径110米,最高点离地面130余米,可以看到方圆40公里以内的景致,尤其夜晚华灯初上特别漂亮,是天津著名的地标之一。
2、海河
璀璨海河,夜色阑珊,金湾天津海河,最美的一道弯,津湾广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近代建筑风格的多元构成,凸显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天津必打卡景点。
3、意大利风情街
夜晚的风情街充满了迷离与浪漫,坐下来喝一杯小酒,听听音乐,真的是太惬意了。
4、瓷房子
镶嵌着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的法式建筑,建筑上随处可见中国各朝各代窑址中的精美瓷片,感叹中国陶瓷文化和艺术的魅力。距离 天津·少帅府 很近,可以一块打卡呦
5、五大道
五大道是天津的一张旅游名片,名人故居,各国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子,每一处房子都有着它传奇的故事,这里是了解天津近代历史必去之处。
6、西开教堂
西开教堂是天津最有名的教堂之一了,平日是对外开放的,参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礼仪,教堂的建筑风格端庄大气,内部雕塑和壁画也相当精美
7、天津古文化街
这里离鼓楼 很近,可以从鼓楼出来后、步行很快就能到,这里有天津各种民族特色,泥人张、杨柳青画店、崩豆张、果仁张等等,第一次来天津,挺适合来这里走走逛逛的
8、南市食品街
南市食品街全是卖特色小吃和特产,经济又实惠。
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打卡世纪广场, 天津滨海图书馆 ,天津方特欢乐世界 ,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等等这些景点都比较分散呦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三年前,一次在北京开会,会议间隙出去随意走走逛逛,来到有口皆碑的“南锣鼓巷”,几乎快到巷尾时,有一家店,门头上写着“青花的记忆”,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很古朴、很安静、很“青花”...... 总感觉有好多已经发生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着...... 莫名的很想走近一些了解、探寻~
于是,像是被一根线牵着,迈上了比别家门店都高的几节台阶,漫步进入……
入店,整个空间让人感觉很舒适~
灯光柔柔的,洒在身上,不强不弱;
陈列柜里外都干净整洁,看不到无关杂物;
每一个商品(全是用古瓷碎片经镶嵌制做而成的首饰)的摆放,都有其很独立的空间,很容易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某个小小的物件上。
每一个导购(不知道店里怎么称呼,但自认为这个称呼其实并不贴切,待找到合适的再替换),都给人一种安静、亲和、很有素质的感觉。
她们轻易不会在客人看什么的时候,就马上走到身边。也不会带着销售人员常有的有目标的笑容。而是当客人凝望研究片刻后,似乎开始寻找答案的时候,才轻轻地走上前来,并轻声清晰地讲解 “这一款是......”
这是第一次进这家店,在店里看看、问问、听听......
什么都没买,走了。
但这第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店里整体感觉很舒心;
2、店里的人都很有素质(工作人员和停留10分钟以上的客人都如此)
3、卖的都是一些破旧的瓷片,老板太会赚钱了。
第二次进这家店,是距离第一次进店一年后的时间了,带着父亲在北京闲逛,想着带他老人家在这个网络当红的巷子,感受一下新时代的气息,不自觉的又进来了......
这一次,时间也很充足,比第一次更详细的了解了一下这些瓷片首饰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带着心里的好奇——就这些破旧的瓷片,凭什么能卖这么贵啊,该不会应了那段时间的负面传闻“北京南锣的东西,价格普遍虚高......”吧。但了解到这个品牌是2010年成立的,心里基本打消了这个疑虑。于是,在继续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却不能自拔了......
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孩子,取下一款我看了并问了很多问题的、用黑檀木包裹镶嵌的明代“青花”瓷片项链(记得价格是六千多元),对我轻声地说“要不您先戴戴感觉一下吧,看看效果,您就知道了~”
我心里想“说的也是,我倒要看看带上能成个啥样儿,能有人花这个价钱买这东西!”
这一佩戴真是出乎预料,这个“青花”的色泽,似乎在这个专业的女孩子的讲解下,真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与女人气息的贴合感。
边听她讲解工艺的独特性,边体会在那个远古的时代,做出如此精妙的物件,该有多么的不易,再留存到现在,又是多么的难得,还有图案的寓意......不觉中似乎品到自己经历的过往,诸多的不易同时也伴随着丰富的精彩,不知不觉怎么就和这个小小的瓷片开始了潜在的链接,似乎无法自拔......
即便这样,回回神儿,一个声音清楚地告诉自己——
“再怎么好看,不就是个破旧的残瓷片么,惊叹之余,欣赏一下就行啦。”
于是,第二次两手空空离开了这里。
又过了一年,来到了今年的春天。再次北京会议,鬼使神差的,就想去“南锣”转转,其实,不如说就想去看看“青花”们~
这一次,遇到一个,个头高挑、皮肤白皙、相貌很普通的女孩子(朱~)。
虽然和之前不是同一个人,但依然是曾经的 ~ 安静、恬美、温文尔雅的样子。
依然一件一件的观赏,朱~会随着我的关注点,在适当的时候,给我轻声的讲解这件瓷片的背景~
有时会谈到它的“前世”是做什么的、专供什么样身份的人才能使用;
有时会翻开店里应该是已经翻阅了很多遍边缘已经泛黄的书籍,指给我看那些与这个瓷质年代相同的文献资料;
有时会引我一起阅读那些史上很出名的“宫廷重器”的拍卖纪实......
不记得问了多少问题,又看了多少件瓷片,突然一款瓷质细腻、厚重感强烈、似玉非玉、光泽柔润、素雅又丰富、有着薄如蝉翼的层层叠叠釉面的“南宋官窑”瓷片深深的让我惊叹——怎么能烧制出如此美妙的质感和画面!!!
问清了“身世”,一问价格“三万......”我都没记具体三万多少,因为心里立刻一个声音“再好,都根本不会买这个价位的这种首饰!”
与前两次进店不同的是,这次没忍住,买了款小几千元的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耳环,离开了......
可是自从那天回到酒店,晚上一闭眼,就会想到那个“层层叠叠、薄如蝉翼、厚重感十足、素雅又丰富”的南宋官窑古瓷片......
于是,开始逛书店,一天下来,买了一千多元关于各种《古瓷片鉴赏》、《中国制陶史》、《中国瓷都》等等一系列与陶瓷发展有关的书籍,开始从未有过的如饥似渴的阅读......从中读到的,除了从未了解过的陶瓷专有名词,更确切地了解到老外把中国叫做“China”,居然是因为曾经最早开始出现优质瓷土的地方叫做“昌南”(景德镇地区的昌河之南)......
整个这个学习探索的过程,居然引领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越了解越深陷于作为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自豪。
这些远在宋代就如此精妙的工艺,及从这些古瓷用品中看到古人奢侈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让我无比惊叹古人的智慧......
此刻的我,验证了那句“只看了一眼,便不能忘记!”
就这样,从这个店面本身和店面工作人员开始,到引领我进入对中国瓷都发展之路的学习和了解~
似乎有一只无形而有力的手,拉着我进入不同界面,在每个界面都越陷越深......
心里盘算着,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自己真的会先收齐“宋代五大名窑”制品,再......
不知不觉,这“青花”不就让我紧紧追随了么......
回过头试想——
如果店面经营没有文化呈现
商品本身没有文化内涵
销售人员没有文化基础
消费者没有文化体验......
以上的一切互动,将永远不会发生!
整个过程,对于我这种有一定经营经验和培训经历的客人来说,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
对品牌的经营定位、
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对一线员工的各项培训等等......
在企业文化底蕴支撑下的落实动作一旦做到位了,将意味着什么。
总之,这次被销售的体验,堪称一次潜入灵魂的成功销售!
让我看到企业经营就是“文化”经营,这句话从消费者视角的具体含义。
不得不感慨——有文化真“可怕”!
背景:
瓷房子的前身是栋法式小洋楼,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该房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
2002年9月,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
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亚欧财长会议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
2007年9月3日,瓷房子正式对外开放,马上成为天津市的地标建筑。
2010年9月2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截至2002年,瓷房子先后用去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对一座法式小楼进行装饰改造,这里可以见到中国各朝各代窑址中的瓷片。突出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瓷器的魅力。
房主信息
张连志,男,1957年4月4日出生,籍贯:天津,民族:汉,学历:MBA硕士。张连志既是商人,也是收藏家、艺术家,因粤唯鲜酒楼而驰誉商界,因文物收藏而海内外知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