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一些和陶瓷有关的历史故事?
1、“祭红”的传说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一批祭红御用瓷器即将交货,但瓷工屡烧不成。当时圣上御用瓷有规定,若延误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将要被投入窑火烧死。
下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熊熊窑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纵身入窑,只见一团烈焰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整窑瓷器皆成红色。
2、“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 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
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说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
3、“风火仙师”
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
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4、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5、釉里红
瓷器中的釉里红,是釉下的珍贵颜色。这种颜色亮堂润泽,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传说是这样的:元朝,景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全坯房的窑工都称他叫“赵全能”。
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费功夫。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用毛笔描花纹。可是,他费尽心血,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瓷之一钧瓷的故事:关于钧瓷的由来,某个小镇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天出窑时, 他们发现烧出了几件带红紫色花斑的瓷品,非常好看。 而在过去烧的彩瓷中,这种色彩并未出现过。他们兴奋之余, 母亲就领着儿子连烧数窑,想再烧出同样的瓷品,结果再也没有出现。
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 母亲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这些铜屑是从哪里来的。 儿子说,前几天有一个路过的铜匠, 曾在这里借宿过了夜, 想必是他留下的吧。 母亲心里猜想,莫非就是这些铜屑混入了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 于是她试着把铜屑配入釉中, 果然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美丽的彩釉瓷品。
这家烧出了彩釉瓷品的消息,在小镇里被迅速地传开了,了,引得远近的窑场都争相效仿。 后来, 有些能工巧匠试着又把铜矿石也配在釉里, 就烧出了色彩更丰富的瓷器。于是,钧瓷诞生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5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陶瓷故事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有一天,陶瓷傲慢地冲着木头说:“烂家伙,我永远是最光彩照人的,你别想和我比!”木头说:“我并没有和你比,再说了,各有各自的优点,并不能只看外表,还有……”“住嘴!”陶瓷怒气冲天,“你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不能在这里找理由!”陶瓷咆哮着,“你在我身边,影响我的.名声。”
就过了好长时间,陶瓷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正当他如痴如醉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什么:木头不见了!
几个月后,木头回来了,原来,他被艺术家拿去雕刻了,木头不怕疼不怕苦,经过千雕万琢,变成了一个十分精美的木雕艺术品,现在他比谁都引人注目,客人们纷纷称赞他,老板也爱不释手。木头对陶瓷说:“每个人都不能骄傲自满,就算再笨拙的东西只要经过努力也能很美丽,我们都是一样的。”陶瓷却说:“你不就是一块木头吗?没什么好看的,我可比你强多了。”
木头不再理会陶瓷。
过了好多年,有一次突然发大洪水了,木头轻松地就游了上来,他对陶瓷说:“兄弟,快抓住我的手。”陶瓷却不领情,说道:“不用你,我自己就可以。”木头着急的快要飞似地说:“你会淹死的。”而陶瓷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才不要跟你在一起呢,我死而无憾。”木头瞬间呆住了,绝望了,悲痛欲绝地说:“再见了,我的好兄弟。”
不一会儿,陶瓷就淹死了,木头唉声叹气地说:“陶瓷呀陶瓷,你当时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呢?”
景德镇陶瓷为什么出名,这里的陶瓷有什么优势?
对于陶瓷,古有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这是对于陶瓷传播的最好诠释。而关于景德镇陶瓷故事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海上之路——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中西方的联络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间他携带了大量的陶瓷制品和中国特产,而陶瓷作为承载着中国文明的载体,被郑和带去国外,成为了外洋喜爱的器具。不可不说这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宋代,景德镇便以瓷都的称号闻名天下。历史岁月的沉淀赋予了景德镇陶瓷制品精湛纯熟的技艺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景德镇所产陶瓷外观灵巧典雅,外表光致茂美;轻轻敲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环佩和鸣;用手触摸,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觉,似美人之肌;其质地不仅耐酸耐碱耐腐蚀,而且耐磨耐损。尤其陶器不易摔坏。其既饱富历史文化底蕴又幽靓精致的外形和良好实用价值成为大多数人选择其作为收藏纪念或是赠送好友,亦或是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的首要理由。
其次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审美品位的不断上升,陶瓷用品也越来越能凸显人们的高雅气质。无论是用来收藏的陶瓷纪念品;还是放置在客厅里高贵典雅的 陶瓷花瓶;亦或是摆放在书桌上的 陶瓷茶具,陶瓷笔筒;甚至是厨房里的陶瓷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陶瓷马桶,陶瓷淋浴喷头,等等,无处不彰显着人们的优雅气质,愉悦着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得到古今中外肯定的品牌陶瓷――景德镇陶瓷,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尚品位的象征,越来越成为我们值得拥有的一件利器。
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享誉世界,具有极强竞争力。据析,具有中华文明象征的独特的景德镇陶瓷也会被世界市场青睐。
成化间,太监即原贤而知书,谓镇民岁陶,悉资神佑,乃徒庙东门外通衢东北百步许,以便祈祀,口口所也。
天地间,生育万民,惟五行,五行之运名有神口,陶司于火,取成于烈焰煅炼之。中人奚容之力,非神之功,其曷能济是,虽器以供上朝廷之福贶,宜无口于他然,百神效顺报功以祀,国典所不废也。”(选自詹珊《重建敕封万硕师主佑陶庙碑记》,载康熙《浮梁县志》。
之所以把龙泉青瓷冠以“哥窑”和“弟窑”来区别,这与陶瓷史上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宋代的龙泉,有位制瓷艺人章村根,精于烧造青瓷。他的两个儿子也都继承父亲的技艺,父亲去世后,儿子便分了家,各开窑场,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场称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窑场称为弟窑。老二烧造的青瓷胎薄釉厚,清澈苍翠,名重一时;老大则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名声大噪。皇帝下旨命令老大为皇宫烧造瓷器,老二嫉妒哥哥的成就,便偷偷来到章生一的窑场,趁哥哥不防备,把黏土扔进了釉缸中,不知情的老大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看到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层都裂开了,有大有小有曲有折,布满瓷器的全身,裂纹很自然,变化也很丰富,老大被眼前突然变化的景象惊呆了,愤怒又无奈的他随手将手中满缸的茶水泼向瓷器,谁知裂纹马上变成了茶色线条,这使得瓷器看上去颇具独特的艺术效果,老大灵机一动,又找来墨汁涂在瓷器上,又出现了无数条黑色线条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金丝铁线。
传说故事毕竟不是历史记载,陶瓷工艺学的要求釉与胎的膨胀系数应相同,如有差别就易产生釉裂,正是因为章生二把膨胀系数不同的钻土投入了釉缸中改变了釉料的性质烧成后冷却时釉面收缩比坯体收缩得大,所以出现了釉裂坯的哥窑瓷器。章生一正是利用了开裂自然的纹理涂进颜色,创造了一种新的装饰效果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