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鉴别方法 鉴别耀州窑瓷器的4个要点
1、从造型上鉴定:耀州窑属于宋代民间窑场,所生产的器物多是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其主要器型有碗、盘、碟、杯、瓶、盆等等诸多日常生活用品,而且主要釉色都是青色。如耀州窑瓷碗的腹部特征就相当复杂,造型向多样化发展,主要有深腹、浅腹、曲腹、斜曲腹、斜直腹、斜腹、浅盘腹等。这些特征都是宋代瓷碗的共同特征,在宋代成为了所有窑场的一种造型风格。耀州窑以生产饮食具、寝具、照明用具、妆具、供器等生活日用品为主,可谓无所不备。器型丰富,有荷叶式、花瓣式、瓜棱式、六方式等,在宋代同期瓷窑中品类之多居上。如瓶,就有10种样式,瓶体或硕长秀丽,或丰满端庄,皆具优雅之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耀州窑青釉刻花长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盘口瓶最为典型。另有一种卷口、短颈、折肩,瓶身垂直细长,形似莱菔,俗称“萝卜瓶”,为耀州窑特有瓶式。这些独特的样式正是我们能够清楚辨别其真伪的标志,我们不能小看了,应该仔细看清。
2、从釉质上鉴定:耀州窑所出产品种以青瓷为主,兼有酱釉、黑釉、窑变黑釉及白瓷。青瓷胎质细,色灰白,釉色以艾青为上,青中闪黄者居多。耀州青瓷釉的呈色,基本上与龙泉青瓷釉相同,即(Fe)离子在釉中由Fe3+转变为Fe2+的结果。从离子的吸收光谱曲线图得知,Fe2+在红外光区有强烈的吸收,当扩展到可见光区时,吸收能力逐渐减弱而使玻璃(釉)透出青蓝色;Fe3+在紫外光区有强烈的吸收,至可见光区时,吸收能力减弱,致使玻璃(釉)呈现出黄绿色或棕色。这里把釉质特征配合上文所述的施釉特征,我们就可以很准确地识别出耀州窑的真伪了。
3、从做工上鉴定:宋代瓷器的做工可谓是普遍较为精致,从烧制瓷器的方法上,主要有覆烧、支烧、垫烧等,如汝窑主要采取的就是满釉支烧,在碗和盘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芝麻痕似的支钉痕,通过支钉痕可以看到汝窑瓷器的香灰胎色。由于耀州窑的底部不上釉的特征,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耀州窑瓷器的烧制是垫烧。
4、从款识上鉴定:宋代耀州窑瓷器的款识非常有特色。例如,有一件青瓷小碗内印有“三把莲”的款识,有的小碗内印束莲三把,称为三把莲,同时在碗心印有“三把莲”字样,即图案与文字相互结合,有明显的装饰意味。宋耀州窑印花飞凤纹碗,在纹饰间印有“正和”二字。同时,宋耀州窑也是吉语款,见到的有耀州窑印花碗。耀州窑青瓷款字的一大特点是文字藏于图案之中。耀州窑系出土的青瓷碗,碗心中有印吴、杨、张、周等阳文的,这是工匠或窑主的姓氏,还有的在碗底部印“张”字,字藏于荷叶、莲花之间,精巧别致。因为耀州窑曾经烧制过皇家贡瓷,所以,有一部分的耀州青瓷印有龙纹和“龙”的款识。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
唐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品种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胎质灰白,釉色青里泛黄,如橄榄色,是以煤为燃料烧还原焰所致,由于胎中所含铁分和烧成时气氛的影响,器底或圈足周围出现耀州窑青瓷独有的姜黄色斑块。
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刚劲流畅,北宋中期以后现出印花装饰。
耀州窑遗址位于城区黄堡镇西南。
1958年秋至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黄堡、立地坡和上店村三地,进行调查和发掘。
在黄堡镇发掘出唐、宋、金、元4个朝代的瓷窑12座,砖瓦窑一座,生产作坊4间,作坊窑洞一孔,灰坑6个,出土瓷片85000多块。
器形主要有碗、盆、盅、罐、壶等生活用具,石碓、石杵等生产工具和烧制瓷器的各类匣、钵、垫饼、垫环等窑具。
后来,对耀州窑遗址又一次进行发掘,共开探方37个,面积3178平方米,首次发现制作唐三彩的作坊和烧造窑炉,以及大量的三彩标本,这是重大突破。
共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各代制瓷作坊10组17座,唐三彩窑炉3座,三彩釉试釉小炉一座,唐、宋窑炉12座,以及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等,出土瓷器上千件,以及低温彩釉陶、琉璃瓦和各种工具、窑具等。
宋代早期青瓷器物以碗居多,中期为鼎盛时期,凡日常所用器形应有尽有,如碗、盘、碟、洗、钵、杯、盏托、盆、砚滴、砚、尊等。每种器形又有多种多样,装饰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印花纹饰布局严整,纹饰清晰。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菊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婴戏、龙凤纹等。晚期器物仍以盘碗为主,器形的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更薄,装饰以印花占主导地位。
现代仿耀州窑器物以陕西仿器为代表。随着对耀州窑认识的不断提高,仿品不仅仿最能代表耀州窑制瓷水平的刻、印花青瓷,亦能仿月白釉、白地黑花等品种。
仿青釉方面,凡传世的精品现代均有仿制。如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小口瓶、花品瓶、盖罐、钵、洗、各式碗、盖盒、倒流壶等。如仿宋青釉刻花倒流壶,与真品相比较,从造型总体粗略来看,高度上二者相差不多,仿品略高在19厘米以上,真品则在19厘米以下,仿品造型尚可,但仔细观察细部还是有区别的:仿品肩部稍瘦,圈足略矮;在装饰方面:真品刻花刀法犀利,纹饰清晰,立体感强,仿品刻花棱角不清晰,浮雕感不强,肩部的连珠纹、弦纹等亦不够立体感。在壶流与壶柄的处理上更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真品流上的子母狮子与柄上的凤轮廓清楚,形象传神,而仿品则形象模糊,较真品黯然失色。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报告了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其中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器最为精美和珍贵。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是宋代六大窑系,其在唐代就已闻名,更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早在2006年,在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地就出土的一批耀州窑精品。这些青釉素瓷,千百年来沉寂于地下,出土依见其当年的光彩。打磨精细的胎体、纯净的釉质、晶莹素洁的釉色,都令人赞叹不已。五代皇帝周世宗柴荣就曾写诗歌赞美耀州窑青瓷,诗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未来”。
杜回墓地位于陕西西安长安杜回村的南部,这是一个北宋家族墓。孟氏家族墓葬有5座墓葬,形制相同,规模相当,且每一墓中都有一人。发掘发现有墓志,结合墓主人墓志上的信息,专家判断分析,M12墓主孟珪和M13墓主孟琮是亲兄弟的关系,墓葬M32墓主张九娘和M31墓主孟琏是母子关系,孟珪、孟琮和孟琏为堂兄弟关系。而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死亡年龄均未超过30岁。且孟琏和孟琮均卒于公元1118年,一个26岁,一个24岁。他们因何而亡不得而知,且不知为何于公元1123年迁葬到杜回。有人说,可能这片墓地专为早亡人而建,希望他们能魂归故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去分析千百年前亡人的死因,相信再等待一些时日,我们就可以解开上述的疑问。
话题再回到这次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器上来。这些青瓷有酒具,有茶具还有生活用具。其中的狻猊钮盖熏炉器型别致,制作精美。此次出土的青瓷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耀州窑制作工艺,首次出现的器型更是填补了耀州窑研究资料的空缺。
唐代耀州窑的瓷器品种有白釉瓷、黑釉瓷、黄釉瓷、茶叶末釉瓷,花釉瓷,素地黑彩瓷、白釉黑彩瓷等多个。唐代耀窑虽处于探索阶段,但聪颖的匠师们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使自己走出了一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创新之路。这种在黄河南北独树一帜的烧瓷业,也正是它发展到宋代成为名窑的关键。
五代时期,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
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
至宋朝,瓷器烧造业进入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官窑,定、钧、耀州、磁、越、建、景德镇、龙泉等八大民窑,争相辉映。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件宋耀州窑婴戏印花碗。此瓷器高6.5cm,口径19cm,底径5cm,敞口,弧腹,圈足裸胎,湖绿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少许冰裂纹,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三婴戏耍图呈现,刻缠枝纹,自然流畅,图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螺旋刻线纹,刀法整齐。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耀州窑历史成交记录:
耀州窑刻花梅瓶 507.40万 2017-10-07
耀州窑刻花纹反口大梅 448.50万 2016-06-12
耀州窑剃花斗笠碗 35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 304.00万 2017-10-07
耀州窑剔花花卉纹洗口 286.00万 2017-01-12
耀州窑 莲瓣花口大 229.00万 2016-11-27
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 196.00万 2016-12-02
耀州窑刻花花口碗 16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如对此瓷器感兴趣者,可前往深圳天元文化咨询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