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陶瓷用品怎么分类的?
陶瓷有多种的分类方法,一般人们习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陈列)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陶瓷,透千(燃气输机)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陶瓷和无釉陶瓷两类。
③人们为了生产、研究和学习上的方便,有时不按化学组成,而根据陶瓷的性能,把它们分为高强度陶瓷,铁电陶瓷、耐酸陶瓷,高温陶瓷、压电陶瓷,高韧性陶瓷,电解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电介质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
我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硬质瓷器,坯体组成熔剂量少,烧成温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质坚,呈半透明状,有好的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是电气的不良传导体,如电瓷、高级餐具瓷,化学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属此类,也可叫长石釉瓷。
软质瓷器与硬质瓷不同点是坯体内含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均低,一般工业瓷中不用软质瓷,其特点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术瓷,卫生用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块瓷属于此类。
特种瓷种类很多,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体,如高铝质瓷,它是以氧化铝为主,镁质瓷,以氧化镁为主;滑石质瓷,以滑石为主;铍质瓷,以氧化铍或绿柱石为主;锆质瓷,以氧化锆为主;钛质瓷,以氧化钛为主。
上述特种瓷的特点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极少量的粘土的制品,成型多用干压、高压方法,在国防工业,重工业中多用此类瓷,如火箭,导弹上的挡板,飞机、汽车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机,内用的半导体,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从收藏角度来说,看瓷器种类,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
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
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
类冰类玉。
色釉瓷是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
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彩绘瓷就不是以釉色取胜了,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随着发展,分别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而斗彩则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
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
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陶瓷有多种的分类方法,一般人们习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陈列)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陶瓷,透千(燃气输机)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陶瓷和无釉陶瓷两类。
⑧人们为了生产、研究和学习上的方便,有时不按化学组成,而根据陶瓷的性能,把它们分为高强度陶瓷,铁电陶瓷、耐酸陶瓷,高温陶瓷、压电陶瓷,高韧性陶瓷,电解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电介质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
我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硬质瓷器,坯体组成熔剂量少,烧成温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质坚,呈半透明状,有好的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是电气的不良传导体,如电瓷、高级餐具瓷,化学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属此类,也可叫长石釉瓷。
软质瓷器与硬质瓷不同点是坯体内含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均低,一般工业瓷中不用软质瓷,其特点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术瓷,卫生用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块瓷属于此类。
特种瓷种类很多,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体,如高铝质瓷,它是以氧化铝为主,镁质瓷,以氧化镁为主;滑石质瓷,以滑石为主;铍质瓷,以氧化铍或绿柱石为主;锆质瓷,以氧化锆为主;钛质瓷,以氧化钛为主。
上述特种瓷的特点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极少量的粘土的制品,成型多用干压、高压方法,在国防工业,重工业中多用此类瓷,如火箭,导弹上的挡板,飞机、汽车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机,内用的半导体,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从装饰手法来说分三类:1、胎装饰 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2、釉装饰 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纹的那种啦~像哥窑)3、彩装饰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 器皿 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
②化工{化学}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③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④特种陶瓷: 甩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
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细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粘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与多少而定。以之制造砖瓦,如气孔率过高,则坯体的抗冻性能不好,过低叉不易挂住砂浆,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间。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黄色或红色粘土为原料,在临近止火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203还原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两类。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砖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体的制品。精陶器坯体吸水率仍有4-12%,因此有渗透性,没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采用含铅和硼的易熔釉。它与炻器比较,因熔剂宙量较少,烧成温度不超过1300℃,所以坯体增未充分烧结;与瓷器比较,对原料的要求较低,坯料的可塑性较大,烧成温度较低。不易变形,因而可以简化制品的成形,装钵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机械强度和冲击强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时它的釉比上述制品的釉要软,当它的釉层损坏时,多孔的坯体即容易沾污,而影响卫生。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粘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近世很多国家用以大量生产日用餐具(杯、碟盘予等)及卫生陶器以代替价昂的瓷器。热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减少收缩,避免废品。这种坯料多应用于大型和厚胎制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很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销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则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质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制造高级日用器皿,电瓷、化学瓷等。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概况: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3.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概况:
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概况: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陶瓷英文Ceramic(或者China);陶瓷拼音Táocí;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以前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陶瓷的主要产区为彭城镇、景德镇、醴陵、高安、丰城、萍乡、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此外景德镇是我国“瓷都”。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生坯上彩绘,施釉入窑高温烧成,彩色花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故名。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绿色彩绘器物。宋代北方磁州窑、南方吉州窑烧制出白地黑花、白地赭褐色花纹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技巧达到新水平。青花瓷在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近代以来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具有独特风格。
红釉
也称“铜红釉”。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
出现于元代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
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一度断烧,《大明会典》说:“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矾红。”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务时,“铜红釉”得以恢复,有“郎窑红”之称。并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
窑变花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素坯上施较厚的含铜底釉,再施同样的面釉,并涂点少量含钴而流动性较强的釉料,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因釉中红色色调偏重,间有蓝紫色条形结晶,有如火焰跃动,故名。系清代景德镇窑仿烧宋钧窑釉色中一种。
结晶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密集形成线状、点状、斑块状、花朵状的形态,故名。
早期结晶釉是宋代建窑、吉州窑和北方瓷窑烧制的铁黑釉结晶,黑釉上半露银白色如兔毫状的细丝,称“兔毫”;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称“油滴”;还有玳瑁斑、鹧鸪斑、铁绣花等多种结晶釉。清代又出现茶叶末、鳝鱼黄、蟹甲青等新品种。
青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釉中含有3%左右的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故名。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期阶段;汉代瓷器的青釉较为纯正;六朝时的青釉,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宋时臻于成熟。后由于配釉、施釉、烧窑技术的不断提高,青釉中又出现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梅子青、冬青等不少名贵品种。
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焙烧而成。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蓝色娇艳,光泽莹润,在蓝釉上描金花或与白色花纹组合装饰器物为其特点。制品传世不多,有瓶、盘、碗等,出土物以蓝釉白龙纹梅瓶等最为精美。
胭脂红
也称“胭脂水”。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在烧好的白瓷上,吹上一层极薄的含金的铅釉,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胎薄,体轻,里釉洁白,外釉鲜艳,明丽如胭脂,故名。烧成于清康熙(1662—1722)时,雍正(1723—1735)时制品最美;传世品稀少,仅见小盘、小碗和小瓶等,造型均小巧秀丽。
珊瑚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是以铁为呈色剂经低温烘烤而成,因色近于红珊瑚,故名。有纯然一色的红釉小碗,有在珊瑚红釉上绘粉彩纹饰或描金彩花纹。清代景德镇窑烧制。雍正(1723—1735)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瓶、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瓶,皆为罕见精品。
矾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是以铁为呈色剂经低温烘烤而成的釉上红。宋代磁州窑系的瓷器上常见红彩与绿彩相配的花纹;明清两代景德镇窑把这一装饰技法加以发展,出现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与青花相配或单一红色描绘的云龙、飞凤、人物、游鱼、花草等各种纹饰,色彩鲜艳,画笔精工。《江西省大志》有“矾红,用青矾炼红,每一两用铅粉五两,用广胶合成”的记载。
黄釉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以铁锑元素为着色剂,素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制而成,釉色黄润晶莹。盛烧于明清时景德镇窑。明弘治(1488—1505)时的黄釉,色淡雅,匀净明亮,加绘金彩异常娇艳;清代的黄釉,色调有娇黄、姜黄、蜜腊黄、蛋黄等。
绿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含铜的釉料在氧化焰中呈绿色。有高温绿釉、低温绿釉两种。高温绿釉瓷器烧成于明嘉靖(1522—1566)时,釉色深翠明亮,有划花飞凤纹样的器物;清康熙时绿釉呈色浅淡葱翠。低温绿釉瓷器烧成于明成化时,如孔雀绿;此外清代还有秋葵绿、水绿、葱绿等新品种。
陶瓷品种 釉上彩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
最早见于宋代,北方民间磁窑烧制的白地上有红绿黑彩绘盘碗或捏塑的彩绘人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釉上彩日益发展,出现了金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珐琅彩、黑彩、墨彩、杂彩、广彩等许多名贵品种。
金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指用笔蘸金粉在釉面上描画花纹,经700—850℃的炉火烘烤而成,以金光熠熠,故名。辽墓出土有朱红地金彩云龙纹直颈瓶。
宋代定窑有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器物,但金彩已大部脱落。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制品均有金彩装饰,如在蓝釉、红釉、洒蓝釉和乌金釉上描绘金彩,五彩和广彩瓷器上也有金彩装饰。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品种。指在坯体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斗媲美,故名。
创烧于明成化(1465—1487)时。画彩技法不仅填彩,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多种。
制品胎薄透体,釉脂莹润,彩色鲜艳,画面清澹雅逸,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等均为绝代精品。
五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烧好的白瓷上施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绘画,经炉火二次烧制而成。系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新品种。
明代五彩以嘉靖、万历(1522—1620)时的制品为代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装饰器物。
清代五彩以康熙(1662—1722)时最负盛名,用新配制的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大量出现于画面,增加了工笔彩画的艺术效果。题材广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无所不有,造型也多种多样。
康熙五彩以民窑产品为多,纹饰画笔生动,彩色浓艳,加金彩的更加显得富丽堂皇,别称“硬彩”。
素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坯胎上刻划线纹烧成后再施以黄绿紫三色二次烧成,色调素雅,故名。
创烧于明正德(1506—1521)时景德镇窑,器物有高足碗、三足炉、三足洗等。
清康熙时制作技法有发展,加彩方法多种多样,制品有白地素三彩与色地素三彩两种。前者以暗龙花果盘、碗居多;后者是在黑黄绿紫等色地上加绘素雅色彩,器物有熏炉、笔洗、笔筒、攒盘、盘、碗、盖盒、观音塑像等。色彩温雅,别具一格。
粉彩
亦称“软彩”。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借鉴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故名。
粉彩瓷器胎薄透体,釉白如玉,画笔纤细有力,画面工整秀丽。创烧于清康熙晚期,传世品很少;雍正(1723—1735)时盛行,作品精致。
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
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类冰类玉。
色釉瓷是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
彩绘瓷就不是以釉色取胜了,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随着发展,分别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而斗彩则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