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是中国人,陶瓷信怎么写
︿( ̄︶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YHivYh2f7lMamVHbc81eu-i5olstfr9b9NcjBtw0i6vmcQVHhtIbbmBlde-wLn-f0tCjmL1dVkt9cL-WHveSnrP2KnAqe1OquWFcydEb0q陶瓷信模板
套磁是指在申请美国学校的过程中,以邮件或电话等形式和有意向的教授进行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从教授那里获得更多招生消息以及进一步让教授对你产生印象。那么申请美国PhD怎么和教授套磁?这几点要清楚。
申请美国PhD套磁要点:
1、先弄清楚什么不要做
不要让套瓷信变成模版化的垃圾邮件,也就是说你也许把相同的邮件群发给1000 个教授。看到这样的邮件,教授凭什么回复呢?更别说看你的简历了。有的学生甚至连标题都懒得改一下,统一规格“dear professor”,邮件里面也没提及教授的研究和目前从事的项目。这样的邮件,哪怕你在信中表达多么想和教授一起工作,多么想跟他学习,自己能够多么 勤奋,多么能熬夜,教授根本不会鸟这样的套瓷信。善良的教授看到这样的信也许会回一个学校网站,说有问题去查网站信息。但是,问题是,如果你发了这样一封 信之后再去查这个教授做了什么也来不及了,因为在这个教授眼中你已经是个loser。
2、邮件的题目
邮件的题目尽量不要用"来自于……学生"而是写"关于……问题",在邮件题目上就体现自己的专业度。在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内容的入口点。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口。其实开口很容易,也不容易。容易的是,开口是从专业上开不容易的是从专业上怎么开。这里有如下两点建议:
(1)看教授的论文,然后写一个总结,把自己的真实感想写出来。然后把写完的总结给自己学校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比较高的老师看,让他提一些修改意见,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完后发给美国的教授。
(2)呈送现阶段的实验报告。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每天可能都会遇到新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把实验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写在邮件里,或者和他讨论,或者告诉他你是怎么解决相关问题的以上两方面说起来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需要功底和能力,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份良好的内的缩影。
写信的时候要注意,Keep it short and sweet.但是如果你写的东西类似于"I'm a student in my X year of Y university. I'm interested in your work on X (be specific) and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it. Can you suggest the best way to do that?" 教授会把它扔进垃圾箱去。因为这样的信教授收的太多了。你最起码要问一到两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做首先显得你确实做了功课,其次教授也有的回。否则这种“希望您能给点建议”的问题实在太宽泛了,教授无从下手。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浪费教授的时间。教授们非常忙,在繁忙的教课的同时,他们还要做科研项目。他们不是为你服务的奴隶,也不是你可以随时利用的资源,除非你已向教授证明你的自身价值。问问你自己,是真心想要了解这个教授的信息还是只想利用教授宝贵时间趁机获得没用的信息?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可以放心去写你的套瓷信了!
3、检查语法
最后,在写你的套瓷信时,尽量请一位母语是英语的人检验一下你的语法。你写陶瓷信的最终目标是想得到教授的回复与认可,而不是被教授无视地扔进垃圾箱。
陶瓷”这个词现在已经几乎成为考研的关键词了。去年10月,我曾在课堂中做过一个调查:有多少同学和相关导师已经“陶瓷”了?结果令人震惊但又无奈,有80%的同学坦然他们和导师已经“打好招呼了”,而没去“陶瓷”的同学绝大部分是考法硕、教育学、医学的(这些科目的初试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其弦外之音不必多论,相信每个考生和教授都心知肚明。这关键的原因是在于,每年复试都由各高校教授自己命题,且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初试过了,教授直接决定你能否考上研。因此,考生作为游戏的参与者必须去“陶瓷”,才能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是,看今年的考研形式,“陶瓷”已经有泛滥的迹象,甚至有同学在大二的时候就联系了系里的很多教授,以求“普遍撒网,重点培养”。不管怎样,这一现状在短期之内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对于今年和明年的考生来说,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无论你是否情意,还是要学会和教授“陶瓷”。下面我主要和各位腾讯的网友聊聊“陶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所有的申请人都有权利给自己感兴趣的科研组负责人,也就是各高校的教授,进行学术沟通,询问招生意想。很多同学对这一认识有误区,认为发这样做就是对他人的一种骚扰,是不光彩的,所以很鄙视。其实不然。你既然申请了这个学校或者对这个学校的专业感兴趣,当然首先要确定将来在研究组里面是不是有可能有你的位置。这样的沟通是很自然,很职业,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要注意,有些学校或者有些教授在网页或招生简章上面会说清楚,不欢迎任何形式的私下联系,那么就只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你想知道的信息,不要再勉强他人。同时,在寄出咨询信(包括email)或电话联系之后,如果几周都没有收到消息,那就说明教授对你不感兴趣,那么就不要在打电话骚扰了。我身边的不少教授对这个头痛就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发“陶瓷信”上面确实是“孜孜不倦”,有的教授甚至不得不回一封措词比较强硬的信,彻底断了这个学生的念头,来逃避他的骚扰。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请所有“陶瓷”的同学,在第一次联系之后,做一个记录,如果没有回复的话,也不要在发一模一样的信了(email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时,你应该尽快换一个学校或教授。
第二,“陶瓷”不是“请求”,双方是基于平等的交流。很多人的“陶瓷”变成了乞讨。要知道,这样的语气其实只会招人反感,因为这一看就是没有学术潜质的同学。真正有专业知识的申请人,绝对不会用低人一等的语气给教授写信。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论坛上面不停的问,教授这样回复我了,我之后应该怎么继续套。真是谬之大误啊!首先,未经对方允许就公开私人信件已经不合适了,何况你对与教授的联系一点计划都没有,那你当初干吗还要陶他的瓷呢?如果你没有什么闪光点让教授青睐你,为什么他就要找你做学生呢?另外,“陶瓷”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教授的科研背景,以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科研活动,公开发表的论文,有机会的话找来仔细研读一下。
第三,不要相互承诺。“承诺往往是因为没把握!”你不要轻易承诺给教授将来你会帮助教授做什么,会给教授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将来兑现不了,可能在读研的时候,你会觉得度日如年。况且,大部分教授的社会阅历比同学们要丰富的多,太多的许诺只会让人觉得你不可信。同时,更不要要求教授给你做出承诺,因为那样的话,你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不要拿自己的前途让别人做赌注。
“陶瓷”不能解决大家考研的所有问题,但在当今条件下,没有适当的“陶瓷”是不行的。
注意,要有“建设性”,可以是海阔天空但不能离谱~~~
PS:看来他对你提供的免疫基础不是很满意。为今之计只有重新回头在biophotonics方向攻一下试试了。
你可以再花点时间给他一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计划:
(1)研究对象(TOPIC),即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此问题的意义;
(3)前人的研究状况即遗留的问题
(4)你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
(5)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看能否打动他~~~
如果还是无效的话,也只有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