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历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么特点

野性的鸭子
忧伤的未来
2022-12-21 20:08:17

历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舒服的机器猫
寒冷的萝莉
2025-05-16 11:28:00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 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主要瓷种是:青瓷。以天青色为主,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 : 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园正规整。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隋朝时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宋朝时期的陶瓷 :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 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元朝的陶瓷 :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明朝时期的陶瓷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清朝时期的陶瓷: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却较通俗,个别的牵强附会。

最新回答
冷傲的凉面
自由的牛排
2025-05-16 11:28:00

陶瓷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生活常用的器物,那是因为陶瓷当时家喻户晓,也代表着文人异士对于那个时代的追求以及文化传承。

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

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扩展资料: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

想人陪的金针菇
从容的路人
2025-05-16 11:28:00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义气的玫瑰
温暖的巨人
2025-05-16 11:28:00

1、耳, 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

作为瓶、壶、罐、陆等陶瓷器附属物的耳,多附于器物的颈、肩部。有的学者将附于肩、腹的也称之为耳,并将附于颈部的耳称颈耳,附于肩部的耳称肩耳,附于腹部的耳称腹耳。

耳一般呈对称分布,式样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几十种,今天的雕刻系栏目,我们就来说说最常见的象形耳。

象形耳是以耳的形象命名的耳,又分为动形耳、形象耳。动物耳又称鸟兽耳或牺耳。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兽耳有龙耳、螭耳、夔耳、虎耳、鹿耳、犬耳、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铺首耳、鼠耳、蝙蝠耳等。鸟形耳和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这一类里也包括鱼耳、摩羯耳、面形耳。

龙耳,龙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元、明、清时期的龙耳也常见。

除神话动物之外,非常亲民的鱼耳也很常见。将器物的耳做成鱼形。最早见于宋代哥窑及龙泉窑制品上,如著名的哥窑鱼耳炉。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亦可见到。

2、瓷器的口部形式

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敞口:又称为“侈口”。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3、瓷器的肩部形式

肩:瓷瓶、罐、尊等容器颈与腹之间的过渡部位,因酷似人的肩部,因此得名。器物肩部造型有丰肩、溜肩、平肩、折肩等区别,它们也是鉴定陶瓷器时代及窑口的依据之一。

丰肩:其造型线条丰满浑圆,向上高耸。元、明、清的梅瓶和历代一些罐类器物多为丰肩。

溜肩:造型为肩部向下倾斜,与腹部衔接成圆弧形。历代瓶、罐、壶等器均有溜肩的造型。

4、瓷器纹饰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特别爱将自己的思想、情操、感情寄托于山水、花鸟、景物上面,这里面有一种叫做通感、共情的东西,将人类的情感与本来没有感情色彩的植物等自然物上面,让它具有某种人类文化的含义。

比如说爱用竹子比喻一种高洁的情操。用梅花比喻孤傲。用兰草比喻一种化身世外,洁净高雅、孤芳自赏等。包括用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借景抒情、以物喻情的文化到了清代就达到了高峰,在瓷器上绘画的纹饰表现的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