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生物质能 > 正文

jec期刊几区

丰富的电脑
冷酷的小蝴蝶
2022-12-22 13:29:24

jec期刊几区

最佳答案
热心的书包
现实的舞蹈
2025-09-13 05:49:01

1、 CHEMISTRY, APPLIED 应用化学:1区;

2、 ENERGY &FUELS 能源与燃料:1区;

3、 ENGINEERING, CHEMICAL 工程化工 :1区;    

4、 CHEMISTRY, PHYSICAL 物理化学: 2区。    

《能源化学杂志》是一份主要报道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电化学能和氢能的化学转化以及与化学问题相关的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应用的刊物,以促进学术研究。加强能源化学领域的交流,加快能源科学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该杂志作为报告涉及能源化学领域主题的原始研究论文的媒介。致力于全球以下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化石能源的优化利用;

2、 氢能;

3、 电化学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4、 二氧化碳的捕获、储存和化学转化;

5、 与能量转化和储存相关的材料和纳米技术;

6、 生物质转化中的化学;

7、 太阳能利用中的化学。

投稿

High Energy Chemistry是同行评审期刊。我们使用单一的盲审同行评审格式。从提交到第一次决定的平均时间为 7 天。提交稿件的平均拒绝率为 15%。接受发表文章的最终决定由主编做出。

受邀审稿人如因利益冲突而感觉不合格或无法审稿,应及时通知编辑并谢绝邀约。审稿人应以合理和合理的方式清晰地表述他们的陈述,以便作者可以利用审稿人的论点来改进手稿。

审稿人应在评论中指出,任何未被作者引用的相关已发表著作,先前出版物中报道过但未给予适当参考或引用的任何内容,任何实质性相似或重叠他们个人了解的任何其他手稿(已发表或未发表)。

最新回答
粗犷的网络
哭泣的电脑
2025-09-13 05:49:01

SOLAR ENERG是四区期刊。

期刊简介: 

《太阳能》(Solar Energy)(CN11-1660/TK,ISSN 1003-0417)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专业科技杂志(国内发行2-164,国外发行Q285)。

内容定位于“广义太阳能”,办刊宗旨为“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太阳能科技创新,促进实现太阳能产业化、市场化应用发展”。

《太阳能》杂志内容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教数据库》、《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OA出版)》、《中邮阅读网》、《超星域出版》等大型专业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永久收藏。

《太阳能学报》(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N11-2082/TK,ISSN 0254-0096) 于1980年创刊,月刊,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太阳能》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发行2-165,国外发行Q286)。

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原创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等。《太阳能学报》既重视基础性研究成果,也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是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太阳能学报》论文被包括EI、Scopus、CA、JCI、CNKI、CSCD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其中EI收录率保持在100%。全国各地邮局和杂志社均可订阅。

生动的铃铛
伶俐的秋天
2025-09-13 05:49:01
期刊级别:CA,国家级期刊,太阳能学报属于统计源核心、中文核心、CSCD,就国内刊物来说,属于顶尖的了。

太阳能学报创刊时间:1980年。本刊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笑点低的羊
坦率的毛巾
2025-09-13 05:49:01
Catalysis Research of Relevance to Carbon Management: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ironori Arakawa, Michele Aresta,....Tobin J. Marks

Chem. Rev. 2001, 101, 953-996此篇作者基本汇集了世界上一半的著名催化科学家,必读!

Organic Reactions at Well-Defined Oxide Surfaces

Mark A. Barteau特拉华大学的催化牛人

Chem. Rev. 1996, 96, 1413-1430

ACID-BASE REACTIONS ON SOLID SURFACES: THE REACTIONS OF HCOOH, H&O, AND HCOOCH3 WITH OXYGEN ON Ag (110)

M.A. BARTEAU, M. BOWKER and R.J. MADIX三位牛人的固体表面酸碱反应

Surface Science 94 (1980) 303-322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Oxides

M. A. Pen and J. L. G. Fierro关于钙钛矿氧化物的牛人综述

Chem. Rev. 2001, 101, 1981-2017

The Binary Rare Earth Oxides二元稀土氧化物

Gin-ya Adachi* and Nobuhito Imanaka

Chem. Rev. 1998, 98, 1479-1514

Oxygen vacancies in transition metal and rare earth oxides: Current state of understanding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过渡金属和稀土氧化物的氧空穴,很著名的综述

M. Veronica Ganduglia-Pirovano, Alexander Hofmann, Joachim Sauer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62 (2007) 219–270 **的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Classical kinetics of catalytic reactions

Gérald Djéga-Mariadassou and Michel Boudart

Journal of Catalysis 216 (2003) 89–97经典的机理与催化反应,必读!

Role of the Crystal-Field Theory in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s of Spinels

Jeremy K. Burdett 伯德特金属固体物理

J. Am. Chem. Soc. 1982, 104, 92-95

Hideshi Hattori服部英教授的多相碱催化3篇综述,填补田部教授的固体酸催化

Heterogeneous Basic Catalysis多相碱催化唯一Chem Rev综述

Chem. Rev. 1995, 95. 537-550

CATALYSIS BY BASIC METAL OXIDES金属氧化物的碱性催化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8 (1988) 533-552

Solid base catalysts: generation of basic sites and application to organic synthesi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22 (2001) 247–259固体碱催化剂

Solid base catalysts for the synthesis of fine chemicals

Yoshio Ono

Journal of Catalysis 216 (2003) 406–415 前面讲过Robert J. Davis的一篇在J Catal上的分子筛碱催化综述

“Intelligent” reforming catalysts: Trace noble metal-doped Ni/Mg(Al)O derived from hydrotalcites

Katsuomi Takehira 必将风靡的智能重整催化剂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18(2009) 237–259

SURFACE RECONSTRUCTION AND CATALYSIS

G. A. Somorjai

Annu. Rev. Phys. Chern. 1994.45: 721-51表面重建与催化

High technology catalysts towards 100% selectivity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reaction studies

G.A. Somorjai*, R.M. Rioux

Catalysis Today 100 (2005) 201–215高选择性的研究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FOR CHEMICAL REACTIONS AT SOLID SURFACES

Barbara J. Garrison and Deepak Srivastava在固体表面化学反应的势能面

Annu. Rev. Phys. Chern. 1995.46: 373-94

Elementary Processes at Gas/Metal Interfaces

By Gerhard Ertl

Angew Chem IE (1976)金属界面

Monitoring in situ catalytically active states of Ru catalysts for different methanol oxidation pathways

R. Blume…R. Schlogl…and M. Kiskinova*弗里茨哈珀所的钌基催化

Phys. Chem. Chem. Phys., 2007, 9, 3648–3657

Mechanism of HCl oxidation (Deacon process) over RuO2

Núria López...Javier Pérez-Ramírez 牛人JPR教授在制氯的综述

Journal of Catalysis 255 (2008) 29–39

Substitutional alloy of Ce and Al

Qiao-Shi Zeng…铈铝结晶石,浙大去年很有影响力的一篇

PNAS February 24, 2009 vol. 106 no. 8 2515–2518

Deactivation of metal catalysts in liquid phase organic reactions

Michèle Besson, Pierre Gallezot 液相有机反应中金属催化剂的失活

Catalysis Today 81 (2003) 547

Process options for converting renewable feedstocks to bioproducts

Pierre Gallezot 可再生的原料

Green Chem., 2007, 9, 295–302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Biomass: Challenges and Issues

Pierre Gallezot 生物质催化转化

ChemSusChem 2008, 1, 734 – 737

New pos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n selective oxidation by solid catalysts: an overview

G. Centia,*, M. Misonob 固体催化剂的选择性氧化综述

Catalysis Today 41 (1998) 287

The Desorption of Alcohols from Metal Oxides.

D. J. WHEELER…醇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脱附

J Catal, 1960

Research Perspectives during 40 Years of the Journal of Catalysis

Frank S. Stone 催化学报40年历史的总结

Journal of Catalysis 216 (2003) 2–11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François Garin 环境催化综述

Catalysis Today 89 (2004) 255–268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more useful chemicals and fuels: a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Jack H. Lunsford 甲烷的催化转化展望

Catalysis Today 63 (2000) 165–174

Natural gas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The path to refining in the future

Eduardo Falabell, Sousa-Aguiar…天然气的未来

Catalysis Today 101 (2005) 3–7

Characterization of zeolite basicity using probe molecules by means of infrared and solid state NMR spectroscopies固体核磁表征分子筛的碱性

Manuel Sanchez-Sanchez, Teresa Blasco *

Catalysis Today 143 (2009) 293–301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hydroprocessing catalysts: A review

S. Ted Oyama…加氢催化综述

Catalysis Today 143 (2009) 94–107

Concepts in Theoretical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Reactivity

Rutger A. Van SantenMatthew Neurock大牛的多相催化转化的理论概念

Catalysis Reviews, 37: 4, 557

Hydrotalcite-like anionic clays in catalytic organic reactions

Bert F. SelsDirk E. De VosPierre A. Jacobs

Catalysis Reviews, 43: 4, 443 水滑石类阴离子粘土的有机催化

Methane Oxyforming for Synthesis Gas Production

Andrew P. E. YorkTian-cun XiaoMalcolm L. H. Green…

Catalysis Reviews, 49:4, 511 – 560 牛津甲烷的利用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Supported on Ceramic and Metal Monolithic Structures for the Hydrogen Economy

Robert J. Farrauto…氢能领域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Catalysis Reviews, 49:2, 141 - 196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Liquid Fuels from Biomass-Derived Oxygenated Hydrocarbons: Catalytic Coupling at Multiple Length Scales 生物质能

Dante A. SimonettiJames A. Dumesic

Catalysis Reviews, 51: 3, 441

Gas Conversion to Liquid Fuels and Chemicals: The Methanol Route-Catalysis and Processes Development

Touhami MokraniMike Scurrell 甲醇经济,气转液

Catalysis Reviews, 51: 1, 1

Recent Advances in the Liquid-Phase Synthesis of Metal Nano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Shape and Size for Catalysis 液相中形貌尺寸可控合成纳米金属

Natalia SemaginaLioubov Kiwi-Minsker

Catalysis Reviews, 51: 2, 147

Selective Catalysis of Lactic Acid to Produce Commodity Chemicals

Yongxian FanChunhui ZhouXiaohong Zhu 浙工大去年很著名的乳酸催化转化综述

Catalysis Reviews, 51: 3, 293

Water Gas Shift Catalysis

Chandra RatnasamyJon P. Wagner 水汽转换反应

Catalysis Reviews, 51: 3, 325

Aromatic Hydrogenation Catalysis: A Review

Antonymuthu StanislausBarry H. Cooper 芳烃的加氢催化

Catalysis Reviews, 36: 1, 75

Enhanced ethanol production inside carbon-nanotube reactors containing catalytic particles

XIULIAN PAN…AND XINHE BAO* 包院士的碳纳米管催化综述

nature materials

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

傅强, 包信和 科学通报2009 年第 54 卷第 18 期: 2657 ~ 2666

Chem Rev上关于多相催化著名的一期专刊

Special Issue of ‘‘Introductio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Volume 95, Number 3 May 1995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s 催化材料的制备,必读!

James A. Schwarz, Cristian Contescu and Adriana Contescu

Oscillatory Kinetic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Ronald lmbihl and Gerhard Ertl*

Turnover Rate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最近被狂顶的TOF综述,殊不知该期篇篇经典

M. Boudart

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Catalysis 牛人的催化材料综述

B. C. Gates

Spillover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多相催化的溢流

W. Curtis Conner, Jr., J and John L. Falconer

Modeling the Kinetic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模拟和机理

H. Chuan Kang*, W. H. Weinberg*

推荐几期其他杂志多相催化相关的专刊:

Special Issue of ‘‘IB metals’’ Copper, Silver and Gold in Catalysis

Catalysis Today 36 (1997)

Special Issue of ‘‘Recent advances in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hydrogen from renewable sources’’

Catalysis Today 129 (2007) 263–264

Special Issue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Phys. Chem. Chem. Phys., 2009, 11, 3607

Special Issue of ‘‘Catalytic Synthesis and Utilization of Alcohols’’

Catalysis Today 147 (2009) 61

德国马普-哈伯研究所的Hans-Joachim Freund教授,有实力N/S但据说号称绝不发表N/S的牛人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n dioxide 最早拜读Freund教授的文章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25 (1996) 225-273

Molecular beam experiments on model catalysts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57 (2005) 157–298

Photochemistry on Metal Nanoparticles

Chem. Rev. 2006, 106, 4301-4320

Gold Supported on Thin Oxide Films: From Single Atoms to Nanoparticles

Vol. 41, No. 8 August 2008 949-956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Oxide ultra-thin films on metals: new materials for the design of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Chem. Soc. Rev., 2008, 37, 2224–2242

美国德州A&M大学化学系的D. Wayne Goodman教授,表面化学及催化牛人

Model Catalytic Studies over Metal Single Crystals

Acc. Chem. Res. 1984, 17, 194-200

Catalysis: New Perspectives from Surface Science 科学的展望

SCIENCE, VOL. 236

Model Studies in Catalysis Using Surface Science Probes 又是那一期著名的文章之一

Chem. Rev. 1995, 95, 523-536

Metal Oxide Surfac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queous Solutions and Microbial Organisms

Chem. Rev. 1999, 99, 77-174

High-pressure catalytic reactions over single-crystal metal surfaces 表面催化必读经典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14 (1991) 1-107

Chem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Bimetallic Surfaces 双金属表面

Acc. Chem. Res., Vol. 28, No. 12, 1995

Catalytically Active Gold: From Nanoparticles to Ultrathin Films

Acc. Chem. Res. 2006, 39, 739-746 Precious little catalyst 前面介绍过的NATURE, 2008

UCR的Francisco Zaera教授

Infrared an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on solid surfaces

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 21: 3, 433

Regio-, 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ity in Hydrocarbon Conversion on Metal Surfaces

Acc. Chem. Res. 1152-1160 August 2009 Vol. 42, No. 8 碳水化合物

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 on Solid Surfaces: Deviations from Conventional Theory

Acc. Chem. Res. 2002, 35, 129-136 固体表面的催化

Organic chemistry on solid surfaces马博士的文章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61 (2006) 229–281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的Alfons Baiker教授

Aerogels in Catalysis

Catalysis Reviews, 37: 4, 515 — 556

Supercritical Fluid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Chem. Rev. 1999, 99, 453-473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synthesis²

Appl. Organometal. Chem. 14, 751–762 (2000)

Heterogeneous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ver Cinchona Alkaloid Modified Platinum: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a Complex Reaction

Acc. Chem. Res. 2004, 37, 909-917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Molecular Oxygen on Solid Catalysts

Chem. Rev. 2004, 104, 3037-3058

Catalytic Oxidations in Dense Carbon Dioxide

Chem. Rev. 2009, 109, 2409–2454 拜科教授的综述值得一读

NOx Storage-Reduction Catalysis: From Mechanism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to Storage-Reduction Performance

Chem. Rev. 2009, 109, 4054–4091

悦耳的魔镜
热心的斑马
2025-09-13 05:49:0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广泛运用生物质材料

( 2007年1月17日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次性餐具将不再使用传统塑料,而是用生物质材料"玉米塑料"制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1月16日,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论坛上,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任杰教授透露,不仅是一次性杯子、托盘、包装盒,世博会上使用的路牌、胸卡、磁卡也将有可能来源于玉米。

任杰解释说,这种全新的生物质材料叫做"聚乳酸",是将玉米等农作物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得到的一种"绿色石油"。这种材料可循环利用,走一条从农作物到乳酸、到聚乳酸、到聚乳酸制品、再到自然降解的循环链,于环境无负担。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农用地膜、纤维纺织、一次性产品、包装材料、工程塑料,甚至现代医疗材料等领域,"比如说医疗用的骨钉,现在常使用钢钉,需要取出或替换,如果用了可降解的聚乳酸,骨钉就能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降解,避免了病患二次痛苦"。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已经开始应用聚乳酸这种生物质材料,制成一次性餐具、托盘,甚至是笔记本外壳。任杰对记者表示,爱知世博会上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玉米塑料,它采用的是两步法的制备手段,工艺线路繁琐,产率低,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产量化生产。"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将采用一步法的聚乳酸制备工艺,性价比高,既安全又能保证产量。"

任杰表示,用"玉米塑料"做包装材料已经被纳入到世博会专项计划中,用完的废弃杯子或包装盒届时将一并填埋进行自然降解,作为能吸收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据介绍,2005年全球塑料产量达2亿吨,我国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传统塑料不仅制成过程能耗大,而且制成品除一部分进入循环利用外,其余都通过焚烧、填埋等方法处理,会造成土地浪费及有毒物质释放等严重污染。

任杰还透露,虽然用可食用的玉米制成大批量生物质包装材料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专家们还在研究使用包括甘蔗、薯类和甜高粱等其他生物质材料制成塑料制品,特别是能源材料。

这些论文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导师:齐庆杰导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 周新华.生物质材料热解实验及动力学分析[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2] 于贵生.燃煤锅炉典型脱硫工艺的脱氟反应机理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

[3] 孙清威.工业链条炉高温燃烧脱硫剂与脱硫新技术的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

[4] 付现伟.矿井人—机—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

[5] 肖丹.受限空间瓦斯爆炸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

[6] 吴宪.煤燃烧过程中氟的析出行为及其在工业与电站锅炉中的燃烧转化特征[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7] 郝宇.燃煤硫的析出特性及脱硫的实验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8] 李雪青.阜矿集团五龙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9] 杨逾.阜新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式及评价[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张洪勋,李林. 纤维素类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4,(01).

[2] 马林转,何屏,王华. 煤与生物质的热解[J]贵州化工, 2004,(01).

[3] 崔亚兵,陈晓平,顾利锋. 常压及加压条件下生物质热解特性的热重研究[J]锅炉技术, 2004,(04).

[4] 刘建禹,翟国勋,陈荣耀. 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过程特性的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3).

[5] 王方,周义德,李在峰,岳峰. 影响生物质气化指标的主要因素分析[J]河南科学, 2004,(01).

[6] 高先声. 生物质的热化学反应特性和秸秆气化问题[J]可再生能源, 2004,(02).

[7] 刘荣厚,陈义良,鲁楠,牛卫生.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的实验研究[J]农村能源, 1999,(05).

[8] 胡云楚,陈茜文,周培疆,宋昭华,谢昌礼,屈松生. 木材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5,(04).

[9] 周善元. 21世纪的新能源——生物质能[J]江西能源, 2001,(04).

[10] 蒋剑春,沈兆邦.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3,(04).

[11] 吴亭亭,曹建勤,魏敦崧,闻望. 等温热重法生物质空气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煤气与热力, 1999,(02).

[12] 李改莲,王远红,杨继涛,李继红,黄浩,张凯. 中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状况及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01).

[13] 刘汉桥,蔡九菊,包向军,王博. 废弃生物质热解的两种反应模型对比研究[J]材料与冶金学报, 2003,(02).

[14] 周仕学,聂西文,王荣春,刘泽常. 高硫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 2000,(04).

[15] 叶新皞,王永红,储矩,郭美锦,庄英萍,张嗣良. 生物质燃料[J]生物学杂志, 2004,(02).

[16] 何芳,易维明,柏雪源,李永军,闸建文. 几种生物质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比较[J]太阳能学报, 2003,(06).

[17] 江淑琴.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与热解特性[J]太阳能学报, 1995,(01).

[18] 于娟,章明川,沈轶,范卫东,周月桂. 生物质热解特性的热重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10).

[19] 宋春财,胡浩权,朱盛维,朱英华. 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J]燃料化学学报, 2003,(04).

[20] 赖艳华,吕明新,马春元,施明恒. 程序升温下秸秆类生物质燃料热解规律[J]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1,(03).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0 条

[1] 马校飞. 生物质热解液化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2] 钟浩. 以蒸汽为气化剂的生物质热解和完全气化技术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0.

[3] 王志和. 煤木混合型煤的特性试验与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6.

[4] 李伟莉.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风采暖炉的设计与试验[D]河南农业大学, 2005.

[5] 徐永松. 微生物发酵传热特性研究及温度场模拟[D]重庆大学, 2006.

[6] 徐剑琦. 林木生物质能资源量及资源收集半径的计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尚斌. 畜禽粪便热解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8] 贾孟立. 球形生物质成型机的设计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6.

[9] 黄浩. 秸秆移动蒸发前沿干燥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5.

[10] 刘艳阳.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5.

>>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刘圣勇.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研制及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4.

[2] 陈平.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3] 马晓军. 木材苯酚液化物碳素纤维化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 蒋剑春.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特性和工程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5] 汪小憨. 煤粉近壁燃烧模型构建及液排渣式燃烧器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6] 温俊明.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特性试验研究及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 2006.

[7] 闫振. 落叶松树皮热解特性及热解油制胶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8] 黄彪. 杉木间伐材的炭化理论及其炭化物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4.

[9] 黄海珍. 煤与生物质混合动力学特性及成型燃料固硫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10] 宋春财. 农作物秸秆的热解及在水中的液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更多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2 条

[1] 姜凡,潘忠刚,矫维红,江淑琴,刘石,王海刚,苏亚欣. 混合垃圾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J]动力工程, 2003,(03).

[2] 罗婕,田学达,魏学锋. 固体氧化剂提高生物质燃料燃烧性能的研究[J]能源与环境, 2005,(02).

[3] 江淑琴,矫维红. 城市生活垃圾的燃烧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8,(05).

[4] 高亚萍. 阻燃电缆绝缘材料聚氯乙烯热解特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 2007,(03).

[5] 姜彦立,齐庆杰,周新华. 玉米秸秆恒温热解实验研究及动力学分析[J]能源与环境, 2006,(03).

[6] 丁福臣,迟姚玲,易玉峰.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及其产物利用的研究进展[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7,(02).

[7] 马孝琴,骆仲泱,余春江,方梦祥,张百良,赵廷林,郑竹林. 秸秆成型燃料双胆反烧炉的设计[J]动力工程, 2005,(06).

[8] 段佳,罗永浩,陆方,陈祎,胡(王乐)元,王清成. 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热重分析研究[J]工业加热, 2006,(03).

[9] 贾静,于华,张树兴. 试论农村建设中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制度完善[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 2006,(08).

[10] 陈祎,罗永浩,陆方,段佳. 生物质热解机理研究进展[J]工业加热, 2006,(05).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蒋恩臣,何光设. 生物质热分解技术比较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 2005.

[2] 易维明,柏雪源,李志合,李永军,何芳. 玉米秸秆粉末闪速加热挥发特性的研究(英文)[A]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论文集[C], 2003.

[3] 孙立,许敏. 低质生物质原料固定床热解气化反应特性[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 2001.

[4] 王丽红,易维明,柏雪源,李永军. 两种农业废弃物闪速热解挥发特性实验[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5] 易维明,柏雪源,何芳,李永军,李志合. 生物质快速裂解液化技术[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3.

[6] 李在峰,雷廷宙,丁鸣,崔峻贞,胡建军. 生物质热解制炭制气系统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7] 何光设,蒋恩臣. 生物质成型材料干馏裂解工艺试验[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8] 曾国勇,张巍巍,陈雪莉,于遵宏. 载气对生物质热解半焦性能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9] 熊祖鸿,赵增立,李海滨,吴创之,陈勇. 生物质程序升温催化裂解特性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10] 蔡杰,凡凤仙,袁竹林. 秸杆循环流化床高效燃烧数值模拟研究[A]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泛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6.

>>更多

野性的戒指
怕黑的小熊猫
2025-09-13 05:49:01
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将该企业筹建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称为“一种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称其基本选择有充足农业废弃物供应的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工业园。一方面燃料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发电项目能以热、电、冷三联供的方式供应园区其他企业,与国内同类项目单一供电模式相比,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要高8-9个百分点。并称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全球第一条利用秸秆和碳薪林为原料的生物质大型气化液化商业化装置,预计2010年投入商业化运行。

另外,凯迪电力董秘陈玲也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募集资金投向的7个项目以及凯迪控股承诺划拨给凯迪电力的102个项目均为以秸秆和稻壳为主要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并称为突破燃料瓶颈的制约,公司尝试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提出由能源林基地、生物质热电厂、生物质燃油燃气厂、有机肥料厂和有机农林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此类项目虽刚刚开始运营,未产生利润。但对于这一新的主营业务未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她充满信心。

而长城证券分析师陈霖对凯迪电力的信心似乎更大,甚至总结出了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

陈霖认为,凯迪电力在 2004年就已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生物质发电商业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而《能源》杂志记者就此进行深入了解,并咨询多位新能源行业专家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新主业真相

针对凯迪电力最具“威慑效应”的“高技术壁垒”,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生物质发电领域目前并不存在什么专利技术门槛,所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及全球仅有三家企业达到超高压等级的说法他也难以认同。同时,他认为新能源领域的公司不断炒作概念的作法也值得商榷。

而最严重的质疑则来自同行们。一位从事生物质发电多年的资深人士向《能源》杂志记者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生物质发电方式包括:垃圾发电、秸秆发电以及污泥发电,其中垃圾发电和秸秆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技术最为成熟且已有能力实现盈利的是垃圾发电。

但即使如此,目前全国垃圾发电厂的数量(包括垃圾衍生品发电,即:不用垃圾直燃发电,而是先产生沼气后利用沼气发电),也仅有200家左右,而秸秆发电厂只会更少,像凯迪控股那样一次划拨100多座的事情缺少依据。

而事实上,所有生物质能发电厂获利能力都不强,都还没能发展出有效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凯迪电力仅仅依靠生物质发电来作为其主营业务支撑整个公司的话,的确很难想象。

另据上述接近凯迪控股的人士透露,所有秸秆发电厂都存在一个秸秆原料涨价的问题。由于秸秆都在农私人的手中,平时无人收购也就丢弃或处理掉。但当厂家开始集中向农收购时,农会马上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农业废料的价值,于是就会产生集体涨价现象,使得发电厂的上游原料价格无法控制,而这些都是凯迪电力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

因此,其生物质电厂最终入炉的秸秆价格将会达到300到400元每吨,这对于发电厂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利润可言。因为每斤秸秆的收购价格只要超过200元,则发电厂都会亏本。尽管国家对于发电的上网电价会有所补贴,但这一补贴也远无法弥补燃料成本造成的亏损。所以即使是目前技术及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垃圾发电,当燃料垃圾的价格超过100元每吨时,也会导致亏本。

而当凯迪电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后,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式不但无法降低项目成本,反而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不只是短期内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几乎很难获得收益。

在这种“一体化”模式中,通过林地流转获得能源林基地是核心,但土地的获取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公司需要为此支付一笔昂贵的地皮费,但这还仅仅是开始。要造林,除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后,还要承担随之而来的栽苗费用、施肥费用、使用时的砍伐费用以及日常维护的人工费用等一系列费用,每项支出均不可或缺。如此一来,不需要严格的成本测算都会知道是亏本无疑。

凯迪电力在公告中如此宣称:国能、中能等国有大型能源公司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已经获得盈利,且自己也是参照同一模式发展。对此,中电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意味深长地说:“在新能源领域这样宣传也是好的,但你也知道,大家都不喜欢严格的成本测算……”

前资深员工分析武汉凯迪近期“大动作”的缘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0f98b0100ehia.html

各位同仁:

我是凯迪老员工,已经离开凯迪了,至于各位同仁描述的凯迪的事情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1、凯迪目前的做法是迫不得已,是市场所迫。凯迪目前经营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只有凯迪蓝光电厂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利润和3000万左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此数字可能偏大)可以作为凯迪的现金流的收入,环保、东湖高新、义马电厂3个公司能自保就不错了,洋河煤业目前有利润,但老板承诺5年不分红(还有2年,况且有唐总在,肯定不会有一分钱回来),目前难以有钱回。工程、运营、各生物质电厂、凯迪电力、研究院、中盈长江、控股等公司均是花钱的公司,没有一分钱收入;无钱进,大笔花钱很难维持。

2、凯迪环保脱硫红火了一段事件,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生物质电厂和林业上,目前已经没钱了。

3、基于上述情况凯迪的经营层很着急,对外银行贷款很难,只有对内挖潜,对内当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很有效,但才能需要付出接近1000万的支出,不愿意,于是就出台了要求学生等去生物质电厂实习培训、正式员工待岗发800元工资的政策(2天不上班就开除);实为迫不得已,希望各位能狗理解。

4、目前生物质电厂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燃料难以收集,且价格太高,因凯迪向国外基金承诺燃料的价格在160元/吨,后来改为200元/吨,但事实是300元/吨也难以收到,且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在此问题上凯迪很多领导有思想上的误区,是认为一个县的燃料可以支撑一个电厂,而实际为5个县的燃料才能支撑一个电厂;以为有能源林基地就可以解决燃料问题也是大错特错,能源的种植成本每亩在600元左右,可以管5年,每年120元,可以收集2吨,每吨每年60元,拿地成本每亩30元,管护成本每亩100元,能源林,在收割以前的成本每吨在125元/吨,折算成干燃料,每吨超过200元/吨,收割运输到成本每吨在200元/吨,到场成本最低350元/吨,根本无法满足基金要求的200元/吨,所以生物质电厂如果不采用国家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很难实现赚钱的目标。

5、凯迪设计的生物质电厂锅炉是按照稻壳来设计的,从凯圣和宿迁(目前只有这2个在调试或发电)来看,锅炉不能烧稻壳,可以烧木片,完全偏离了当时的实际意愿。不管是稻壳和木片,均不是废弃物,价格均偏高。

6、凯迪所说的产业工人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无法推行,与国家提倡的燃料产业化的思路背道而驰;继续推行也很艰难。

7、原来凯迪招聘且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的燃料人员目前基本上离开了凯迪,剩下的小部分人不能再在燃料问题上说话,燃料收集模式没有定论,燃料收购体系已经破坏,新的体系没有建立,目前是一个真空期。

8、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劝解大家不要说那些没有用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单位永远有饭吃,而是一辈子走到那里都有饭吃,此处不能有很好的发展,换个地方不是一样能混出个人样来,各位弟弟妹妹,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

9、过多的讨论凯迪的做法不对没有意思,还不如重新再来。凯迪是有问题,但政府会让他挂掉吗,银行会让他倒掉吗?不会,但凯迪那年会东山再起,我不知道,也许明年,也许10年,也许1000年。大家愿意和凯迪一起赌就赌吧,但凯迪不愿意和你一起奔向明天,你为什么还要死缠烂打呢?

就说怎么多,望各位同仁多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