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对标差的原因
为何最近煤价暴跌?原来背后有这些原因,看专家深度剖析
同花顺期货通
2019-11-06 09:22浙江同花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1.近期煤价缘何急跌?
近期,煤价加速下跌,截至11月4日,CCI5500报555元/吨,单月累计下跌32元/吨,较去年同期下跌97元/吨,创2017年以来次低点。
1.1.根本原因:产业政策引导煤价回归绿色区间
自2017年1月发改委联合中煤协、中电联、中钢协印发《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以来,相关部门一直通过“增产量、增产能、增运力、增长协、增清洁能源、调库存、减耗煤、强监管、推联营”等9项措施稳定煤炭市场,促进市场煤价回归绿色区间(500元/吨~570元/吨),其最终目的是为解决煤电矛盾,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
1.2.主要原因:高库存压制采购需求
我们此前一直强调 “库存高不是造成煤价下跌的必然原因,但一定会抑制煤价上涨”。因为当下电厂多数采取“长协为主,进口为辅,市场煤补充”的采购模式,在长协稳定,库存充足的背景下,电厂主动补库意愿较弱,导致市场煤需求迟迟难以得到释放,持续压制煤价,一旦需求回落,必然造成煤价下跌。
1.3.直接原因:进口限制预期落空
进口煤限制不及预期,加速煤价下跌。进口煤自7月以来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3000万吨,前三季度国内进口煤数量高达2.51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9.5%,占去年进口煤总量的89.3%。尽管十月底福州港和广州港对进口煤有所限制,但据煤炭江湖了解,福州海关仅是暂定自身关口申报,仍允许异地报关,目前场地作业正常,而广州海关虽不允许异地报关,但可允许本地企业的煤炭进口。截至目前,限制煤炭进口的力度和措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远低于市场预期,对贸易商信心造成巨大打击,恐慌情绪蔓延,抛盘增加,导致现货价格急跌。
2.后期煤价何去何从?2.1.短期来看:恐慌情绪有望缓解,煤价有望阶段性企稳短期内,因供应宽松,坑口煤价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港口和电厂煤炭库存整体仍处于高位,下游用户采购积极性整体仍然不强,煤价暂时缺乏足够走强动力。但是,在沿海电厂日耗同比仍保持较快增长,内外贸煤价差收窄,进口煤适当管控的背景下,短期市场恐慌情绪或有所改善,市场煤价格跌幅有望收窄并阶段性企稳。2.1.1.神华长协定价有助缓解市场恐慌情绪11月1日,神华公布11月份动力煤最新价格,外购1-5500月度长协定价570元/吨(环比-9元/吨),神混1-5500年度长协定价553元/吨(环比-1元/吨)。虽然神华的月度长协价格对接下来一个月的市场煤价格并无太大指导意义,但考虑到目前现货价格(555元/吨)已远低于月度长协,并向年度长协靠近,我们认为该现象有助于缓解短期市场的恐慌情绪,对稳定市场有一定的作用。
2.1.2.采暖季临近,日耗有望逐步攀升
自9月底以来,受来水减弱以及部分核电机组检修影响,沿海电厂日耗同比明显偏高,季节性回落速度和幅度低于去年同期。且观察历史数据发现,每年自11月初起,日耗触底回升。后期如果日耗同比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叠加进口煤适当管控,电厂或迎来补库需求,市场浓厚的悲观情绪短期或会有所修复,亦会对煤价形成一致支撑。
3.投资策略
在建矿井投产进度超预期。
受矿井建设主体意愿影响,在建矿井建设进度有可能加速,导致建设周期缩短,产量释放速度超过预期。
需求超预期下滑。
受宏观经济下滑影响,导致煤炭需求下滑,煤炭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得现象,造成煤价大幅下跌。
进口煤管控进一步放松。
取消进口煤限制,导致供给增加,煤炭行业供需失衡,煤价大幅下跌。
长协基准价下调。
年度长协“535元/吨”基准价下调。
一、中国碳排放占全球 29%,碳排放与发展紧密关联
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 341.69 亿吨,中国占 29%。2011-2019 年,全球碳排 放总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0.83%;截至 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 342 亿吨。纵 观中国,我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比例逐年攀升,由 1990 年的 11%快速攀升至 2019 年的 29%。近十年(2011-2019),全球碳排放增量的 55%来自中国,我国碳 排放量年复合增速为 1.35%
我国碳排放占比提升的原因。碳排放的攀升并不意味着我国无视环境地发展,致 使我国碳排放占世界比例不断提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阶段。2)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因此近些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累计排放量依然巨大。3)基于任何独立个人都拥有平等排放权的基本前提,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处于相对低位。
我国单位 GDP 排放量较 2000 年下降 76%,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二、本轮能源革命中,哪些行业受影响较大?
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依据 2017 年 CEADs 的统计分析,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冶金、运输和炼化。细分来看:
1)电力行业中火电及供热空间将受到挤压,腾出的缺口将由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予以补充;
2)冶金和炼化行业中,清洁能源供电比例将增加,同样挤压火电的空间;3)交通运输方面,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电能将对燃油形成强替代。殊途同归,无论是电力替代煤、气、油,抑 或是清洁电力替代火电,最终受影响的行业交汇点在发电行业及其产业链。
三、火电行业如何发展?
火电仍为中短期最重要的装机类型,但规模高增长时代基本宣告结束
与 2015 年相比,火电机组规模占比下降 7 个百分点,释放的容量份额被光伏等量替代;水电、核电、风电容量占比变化分别为-3、1、2 个百分点。从装机规模增速角度分析,2015-2019 年,火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速从 7%下降到 4%。在“碳中和”的长期政策指引下,火电机组的规模增速在未来十年间预计会进一步放缓,且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
五大集团在西北五省亏损面超 50%,计划压降产能实现减亏。根据国资委数据, 2018 年,五大集团在西北五省共有燃煤电厂 474 户,其中 257 户亏损,亏损比例 达 54%,亏损额为 380 亿元。分区域看,央企煤电业务整体盈亏主要省份集中在 西南、西北和东北。在“十三五规划”提前完成的大背景下,煤电的规划预计将 转向调整区域结构
四、煤炭是否会被全面替代?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能源消费结构拐点即将出现,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已成定局,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 构中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在碳中和的推动下,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虽然刚刚开始, 但已成定局;
供给侧改革并未停止,“30 万吨以下”去产能正式开启,为实现 2021 年去产能目标,尚有 8200万吨煤炭产能可退出,优势地区的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
煤炭供给趋于平稳,产量向优势地区和头部煤企集中。从煤炭市场的格局来看,2016 年实行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向晋陕蒙等优势资源地区集中。随着运输条件改善以及坑口电厂建设,晋陕蒙地区在煤炭产销方面的核心地位得到持续强化。截至 2019 年,晋陕蒙新四地贡献了当年 77%的全国新增的产量;
煤价逐渐失去周期属性,股价催化因素转向高分红。 历史 上,煤炭价格表现出了 极强的周期性。但是自 2017 年起,煤炭供给侧改革成果显现,煤价稳定性提高, 政策导向的价格绿色区间基本实现,煤价的周期性逐渐消失。目前,煤炭价格绿 色区间中枢依旧维持在 535 元/吨。
煤炭板块的股价催化因素顺势转变为“预期 EPS 提升(或稳定)+预期分红率提升”
五、大规模风光建设,消纳是否存在预期差
兼顾资源错配问题和“碳中和”的钥匙是特高压
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并不平衡: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风力资源;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但这些能源都远离东部负荷中心。
因此,若想兼顾资源错配问题并实现“碳中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是西电东送《特高压》
特高压输电量存在预期差,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偏低。
目前,在运行的“西电东送”水电特高压与“风火打捆”特高压输送可再生能源占比区别明显。2018 年,国家能源局公布了 20 条特高压线路输电情况表,合计输送清洁能源占比高达 52%,其中,几条水电占比较高的线路表现远超于平均值。据此,在实现“碳中和”的初期,如建设进度出现预期差,特高压线路覆盖的区域的水电、火电的利用率可获得提升。
六、风、光、核电是否可以覆盖电力需求增量?
依照“碳中和”的目标做了测算,观察不同类型的电源发电量将受到什么影 响。基本假设如下: “碳中和”目标:风电和光伏的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 假设 2020-2025 年,我国发电总量维持 4%的 CAGR。
假设到 2025 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超过 20%。
假设各类型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为最近 5 年的平均值。 核电装机容量增长参考在建核电站规模
结论:1)未来 5 年,火电发电量仍为主力:截至 2025 年,我国发电量为 9.3 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比约58%,较 2019 年下降 10 个百分点。
2)风、光发电量开始高增长:至 2025年,预计风力发电 1 万亿千瓦时,光伏发电 8537 亿千瓦时;未来 5 年,风电的发电量 CAGR 为 18%,光伏 CAGR 为 25%。
3)2020-2025 年的发电量 CAGR,火电仍有 1.1%,水电 2%,核电 5%。
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随着电网逐步建设,风电、光伏运营商通过特高压实现消纳,带来的上网电量边际改善;
看好利用小时数相对有保障的水电、核电项目对火电电量的边际替代;以及为了生产清洁能源设备,在碳达峰的几年里,煤炭消费前置带来的煤炭行业的短暂改善
【免责声明:本人所转载内容,来自知乎自媒体,并不代表本人观点、立场,本人也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人将予以删除】
煤炭供需结构持续改善,价格有望回到绿色区间
未来煤炭价格主要还是由煤炭的供需关系决定,我们从短期和长期分别分析煤价走势。短期来看,电力需求在采暖季后有小幅下滑,同时这个阶段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会挤占一部分火电发电空间,煤炭需求短期内偏弱,供给方面相对稳定,我们认为煤价短期仍存在继续下行的空间。
长期来看,我们预计2018-2020年煤炭产能净增加在1-1.3亿吨/年,预计18年新增消费量8000万吨,考虑到国家对劣质进口煤的限制将减少部分煤炭进口量,判断18年整体煤炭供需仍旧偏紧。但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投放,未来供给增速有望提升,同时多种调控手段推行防范煤价的大幅波动,整体煤炭供需格局正在持续改善,未来煤炭价格有望回到绿色区间。
上网电价有支撑,仍存在煤电联动预期
国家提出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10%,由于一般工商业电价的特殊性,我们认为降价的主要压力在输配电环节和政府性基金,火电成本高企,目前下调电价可能性小。其次是目前煤电联动仍存预期,各大发电集团在积极推动煤电联动执行,如能够执行将提升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煤电持续去产能,火电利用小时数未来将保持稳定
我国目前处于电力供大于求状态,近年火电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煤电在2016年开展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并控制新增产能,目前煤电装机增速已由2015年的7.84%下滑至4.95%。通过对未来电力供需的测算,我们认为火电未来三年利用小时数可能会有短期回升,但整体仍将保持稳定。
投资建议:
目前火电盈利能力已经处于底部,未来盈利水平将随煤价降低而提高,板块当前处在近十年的估值低位。建议关注股息率高和弹性大的标的,我们推荐关注港股华能国际电力和大唐发电,A股华能国际和皖能电力。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滑的风险、电价下调的风险、煤价上升的风险
正文
1三大因素影响火电盈利,高煤价侵蚀火电利润
电价、煤价和利用小
“碳中和”叠加后疫情效应 煤炭价格高位运行
2021年以来,中国煤炭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短期来看,“碳中和”叠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将对煤炭价格提供有力支撑。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限价区间明确 煤炭市场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2〕303号,以下称303号文)和2022年4号公告,明确于5月1日起实施。对于价格限定,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哄抬价格行为。
2022年5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自5月1日起,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和现货价格均有了合理区间。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近期阶段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价格每吨570-770元(含税)较为合理。重点地区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分别为:山西(5500大卡)370-570元/吨,陕西(5500大卡)320~520元/吨,蒙西(5500大卡)260元-460元/吨,蒙东(5500大卡)200-300元/吨。
其中,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下同)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770元、1155元,山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570元、855元,陕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520元、780元,蒙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460元、690元,蒙东煤炭(3500大卡)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300元、450元,如无正当理由,一般可认定为哄抬价格。
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 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方向
另外,乌克兰危机等全球能源危机频发凸显了传统化石能源在基建基础、发电成本和供电稳定性上的优势,将引发各国对过快能源转型的再思考,将深刻影响中国对外煤炭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中国国内能源市场化水平低,面对极端事件冲击,能源安全韧性不足,国际能源安全事件在中国的国内风险被放大。基于欧盟能源政策发生转变,也将间接对中国包括煤炭在内的海外能源合作及能源安全造成影响,中方需要根据欧盟能源政策调整来进行应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