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豫东—豫西高瓦斯带
两淮—豫东—豫西高瓦斯带主要包括淮南、淮北、永城、郑州、新密、荥巩、宜洛、临汝、义马、平顶山等矿区。除义马矿区为三叠系之外,其他矿区均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该带构造煤十分发育,两淮和豫西的煤矿井均为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最高可达50m3/t以上。历次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该区做过大量工作,但是,与其他地区相似,本区缺乏针对生产井田和规划井田的煤层气资源数据。
表7-10 邢台矿区矿井煤层气资源类别及其评价参数
(一)淮北矿区
淮北矿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包括濉肖区、宿县区、临涣区和涡阳区,含煤面积超过1000km2。赋煤构造位于鲁西—徐淮隆起区南部淮北坳陷,由淮北穹断褶区、涡阳断褶区、宿临坳断褶区组成;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太原组煤层发育较差,厚度较薄且多不稳定,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大多较为稳定;煤层层数5~25层,煤层累厚7~22m。煤级为气煤一无烟煤,以肥煤、气煤和焦煤为主。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是矿区内主要煤炭开发企业,现有生产煤矿14个,在建矿井2处,煤炭生产能力2000×104t/a。
1.矿井瓦斯涌出
现有14个生产矿井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4对,其余均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介于4.69~40.20m3/t·d,绝对瓦斯涌出量介于11.02~93.47m3/min。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矿区瓦斯涌出量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瓦斯涌出总量超过500m3/min,年递增速率约15%。
2.煤层气储集
煤田勘探1000m以浅,宿县区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为6~24m3/t,甲烷浓度约为79%~99%;临涣区煤层甲烷含量一般在6~16m3/t之间,甲烷浓度为75%~91%;濉肖区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为2~12m3/t,甲烷浓度为60%~79%;涡阳区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介于2~8m3/t之间,甲烷浓度为40%~80%。含气饱和度为15%~108%,含气梯度为0.7~1.7m3/t·100m,煤层气风化带深度一般230~465m。构造煤较为发育,孔隙度2.2%~2.9%;煤层气井实测煤层渗透率0.08~25m D,实测储层压力5.7~10.3MPa(最大1068m垂深),实测平均储层压力梯度0.7~1.0MPa/100m;兰氏体积平均为17m3/t左右,兰氏压力平均为2.6MPa。
3.煤层气资源
(1)煤层气资源量
淮北矿区主要矿井煤层气资源量合计 126.82×108m3,可采煤层气资源量合计38.82×108m3。在煤层气资源总量中,消耗资源量23.94×108m3,占18.88%;剩余煤层气资源量102.88×108m3,占81.12%。消耗的煤层气资源量由抽放消耗量和风排瓦斯消耗量两部分组成。其中,抽放消耗量约为5.12×108m3,占21.39%;风排瓦斯消耗量18.82×108m3,占78.61%。剩余煤层气可采资源量31.56×108m3。采空区残留煤层气资源量5.90×108m3。
(2)煤层气资源类别
淮北矿区各矿井煤层气资源评价得分180~210,14个统计矿井中,8个矿井资源类别为I类,煤层气资源量为79.68×108m3,占总资源量的62.83%6个矿井资源类别为Ⅱ类,煤层气资源量为47.14×108m3,占总资源量的37.17%(表7-11)。
表7-11 淮北矿区矿井煤层气资源类别及其评价参数
(二)淮南矿区
淮南矿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南部,含煤面积约2100km2。赋煤构造为一近东向展布并向东倾伏的复向斜构造;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太原组煤层发育较差,厚度较薄且多不稳定,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大多较为稳定;煤层层数多达26层,煤层累厚可达40m。煤级为气煤—无烟煤,以气煤、焦煤和瘦煤为主。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是矿区内主要煤炭开发企业,现有生产煤矿9个,在建矿井6处,2004年产煤2841×104t,设计到2007年煤炭年生产能力达8000×104t。
1.矿井瓦斯涌出
淮南矿区由于地表冲积层厚,煤层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深度大,煤层瓦斯压力高,瓦斯含量大,随着近几年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田绝对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加。2003年,经瓦斯等级鉴定,绝对瓦斯涌出量已达729.23m3/min,预计到2007年,矿区绝对瓦斯涌出量将达1500m3/min。目前,采煤工作面的最大瓦斯涌出量达60m3/min,掘进工作面最大瓦斯涌出量达30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最大为39.67m3/t·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为157m3/min。矿区现有9对生产矿井,均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层具有松软、低透气性的特点。目前煤矿瓦斯年抽采量为1.7×108m3,抽采率为30%~50%。
2.煤层气储集
煤田勘探1000m以浅,瓦斯孔实测煤层含气量(可燃基)0.04~24.12m3/t,煤层气甲烷浓度一般在60%~95%,含气饱和度一般50%~60%,含气梯度一般为1.0~2.0m3/t·100m,煤层气风化带深度一般为525~860m;构造煤非常发育,孔隙度2%~3%,煤层气井实测煤层渗透率0.002~2.1mD,实测储层压力5.0~11.5MPa(小于1000m垂深),实测平均储层压力梯度0.6~1.1MPa/100m;兰氏体积平均为17m3/t左右,兰氏压力平均为3.2MPa。
3.煤层气资源
(1)煤层气资源量
淮南矿区主要矿井煤层气资源量合计636.58×108m3,可采煤层气资源量合计222.75×108m3。在煤层气资源总量中,消耗资源量66.13×108m3,占10.39%;剩余煤层气资源量570.45×108m3,占89.61%。消耗的煤层气资源量由抽放消耗量和风排瓦斯消耗量两部分组成。其中,抽放消耗量约为8.04×108m3,占12.16%;风排瓦斯消耗量58.09×108m3,占87.84%。剩余煤层气可采资源量219.89×108m3。采空区残留煤层气资源量12.88×108m3。
(2)煤层气资源类别
淮南矿区各矿井煤层气资源评价得分160~190,16个统计矿井中,8个矿井资源类别为I类,煤层气资源量为272.73×108m3,占总资源量的43.11%8个矿井资源类别为Ⅱ类,煤层气资源量为363.85×108m3,占总资源量的56.89%(表7-12)。
(三)永城矿区
永城矿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含煤面积约600km2。赋煤构造是永城复式背斜,全长60km。地层倾角10°~20°,东翼倾角稍大,西翼平缓;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含煤15~27层,煤层总厚度8.4m,可采和局部可采者6层,以薄煤层和中厚煤层为主,稳定或较为稳定。煤级主要为无烟煤、贫煤、瘦煤。永城煤业集团公司是矿区内主要煤炭开发企业,现有生产煤矿3个,在建矿井2处,煤炭生产能力700×104t/a。
1.矿井瓦斯涌出
(1)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小,矿井年度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最大为4.80m3/t·d,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为20m3/min。目前生产矿井均为低瓦斯矿井,但局部有瓦斯异常,随开采深度煤层瓦斯含量显著增加,预计-800水平以下为高瓦斯矿井。
(2)瓦斯主要来源于采掘工作面,而且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掘进工作面。矿井瓦斯来源最主要的是单一煤层以及岩层本身的瓦斯含量。
表7-12 淮南矿区矿井煤层气资源类别及其评价参数
(3)当采掘工作面遇到地质构造时,瓦斯涌出量有增加的趋势。
2.煤层气储集
煤田勘探瓦斯孔实测煤层含气量(可燃基)0.03~11.65m3/t,煤层气甲烷浓度变化范围0.04%~97.52%,煤层气风化带深度一般600m左右。
3.煤层气资源
(1)煤层气资源量
永城矿区主要矿井煤层气资源量合计100.51×108m3,可采煤层气资源量合计10.05×108m3。在煤层气资源总量中,消耗资源量16.65×108m3,占16.57%;剩余煤层气资源量83.85×108m3,占8.35%。消耗的煤层气资源量由抽放消耗量和风排瓦斯消耗量两部分组成。其中,抽放消耗量约为0×108m3,占0%;风排瓦斯消耗量16.65×108m3,占100%。剩余煤层气可采资源量8.39×108m3。采空区残留煤层气资源量15.35×108m3。
(2)煤层气资源类别
永城矿区各矿井煤层气资源评价得分100~110,5个统计矿井的资源类别均为Ⅱ类(表7-13)。
表7-13 永城矿区矿井煤层气资源类别及其评价参数
(四)平顶山矿区
平顶山矿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含煤面积约650km2。赋煤构造主体为宽缓的复式向斜—李口向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在5°~15°之间,向斜西翼有次一级褶皱构造;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含煤多达36层,煤层总厚度20余米,可采和大部可采者7层,以中厚煤层为主,稳定或较为稳定。煤级主要为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是矿区内主要煤炭开发企业,现有生产煤矿11个,在建矿井1处,煤炭生产能力2300×104t/a。
1.矿井瓦斯涌出
平煤集团公司现有十对高突矿井,其中四矿、五矿、八矿、十矿和十二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十一矿、十三矿为高瓦斯矿井;一矿、六矿和香山公司为低瓦斯矿井,存在高瓦斯区。随着高产高效工作的开展和矿井的不断延深,煤储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不断增大,矿井瓦斯涌出量急剧加大,煤与瓦斯突出日益严重。目前,全公司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已达到349.9m3/min,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7.76m3/t·d,平均以每年8.5%的速度递增。
2.煤层气储集
煤田勘探400~1200m以浅,瓦斯孔平均实测煤层含气量(可燃基)5.43~10.24m3/t,煤层气甲烷浓度一般在80%~95%,含气梯度一般为1.0m3/t·100m,煤层气风化带深度一般为300~400m;煤层割理裂隙发育,但矿化充填强烈,实测煤层渗透率0.01~10.02m D,实测储层压力最大10.55MPa(1100m垂深左右),实测平均储层压力梯度0.6~1.1MPa/100m;各煤层兰氏体积平均为17~44m3/t,兰氏压力平均为1.01~5.56MPa,平均3.47MPa。
3.煤层气资源
(1)煤层气资源量
平顶山矿区主要矿井煤层气资源量合计361.29×108m3,可采煤层气资源量合计87.06×108m3。在煤层气资源总量中,消耗资源量35.19×108m3,占9.74%;剩余煤层气资源量326.10×108m3,占90.26%。消耗的煤层气资源量由抽放消耗量和风排瓦斯消耗量两部分组成。其中,抽放消耗量约为1.37×108m3,占3.89%;风排瓦斯消耗量33.82×108m3,占96.11%。剩余煤层气可采资源量79.60×108m3。采空区残留煤层气资源量6.46×108m3。
(2)煤层气资源类别
平顶山矿区各矿井煤层气资源评价得分140~190,11 个统计矿井中,2个矿井资源类别为I类,煤层气资源量为188.82×108m3,占总资源量的52.26%9个矿井资源类别为Ⅱ类,煤层气资源量为172.47×108m3,占总资源量的47.74%(表7-14)。
表7-14 平顶山矿区矿井煤层气资源类别及其评价参数
1、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
2、淮东、淮西之合称,指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
3、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4、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5、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扩展资料:
淮安城(今楚州区),发起两淮战役。据此,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作出部署,先以第10旅会同苏北地方武装攻取淮阴,然后以第7、第8旅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取淮安。
第10旅及淮海军分区新编第2团和师直属特务团,于8月26日由高良涧、蒋坝一线出发,向淮阴开进;苏北地方武装5个团从东、北两面配合,向淮阴逼进。8月27~31日,经过激烈战斗,全部肃清淮阴外围据点,并对淮阴城构成包围态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两淮
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众多盆地,这些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同时,我国还具有主要富集于华北地区非常规的煤层气远景资源。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内,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专家预测,资源总量可达40~60多万亿立方米。中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大国,勘探领域广阔,潜力巨大,有很美好的前景。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的勘探专家纷纷频传喜讯,我国21世界的天然气发展轮廓也已经很清晰了。
在我国的四面八方都有天然气的踪影。东海盆地已经喷射出天然气的曙光;属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及云贵地区也展现出大气区的雄姿;西部地区,即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在那古丝绸之路的西端,石油、天然气会战的鼓声越擂越响。它们不但将成为我国石油战略接替的重要地区,而且天然气之火也已熊熊燃起,燎原之势不可阻挡;在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有着众多的大油田、老油田,它们在未来高科技的推动下,不但要保持油气稳产,还将有可能攀登新的高峰;同时地理位置相对居中的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战场越扩越大,探明储量年年剧增,开发工程正在展开。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地区,最近又有新的发现,大的突破,天然气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从陆地到海洋,在中华大地的大江南北,天然气的希望之火冲天旺,即将成就一个天然气大国的崛起梦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肯定会在不久的未来找到比天然气更理想的能源,但无论将被哪种能源替代,天然气作为节能环保的先驱,在能源的探索之路上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东部天然气少,石油多。
主要盆地有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这三个盆地生产的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的80%。还有就是海域油气,珠江口盆地产量较高。
我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根据地区的地理结构特点的不同,而各具优势,沿海城市和地区海洋能资源丰富:能源资源总量分布北多南少、西富东贫,能源品种分布特点为北煤、南水、西部和海上油气沿海省、市、自治区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70%左右,但能源资源占全国比例不足20%。
大量能源不得不靠国内其他地区调入和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布局的矛盾,决定了我国能源的流向是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沿海省市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的能源消费却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分布与消费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为此,大规模、远距离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扩展资料: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问题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能源布局就是能源工业生产力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能源生产要素配置,其合理与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能源布局现状,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之问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所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