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的人物经历
1974年09月——1977年07月,在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7年07月——1979年05月,山东省白杨河电厂技术员,山东工学院教师;
1979年05月——1992年10月,山东省临沂电业局技术员、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2年10月——1995年12月,山东省电力工业局(电力公司)副局长(副总经理)、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
1995年12月——1997年07月,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7年07月——2000年11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兼山东鲁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华夏银行副董事长(2000年04月,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0年11月——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02年10月-2002年12月, 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2002年06月, 获得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2年12月——2004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04年10月——2013年05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13年05月——2016年03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016年03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
刘振亚,男,汉族,1952年8月生,山东郯城人,1971年在山东白杨河发电厂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40多年电力行业工作经验。曾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1971年09月至1974年09月,山东白杨河发电厂工作;
1974年09月至1979年05月,在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学习并留校任教;
1979年05月至1992年10月,先后担任山东省临沂电业局技术员、生产技术科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2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先后担任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公司)副局长(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局长(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级);
2002年10月至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
2002年12月至2004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04年10月至2013年05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13年05月至2016年05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2-3]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两次被记一等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振亚长期担任国家电网公司主要负责人。12年间带领这家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实施“三集五大”改革,推进“两个转变”,加强管理,降本增效,拓展业务领域,实施国际化战略,完成了从传统企业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跨国公司的成功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从第46位上升到第7位。
刘振亚是专家型、学者型的企业家。他提出并推动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让中国电网迈入了特高压时代。这种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的新技术让中国成为世界电网领域的引领者,成为又一张“中国名片”。2013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三交四直”、在建“四交六直”特高压输电工程。巴西美丽山水电两个送出工程均采用了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面对世界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挑战,他研究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的发展思路,并积极推动相关理念的传播、发展和实践。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针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他提出了“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发电”的解决方案。
刘振亚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电力专家,《中国电力与能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等专著被译成英文、俄文版,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1977.07——1979.05,山东省白杨河电厂技术员,山东工学院教师;
1979.05——1992.10,山东省临沂电业局技术员、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2.10——1995.12,山东省电力工业局(电力公司)副局长(副总经理)、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
1995.12——1997.07,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1997.07——2000.11,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兼山东鲁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华夏银行副董事长(2000.04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0.11——2002.12,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02.10-2002.12 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2002.06 获得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2.12——2004.10,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04.10——2013.5,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13.5——,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国家电网公司设立董事会,刘振亚同志任董事长、党组书记。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
刘振亚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015年2月3日《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论构想。
核心观点
该理论在分析全球能源电力供需格局与电力流、“一极一道”(北极和赤道附近地区)和各洲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以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推动“一极一道”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开发外送,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根本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2年4月10日,《中国电力与能源》图书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该书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撰写的一部综合性能源专著。书中提出,树立大能源观,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特高压电网、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进而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战略转型,是一条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途。
核心观点
《中国电力与能源》坚持以大能源观来研究能源问题。所谓大能源观,是指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普遍联系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问题。以电力为中心推动能源发展,是指把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撑,把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方向,把电网作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平台,把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举措,把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作为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推动能源发展转变的战略基点。而发展特高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实施“一特四大”战略的关键。 2013年12月6日,特高压电网发展研讨会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首发仪式在京举行。该书由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编著,书中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是解决能源和电力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
核心观点
首次对其“平台”作用作了系统论述: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能源布局深刻变化,随着特高压输电等先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电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能输送载体,还是功能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多能互补、协调开发、合理利用;能够连接大型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输送,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能源配置;能够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相互融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服务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发展,是我国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平台。 2013年1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由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并主持实施。
项目成就
“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也是我国整个电工领域在国家科技奖上收获的最高荣誉。特高压交流输电代表国际高压输电的最高水平。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特高压标准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认为中国的特高压工程是 “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世界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