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铜冶炼年产能3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多少
国内铜冶炼年产能3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很多,中国铜冶炼企业按照冶炼产能规模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江西铜业和铜陵有色,铜冶炼年产能在150万吨以上第二梯队有云南铜业及金川集团,铜冶炼年产能在100-150万吨之间第三梯队代表有紫金矿业、东营方圆、大冶有色、祥光铜业等,铜冶炼年产能在100万吨以下。
还能开采很多年。铜陵有色旗下拥有多座矿山,铜资源储量110万吨。其中产能过万的矿山有冬瓜山矿山,产能3.359万吨/年。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控制的铜金属量约为211.09万吨。另外,根据控股股东解除同业竞争的承诺,公司将在条件成熟时,择机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米拉多铜矿(铜金属量约1158万吨),增加公司自产铜精矿供给,所以铜陵的铜矿还能开采很多年。
铜陵有色是A股铜业板块首家上市股票,也是一家老铜企业。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717.59亿元,同比增长2.84%;利润7.34亿元,同比增长5.63%;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4.27%。铜陵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9日停牌后,于10月23日复牌。在此期间,公司发布了两个高转让计划,即2014年年报期10股换10股,以及2015年年中10股换10股,也就是说,3月6日持有公司股份的投资者,2015年10月23日,昆仑万维将获得“10股40股”超高礼品,打破昆仑万维在2015年年中推出10股30股的A股单日最高礼品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铜陵有色近期表现非常强劲,已经连续两天字限了。该股,市场普遍预期短期内公司股价将继续表现强劲,不排除连续交易的情况。此外,海通证券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还表示,公司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有助于产品毛利率的提高。公司上半年主要产品除黄金等副产品外,毛利率有所上升;作为中国最大的铜生产企业和安徽省地方国有企业,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并通过整合和收购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铜生产企业。
铜陵有色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批列入《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的七家企业之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综合性铜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铜的勘探、开采、冶炼和深加工,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完整。在矿产资源储备、铜冶炼加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中国第一家电解铜生产企业,世界第二大电解铜生产企业。
铜陵有色拥有东瓜山铜矿、沙溪铜矿、安庆铜矿等多座矿山,年矿石加工能力330万吨,年矿石加工能力155万吨。公司铜资源储量逐年增加,目前铜资源储量约200万吨。因此,公司每年仍然需要从国外特别是南美进口铜精矿。另外,铜陵有色金属大股东手中持有的铜资源非常丰富。铜陵有色控股承诺,未来在正式生产条件下,集团与中铁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为上市公司,米拉多铜资源储量为1200万吨金属。
有以下公司:
1、紫金矿业(601899):公司是以黄金为主导产业,集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冶炼为一体的综合性矿业生产商;公司拥有的丰富的金、铜、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今日公司出资33.7亿元收购菲律宾坦帕坎铜金矿37.5%的权益,有效的增加了公司的资源储备。
2、西部矿业(601168):公司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领域最重要的公司之一,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公司为我国第二大铅精矿生产商,第四大锌精矿生产商和第七大铜精矿生产商,旗下控制五座矿山和三家冶炼厂。
3、铜陵有色(000630):公司是国内最有潜力的阴极铜生产企业之一,目前已超过80万吨/年的铜冶炼产能,位居全球五强行列。公司产品“铜冠”牌高纯阴极铜为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交所的注册铜,公司产品相对于交易所标准级别产品享受价格升水,在行业内优势明显。
4、中国中冶(601618):公司在国内有色金属冶金工程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拥有3家专业地质勘察院,3家国家级冶金工程专业研究院,9家冶金工程专业设计院,13家冶金工程专业施工建设企业。
铜元素
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 铜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
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物存在。铜矿物与其他矿物聚合成铜矿石,开采出来的铜矿石,经过选矿而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
因铜资源而升级为市,现为我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因是资源型城市加之人口少所以人均gdp比较高
但普通市民的收入一般,但消费偏高,其消费水平比合肥、南京丝毫不低
很小的一座城市,在枞阳县没划入铜陵之前铜陵是全国第二小的地级市(全国第一小的地级市是海南省三沙市);在铜陵你打出租车20块钱能穿越市区;治安还不错,很少能发生恶心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铜陵经济水平还是比较发达,物价普遍偏高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解放初期,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此后逐渐形成一肥两稻,一油两稻,一油,麦,一稻和稻经,经济作物,轮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耕作制。
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3.2114万亩,单产140公斤,总产4510吨;油料播种面积2110亩,单产36公斤,总产76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亩,单产37.7公斤,总产17吨;农业人均口粮325公斤。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
1960年,粮食总产3302吨,棉花总产0.9吨,比1957年分别下降28.95%、47.06%。1961年,市郊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5年,粮食总产达5243吨,油料总产达143吨,棉花总产达84吨,创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1966年至1977年,农业生产连续徘徊。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扩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1985年,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394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409万亩,油料4310亩,棉花558亩;粮食产量4982吨,油料142吨,棉花19吨,农业人均口粮184.5公斤。
1985年,全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0.7%。其中:种植业产值3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61%;林业产值31万元,占4.77%;牧业产值150万元,占23.08%;渔业产值31万元,占4.77%。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9.3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3.19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4亿元,增长8.5%。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92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7公顷,下降0.7%;棉花播种面积为3739公顷,下降2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269公顷,下降15.0%;蔬菜播种面积4324公顷,增长1.4%。
2012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5.6%;油料产量1.89万吨,下降13.4%;棉花产量0.54万吨,下降20.4%;蔬菜产量10.54万吨,增长2.9%。
2012年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增长3.6%;禽蛋总产量0.83万吨,增长33.8%;全年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1%。
折叠工业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著称,商代早中期即开矿炼铜铸器,东汉以来设有炼铜场,唐、宋、元、明、清均设置炼铜的官办机构。鸦片战争后,各列强国侵入中国,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侵略者多年进行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倍遭破坏。
建国初,由于铜官山铜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首批确定、最早安排建设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0年,华东工业部派遣12人建矿先遣队来铜恢复矿山建设,揭开了铜陵经济建设新的一章。
1950~1952年,中央重工业部首批拨出建设资金730.7万元,用于完成铜官山矿日采选矿石400吨生产系统的改造,1952年6月投产。国家还拨出资金349万元,建设扫把沟2000千瓦机组发电厂,1952年4月运行发电。1952年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生产铜料298吨,开始奠定有色工业的基础。
1953~1957年,铜陵有色工业很快发展起来。1953年5月,年产2000吨粗铜的第一冶炼厂正式生产出铜,1968年10月扫把沟发电厂又增设两台新机组,总装机容量扩大到4550千瓦。1950~1957年,有色工业完成总投资7614万元,到"一五"期末,初步建成日采选矿石3600吨、年冶炼粗铜1万吨规模的联合生产企业。1957年是有色工业生产高峰年,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关,占全国总产量47.4%,铜陵市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亿元,成为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之一。铜陵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年均增长为69.66%,实现上缴利税4486万元,累计生产粗铜26412吨,铜料26702吨,硫精砂340300吨,此间,是铜陵工业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有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工矿城市的诞生。1956年建市后,围绕矿山生产、生活的需要,地方轻手工业如市食品厂、酒厂、砖瓦厂、机修厂、被服社、木器社等16家企业先后开办,195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493万元。"一五"期末,除有色工业具备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条件外,其余厂社多数是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近乎手工作坊式生产。
1958~1962年开始到1978年的21年间,1978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9681万元,增加到32217万元,增长3.33倍;职工人数由7649人增加到46309人,增长5.0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6522万元增加到48950万元,增长6.5倍,但是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滞缓,经济效益较低,落后于全省各地。21年间平均发展速度,铜陵为7.4%,全省平均为9.6%,低于全省平均2.2%。1978年工业实现的经济目标,铜陵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53.16元,比全省平均103.33元低50.17元;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0.34元,比全省平均20.59元低10.25元;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51.19元,比全省平均31.13元高出20.06元。
1985年,全市,含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6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12个,,职工总人数13804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4095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225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86377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658万元,含县,,主要工业产品达63种,优质产品39种,,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962万元。
1985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95.8%,比1978年增长1.48倍,比1957年增长7倍以上。1985年职工总人数比1980年增长1.33倍,比1978年增长1.82倍,比1957年增长12.3倍。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78年增长76.46%,比1957年增长12.3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22.4亿元,增长7.4%;实现工业增加值408.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2%。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7%,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0%;集体企业下降6.9%;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8%。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轻工业增长10.9%。从主导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其中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下降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7%。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1亿元,增长34.3%。
那么铜陵有色有投资的意义吗?
首先从公司的基本面来看,铜陵有色的铜冶炼产能在国内是位居前列的,但是需要外购很多铜矿,因此公司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国际化布局,开始在国外收购铜矿。
并且市场对铜陵有色的铜矿注入有一定的预期。而且目前属于大股东旗下资产米拉多铜矿,根据铜陵有色的年报显示,在2019年,公司生产精炼铜达到140.06万吨,占据国内总产量的14.32%生产铜精矿含铜达到5.52万吨,占据国内总产量的3.39%。CRI除了米拉多铜矿以外,还有EXSA和MMSA等优秀子公司,“EXSA”中的 Panantza 和 San Carlos 矿权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甚至达到了 654 万吨铜金属。并且MMSA 所持有矿权位于厄瓜多尔东南部省份的矿权区域面积约为6,872公顷,共拥有4个矿权,各类资源级别及所属资源量还未探明。
所以总的来看:1、如果从公司的基本面来看,铜陵有色从基本面来看还是具备不错的股票投资价值的,一方面原因是公司业绩Q3维持了不错的增长态势,并且铜价在全球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以及货币宽松大环境下短期内不易走丢,因此业绩增长的趋势有望继续发展2、另一方面,公司具备分拆上市的预期,而一旦成功,估值有望重塑,能够迎来一次新的价值发现3、最后,从技术上看,目前股价表现也还不错,后市有望延续上行的趋势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股在2.8--3的区间之内有典型的套牢盘压力,短期很难直接突破,因此一旦逢压滞涨则需要考虑高抛减仓。
铜价不及预期;米拉多铜矿项目注入节奏不及预期;铜冠铜箔上市节奏不及预期;锂电需求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国内铜冶炼龙头,冶炼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具备阴极铜产能约150万吨,居国内第二,随着铜精矿加工费持续回升,铜冶炼业务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
铜官山铜矿位于铜陵市西南2.5公里处。市内有汽车、火车和长江航运码头,可直通全国各地,交通十分方便。
铜官山铜矿由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白象山、罗家村和笔山等八个矿床组成。其中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笔山矿床规模较大,探明铜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0%。自1950年起,铜官山铜矿对松树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笔山矿相继进行坑下开采,露采老庙基山矿,白象山、罗村两个矿尚未开采利用。
铜官山铜矿是一座老矿山,早已享有盛名,经过多年开采冶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扩大,矿业规模相当宏大;目前年处理矿石135万吨,年产粗铜6万吨,相当全国粗铜产量的1/8,年产电解铜3万吨,年产硫酸20万吨。是有名的“铜都”,也是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铜官山铜矿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铜官山倒转短轴背斜北西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上志留统茅山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高骊山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殷坑组、龙山组、南陵湖组岩系。背斜北西翼有燕山期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主岩体为闪长岩类。矿床的形成与背斜构造的控矿屏蔽作用及有利的岩石地层,特别是与黄龙、船山、栖霞组的碳酸盐岩类以及石英闪长岩浆的侵入作用有关,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铜(铁)矿床。
铜官山铜(铁)矿的发现年代久远,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史载,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铜官山”之称,有炼铜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铜官山称“利国山”设铜官,监督开采铜矿。诗人李白曾形容当时冶铜盛况,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宋置“利国监”,元置“梅根督”,清设“铜官督”。可见“铜官山”之称,与当时产铜、采铜、督冶铜关系密切,与“汉有善铜出丹阳”的汉镜铭文也很吻合。
由于铜官山铜矿发现极早,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矿区古采坑、废矿堆、古炼渣遍布,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采矿业的高度重视,为有识之士所瞩目并相继进入该区调查、勘测。其中较早的有:清同治八年(1869),德国人李希霍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人约翰凯派来的英国矿师麦奎;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技正(工程师)张景明、章鸿钊及德国人梭尔格;1917年2月,农商部矿业顾问丁格兰(瑞典人);1923年国民政府商业部叶良辅、李捷;1930年实业部地质地调查所孟宪民;193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1932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孟宪民、张更;1933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谢家荣等,都对该区地质、矿产情况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其中,工作较详并有资料或著述者为:张景明等对该区铁矿的认识,瑞典人丁格兰提出要注意该区铜矿的认识,叶良辅、李捷对该区石英闪长岩及其接触变质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孟宪民对该区二叠系的研究,孙健初等测制的1∶2.5万地质图,孟宪民、张更测制的1∶2.5万地形地质图,以及谢家荣对该区铁矿质量和成因所作的论述等,对以后矿区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查都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当时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腐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未进一步深入进行。
1938年,日寇侵华,铜陵沦陷,好端端一个矿业基地陷入日寇强盗之手,对铁矿资源肆意掠夺开采,采出矿石源源不断运回日本,经八幡钢铁所冶铁,发现含铜较高不合要求。与此同时,也派出一些人员进入矿区,先后有神山昌毅、楠木实隆、田烟武一郎、神山永寿、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及夏井一郎等,开展了地质、物探、钻探工作;在老庙基山施工的第4号钻孔深部发现了含铜铁矿和含铜硫铁矿,在第10号钻孔内见到了很富的铜矿体,据当时日寇内部资料介绍,日本人惊喜地叫道“铜官山复活了”。而后又转入对铜矿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至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日本华中矿业公司在老庙基山先后施工钻孔26个,工作量数千米,开掘平巷65米,运走矿石达数千万吨。日寇投降后,矿山遗留尚未运走的富铜矿石(铜品位在1.7%以上)还有1400多吨,一般品位的铜矿石达465吨,精铜矿为370吨。
1946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调查部皮特·普维斯和弗兰克·福渥德曾来该区进行铜矿调查,编写了《中国安徽省铜官山铜矿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铜官山铜矿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该区地质勘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年9—11月华东军委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分别派张兆瑾、刘宗琦及赵宗溥到铜官山等地进行铜矿调查,测制了1∶1000矿床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和1∶5万区域地质图,估算铜矿储量7—9万吨。
1950年6月25日,以张兆瑾为主,率领六名工人到铜官山,组建了铜陵铜官山铜矿测探队。同年,派殷维翰为该队队长,配备3台钻机,根据前人资料和日本人在老庙基山铁矿下见到的铜矿线索,在老庙基山进行钻探。8月间,施工钻孔见到了富铜矿体,至此拉开了铜官山地区铜矿勘查的序幕。至1952年共施工钻孔16个,试算老庙基山铜金属储量6万吨。
1952年5月9日,地质部组建三二一队,先后由郭文魁、滕野翔任队长,开始了该区铜矿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当时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郭宗山、沈永和、段承敬、李锡之、常印佛、朱安庆、陈庆宣、杨庆如、董南庭、刘广志、冯钟燕、朱康年、张善祯、方云波、马志恒等。同年7—9月,在铜官山矿区笔架山矿段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10月,在铜官山、宝山一带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同时开展电、磁法探矿和钻探工程。先后完成1∶2500矿床地质填图14.37平方公里、1∶1万矿区地质填图1808平方公里、1∶10万区域地质填图3705平方公里;并完成磁法、电法物探简测8.19平方公里、详测13.76平方公里、探槽15187.24立方米、浅井88.6米,1∶50坑道素描图3016米,施工钻孔96个,工作量为1.94万米。探明铜金属储量26万吨、伴生硫矿石储量1943万吨、共生铁矿石储量202万吨;并对白象山、宝山、老山和笔架山等矿床用稀疏钻孔控制。为适应矿山建设急需,于1953年底由郭文魁、郭宗山等完成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中间报告性质)。1954年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在郭宗山指导下,于同年7月由朱康年等编制了补充报告。
1954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决议,要把两份报告合并成一份完整报告,并处理一些遗留问题,于是由常印佛等于1955年5月编制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这份报告和上述中间报告是安徽省内第一份可供开采设计依据的详勘成果,经矿山开采证实,报告中所圈定的矿体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等,均与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受到矿山开采部门好评,为我国铜矿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至此,铜官山铜矿勘探告一段落,三二一队转向江北地区和铜陵狮子山、凤凰山矿区,继续进行以铜为主的矿产综合普查。
铜官山铜矿勘查的主要经验是:①古地名、古采坑、古冶迹及古史料的记载,对提醒后人注意在该区找铜起了重要作用;②大量的地表铁帽显示了深部可能有较大规模工业矿体存在,需要进行深入勘查;③勘探初期总结的矿体在平面上呈“一层一圈”,剖面上沿接触带及有利层位作“桠枝状”分布,尤其是以五通石英砂岩为底板的有利层位和矿体可离开接触带而进入围岩的认识,对指导该矿床的正确勘探,很快做出评价起了决定作用;④地球物理探矿作为一种新的探矿手段在该区做了不少方法试验和效果应用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方法试验工作的基地之一,对指导该区寻找隐伏矿体起了重要作用;⑤为后来引入“层控”成矿概念,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层控夕卡岩矿床的产地,对扩大区内找矿思路也具指导意义。
自1957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铜矿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满足矿山生产需要,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队又开始在铜官山铜矿区进行普查找矿工作。到1958年共投入钻探工作量0.91万米、探槽2万立方米、井探2064米、1∶1万地质测绘10平方公里、1∶1000地质填图1.5平方公里,1959年2月由陈伯林等编写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矿地质报告》,包括老山、宝山、白象山、笔山等4个矿床。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获得铜金属储量5万吨,铁矿石储量433万吨,使该区铜累计储量达31万吨。对保证矿山扩大开采,延续矿山开采年限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1959年5月,杨华荣、姜同之等在该区普查时,发现笔山西侧罗家村地表有龙潭组和孤峰组,其构造方向也呈北东55°,推测其与岩体接触带有铜矿体存在;据此,1960年投入物探工作,圈定了0.03平方公里磁异常,经钻探验证,虽在与岩体接触带上未见工业矿体,但有3个钻孔在上二叠统大隆组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工业矿体。
老山铜矿床,1957年前地质部三二一队曾施工4个钻孔;1958年,冶金八一二队将老山矿床按第三勘探类型进行勘探,计算了铜储量。提交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经省储委审查,认为老山矿床应属第四类型,使原储量级别大大降低,勘探程度远不能满足矿山开采设计要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指示所属地质勘探队(原八一二队)对该矿床补做工作,于1963年4月5日—1963年10月10日补了5个钻孔、7个浅井、2条探槽,并利用矿山坑道资料,由陈文雍、汤新民等编写了《铜官山矿区老山区地质勘探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16万吨,铁矿石储量312万吨。
罗家村区,1960年冶金八一二队在验证磁异常时,有3个钻孔在大隆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矿体;为查清矿体延深和延展情况,1965年—1967年4月再次上钻,进行深部找矿,在青龙灰岩与龙潭组砂、页岩层间破碎带以下发现含铜夕卡岩。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杨华荣、姜同之、周瑾瑾等人编写并提交了《安徽省铜官山矿区罗家村区地质评价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0.34万米,探槽3条、浅井31个,获得铜金属储量0.51万吨。这一新层位矿床的发现,对铜陵地区寻找同类矿床有很大意义。
1980—1984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笔山矿床东部开展深部找矿,使用钻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由江新民、杨奇等编写了《笔山东部深部矿体详查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48万吨。1985年7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
1978年—1990年6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床深部开展寻找深部矿体,投入钻探工作量0.94万米。1990年6月由王建新、林景龙、杨奇、杨凤林等编写了《松树山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9万吨、铁矿石储量84万吨。
1980年10月—1986年7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罗家村矿床深部进行找矿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0.70万米。1986年由周宗朴、汪智林、王建青等编写了《罗家村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50万吨、铁矿石储量13万吨。1986年12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批准。
70年代初,铜官山矿区铜矿保有储量不足10万吨,矿山生产只能维持4—5年,矿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业厅召开有生产、勘探、科研等单位参加的找矿会议,决定加强矿区找矿,成立铜官山矿区找矿小组。八一二队集中5台钻机施工,见矿率很高,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铜矿的新局面;1978年结束野外钻探施工,投入钻探工作量3.28万米,63个孔。1980年由高富信、阎树森、柴淑文、尹升吉等编写了《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床深部找矿评价地质报告》(包括松树山、老庙基山、宝山、白象山4个矿床),计算了储量。1983年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查了该报告,提出修改意见。1984年6月由高富信、阎树森、张网度、肖海涛修改了上述评价地质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2.42万吨。
1957—1986年,八一二地质队在铜官山这样一个老矿区的深部,不断发现新的隐伏矿体,为延长铜官山铜矿的开采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