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暖的日期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集中供暖是从当年的11月15日开始,次年的3月15日结束。具体以当地的供暖条例为准。
以郑州为例,根据《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市、县(市)、上街区供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确定供热范围。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应当在特许经营协议确定的供热范围内经营。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的热负荷与其供热能力不相适应时,供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其供热范围。
第十五条 本市供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零时至次年3月15日零时。提前或者延长供暖期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告。
扩展资料:
《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 新增热用户应当在当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与供热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办理相关手续。热用户需停止或者恢复用热、变更用热面积、变更热用户的,应当在当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热用户应当在当年11月10日前预交热费,交纳天数一个完整的供暖期。逾期未交费的,供热单位应当进行催交;经催交仍未交费的,供热单位在不损害其他热用户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可以对其暂停供热。串联供热系统的热用户要求停止用热但未按照规定办理停止用热手续的,视为事实用热,应当交纳热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
全国供暖时间一般从11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个别冷的地区会在10月就开始供暖。
2020-2021黑龙江哈尔滨供暖时间:10月20日次年4月6日结束。
2020-2021吉林长春供暖时间:10月20日-次年4月6日结束。
2020-2021辽宁沈阳供暖时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2020-2021北京供暖时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法定供暖时间)。
正式供暖之前,用户不可擅自拆卸、更改供热设施,要注意检查自家的供热设施,如有漏水情况要及时报修。多数居民面对漏水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暖气片漏水时应立即用厚毛巾、抹布等物品将其堵上,减少水流量,降低热水喷涌造成的损失。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及时缴纳供暖费和办理停供、恢复业务,按时足额交纳采暖费,才能在冬季采暖季安心地享有暖气温暖。
为避免高峰期用户缴费拥挤、排长队、等待时间长等现象,用户应留意缴费通知,提前缴纳采暖费,以免带来不便。
供热公司在供暖前,都会提前对管网进行打压试水,并在管网打压试水之前,各物业服务中心都会在公示栏张贴通知,提前通知住户打压试水的时间,在打压试水当天,用户家中应留有人,打压试水时要注意暖气片、暖气管道接口处和暖气管道阀门处是否有由于老化、松动等原因导致的漏水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暖
什么时候供暖,需要根据以下情况而定,具体如下:
1、集中供暖是从当年的11月15日开始,次年的3月15日结束。具体以当地的供暖条例为准。
2、集中供热的标准温度是18℃±2℃;按人体生理条件对气温环境的需求而确定的,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房屋的保温作用,室内的温度一般要比室外高出5℃左右,当室外温度在8℃时,室内就不能保证温度在12℃以上,人体便产生寒冷感,所以我国把采暖的室外温度界线定位8℃。一般低于这个温度时,集中供暖会免费提前或者延后,时间视气象条件而定。
3、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庞大而复杂,启动和关闭采暖系统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逐步升温需要相当一段时间采暖完成系统启动,所以,集中供热的采暖时间是不能随意变动的。
中国集中供暖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中国供暖分界线位于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和淮河一带,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但当时的中国正面临严峻能源短缺,于是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淮线”就成为集中供暖的界限。
扩展资料
2015年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方供暖成共识,不再羡慕北方寒夜里的“四季如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供暖分界线
中国之所以实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苏联则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
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此线以南地区一律不集中供暖。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专家介绍,这些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够90天,因此不值得集中供暖。
但是,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对比我国南北方情况可看出,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而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南北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冬季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而只能采用火盆、电暖器、空调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不供暖,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到90天,而这个气温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南方冬季供不供暖已经引发了很多争议,国家也正在解决当中。
我国冬季采用集中供暖的区域主要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市,以及河南、江苏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的划定,主要是依据我国冬季0℃等温线来划定的,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气温较低,更为寒冷。
集中供暖的优势
1、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
北方地区集中供暖的优势较多,有着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首先集中供暖代替分散供暖可节约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能源;此外,集中供暖锅炉容量大,有较完善的除尘设备,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除尘率较高,能有效降低城市污染。
2、供暖持续、安全、省心
集中供暖的技术比较成熟,比较安全,可以实现每天24小时持续供暖,受热比较均匀,使用方便,且价格相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