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利用水流的动力发明了哪些水力机械?又如何玩转水力的呢?
水力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股巨大的能源,我们现在利用水力进行发电,水力发电是现代电力组成的重要部分。
似乎我们一想到水力可以干什么就只有发电了,但是在古人手里,水力的作用可不小。古代没有电动机,没有蒸汽机,也没有内燃机,河里的水流力量是古人所能接触到的最方便,也是最大的能量源了。所以古人在水力的利用上发明了很多的东西,不仅仅只有水车这类简单的器械而已。
手工业要想发展,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要满足城市化,加深的市场需求,就要提高生产力。仅仅靠人力推拉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古人瞄准了每天奔流在家门口的小河。
从水力灌溉的筒车到水力驱动的磨坊,再到精妙绝伦的浑天仪,古人将水力发挥到了极致。
古人究竟是怎么利用水力的?
古代常规生产型水能输出机械
筒车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用于转运水源进行灌溉的水力驱动机械。
《太平广记》里记载,在唐代初年的时候,寺庙里用筒车浇灌:“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这是最早的一种筒车,其主要的结构是一个水轮,然后在水轮的外圆周上绑有若干个水桶。在水流比较湍急的渠两旁打上几个个木桩,然后架上一个木叉,将水轮固定在岸边。
水轮的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水流冲击水轮转动,在水下部分的木桶灌满了水,随着水轮的转动到达最高点,然后自动倒出筒中的水。
外面是由竹筒连接而成的引水通道,木桶中的水倒下来正好落在竹筒水道里面,在顺着竹筒流到田地里面去。
这是一套结构简单,但是效率极高的水力驱动灌溉系统,不需要人费一点力气就可以自行灌溉水田。通过改变竹筒水道还可以“指哪打哪”,是最早的水力器械。
古人将筒车架放在水渠之上,然后利用筒车的机构以水力驱动筒车转动以此来转运水资源,通过竹筒的引导达到引导水流、灌溉农田的作用。
筒车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般的小筒车以外,还有一个巨无霸——高速筒车。
高速筒车与一般的筒车原理上是一样的,结构也差不太多,主要区别是,高速筒车可以运送更大的水流量,可以将水位抬得更高,同时也需要更大动力所以高速筒车对场地有要求,需要更湍急的河流。
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差异是普通筒车直接水力驱动,没有传动装置,而高速筒车是有传动装置,通过齿轮和皮带(那个时候的皮带和我们现在的皮带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传动。高速筒车本身身躯庞大,因为抬高的水位更高,所以分成几级抬高。
同时高速筒车还设有外力辅助装置,在水力不够的时候可以加入牛拉和人踩同样通过齿轮和皮带将动力输送到高速筒车上。
水排
水排是一种水力驱动的鼓风装置,主要就是用于冶铁的时候,给煤堆进行鼓风加快煤炭的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从而提高冶炼炉的温度。
水排是在公元三十一年由杜诗创造的,《后汉书》记载:“(建武)七年(31),遇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杜诗创造的水排在机械结构上已经相当的完善,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成了往复运动,领先世界六百年之久。
水排分为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三个部分,这和我们现代的大部分器械都差不多。还是木架架于水流两岸,然后上面架一个水轮,不过这个水轮得是扇叶状的叶板,以便于承受水流的冲击转动起来,这就是水排的动力结构。
然后是传动机构,水轮通过皮带与另一个小轮子连接起来,小轮子上是一个曲柄,曲柄连接着一个连杆,连杆的末端与卧轴上的一个“攀耳”相接,卧轴上的另一个“攀耳”则和一根直木相连。
最后的工作机构就是直木末端的排扇。水流驱动水轮转动,然后通过皮带带动小轮子转动,同时实现转速的扩大(水轮转一圈小轮子转很多圈),然后通过曲柄连杆将转动变为往复运动,最后通过直杆的来回运动带动排扇开开和鼓出风去。
古人利用水排,将水轮架放在水流之上,然后借助水流的力量驱动水排运作,带动风箱鼓出风来以此给正在冶铁的熔炉供应更多的氧气,提高冶炼的效率。
我国古代农用动力的种类除了人力这种最早使用的自然动力外,还用到牛、马、风力等自然力。
春秋战国时期,畜力开始被用到农业生产上的是牛。当时将宗庙中作牺牲用的牛用以田间耕作了。马作为农耕畜力始于汉代,《盐铁论》有记载:"农夫以马耕载",马"行则就扼,止则就犁",就是使用马耕的证明。
风力在农业上的运用始见于元代,当时有灌溉用的风车和加工粮食的风磨,以后风车有了发展,成了农业灌溉中的主要动力。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逆天的大工程,但是我认为有这五个大工程最为逆天,分别是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秦代高铁和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下旨开凿的,它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挖的运河。虽然隋炀帝被人们称为暴君,但是我个人客观地认为,他算得上是一名有作为的皇帝,如果不是好大喜功,希望多出政绩,不见得最后会亡了国,但看这条运河,当时的情况下这么巨大的工程要完成是多么的不容易,至今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借这条运河完成的。
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和秦代高铁皆是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时期的巨大工程,这位千古一帝,在几千年前就修建了万里长城去抵御外患,又派当时的大将蒙恬负责修建了一条绵延800里的路,更加统一了中央集权。这位帝王更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被发现的兵马俑坑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坎儿井这项工程起始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大家都清楚,新疆常年干旱缺水,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家都能用到饮用水,保证日常生活需要哪?于是我国智慧的古人们就发明并挖掘了坎儿井工程,整个工程十分复杂又巧妙:它由竖井、渠道、涝坝等几个部分组成,原理是将水收集到地下。然后让地下水通过暗渠汇集,最后到地面。非常智慧。
1.世界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体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秦国时期更是将修筑这项工程推向顶峰。千千万万的中国劳动人民为了这项工程付出的血和泪,著名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以修筑长城为背景的。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世界最大规模的皇家宫殿——故宫
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PS:古代工匠之厉害啊,这个中轴线是怎么找的啊,换做小编,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虽然它体量很大,但是细分到各个建筑,都有自己精细之处,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北京故宫居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地下长城——新疆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堪称是中国的地下长城。坎儿井,其实就是“井穴”的意思,存在的历史悠久,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它的建造,是中华民族敢于改造自然的过程。新疆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新疆的农业发展,很大的功劳是坎儿井。
4.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人工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齐名于世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之一。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运河开凿于春秋初期,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随着隋王朝的统一,它的目的又转为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内陆和江南经济的沟通,后面又转为加强统治阶级对江南的管控。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而两岸的人民也因为漕运受益。
5.世界历史最为悠久且仍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富庶的'天府之国',它还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并且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 2000 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 50000 多千米。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 5 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4、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 1600 多米 ,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1987 年 12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5、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 天府之国 "。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6、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 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 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 71 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7、灵渠
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 214 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 "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 的美誉。
8、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2、简介
(1)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2)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3)灵渠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4)大运河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机械(英文名称:machinery)是指机器与机构的总称。机械就是能帮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像筷子、扫帚以及镊子一类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机械,他们是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通常把这些比较复杂的机械叫做机器。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泛称为机械。
机械,源自于希腊语之Mechine及拉丁文Machina,原指"巧妙的设计",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要是为了区别与手工工具。现代中文之"机械"一词为机构为英语之(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机械的特征有:机械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机械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故机器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是现代机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机械的现代概念多源自日语之"机械"一词,日本的机械应用品对机械概念做如下定义(即符合下面三个特征称为机械Machine)。
知识梳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1)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
(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
(4)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注:非本人所写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1)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统一治理江河,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此时期的水文化为适应自然、满足人口增加及安居乐业的需求,对江河堤防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关中的郑白渠、成国渠,以及为开拓岭南修建的灵渠,使湘漓通航。自汉代起,为巩固国防,在西北屯边垦殖,开发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宁夏的河套地区和甘肃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时期
隋炀帝修通了南北大运河。特别是唐朝,国泰民安,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垦荒地,修筑圩垸,以及荆江和汉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并已有提水灌溉,灌溉面积大为扩大,作物单产和总产大大提高。公元1069年,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水文化出现了《农田利害条约》法令,设立了农田水利官,“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复兴”。北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南宋时期,珠江口大规模修堤围垦,太湖、浙东建设海塘,以及著名于后世的苏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唐诗、宋词,人文传记和小说兴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诗词和书法家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有关水利方面的文笔墨迹。此时期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3)元明清时期
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已达4.1亿,耕地面积达0.73亿hm2,复种指数达110%,这些均得益于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发展。如元代屯田,不仅在西北,而且还扩展到东北和西南边疆。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更把荆江大堤连成整体,又修筑武汉市堤、黄广大堤,以及安徽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康熙和雍正年间,又拨专款修筑湖广堤围,修堤围垦极盛,即“湖广熟,天下足”。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都有很多有关水的精彩描述。水文化充分反映了封建盛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农田灌溉: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