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提出坚持什么战略方针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推进原油期货市场建设。 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明确电网和油气管网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导向、可靠灵活的电力和油气输送网络。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构建竞争性电力交易市场。 健全能源法律法规。加快推动能源法制定和电力法、煤炭法修订工作。积极推进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核电管理、能源储备等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工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加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快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能源政策。 完善能源税费政策。加快资源税费改革,积极推进清费立税,逐步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研究调整能源消费税征税环节和税率,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探索建立绿色税收体系。 完善能源投资和产业政策。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扩大地质勘探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和引导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及重大装备的支持机制。完善调峰调频备用补偿政策,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和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及配套措施。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是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坚持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全国及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保障安全有序转型。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
一是加强能源立法,为增加能源供应、规范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继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三是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大规模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四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形成适当集中、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
六是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说:“我们有必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拓宽能源资源进口渠道。”从全球角度看,各国能源资源禀赋和产能、技术、装备发展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能源合作,使各国能够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我国能源行业对外开放也带动了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
王仲颖介绍,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2018年度能源展望》预计,美国天然气产量将在2020年达到92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10700亿立方米,2040年达到11400亿立方米。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提升,正驱动美国从天然气净进口国向天然气净出口国转变。“深化中美能源贸易,扩大从美国进口能源力度,既有利于改善中美贸易关系,又有助于增进我国能源安全。”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在能源领域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推动能源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建设更加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能源市场,推进能源国际产能合作。来源:人民日报
1.总量怎么控?
目标——
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实现负增长。
“要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久前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了未来6年我国能源革命的具体路径和目标。按照行动计划,我国将实施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强调,我国历次经济发展都伴随能源高速增长,现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长来支持经济转型,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转型”。
“从能源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资源环境的约束更为紧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自2013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3年对外依存度为58%。如不加控制,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70%,如此高的依存度在大国中是少有的,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最高为66%,目前已下降到50%以下。另外,大气污染的公众承受能力已经到了临界点。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认为,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首先要实施能源总量控制,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改变以往敞开口子供应能源的思路,通过能源总量的约束,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11月29日起,国家提高了汽油和柴油的消费税,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意味着我国将逐步形成以环境税、消费税等为主体的绿色税收体系,建立价格等市场调节手段为主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刘毅军告诉记者。
2.结构怎么调?
目标——
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15%,常规水电装机达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1亿千瓦左右。
“中国频繁出现的雾霾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忧虑,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很大程度上是煤炭的燃烧产生的。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控制煤炭,去集中使用。但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副司长范必指出。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关于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一条就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行动计划削减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的煤炭消费总量。同时,控制重点用煤领域的煤炭消费,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优化能源结构的路径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行动计划提出,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我们的决心是很大的,但目前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还在进行艰难的调整,城镇化刚刚要大规模地起步。传统能源的比重降低,对于经济发展、就业以及地方政府都会带来很多挑战。”科技部新能源国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刚指出。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发文支持分布式能源,建设示范工程,给予税收、政策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明确的新能源补贴。
3.改革怎么办?
目标——
中国将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纳入改革范畴的重点工作是:能源价格改革、电网和油气管网体制改革、能源投资准入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国有能源企业改革。
刘毅军认为,体制革命是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推进和实现的根本保障。“改革成功的标志是,能源体制能够发生重大转变,市场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体制革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能源革命的实现。”刘毅军指出。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政企分开,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能源价格,是市场化面临的最迫切考验。
在能源价格改革上,将重点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
范必认为,能源价格是所有的价格里受到政府管制最严格的一部分,包括气价、电价、热价,“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调整政府的管制,允许市场里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意思:指满足能源需求而对各种形式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的把控与了解。
现阶段能源供应发展主要指的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能源革命战略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二)能源跨越发展全方位、多层次。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正在加速。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00万辆,建成公共充电桩突破17万个。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三)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扎实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能源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能源网络互联互通不断推进。
能源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是一个意味着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稳定、供给更可持续、发展更加低碳的时代;是一个意味着能源改革全面深化、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不断提供新动能的时代;是一个意味着能源进一步走向世界、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能源外交日趋频密、国家能源安全坚强保障的时代;是一个意味着能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更平衡、更充分的时代。
(一)能源发展方式面临深刻转变。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动力转换、保供已经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和主要矛盾了,而是在如何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加全面、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和平衡、充分的发展,是能源行业共同的目标。
(二)绿色发展成为能源发展的主题。
(三)资源和环境对能源发展的约束加剧。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的较低水平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将日趋突出。
(四)人民群众用能需求向多层次、生态化转变。
(五)能源的外向度、开放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2016年的65%,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能源发展与世界密不可分。
(六)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能源市场逐步放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关键突破,竞争性电力市场形成规模。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和深层之间的热循环。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已经广泛使用的能源被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局限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可再生新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未来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10年实现部分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大量的新能源技术将被商业化,新能源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新能源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以上。明年,汽车行业 "电动化 "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补贴将被取消,原材料成本将增加,芯片短缺等问题将继续困扰整个行业。
我们从产品与服务、市场与政策、产业与配套三个方面回顾了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并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今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疫情、缺芯等情况的影响下,整个产业链的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2022年,随着新动力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以及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