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金跌超10%、铜价触及9200,大宗商品牛市已见顶了吗?
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短时间改变。大宗商品的牛市肯定还没有结束。
今年以来以铜、铝、铁为代表的资源类大宗商品都有了几乎翻倍的涨幅,很多人就以为涨到头了,那可是大错特错。这些商品涨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无限的印钞,而他们大部分都是以美元来计价的。通俗点讲,并不是商品涨价了,而是钱不值钱了,钱太多了。资源是有限的,当钱是无限时,涨价是必然结果。美国继续发债,印钱,根本没有加息的迹象,也没有减少货币供应的迹象。很多人比较意淫的认为美国会在近两年加息两次,美国利用他的硬通货币属性,在全世界剪羊毛,剪得这么舒服,怎么可能不印钞。美国就是这样不地道,没有原则性,霸权,有这么大的世界帮它分担困难,他肯定会继续延续他的快乐。通俗讲就是尝到了甜头就上了瘾,一旦上瘾,想戒掉就会有很多戒断症状。在疫情没有解决之前,在经济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宽松货币政策是肯定会继续的。有无限的钱做后盾,大宗商品大跌,甚至持续性的跌,是一种幻觉。印出来的钱去购买这些资源,当然这些资源也没有那么傻,也会来通过涨价抵消货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最近因为大宗商品的涨价影响了消费,影响了生产,进而引发经济的停滞。国家为了减缓它的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采取了限价,加大供应量,加大产品的废物利用,打击了囤货待涨的行为,使得大宗商品涨价有所缓解。特别是最近动用了这些大宗商品的国家储备,把大量的储备产品大幅度的低价投放市场,随着供给的增加,进一步的稳定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但这些只是短期起作用,储备和政策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未来上涨的势头。
币宽松政策没有实际性的改变之前,经济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之前,资源类的大宗商品一定会继续涨价。引用一句早几年流行的代表有钱的人的话语,“家里有矿的”!
1.大宗商品最近的调整确实有点猛,至于是不是本轮大牛已经见顶得分析一下为什么最近价格跌的比较厉害。
2.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向铜、铝等前期涨得最猛大宗商品市场投放了储备品。这个操作就像前阶段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中储投放冷冻猪肉,以及更早之前国际粮价上涨过快中储向市场投放储备粮一样,目的都是希望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能够企稳,不至于对国内制造业产业造成太大的成本冲击。
3.第二个原因更加直接、影响也更大。大宗商品本轮的涨价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导致产能增加从而对于原材料需求上涨所致;二是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资金,尤其是美元流入各类资产市场中推高了它们的价格。
换言之,货币之水太多了才让大宗商品迎来了本轮牛市,但现在全球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了。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早已实施了加息以缓解国内通胀。最致命的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有变化了,6月17日FOMC议席会议上提到在2023年年底美联储将会有两次降息,这个消息真的是重磅炸弹,对各类资本投资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话,大宗商品的价格迎来暴跌时可以预见的事情。同时,本周五美国一位原本非常不看好加息的官员居然公开表示美国很有可能会在2022年加息,让2023年年底前加息两次的预期又提前了一些。这个消息一出,当天黄金、美股、大宗商品等一系列投资品均快速呈现下跌。
4.如果说第一个原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暂时性因素,那么第二个原因则会形成长期压制。谁知道美国到底什么时候会加息呢,没准下个月开个什么会以后就突然宣布加息了,也没准要到明年才会加息。但不管怎么样,加息的基调已经定下来了,这种预期其实是最可怕的。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一直不加息但一直有加息的预期就是长痛。在长痛的压力下大宗商品还真的有可能结束这轮牛市。就算当中会有几次价格反抽也只是诱多而已。
大宗商品短期内的上涨周期已经改变了,任何投资市场它的周期性如果一旦发生改变,短期内对于市场价格而言影响都是以趋势形式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轮大宗商品的牛市行情起始原因,本质原因就是美元的超发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这些热钱在初始疫情蔓延状态时,并没有流转到实体经济中来,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2020年的第三季度以前,不管是铜的价格还是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基本上都在一个低位震荡。
从2020年的第四季度开始,伴随着美国初步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以及欧洲各国疫苗的开始注射,再加上中国率先完全控制疫情成为全球工业品唯一的大规模生产中心,这个时候大宗商品的价格才开始呈现出了牛市行情。
而最近伴随着美联储鹰派官员的加息警告,以及市场普遍预测当前美元的高通胀已经导致机构对于普遍性的加息预期由2024年提高到了2023年,甚至又提前到了2022年也就是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美元的汇率开始走强,美国两年期的国债利率开始上涨,十年期的国债利率开始下跌,这表明投资者并不看好长期的美国经济发展。
所以短期内美元的走强以及美联储加息的提前预测,才导致当前的大宗商品短期内的周期呈现出了改变趋势。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当前的大宗商品,包括黄金以及美股和全球的其他资本投资市场而言,都会产生相对应的利空影响。
早呢,只能说老牛偶尔低头吃个草,吃饱后接着上,不把最上方的“天山雪莲”吃掉,是不会翻越山头下山的。
此次大宗商品这波上涨因素很多,如:一 受疫情缓和影响,各国各地争相恢复经济,刺激生产,一些大宗商品供不应求。由于春季一般都是开工季节,是大宗商品消费旺季,而疫情影响,前年限产停产。工人无法来上班等因素促使大宗商品涨价。
二 美国为转移自身矛盾和风险,大肆狂印美钞几万亿,目前还在狂印中,各国被迫也跟进,导致全球缓慢进去通货膨胀,未来通货膨胀现象会越来越重。而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而大宗商品不出意外的再次乘风而起,再次上涨。
三 世上不缺乏聪敏者,不缺少投机和投资分子,大宗商品这波牛市,不乏有各类投机者,如一些投机商趁机囤货,炒货。一些厂家虚报或者瞒报,或者限产等。一些金融投机者趁机做多做空等。俗话说的好,三年不开张,开张赚十年!一次好的行情足够这些人吃的饱饱的。
当然除了以上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如战争、经济战等
那这次牛市到顶了吗?看各类因素,明显知道没有到顶呢!
首先疫情并没有彻底消失它的影响依然在,只是慢慢减小而已,但谁也不知道是否会卷土重来。
其次美国自身矛盾依然在,依旧想方设法在狂印钞票。
最后投资投机者依然在,投机者可能会短暂下车,但投资者一般长期持有,而未来一般都是投资者下车后,投机者在疯狂赌最后一把。
从上述可知,这波大宗商品上涨因素没有彻底改变,都处在进行中,牛市并未见顶,未来依旧会再次上涨,这波行情不出意外应该是个大行情了。不会这么短时间结束的!
00
0
地区不同,铜价也会略有不同。
下面是各地区废铜价格,供您参考:
1、东北地区,光亮铜40000元/吨;
2、华北地区,光亮铜40800元/吨;
3、华南地区,光亮铜41600元/吨;
4、西南地区,光亮铜42400元/吨。
2022年6月以来,铜价大幅下跌,以长江现货1#铜为代表,月初1#铜均价为72380元/吨,月内价格持续下滑,整体运行重心进一步下移。截至6月30日,长江现货1#铜均价为64290元/吨,价格下跌8090元/吨,下跌幅度约为11.2%。
截至2021年,目前市场上的废铜30元-54元一公斤左右。
废铜价格一般是根据产品的质量、材质等各种因素决定的,铜是一种金属元素,纯铜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废铜一般分黄铜和紫铜,现在黄铜30到36一公斤左右,紫铜38到48元一公斤左右。
每个城市回收铜价格都不一样,有烧线、马达铜、黄杂铜等等。2021年废铜回收最新行情中,一般是15到22块钱左右的幅度,具体要以实际回收地点为准。以广州地区为例,废铜回收价格在47000块钱左右一吨,黄砸铜价格29780元一吨,马达铜价格40480元一吨。
影响铜价的因素:
1、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 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2、消费是影响铜价的直接因素,而用铜行业的发展则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例如,20 世纪90 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中管道用铜增幅巨大,建筑业成为铜消费最大的行业,从而促进了90 年代中期国际铜价的上升,美国的住房开工率也成了影响铜价的因素之一。
3、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铜的生产成本包括冶炼成本和精练成本。不同矿山测算铜生产成本有所不同,最普遍的经济学分析是采用“现金流量保本成本”,该成本随副产品价值的提高而降低。
昨天,一向紧跟伦敦金交所交易价格走势的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价继续狂涨,各主要合约收盘价全线大幅上涨,涨幅在2210-3300元/吨间,其中主力0607合约收报73300元/吨,全日成交4.8万手。
历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空调、冰箱等行业进入全面休整期,精铜消费进入淡季,需求量锐减,导致铜价承压。然而,今年国内外铜价均出现反季节性行情,前三个月国内铜价相比伦铜明显滞涨,LME和SHFE两地价差拉大,特别是内外现货市场分明“冰火两重天”。
今年6月初开始,国际铜价不断走高,LME现货铜价从6月初的3202美元一路飙升,8月中旬到达最高点每吨3851.5美元,两个半月涨幅达到20.28%。而国内铜价在7月20日前的一个月和7月底至8月10日的近半个月时间涨幅并不明显,甚至出现震荡下跌行情。上海地区现货均价从6月初的33980元/吨到8月中旬35297元/吨,涨幅仅为3.88%,与国际铜价20.28%的涨幅相差十分悬殊。
基金推高铜价
从原因看,首先是需求不减、罢工潮等加剧了国际市场供应紧张局势,是国际铜价连续上涨的重要支撑因素。国内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7月中国精铜净进口量分别达到142443吨和109559吨,正因为中国大量的进口需求刺激了国际铜价上涨。此外,今年7月份,智利、美国、赞比亚的铜矿罢工浪潮高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对供求局势的忧虑,并推动了铜价上涨。伦铜现货升水一路攀升,最高扩大到280—290美元/吨。
其次,基金利用基本面逼空,加之LME提高交易保证金及中国人民币升值加速国际市场反向套利盘撤退,在铜价上涨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今年7月21日和27日,分别是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和LME提高交易保证金,对在LME市场处于亏损的反套空头资金更加不利,加速空头止损回补,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际铜价上涨。另外国际投机基金利用现货高升水,特别是目前紧缺的供求局势对空头实施逼仓的心理也加速了铜价上涨步伐。
8月份之后,尽管LME库存连续增加,近日翻番达到65150吨,但相比去年同期10万吨水平仍然偏低,库存对铜价的利空作用短期内并不显著。而且消费旺季到来之后,库存是否持续增加还有待验证,这也淡化了库存增加所带来的利空效应。
国内消费受抑制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趋于理性化,特别是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效应逐渐显现,现货价格疲软,与国际铜价形成背离。国内现货价格疲软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兴趣减弱。今年夏季电力供应短缺,江浙、广东、上海等主要铜材加工基地的用铜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产能闲置,需求不旺。此外,今年国内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上涨,但消费者物价指数并没有如期增长,滞后时间延长,国内物价指数传导机制不畅,加之国内信贷紧缩,降低精铜加工企业资金周转率。而且铜价高企导致铜棒铜线生产成本提高,空调、电视等终端下游产品价格未能跟随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精铜消费兴趣减弱。
其次,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消费受到抑制。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对整个金属市场带来相当的影响,除电解铝、水泥、钢材之外,精铜消费同样受到间接冲击。国家统计局最近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幅相比6月份有所下滑,钢铁、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明显降温。这也是国内精铜消费增速下降的直接原因。
国内供应改善
TC/RC费用自去年以来持续高涨大大刺激了冶炼商的生产积极性。去年四季度时中国冶炼商同国外贸易商签订的加工费上扬到135美元/13.5美分,创下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到今年4、5月间加工费更是狂飙至200美元/22美分。一般而言,从铜精矿产量的增长转变到精铜产量的增长需要3-4个月的时间,照此推算,7-9月份正好是精铜产量大幅增长的时期。最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内铜产量同比增加18.2%至138万吨。国内供应改善对铜价形成压制。
中国进口铜到货量增加。今年4月份国LME和SHFE期铜比价放大到10.3,精铜进口浮动盈利高达2000元以上,刺激国内精铜进口兴趣。前期大量订货在7、8月份集中到港,高出正常月份进口量约3万~5万吨,大大改善了国内的供应环境。中国海关数据显示,7月中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22.78万吨,1-7月进口高达125.3万吨,同比增长54.2%。
8月中旬以来,国内消费市场至今没有出现回暖的迹象,说明国内消费淡季较往年延长,今年9月份国内市场仍将处在消费的“冬季”。而国内铜价持续疲软很可能引领国际铜价步入调整甚至带入大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