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中蒙锡伯敖包是什么

清爽的小鸽子
纯真的小丸子
2022-12-22 07:17:39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危机的小鸽子
高挑的硬币
2025-08-22 23:47:37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相会》创作背景:

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

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最新回答
唠叨的唇彩
有魅力的绿茶
2025-08-22 23:47:37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就像我们现在的路标一样。在很多市县交界处,实际上还起了界标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有一个的,也有中间一个大的,左右各有六个小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生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过去,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有部落首领带领,由部落中的萨满(巫师)主持仪式。现在一般都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敖包的活动。

到了清朝,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盛行,自清朝起,以盟与旗为单位,每年都会有一次盛大的“祭敖包”大会,选择农历五月中旬,届时邀请寺庙中的喇嘛来诵经,祭祀大会因规模不同一到三天,周边的牧区如过节一样,穿着民族服装,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扩展资料:

敖包的搭建方法:

敖包在牧民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从而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敖包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

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祭敖包,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 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敖包

追寻的小甜瓜
虚拟的煎蛋
2025-08-22 23:47:37

到草原旅游,经常会被带去看敖包,其实草原上的敖包非常多,大多数不是用来祭祀的,也不是用来约会的,它的作用很多,你都知道吗?

敖包是蒙古语“堆子”的意思,我们知道游牧民族过去尊重自然,信奉天地,在他们的心中,越高的地方离天越近,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地内,寻找制高点,并把这里称之为“罕山”,并在这里堆砌敖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用石头,用土块、还有的用树枝,然后在这里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并祈福许愿,这就是敖包最初的作用,这样的敖包一般都是著名敖包。

其实这样的敖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在风景最好的地方,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附近是不允许打猎、放牧、打渔等行为,有些跟我们现在的自然保护区性质很像,无独有偶,这些地方现在也大多数成为了国家自然保护区,所以我们在内蒙古自然保护区见到的敖包,大多数都是知名敖包,而且是有一定历史的。

这样的敖包,并不像歌曲《敖包相会》中唱的那样,是情人相会的地方,但是这首歌却上敖包取景地鄂温克草原的巴彦胡硕敖包成了“天下第一敖包”,历史上也许并不是这样的,人们在祭祀敖包的时候,需要从敖包的东南方向,沿着顺时针绕敖包一圈,然后回到正前方进行叩拜后,拿起一块石头或者土块放在敖包上即可。

敖包祭祀有非常多的仪式,可分为红祭、酒祭、玉祭和火祭,根据不同的祭祀方式,供奉的东西不一样,而且在重大活动前都要进行敖包祭祀,比如每年的那达慕大会。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草原那么广阔,游牧民族是如何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家,这可能是一种本能,还有一个就是牧民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都有一双好眼睛和一个好的方向感,让他们在草原上迷失方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然他们很少徒步,还有马匹在呢,我们都知道“老马识途”一说,牧民在放牧的时候,都是骑着马,这也是他们不容易迷路的一个原因,所以草原上的敖包,大多数是给陌生人指路用的,对于牧民基本上不太需要,别看他们进城后找不到南北,但是在草原上,他们能够轻松识别出回家的路,甚至自己家牲畜走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分辨出来,最奇怪的是能够通过牲畜沿途的粪便也能找回它们,这是非常神奇的。

对于做路标的敖包,一般都比较高大,目标非常明显,而路过的人为了感谢它,也会在上面加上自己的谢意,会填上一块石头,就这样,这个敖包就会越来越大,但是这个敖包一般不是用来做祭祀用的,我们在景区遇到非常多这样的敖包,有时候骑马可以到达,游客也比较喜欢。

不知道有人在旅游途中遇到过大范围的敖包群,它们的走向很像一道围墙,其实这样的敖包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界碑,是分封领地的定位标志,并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个的作用非常明显,就是清朝政府对蒙古王爷分封后的一种限制,不允许他们跨过自己的分封地,进入别人的领地,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些王爷们互相交流,产生其它想法和念头,从源头上杜绝了蒙古族对清朝政府统治的威胁。

这样的敖包上面很少有哈达和树枝在上面,也很少按照敖包的结构搭建,只是一个个石头堆或者土堆串了起来。

我们知道最正规的敖包是非常讲究的,有的要经过选址、并在地下埋祭品,然后填平后,才在上面搭建敖包,这样的敖包都是知名敖包,有的是祭祀祖先神灵、有的是祭祀某位英雄、还有的是镇压坏人的,等等,这些敖包都有严格的搭建方法:呈现圆锥形、搭建三层石台、中间竖一高杆、杆顶部有一四刃铁茅,而且还要有一铁盘,放枣红马公马的宗缨,并在其周围插满柳条,上面还要挂很多不同色彩的哈达。

我们知道,无论是那种用途的敖包,都要修建在最显眼的高处,所以有人说那是专门用于约会的地方,这个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但是青年男女可以利用敖包祭祀的机会,进行约会是可以的,草原牧民居住地都离得非常远,但是每年祭祀的时候,会聚在一起,有的甚至在敖包附近搭建蒙古包,然后大家在这附近举行那达慕或者其它祭祀活动,“平衡点”曾参加过达斡尔族的家族祭祀还有额吉淖尔的额吉敖包祭祀活动,这两个敖包都不是非常大,但是祭祀的规模都不小,所以我们去看敖包,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历史,有文化的才值得我们去打卡。

骑马去祭敖包已经快成了草原旅游的既定项目,很多景区也会在自己的附近搭建一个敖包,用来招揽游客,但是想要体验真正的敖包祭祀,还是要在那达慕之前赶到草原,参加一次完整的那达慕大会,才能感受完整敖包祭祀的过程,无论是白祭还是红祭,那种仪式感才能出来,而且祭敖包一般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已经开始了。

仪式祭敖包也并不完全一样,比如鄂温克人祭祀敖包就比较有特点,他们非常像搞泼水节,他们的敖包也少有不同,是从一棵树的根部开始搭建而成,然后在树上挂满哈达,每当遇到天气干旱,为了祈雨,就会搞一次敖包祭祀,不管是红祭还是白祭,结束后,大家会相互泼水,意思泼得越狠,龙王就会下雨了。

不同盟市举行敖包祭祀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大多集中在农历的五月至七月之间,冬季的时候比较少,不过近几年有冬季那达慕,会有敖包祭祀的活动,参加正宗敖包祭祀,感受游牧文化,热爱旅游的你,参加过哪些有趣的敖包祭祀呢?欢迎留言,谢谢!

悲凉的背包
包容的鼠标
2025-08-22 23:47:37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花痴的绿茶
耍酷的紫菜
2025-08-22 23:47:37
C.石堆

敖包又叫鄂博,蒙语“堆子”的意思.

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敖包其实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赛马、射箭、摔跤。 还有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

柔弱的面包
犹豫的菠萝
2025-08-22 23:47:37
1、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2、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3、起源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稳重的口红
鳗鱼手链
2025-08-22 23:47:37

敖包是蒙古语的直译,也有译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思是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就像我们现在的路标一样。在很多市县交界处,都能看到类似“某某县人民欢迎您”的标语,实际上还起了界标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有一个的,也有中间一个大的,左右各有六个小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

敖包的来历 

最早在草原上是没有路标,界标的,人们就垒石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敖包的正前方朝南,这就是敖包最初的来历。后来草原上的人们逐渐将敖包视为天和神的象征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敖包在我们蒙古族心中是很神圣的,敖包是为了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

敖包在呼伦贝尔各地都有,一般建在高坡,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为圆形,圆锥体,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一般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牧民远行时凡是路过敖包都要祭拜,祈求平安,还要往敖包上 添几块石头。

哭泣的大船
活力的茉莉
2025-08-22 23:47:37
敖包

Obo

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敖包神被视为氏族保护神,祭敖包为重要祭祀仪式,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加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类似的祭敖包仪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萨满跳神一般已改为喇嘛念经,祭敖包不再是纯粹的萨满教的祭祀活动。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 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旧时,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规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敖包在不同的 范围内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内行祭,祭物及费用都在本氏族内摊派;盟敖包则由全盟祭祀 ,祭物及费用要在全盟范围内摊派。也有自愿捐赠的,富裕人家一次可赠数只羊。当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则指定专人放养,留作来年使用。 节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参加祭祀。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 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

英勇的冰棍
花痴的鸡
2025-08-22 23:47:37

敖包 [ áo bā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áo bāo ]

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神灵的住地来祭祀。也译作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