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能与动力工程?
能量利用与转换:就现有的能量转换与利用技术而言,能源资源中除水力、潮汐能、风能等少数能源外,基本上都是直接地以热能的形式利用或间接地将热能转换成其他的能量形式进行多种方式的利用,如煤炭、石油一类矿物燃料的能源资源,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直接加以利用,或通过热力发动机转换成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能。工业电炉、烘干、供暖属于热能的直接利用。人类需要的能源形式:主要有电能、热(冷)能、机械能等。热能是能量的一种基本形式。物体宏观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机械能。电能是电荷的流动或聚集而具有的作功能力。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一次能源: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能源。如化石燃料、核燃料、太阳能、水力、风能、 地热、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热能转变成机械能的途径:热动力装置:热动力装置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燃烧产生的燃气直接进入发动机进行能量转换,如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等;另一种则首先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传递给某种液体使其汽化,然后将蒸汽导入发动机进行热功转换,如蒸汽机和汽轮机等。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称为工质。工质是完成热功转换所必需的载体。内燃机及燃气轮机装置中的工质为空气和燃气;蒸汽机和汽轮机装置中的工质为水蒸汽。工质的选择:热力学中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是通过物质的体积变化来实现的,常选气态物质作为工质。热力系与热力系的分类:热力系:具体制定的热力学研究对象。按热力系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分:闭口系:系统与外界无物质交换,即无物质穿过边界。开口系: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即有物质穿过边界。绝热系: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孤立系:系统与外界无任何相互作用,既没有物质穿过边界,也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形式的能量交换。功和热量:热力系统在实施热力过程时,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只要是作功和传热两种形式。功是热力系与外界交换机械能的量度;热量是热力系与外界交换热能的量度。理想气体:是一种假象的气体模型,气体分子是一些弹性的、不占体积的质点,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工程中常用的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碳等及其混合气体、燃气、烟气等工质,在通常使用的温度、压力下都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能和机械能在转移和转换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必定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应用,确定了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数量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能量是有品质高低之分的。如:机械能的品质高于热能;高温热能的品质高于低温热能。定律的实质:能量贬值原理,也就是说在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品质只能降低不能提高。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物体内只要存在温差,就有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物体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就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导热。如:固体与固体之间及固体内部的热量传递。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从而使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热辐射:由热运动产生的,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能量。黑体:是指能吸收投入到其面上的所有热辐射能的物体,是一种科学假想的物体,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可以人工制造出近似的人工黑体。生物质能:是蕴藏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
在江西的就业前景还不错,高安不就在建个陶瓷基地吗。原来全国的陶瓷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佛山,现在广东政府出台了政策,要求像陶瓷业这一类的高能耗污染企业迁出广东。现在大部分都往中部迁移,江西优势明显(人才,劳动力等)。这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全国只有这一所陶瓷类的院校培养这类专门人才,就业绝对没问题。刚毕业月薪大约1200左右,实习期满后有1500.可以去陶瓷厂管理窑炉(工作环境较差灰尘大,高温,好点的可能有空调,要一直守着窑炉)。还可以考虑去专门的窑炉设计生产安装企业比如中窑(湖北黄冈)。
只要有了一定的经验工作会比较高的,6000都有。做的出色的话那前途无量。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下面j我为大家整理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培养能源工程方面,包括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能源综合利用及节能、制冷及供热系统(汽源、热源、冷源、热力管网、燃气输配等热力系统)、热电厂等工程方面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相关设备生产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本专业含电厂热能动力、城镇市政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供热)两个专业方向。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能源动力类,其中能源动力类共10个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能源动力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01位。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0878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824元,其中0-2年工资3261元,3-5年工资4577元,应届毕业生工资6082元,8-10年工资6853元,6-7年工资6999元,10年以上工资7999元。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
不同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和方向:
郑州大学: 电厂,设计院,化工厂,冰箱空调厂等等,其实我们这个专业是个多学科结合的专业很多的都可以去,当然去的地方要看学校的研究方向,我们专业不错的,不过要看学校这个专业的实力,郑大的这个专业在全国属于中等实力我同学的工作和考研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啊,如果不偏爱工科的话就不要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得东西有的很难很杂很多从考研招生上就可以说明问题,降5――10分录取,属于国家照顾的学科。
太原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毕业主要就业方向为电力系统。如电力设计院,电力公司,电科院,电厂(火电,水电,核电,但以火电为主),热力公司,还有锅炉厂,汽轮机厂,以及各个厂的动力车间。待遇方面设计院,电科院,电力公司最好。一般来说就业都没什么问题。我们班的现在有去电厂的,设计院的,热力公司的,首钢的,水泥厂的,还有一些其他单位。刚毕业的工资都不是很高,主要是3000-3500。
东北大学:如果是东北大学的热能专业,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的工业炉。一般去设计单位的话就是电脑设计制图或者现场施工等等还有很多去钢铁企业好一点做技术员一类,或者跟班倒。月收入各地都不一样,4000-5000每月吧。别的学校的这个专业有搞锅炉、空调、制冷、供暖、风机等等。
哈尔滨理工大学:热能也是分很多方向的,有发动机方向,去汽车厂,有锅炉方向的,我的就是,去锅炉厂,电厂什么的都可以,有制冷方向的,去空调厂,家电企业,海尔,美的,什么的都可以去,有暖通方向的,去建筑公司。我和你说说我同学的去向吧,去美的、LG、尔滨锅炉厂、电厂、其他锅炉厂、三洋制冷等等,反正机会很多。
河北工业大学:现在的热能主要分三个方向:1电厂锅炉方向毕业后对口工作发电厂锅炉厂电力建设公司等2制冷方向就是空调以后做制冷相关的工作3内燃机方向毕业主要去汽车厂发动机厂等单位工作。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们学校主要针对火力发电厂,目前看还不错,毕竟是电力行业。我们学校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更好,毕业进供电局什么的,应该说比电厂好。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我们学校热动属于汽车专业,是跟内燃机有关的,将来毕业就业一般是在汽车行业,汽车专业在我们学校是最好就业的一个学校。
拓展:
一、专业解析 专业名称的由来
能源与动力工程属于工科中的能源动力类。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等9个专业合并成1个专业,即“热能与动力工程”。
2012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将“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和 “能源与资源工程”(部分),合并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从上述合并的专业可以看出,能源与动力工程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各校根据自身不同的优势特点,开设的专业方向也很多。在其所包含的专业方向中,以“热能与动力工程”最为普遍。专业名称调整后,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概括更加科学、准确。很多高校保留了原有特色,并扩展了新的研究范围。
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什么?
能源与动力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能源,一是动力。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动力则是研究如何将各种能源转化成我们需要的力量。动力技术包括很多,如锅炉、内燃机、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技术等。
石油转化成动力,煤炭、天然气转化成电力等,归根到底就是能源的转化。举个例子,比如发电研究的就是如何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再进一步转化成电能。简单来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的就是如何安全、清洁、高效地转换能源,并且应用它们来产生动力供人们使用。
根据专业设置开设课程也不同
因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的专业方向比较广,高校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优势特色设置课程:有的偏重电力、锅炉;有的侧重内燃机、汽车发动机;有的偏重制冷与低温。同学们可以看到各校开设的课程有很多不同。
比如华北电力大学该专业本科阶段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汽轮机运行、锅炉运行、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厂高温金属材料等。
北京交通大学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主干课程,还要学习工程燃烧学、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等专业平台课程,并要按照专业方向学习内燃机学、汽车理论或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专业特色课程。
二、专业与就业 总体就业率不低
能源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成正比。能源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所以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也长期居于高位。在专业名称未调整之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率处于90%-95%区间(据阳光高考平台数据)。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近3年总就业率都在95%以上:2013年电力行业就业率为53.18%,考研率33.53%;2014年电力行业就业率为57.06%,考研率31.30%;2015年电力行业的就业率为54.03%,考研率35.52%。主要分布的就业领域:各类发电厂及电力有限公司、电建工程公司、机械制造企业、动力设备制造企业和能源动力类企业。
当然,去电力企业只是学生的选择之一。能动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非常广,去哪里就业,跟机遇和自身选择的专业方向都有很大关系。
未来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
“能动专业是国家未来20年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谈起就业,王院长充满信心:“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在能源、电力、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环节的具体工作,如动力设备的系统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等。”
小张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他说:“以前有人开玩笑把我们这个专业说成是烧锅炉的,学生毕业后都是高级锅炉工。这种观点是很狭隘的。现在的能源动力工程不仅涵盖锅炉、热力发电机,还包括汽轮机、燃气轮机等流体机械,以及水利机械、空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等。如果有将来想去汽车类、航天类、核电类、动力设备、空调制冷等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动专业都是很好的`选择。比如,很多同学学习热力发动机、内燃机方向,就业定位可以放在各大汽车厂,像一汽、北汽、大众、吉利等。大多数汽车厂都有发动机生产厂和研发部门,一些专门的发动机设计公司也是非常好的。还有,生产柴油机、农业机械等企业也是这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好去处。”
三、报考指南 1.看院校特色
目前,全国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共173所,代表院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因为专业涵盖面广,各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开设的专业方向也各有优势。
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的内燃机方向都非常有优势,很多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该专业招生时属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更偏重于航空发动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侧重流体机械,其“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全国唯一以泵为研究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华北电力大学该专业最早曾叫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从专业名称也能看出该专业主要侧重如何将热能转化成电能。在报考时,考生可根据学校特色、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分数情况等综合考虑。
2.看专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对应的一级学科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涵盖的二级学科有很多,如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各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也很多,如:热能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内燃机、汽车及发动机等专业方向。很多院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是由“热能与动力工程”调整而来,所以开设的专业方向中,以“热能与动力工程”最为普遍。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设“热能工程专业方向”和“汽车及发动机专业方向”,学生从第六学期起,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方向。天津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含“内燃机”和“热能工程”两个方向。以内燃机为研究方向的“动力机械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以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制冷为研究方向。华北电力大学该专业包括三个专业方向:热能动力与工程、电厂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专业方向很多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开设,有些即使开设也不是全国招生。考生报考时可以查阅所在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查看招生计划和专业方向。
3.注意大类招生
另外,考生家长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不同学校招生时使用的名称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招生,二是按“能源动力类”招生。
如,武汉大学按能源动力类招生包含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化学工程三个专业。重庆大学按能源动力类招生,包含两个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的能源动力按照大类招生,包含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北京科技大学“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目前,以“能源动力类 ”招生的院校有19所。考生在报考前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各校大类招生中所包含的专业有哪些。
4.注意身体要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能源动力类;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能源动力类。还有的学校在报考要求中也有提示,如不适宜辨色能力异常(色盲、色弱)的考生报考。考生在报考时,应该仔细阅读所报院校的招生章程,查看是否有特殊要求,以免发生疏漏。
主要课程设置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专业平台课程有动力机械工程基础、环境保护与节能等,专业课程分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内燃机及汽车工程3个模块,包括:锅炉原理、热力涡轮机械原理、发电厂系统及设备;流体机械原理、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低温原理与装置;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学一组主修课程和一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若干组,设有新能源发电、流体机械强度与振动等60余门。
080702 热能工程
01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多相流体力学及其测量在动力、化工、石油、制冷、宇航等一系列工程中均得到重要应用。多相流体力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只有数十年的历史。主要研究气液、液液、气固、液固、气液固或气固液等多种流体在管内或管外流动时(有换热的或无换热的)的流动型态、流动阻力、流动稳定性、多种流体的混合、分离和在并联管中的分配均匀性等问题。对于这些流动机理及多相流体测量技术均属国际有关前沿课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领域。对于发展现代或未来的创新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并可取得重要经济效益。
指导教师:林宗虎
林宗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浙江吴兴人,1933年5月13生。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锅炉媒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是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陕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王宽诚育才奖。
林宗虎教授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方面: 他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可通用于各种压力、不同组分、多种两相流体和变压力工况,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称林氏公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他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其 计算程序和脉动判别法并解决过电站锅炉严重脉动问题。他创建了3种两相摩阻计算法和一种截面含汽率计算式并被广泛应用。在沸腾传热方面: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可用于光管和多种强化传热管,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对过冷沸腾传热、稳定流动沸腾传热均有研究成果。在多相流测量方面:在林氏公式基础上,他首先解决了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量和组分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并得到专利和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至今,林宗虎教授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12项和中国专利4项。他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5部,其中由他独著或系第一作者的有《管路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及其工程应用》、《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气液固多相流测量》、《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锅内过程》 和《锅炉测试》等9 部。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
指导教师:曹子栋
曹子栋,男,教授,196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高压全燃高炉煤气锅炉设计,分离式热管的设计
主要代表性论文:
1.沈月芬,曹子栋等. 英国B&W公司燃煤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热工参数的影响. 中国电力, 1997年第4期
2.沈月芬,邹诤,曹子栋等.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曹子栋, 章燕谋. 浮头式废热锅炉转化气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4.Shen Yuefen, Cao Zido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flow Mixing Effect caused by Grid Spacer with Mixing Blades in A Rod Bundle.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ib, 1991
5.废热锅炉刺刀管换热元件中逆循环流动特定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锅炉本体布置与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
2.工业锅炉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
3.锅炉测试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专利:
1.带有再循环的分离式热管. 专利号 ZL93245949.8
2.层燃炉的涡流燃烧拱. 专利号 ZL93245947.1
3.全燃高炉煤气高压电站锅炉. 专利号 ZL97203451.x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嵌入式铝翅片管高温换热器.1992.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天然气制合成氨转化气、变换气废热锅炉.1994.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指导教师:车得福
车得福, 男,1962年11月生,教授。1983年、1986年、199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0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1991.3-1991.7在陕西省工业锅炉厂实习,1995 -1996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进修。1998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曾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现任热能工程系系主任、锅炉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热能工程专业指导小组秘书、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动力工程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给本(专)科生开"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给硕士生开设《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给博士生开设《多相流及其进展》。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与传热、化石燃料燃烧及其污染控制、锅炉及换热器设计。三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拥有两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两本。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的二级课题《煤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迁徙规律》、《西安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培植项目《中国西部沙尘水土迁徙的多相流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锅炉原理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多项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获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资助的项目名称为《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减排控制研究》。
Email: dfche@xjtu.edu.cn
指导教师:庄正宁,
庄正宁,男,籍贯:上海,1952年1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工业热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给本科生开设"锅炉原理","锅内过程","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节能与环境保护"等课程。承担和完成的科研课题有二十余项,拥有3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曾担任热能工程系主任,现为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为多相流与传热,能源转换与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
可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
● 多元混合介质的汽液与固液相变过程的研究。
● 储能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 强化传热。
● 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
指导教师:王栋
王栋 男 1960年生,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厂热能专业,1982年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院士,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专著于多相流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共获专利6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合著专著一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奖两项。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胜利、辽河等油田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发明的湿蒸汽流量计和井下吸汽剖面测试仪已在油田得到应用。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石油、化工、核能及环境工程内的多相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相流体流量测试技术 油-气-水三相流计量技术及仪表,蒸汽-水流量计
2.油气安全混输理论和技术 段塞流的形成及防止,段塞流的检测
3.采油测井技术 井下吸汽、吸水及吸聚合物剖面测试技术,井下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4.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机组的汽-固磨蚀,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朱长新
朱长新,男,1962年8月出生,副教授。分别于1984,1989和199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1~2001.1做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康州大学(UConn)进修。主讲课程:《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环境保护与节能》等研究兴趣为:
微小尺度通道内流动与传热
新能源应用技术
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
相变传热过程
发表论文20余篇。
指导教师:王妍芃
王妍芃,女,1965年3月生,汉族,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多相流流动特性的研究,曾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主要参编著作《燃油燃气锅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研究方向-气液两相流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液两相流相关的传热与传质、多相流动流型、水循环原理,强化传热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对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并应用多相流测试技术来研究流体流动规律。多年来从事锅炉及热交换器的研制开发,曾独立完成热工领域的水循环程序计算。并从事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指导教师:赵钦新
赵钦新,男,1963年6月生,汉族,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工程力学系实验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燃油燃气锅炉》、《动力机械与设备制造工艺学》,参编《实用锅炉手册》。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材料及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锅炉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气固两相流及交叉学科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固两相流及能源、力学、材料交叉学科相关领域内燃烧与传热、清洁燃烧、燃料热解、流体及工程力学、超临界电站机组耐热材料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以及能源、力学、材料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制开发的锅炉产品在全国五十多家企业获得推广应用;主持编制?quot锅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软件包"在全国二十多家企业获得应用;对"超临界机组材料T91"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多来源于重大工程实际,且研究成果能直接指导和服务于生产实际。
指导教师:王树众
王树众,男,1968年1月出生,副教授。1990年、1993年、1996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赴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IFE)做博士后。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热能工程、多相流和传热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奖一项("段塞流工艺技术研究"),拥有做为独立发明人的国家专利一项,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反映油气水多相混输特性的稳态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热能工程领域,开发出基于Windows友好界面的燃油燃气炉CAD软件包一个,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于油田注汽开采(蒸汽吞吐和汽驱)的超临界压力蒸汽发生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 (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命血液流动等应用领域)
多相流测试技术及热工仪表开发
锅炉/加热炉设计和改造
强化换热技术:高效换热器设计和开发
新能源应用技术(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给水及污水处理技术
CO2的流动和相变换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