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 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象石油开采那样自喷出来。如果把它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近日,日本开采“可燃冰”的试验在加拿大的西北部进行,在试验中,工作人员打了一口深1200米的钻井,井一直通到“可燃冰”层,通过井注入温水后,“可燃冰”的甲烷便溶在了温水中,然后把溶有甲烷的温水再抽回地面,进行分离得到甲烷。 近年来,随着“可燃冰”利用与开发研究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中国在“可燃冰”的探测上也加大了力度。早在2000年,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就利用地震波探测海底地表反射,在南海区域发现了一条“可燃冰”带,经初步判定,其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2003年4月至6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发现冷泉!这是我国首次在海洋勘探中发现冷泉这一可燃冰存在的可靠标志。目前,该结论已得到了国际“可燃冰”知名资深专家、德国基尔大学(GERMAR)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Erwin·Suess教授的认同,他认为这一发现首次证实中国南海存在与“可燃冰”相关的冷泉。冷泉的发现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前期在“可燃冰”勘探方面取得的地球物理学证据都只是提供了南海北部海域存在着“可燃冰”的间接证据,目前还无法拿到“可燃冰”的直接样品。因为“可燃冰”存在于低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因此要拿到“可燃冰”样品必须拥有一种保压保温的取样设备,目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在进行这一保压保温取样设备的科学研制工作。 我国准备在未来十年,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这项工作将主要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望采纳。
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将增至约1亿吨,2020年将增至2亿吨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对我国的后续能源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黄永样介绍,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
根据报道,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专家表示可燃冰并非都像冰块一样。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实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可以说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对媒体表示:我们开始就瞄准了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泛利用前景的这一个类型。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开发成功之后,它的广泛利用更具意义。
据了解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打下基础,李局长还表示从目前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可燃冰是指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中国是在2009年9月在陆地发现可燃冰的,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公布,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扩展资料:
1934年,前苏联在被堵塞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里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由于水合物的形成,输气管道被堵塞。这一发现引起前苏联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视。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可燃冰,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1970年,前苏联开始对该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进行商业开采。
1979年,DSDP第66和67航次在墨西哥湾实施深海钻探,从海底获得91.24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岩心,首次验证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燃冰
此次成功试采可燃冰,中集集团发文认为,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铺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预计可能在2020年前后突破可燃冰的开发技术,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大约再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开发,那时可能我们就能使用“燃冰汽车”了。
可燃冰是啥?
5月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问“可燃冰到底是什么”?
可燃冰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是由石油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合形成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观像冰且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可燃冰、气冰、固体瓦斯。
来自初中化学课本介绍显示,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能量高,燃烧值大。
可燃冰有啥用?
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综合的2倍,在全球被科学家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未来,可燃冰成功商用后,我们目前日常家里灶台、热水器都将可用可燃冰替代天然气。甚至可燃冰还可替代目前的汽油、柴油、天然气为汽车提供动力能源。但加满同样体积的油箱后,可燃冰汽车可跑得更远,燃烧后排放的污染也小得多,可减少对大气污染。
据央视报道,若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