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能动专硕考数学几
大连理工大学能动专硕考科目有以下:
1、大连理工动力工程专硕考数一。2、大连理工动力工程专硕考:(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41)热工基础3、研招网或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即可了解。
1、大连理工动力工程专硕考数一。
2、大连理工动力工程专硕考: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41)热工基础
3、研招网或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即可了解。
本专业设有内燃机、热力涡轮机、热能工程和制冷与低温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内燃机专业方向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余专业方向可招收硕士生。
学校在校期间除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外,还注重计算机、电子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及制造、热力学、传热学及工程流体力学等。
毕业生可在中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教学和科学研究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内燃机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在高年级学习内燃机原理及设计、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及测试技术等课程,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从事内燃机设计、制造及开发研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热力涡轮机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在高年级学习透平机械、透平机械调节原理、燃气轮机装置、透平机械测试技术等课程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从事热力涡轮机设计、制造及开发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在高年级学习能量转换与利用、能量平衡与管理、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制冷技术、热力发电厂等课程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从事能源工程、能源生产及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制冷与低温技术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以工业与民用的普通制冷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兼顾低温技术的教学,其基础课与其它专业方向的课程相同。高年级主要专业方向课有:制冷原理、制冷机械与设备、空气调节、制冷装置自动控制技术、化工热力学与化工原理基础、低温技术原理等。毕业生可从事制冷机械的研究、开发、设计与制造,制冷或空调系统的研究、设计、安装与运行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四川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同济大学
天津大学 中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上海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上海电力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东北电力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邵阳学院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等级的学校有: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贵州大学 燕山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西南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中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扬州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集美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烟台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南华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从事能源、动力等领域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海水淡化系统理论研究与工业技术开发、工业系统与设备节能理论研究与节能技术开发、高效制冷技术与设备开发、能源系统优化与用能诊断、能源动力设备中的热物理过程分析、能源审计评估规划等能源科学与应用技术开发的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
本研究所由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4个二级学科组成,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在上述4个二级学科中均可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挂靠本研究所。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面向我国能源发展主战场,承担着大量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目前承担一批“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还承担一批教育部、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防、国际合作、企事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等。在新能源水合物的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MED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开展了高水平研究工作,完成我国首台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研发项目,实现我国在 MED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的重大突破;节能技术开发成果在国内外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的节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教师和研究生与国外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人员交流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应部门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能源与环境工程硕士点是大连理工大学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烈需求,在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基础上于2004年新成立的。隶属于能源与动力学院(院系代码请选010)。现有教师8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兼职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并计划继续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教师队伍规模。
目前本专业拥有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低温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节能研究实验室及计算机室。并挂靠大连理工大学天然气水和物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所、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所、新能源与节能中心、中日CDM研究中心及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的设立,跟踪世界能源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将为我国培养目前极为短缺但又急需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洁净能源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新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城市交通污染控制技术,经济、能源及环境发展战略,能源与环境政策,清洁发展机制(CDM)等。
本专业中的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长期留学及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经历,对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具有深刻的了解,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预研,中船总国防预研重点项目,日本国经济产业省重大研究项目,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日本产业科学振兴财团等大型研究课题二十余项,以及大量横向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及地方政府研究课题与企业委托研究课题等二十余项。近十年来在国际和国内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目前本专业仍保持着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关的良好合作,并有教师的不定期互访研究协议,研究生共同培养计划也已付诸实施。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宋永臣*,穆海林*,刘卫国、王大勇
注:标“*”者为博士生导师。
仅做参考
化工原理的试题只能咨询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好像可以购买
化工原理主要参考大连理工大学本校编著的化工原理
可以选择考物理化学,教材也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