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有什么资源?
一、生物资源
据统计,海洋中有鱼类、贝类等动物和藻类等植物20余万种。在古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就捕鱼虾,以海洋生物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到20世纪80年代,海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 6 000多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85%以上。水产品作为人类的食品,潜力还很大。
例如,仅南大洋的磷虾,据统计常年可维持在几十亿吨,若每年捕几亿吨,即可满足全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许多海洋生物还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贝壳、珊瑚可加工成很受欢迎的工艺品。海鸟粪是极好的肥料。
二、矿产资源
人们最熟悉的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石油已探明的藏量占世界总藏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海底固体矿物如煤、铁等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多金属结核平铺深海底,总量达1万亿吨以上,含有锰、铁、铜、钴、镍等多种金属。
三、化学资源
海水中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如氯化钠、镁、澳、碘、钾、金、铀等。其中氯化钠总储量可达4亿亿吨;铀的储量约40亿吨,是陆地储量的四千多倍。
四、动力资源
海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利用波浪、潮汐、温差、盐度差可以发电。据估计,仅潮汐一项每年可能的发电量就比人类有史以来已消耗的能量总和还要大 100倍。
五、水资源
海水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海水可以在工业上用于冷却,在生活上用于冲厕等。在陆地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海水取之不尽,海水淡化的前景越来越大。
六、空间资源
当今,陆地已全部被人类占有,许多资源已感不足,而人口还在不断地增长。只有海洋和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
比较来说,海洋对人类活动更为现实一些。事实上,人们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围海造地、滩涂利用、浅海养殖、跨海架桥、开凿海底隧道、海洋运输、建人工岛、发展海洋旅游业等。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发展,海洋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空间。
海里还有一种重要的燃料,那就是原子能资源——铀和氘。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海水中,由于很分散,提炼起来十分困难。比如铀,从1000吨海水中,也提炼不出锈花针大小的重量来。
但是,科学家也不放过这些可贵的资源,并想方设法来提取。有一种吸附法,可以提炼铀。不过这要处理大量的水。如果每小时不断地吸附1亿吨海水,一年可提炼出1000吨铀来。而要让这么多海水流经吸附床,则要设置几千台大水泵。这当然是十分困难。
还有一种海洋炼铀法,就是从绿藻中得到铀。绿藻是一种海藻,它在生长过程中会自动吸取铀。据估计,1千克干绿藻中含有0.3克铀。这种方法提炼铀为原子能的利用带来新希望。
除了海底石油,海底还有煤田和原子能资源——铀和氘。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底煤田达100多个。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希腊、冰岛、加拿大、土耳其、芬兰、法国、智利、日本等国近海水域,我国近海水域也有发现。最著名的海底采煤工程是在南美智利的麦哲伦海峡,它是地球最南端的煤矿,煤层厚度达30米,总储量达5000亿吨。日本煤的开采量有30%来自海底,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九洲。海底采煤的方法一般是开凿海底坑道,采用机械化设备将煤运到海面。这真像“黑龙出海”。
海洋中所储各种矿物约 500 亿吨,若铺于地面,则厚达 200 米;若装火车,其长度可从地球到太阳。
金属镁在工业上,国防上占有重要地位,制造飞机和快艇的主要材料是铝镁合金。镁比铝还轻,世界上金属镁和化合物的来源,很大一部分直接和间接来自海水。
锰结核是著名的深海矿产,外观象土豆,切片来看,一层层的又象葱头。这种结核体往往是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把其它物质聚集在周围。生长速度很缓慢,大约 1000 年生长 1 毫米,有的 100 万年才生长 4 毫米。锰结核含有锰、铁、镍、钴等 20 多种元素,其经济价值很高。1980 年前后,世界各大洋底部又发现了具有经济远景的锰结核矿区 500 多处,其总储量在 1.5 万亿吨至 3 万亿吨,以太平洋的品味最高。锰结核中有些稀有分散元素和放射件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如铍、铈、锗、铌、铀、镭和钍的浓度,要比海水中的浓度高出几千、几万乃至百万倍。
世界各大洋底的铁矿总储量,可能达到 3000 亿吨左右。钾在海水中居第 6 位,共有 600 万亿吨。溴 99% 以上都在海里,是海洋元素,总储量 100 万亿吨。海洋中的碘总储量为 930 亿吨左右,比陆地储量多得多。碘在尖端科学和军事工业生产上有重要用途。
海水中有几十种稀有元素,而且很多是陆地储量少,分布分散但价值很大的元素。例如氨和铯是制造光电管的原料,光电管又是现代自动化设备的重要元件。铷和铯在陆地上储量都非常少,但海水中储量却比较多。铷在海水中藏量达 1900 亿吨。硼或锂的氢化物可作火箭的高能燃料,硼在海水中的储量有 7 万亿吨以上。
漫步海滩时,在那沙沙作响的沙石中,就可能蕴藏着丰富多采的矿床。它们有金刚石、金、铂、锡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磁铁矿、红金石、蓝宝石、琥珀、锆石等。沙矿或在浅滩或在水深 150 米以内的地方。海滨沙矿具有分布广泛,矿种多,储量大,工业品位要求低,开采方便,选矿简易,投资小等优点,在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中、产值仅次于海底石油。
海洋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底煤田约 200 个,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保加利亚、希腊、爱尔兰、冰岛、加拿大、土耳其、芬兰、法国、智利、日本和我国的近海水域。80 年代世界年均采掘海底煤炭量约 7000 万至 8000 万吨、占世界煤炭总量的 2% 左右。
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石油 2500 亿吨,比陆地储油量大 3 倍,90 年代约产油 6 亿多吨。海水里的铀储量约为 40 亿吨,是陆地储量的 4000 多倍。1 克氚聚变成氦时,可以产生 10 度电能。据估计,海洋中氚的总含量约为 25 亿吨,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能源。
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里的生物种类繁多,即丰富了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又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潮汐能,风能等动力资源,可以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为人类发电。
中国海底的超级能源就是可燃冰,它清洁度非常高,而且还可以解决能源的燃眉之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为再为能源问题而发愁,毕竟石油可不是再生资源,一旦人类将其消耗殆尽,我们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够代替它的资源,所以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开发新能源,以此来减轻世界资源的负担。就在最近几年我们中国在南海地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就是说南海附近发现了可燃冰,这对于我国来讲可谓是一大比的财富,因为储量是全国最大的,这个消息曝光出来之后不仅得到了世界的关注,而且中国人民直呼骄傲,据估价已经超过了八百亿的石油,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我国的这种超级能源可燃冰。
中国海底有可燃冰这种超级能源,清洁度相当的高。世界资源当中石油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每个国家都会花大量的金钱从石油产地去进行进口,但是可燃冰的发现减轻了我国对资源的需求,所谓的天然冰就是一种燃气和水的混合物,它是海里面的沉积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冰块,所以看上去是冰,但是却能够燃烧释放能量,一旦燃烧的话也只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说它的清洁度是非常高的。
中国海底超级能源就是可燃冰,它燃烧只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没有其他的物质,所以清洁度相当的高。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当中,危险性是非常低的,只需要对可燃冰进行减压和升温就可以了,然后它就会变成大量的甲烷气体,可燃冰的利用价值远远的高于石油,而且也比石油要环保得多。
国家在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作为公民的我们平时一定要走绿色环保路线。
据相关估计,仅仅是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是,前景真的如此光明吗?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可燃冰,千万不要把它与我们在冬天看到的冰混为一谈,此“冰”只是外表长得像冰而已。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为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有着极强的燃烧力,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分子结构式为CH4·8H2O,所以也称为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 clathrate)。
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高压下结晶形成的。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气源。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生物成因,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
二是热成因,主要是由海洋板块运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了可燃冰。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一百多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在地球上大约有27%的陆地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区域,而在海洋,这一比例高达90%。相对于常规天然气,可燃冰所含杂质更少,能量密度更大,产生的污染物质更少。因此,很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其寄予厚望。
很多时候,大自然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可燃冰也是如此。根据目前科学家们的研究,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80%)和二氧化碳(20%),在低温和高压的共同作用下,甲烷与水结晶形成固态的“冰”状物,而且这种“稳定”状态很容易被打破。
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可燃冰矿藏受到一点点破坏,那么可燃冰就会迅速分解,只留下一滩水,甲烷气体则人不知鬼不觉地悄然溜掉。众所周知,甲烷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至少大20倍。并且,可燃冰中固化的甲烷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一旦沉睡中的可燃冰矿藏受到“惊扰”,无论是人为的开采或者是大自然的影响,都可能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散失,从而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海底水合物的分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地球人都知道,目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各国正围统着这一问题展开唇枪舌战呢。
同时,海底的甲烷进入水中后,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海里有很多的氧气,因为氧气要跟甲烷反应,就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掉了氧气又产生这么多二氧化碳,周边海底生物就会死掉。可以说,可燃冰还是海底生物的潜在杀手,也是海洋环境的一大隐患。著名的百慕大海域之所以成为“死亡三角区”,有一种解释就是那里散发出了大量的可燃冰。
此外,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甲烷气体会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啸或者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以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近年在墨西哥湾发生的一系列油气勘探事故,专家们认为很可能就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离解而引起沉积物的移动、原本被天然气水合物封压在其下层的气体大量释放而造成的;此前在美国大西洋大陆边缘发生的多次滑坡几乎都与天然气水合物矿层的断裂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可燃冰是海洋地质灾害的诱因之一。
总之,可燃冰这块看起来很诱人的蛋糕目前依然让人类觉得“无从下口”。其一是由于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其二,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让人类望而生畏,不敢贸然下手,毕竟以生存环境为代价换取能源,得不偿失;其三,从经济学角度看,目前大规模开采,其成本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得多。因此,过早对可燃冰期望太高,可能有些盲目乐观。
但是,我们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实在是离不开能源,何况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有用完的那一天。因此,尽管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利用还处于实验性阶段,很多国家还是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旦各种条件成熟,可燃冰还是有希望给人类带来福音的。
海里有鲨鱼、海柳、海豚、珍珠贝、鹦鹉螺
1、鲨鱼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2、海柳
海柳学名黑珊瑚,因其长成树枝状,枝条纤美,质地柔韧,外形类似于陆地上的柳树,故获名海柳。虽形似树木,但经海洋科学研究海柳实属海洋动物,属于腔肠动物类,系珊瑚科的一种。
3、海豚
主要栖息于热带的温暖海域,但也有一些比如露脊海豚(Lissodelphis spp.)更喜欢寒冷水域。通常生活在浅水或至少停留在海面附近。
4、珍珠贝
珍珠贝,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珍珠贝科动物的总称。两壳不等,左壳稍凸起,右壳较平,通常具足丝开孔,壳顶前后具耳,后耳较前耳大,贝壳表面常具鳞片。无水管,足呈舌状。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用足丝固着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岩石和珊瑚礁上生活。
5、鹦鹉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鲨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珍珠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鹦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