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

彪壮的鸭子
标致的豌豆
2022-12-22 05:56:24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

最佳答案
义气的月光
碧蓝的小白菜
2025-08-17 14:47:24

2021年12月14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天津成功召开。本次发布会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主办,必和必拓集团(以下简称“必和必拓”)支持。发布会由中汽数据总经理冯屹主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发表致辞,必和必拓首席商务官潘文怡以视频形式发表致辞。本次发布会受到来自相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广泛关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突破5000人次。

吴志新副总经理在致辞中指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途径,同时也是是我国汽车产业做强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节能低碳发展与电动化转型,中汽中心自2014年开始编制和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旨在为主管部门出台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制定相关战略提供支撑。此外,中汽中心今年在工信部委托下,开展“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研究”,从政策、标准、市场、技术、产业等多角度,全面剖析汽车产业的低碳转型之路。今天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也包含部分研究成果。

必和必拓集团首席商务官潘文怡在致辞中表示:“必和必拓致力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链提供负责任的、安全可靠的资源保障。能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旗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这项重要工作,共同为行业做出切实贡献,必和必拓深感自豪。我们的合作是全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为行业带来有益影响,携手应对环境挑战的生动案例。”

一、发布最新行业报告,深入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发布会上,在现场和云端观看的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必和必拓中国区总裁王跃奎、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助理梅胜军、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助理刘晓萌等初版单位、支持单位领导,行业和企业专家代表上台,共同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

报告从产业环境篇、车辆能耗篇、产品属性篇、技术应用篇、热点专题篇、长期展望篇共6个篇章铺开,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全景式分析和展望。中汽数据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陈川在会上对报告内容做了重点解读,报告针对汽车产业“双碳”目标下的全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呈现以下6大亮点内容:

多年深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3个“连续”:

连续7年开展中国车用能源消耗测算,为国家能源消耗监控与行业燃料需求分析提供系统性数据支撑。

连续7年跟踪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发展情况,为主管部门实施双积分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连续7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技术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规划提供有力参考。

面向“双碳”目标与转型的全新机遇——3个“首次”:

首次构建中国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测算模型,科学评估中国汽车使用环节碳排放情况,为汽车行业落实“双碳”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首次从技术路线、安全性、原材料供应等角度出发,与行业、头部企业专家携手,系统评估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首次提出“双碳”背景下面向2035年的分场景、分区域、分车型推进的汽车电动化路线图。

中汽数据节能战略研究室室主任陈川解读报告的亮点和主要结论

二、聚焦“双碳”战略,携手行业、企业专家共话产业热点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1》作出全新改版:热点专题篇从技术路线、安全性、原材料供应等角度出发,系统评估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新趋势新增长期展望篇,介绍了中汽数据中国汽车2035年电动化路线图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专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联合撰写。中汽数据和参与单位的专家代表也在会上针对产业热点问题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分享最新成果。

来自必和必拓集团的包文骏做了题为《可持续供应,推动低碳高效产业链发展》的报告,报告首先阐明了交通行业电气化势不可挡的趋势,再从电池行业重要的原材料——镍资源的供应情况出发,给出了未来十年内电池镍需求将增长500%以上、电池行业的原生镍需求将占全球原生镍总需求量的20%以上的预判,进而说明了电池供应链降低碳减排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必和必拓基团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价值链的可靠供应商,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宁德时代企业公共事务部经理刘子瑜做了题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出发,阐明电池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给出了随着电动化加速,TWh时代将于2024年左右提前到来的预判。另外,报告也表明了碳中和目标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宁德时代将通过四大创新体系、数字化研发平台、高通量计算等措施,应对未来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汽中心首席专家刘仕强做了题为《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评价》的报告。报告从新能源汽车事故快速上升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事故具有车型多样化、温度高关联性、储能系统高关联性、诱发原因模糊性等典型特征,并通过描述热安全、充电安全、机械安全、浸水安全等各类动力电池安全测试场景,说明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最后提出了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测评体系的设想。

中汽数据研发专家禹如杰做了题为《面向2035的汽车全面电动化发展路径研究》的报告,报告综合考虑能源、双碳目标、环境、国际竞争四方面外部约束提出汽车电动化发展目标,即2025、2030、2035三个时间节点在温和情景下的NEV占比分别为20%、40%、60%,在激进情景下的NEV占比分别为25%、50%、70%另外,报告经进一步分析测算提出分区域(将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按电动化优先等级划分为试点区域+5类城市,)、分车型(乘用车中出租租赁电动化推进快于私家车&公司用车商用车车型划分为四个梯队)推进的汽车电动化路线图。

中汽数据和参与单位专家代表针对产业热点问题做主题演讲

未来,中汽数据将继续以汽车产业大数据为基础,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为平台,深入践行央企行业服务的责任,向政府、行业、企业传递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助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为汽车领域低碳化发展贡献力量。

如对报告感兴趣,欢迎联系:

联系人:李宏伟/冀然

电话:18222357890/13299962911

邮箱:lihongwei@catarc.ac.cn/jiran@catarc.ac.cn

最新回答
贤惠的音响
善良的路人
2025-08-17 14:47:2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iGj2OOy0yavC0Iwy9IMJg

?pwd=rlv9 提取码:rlv9

简介:2018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将结合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从整车、关键零部件行业现状及趋势,市场现状及趋势,政策分析,行业热点追踪,行业指数评价等方面着笔,以严谨与通俗并重的方式,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该书将有助于汽车产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社会公众等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将为政府部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制定相关战略规划,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要减肥的石头
秀丽的方盒
2025-08-17 14:47:24

目录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1.1 乘用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渗透率达14.84%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2、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厂商及车型表现2.1 <a href="https://db.auto.sohu.com/sgmw-1010/6178?tag=article-web" title="宏光MINIEV" target="_blank">宏光MINIEV(参数|图片)、<a href="https://db.auto.sohu.com/tesla-2068/6393?tag=article-web" title="Model Y" target="_blank">Model Y(参数|图片)和<a href="https://db.auto.sohu.com/byd-2007/6032?tag=article-web" title="秦" target="_blank">秦(参数|图片)PLUS新能源车型前三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程度差异较大2.4 2021年销量TOP30车型的增速和价格分布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业务3.1 造车新势力3.2 三大民营车企3.3 六大国有汽车集团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和技术成熟,2021年内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单月销售渗透率突破20%,乘用车的电动化趋势正在逐渐明朗。

凯联产业研究院为及时、快速、有效的追踪乘用车电动化的节奏,并理解车企在车型、价格、功能上的布局和选择,将在中汽协、乘联会等官方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易车APP车型销量、价格、功能(智能化)的数据收集,以月度时间维度推出新能源乘用车持续跟踪报告。

本次将结合2021年12月和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数据做观察和总结。

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

1.1 乘用车年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年度渗透率达14.84%

2021全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量总量为2014.6万辆,较2020年的1928.8万辆增长4.3%,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的三连跌。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零售量为298.9万辆,较2020年的110.9万辆增长169.1%。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了14.84%,较2020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截止2021年底,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为2.97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4%,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

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

2021年全年的乘用车月度零售数据在1-5月份为正增长,6-11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同比负增长,其中最大的单月同比降幅-17.3%出现在9月份。12月单月销量为210.5万辆,同比降幅收窄至-8%。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分化是2021年重要的现象。

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细项来看,乘用车销量的疲软主要来源于2021年4月份以后的燃油乘用车销量与历史相比持续下降,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15%以上,最大同比降幅出现在9月,达-30.7%。而新能源乘用车的同比增幅全年维持在100%以上,为全年乘用车销量的同比正增长做主要贡献。

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达22.6%

近19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逐渐走高,自2020年6月份单月渗透突破5%,2021年3月单月渗透率突破10%,9月突破20%以来,月度渗透率持续向更高水平增长。

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在8比2

12月纯电动乘用车零售量为39.2万辆,插电混动乘用车零售量为8.3万辆,从近12个月的对比表现来看,纯电动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0%,插电混动占20%的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2、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

2.1 <a href="https://db.auto.sohu.com/oula1/5698?tag=article-web" title="黑猫" target="_blank">黑猫(参数|图片)、奔腾<a href="https://db.auto.sohu.com/besturn-2047/6477?tag=article-web" title="NAT" target="_blank">NAT(参数|图片)的增速表现较为亮眼。

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激烈程度差异较大,15-20万区间竞争最为明显对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价格区间来看,20-30万区间的销售整体落后于10万以下、10-20万以及30万以上的区间。

5万元以下区间几乎是宏光MINIEV的天下;5-10万区间的前三名比较均衡,小蚂蚁、奔奔E-Star、欧拉黑猫销量均在6万辆以上;10-15万价格区间内秦PLUS新能源销量优势较为明显,同时第三位也是比亚迪旗下的<a href="https://car.yiche.com/yuanev/" title="元新能源" data-keyType=

瘦瘦的哈密瓜,数据线
呆萌的八宝粥
2025-08-17 14:47:24

拖到现在的原因是,随着我对新能源 汽车 渠道的理解深刻,发现实体门店的“多中心”替代4S店仅仅是最浅层的变化。新能源渠道的门店组织、人员特征都与传统4S店有所差异。

进而是新能源主机厂与传统主机厂的组织结构、业务分工差异;最终是新能源主机厂、零售门店的销售服务管理流程、流程相关的业务指标的差异。

基于对新能源 汽车 渠道更深入的理解,2021中期报告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一 渠道实体变化

对2021年上半年12个新能源 汽车 公司或品牌的渠道变化进行总结,包含渠道类型、数量、位置、城市覆盖率、销服平衡度、1线/新1线销售店密度、区域销量、上半年单店平均销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5品牌对比渠道数量21年上半年渠道增减: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

7品牌说明21年情况:埃安、欧拉、大众ID、哪吒、零跑、五菱、华为赛力斯;

新增特斯拉授权钣喷、直营钣喷、交付中心内容;

新增特斯拉2013年至今渠道发展时间线内容;

新增理想零售中心发展时间线内容;

新增对商超快闪店的内容。

二 渠道组织特征

对特蔚小理的渠道门店组织结构写了几篇文章,当时文章有些错误,在报告内容中纠正。

三 渠道人员特征

对特蔚小理的销售店长、销售顾问的能力模型、薪酬收入、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销售顾问的收入已写了特斯拉和蔚来的,尚缺理想、小鹏。

销售顾问的特征分析计划整理150-200名的特蔚小理销售顾问资料。

四 渠道客流观察

商超店的门口客流批次、进店客流批次是商超店选址、竞品商超店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目前比较空白的细分领域。

作者4月起,对上海五角场、北京合生汇、昆明大悦城、广州悦汇城的4个城市、4个商场的20家门店分别统计了一小段时间的门口客流、进店客流,通过“对比同商场、同一时间段、不同位置、不同品牌”而产生的不同门口客流、进店客流,也许能够管中窥豹,发现一些问题,进而提出改善设想。

五 渠道规划初探

作者对多个传统主机厂的渠道部门老师请教传统4S店的渠道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新能源多中心的渠道,新能源主机厂的渠道发展规划是否相同呢?

这方面无法空对空的研究,因此以理想 汽车 为例。理想 汽车 的电动车产品规划全、销量目标很高,急需渠道合理地、快速地、高效地发展。

渠道发展规划是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不同类型门店的发展规划。

而也不能缺乏对于具体门店选址的方法,本报告仅对商超店怎样选商场、选商场中的门店位置的实用方法进行整理。

魁梧的金毛
忧郁的眼神
2025-08-17 14:47:24
5月1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联合精真估发布了4月新能源车型保值率报告,其中特斯拉Model X凭借着68.7%的三年保值率稳居榜首,宝马X1PHEV和X5 PHEV分别以53.3%和50.7%的三年保值率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置,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排行靠前的几款新能源车型几乎全部都是SUV,他们究竟都是谁呢?跟随我们今天的文章了解一下吧!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精真估)

所谓保值率,就是指某款车型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将其卖出的交易价格与新车指导价格的比值。它受车龄、里程、车况、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保养费用、季节、区域以及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是衡量车辆价值衰减快慢的重要指标。本报告数据基于精真估海量车辆数据源、智能估值模型、及市场行情分析等多重因素分析得出,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及参考意义。

豪华品牌优势明显 品牌价值是加分项

首先是市场分析,根据保值率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手新能源车型市场,品牌价值的影响尤为明显。近期,尽管特斯拉负面消息不断,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其产品的保值率仍然有较大的优势,牢牢稳定在新能源第一梯队。

同时也是品牌价值的原因,豪华品牌车型的“抗衰老”能力要更强一些,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燃油车上,新能源车型亦是同理,我们可以看到排行前十里有超过半数的车型属于豪华品牌阵营,同时榜单内的比亚迪唐DM以及腾势X均推出了30万元以上的车型,毫无疑问迈入了豪华阵营。

市场整体保值率提升 SUV更受喜爱

根据精真估的调研,目前车市供需平衡,市场整体保值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紧凑型轿车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SUV车型的保值率却一直是居高不下,足以证明在国内SUV更受欢迎,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MPV车型的保值率同样有了一定程度的高,在近期更受消费者青睐,这也是不少的车企陆续发布SUV以及MPV新车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新能源车型保值率普遍偏低?

新能源车型的保值率远低于相同车龄的燃油车型,成为了消费者够购买新能源车型的一大阻碍,再加上近期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也给新能源汽车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新能源车保值率偏低的主要由于以下两大方面:

1.新能源车技术革新较快

新能源车电池的能量密度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市场上已经普遍出现续航里程500km甚至600km+的产品,使得旧款新能源车的功能性贬值加速。

2.?电池衰减的特性

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型以电动车为主,而电动车的电池有着逐年衰减、季节性衰减等特性,尤其是在冬天时,大部分的车型的电池容量都会有一定程度衰减,同时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新能源车型的电池也会自然衰减,这加剧了客户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担忧。

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各家新能源厂商纷纷推出相应方案。针对新能源二手车低保值率的情况,一些车企提出了保值回购方案。如北汽新能源提出的置换业务,旧车置换该品牌新车,除了旧车的回收价,还可以享受最高1万元的补贴。同时长城汽车的欧拉也提供保值换购服务,根据车辆使用年限及行驶里程不同,保值率最高可达原车价的70%。

插混车型保值率更高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缓步上升

通过3年保值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插混车型要比纯电车型更加保值。虽然整体与燃油车型依旧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于此同时,和今年三月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正在以缓慢的程度上升,这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的认可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同时,新能源车型的技术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中,这是保值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顺利的大船
曾经的鼠标
2025-08-17 14:47:2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电子版书籍百度云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JWtREZ7N0BljsjPVEVVJQ

提取码:OKVM    

不安的百褶裙
聪慧的缘分
2025-08-17 14:47:24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计划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政府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健康的毛巾
清爽的绿茶
2025-08-17 14:47:24

易车讯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了《2021年5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通过保值率研究旨在反应该品牌的产品力、认知度、美誉度等综合实力,对未来开展回购、置换、租赁、金融、新车定价参考等相关业务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从而降低业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率。

政策方向 “全国消费促销月”如火如荼

为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由商务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国消费促进月”在五月如期而至。地方各显其能,汽车消费呈现一片火爆。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提到今年的汽车促消费活动注重城乡兼顾;注重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和后市场;注重一站式服务;注重模式上的“线上线下融合”,“购买使用”,“销售体验融合”。具体到地方,苏州与上海的“55购物节”联动,南京举办国际车博会,都是典型的案例。海南举办了首届消博会,并于本月实现进口 “零关税车辆”。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指标已经引起了经销商“抢单大战”。

热点事件 智能汽车有法可依

智能汽车的发展伴随着大数据的采集,《规定》指出,智能汽车采集数据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管辖范畴之内。该规定的发布,对于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将是多方受益的结果。

线上车源量变化 二手车源恢复增长

去年2020年5月正值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消费活跃的盛况历历在目,今年数据又有进一步的提升。部分媒体认为5月可能出现同比下降的担忧已经可以打消了。“全国消费促进月”的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

各级别保值率 供需变化导致价格回升

二手车价格仍然与新车挂钩。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多数情况下不会传递到消费者,但今年已经积累了“缺芯”、“缺钢”、“缺铜”多项不利因素,多重叠加之下,厂商经销商难以全部承担,因此市场上看到了一部分新车涨价。二手车价格与之关联。

需求方面,在一线城市限购有所调整,释放了一部分需求。另外从宏观层面看,“十四五”开局之年,农村消费能力是非常可观的,汽车产品自然是大宗消费的主力产品。

豪华品牌保值率 豪华品牌价格涨幅明显

本月二手车价格的回升是普遍性的,各个品牌均有涨幅,甚至刚刚“复活”的DS品牌价格也有上涨。相比之下,特斯拉价格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口碑滑坡,另一方面也是电动车的局限决定它与一线豪华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主流海外品牌保值率 

合资品牌恢复元气 品牌趋同 电动化步伐缓慢

合资品牌整体上涨,说明在豪华品牌价格下探,自主品牌价格上升之时仍保持坚挺,相较于以往恢复元气,也与整体大盘的浮动相关。从细分来看,大众车系整体小幅上涨,其中朗逸、迈腾上涨2个点。欧洲品牌现阶段没有表现出品牌“特色”,雪铁龙新车发售量增多,因此受媒体关注度高。

自主品牌保值率TOP15 自主品牌排名变化明显

领克,荣威品牌涨价幅度较大。其中荣威全新i5轿车改款换代,二手车价格上涨。奔腾品牌与其他领先者的差距扩大,二手车市场暂时还没有出现新款车型。

新能源车市场变化 换电模式占上“风口”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痛点,也是部分消费者在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左右为难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协力,例如各厂商生产的车型要符合一定的通用标准;能源部门需要配合提供必要的电力保障;最后一步是实现充换电站的商业化运营,依靠市场机制来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其中换电站的试点应首先在电动车保有量高的地区开展。

不同类型新能源车保值率 新能源车保值率整体回升

纯电动车型三年车龄保值率超过40%已经达到近期较高水平,价格“曲线”上升的起点预计将在5-6月达成。尤其在北京地区纯电动车的接受度显著提高。

主要车型保值率

当多个厂商主攻SUV时,荣威ei6是轿车方面的领先产品。同时,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也以SUV为主,暂时没有对轿车市场产生明显冲击。三年车龄的进口车型价格仍居高不下。国产车型中,比亚迪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震动的月饼
高贵的小蝴蝶
2025-08-17 14:47:24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操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区别于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下面介绍几个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

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

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

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

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

还有其他新能源汽车,如:双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自然的灯泡
雪白的蚂蚁
2025-08-17 14:47:24
4月23日,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出台,延长期限、温和退坡、设置上限、鼓励换电等,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多个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如广州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1万元,深圳增加1万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指标,江苏支持无车家庭购买首辆新能源汽车,等等。在此背景下,木仓科技旗下媒体车友头条推出“补贴政策落地,你打算购买新能源汽车了吗?”的网络调查,以了解消费者的看法。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量为1005份,因被访者来源于网络用户,其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被访人群特征:换购和增购消费者超过首次购车群体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5名被访者中,性别分布非常不均衡,其中男性被访者高达八成以上;年龄段分布相对来说较为均衡,从“60后”到“90后”的主流消费人群均有参与;从地区分布来看,受访者也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及农村地区。

在对被访者车辆拥有情况及购车计划的调查中,高达74.93%的被访者表示“两年内有购车计划”,而其中半数以上为有车族。由此可见,市场刚需仍然大量存在。

在接下来对有购车计划的被访者的进一步访问中,车友头条发现换购和增购人群已占到大多数,两者合计占比为53.78%,而首次购车的群体占比为46.22%,低于再次购车群体。这也与我国近年来二手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相吻合。

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后,车友头条发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的被访者在购车计划上有所差异。其中,首购人群中来自“90后”的年轻消费者占了半数以上,远高于其他年长消费者;而换购人群中则以“60后”和“70后”为主力消费群体;增购群体中“80后”最多。分地区来看,差异不太大,但仍可看出农村地区消费者换购意愿略低。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增购群体认可度最高,一线城市购买意愿最为强烈

那么,在上述高达七成以上有购车计划的被访者中,他们是否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呢?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会购买”的占41.43%,“不确定”的占41.70%,而态度鲜明地表示“不会购买”的仅为16.87%。这个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同时从近两年每年超过100万辆规模的市场销量上也可以看出私人购买力大增。

另外,从首购、换购、增购三种不同的购车群体来看,调查结果表明,增购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最高,明确表示“会购买”的占比高达53.61%,而首购群体意愿最差。分年龄段和地区来看,年龄越大接受度越高,“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高于其他城市。

由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需求,北京等一线城市对汽车的限行限购已成常态,但对新能源汽车的限行限购措施则逐渐放宽,如北京对纯电动汽车采取不限行政策,上海所发放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不需交纳高额的牌照费,广州购买新能源汽车则无需摇号,并优先办理入户、年检业务。因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更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54.91%的一线城市被访者明确表达了会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类别选择:插电混动获偏爱,一线城市更青睐纯电动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技术路线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其中纯电动汽车因在行驶过程中具有“零排放”的优点,被国家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大力推广;而插电混动汽车虽然也在政策鼓励范围内,但推广力度相比纯电动要小很多。在车型使用方面,两者相比差别很大,纯电动汽车仅搭载动力电池,一般需要长时间充电后才能行驶,且续航里程不利于长途行驶;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搭载传统动力与电驱动,兼具燃油车和纯电动两种特点。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纯电动还是插混车,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新能源汽车有购买意向的被访者中,高达56.71%的消费者表达了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选择意愿,而获政策偏爱的纯电动仅有21.8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接受。

此外,从不同年龄段人群来看,“90后”对插电混动最为偏爱,占比高达64.67%;“80后”选择纯电动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占比超过三成。

从不同地区人群来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纯电动的选择意向高于其他地区,占比超过三成;而不同地区消费者在对插电混动的选择上则没有太大差异。

同时从选购价格来看,对纯电和插电混动的选择在部分价格区间上出现了分化,5万元及以下选择纯电动居多,13~15万元选择插电混动居多,而在20万元以上车型中则选择纯电动的要多于插电混动。

购买新能源汽车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补贴后10万元左右最符合消费者期望值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扣除补贴后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是多少?调查显示,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有购买意向的被访者中,近九成被访者表示扣除补贴后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是20万元以下,其中价格在10万元上下的车型成为主流选择,尤以6~12万元接受度最高,合计占比为45.85%。

分不同购车群体来看,部分价格区间的选择出现了分化,首购人群倾向于低价位,换购和增购人群倾向于较高价位。这也与前述被访人群特征相吻合,首购人群多为“90后”年轻消费者,在经济实力上自然没有中年消费者更加充裕。

分不同地区来看,规模越大的城市选择高端车型的比例越高,农村地区则倾向于价格更便宜的车型。

经查询发现,目前大多数厂家公开标注的价格为补贴后全国统一售价。从目前市面上比较畅销的几款车型来看,纯电动车型中的比亚迪秦EV和北汽EU5补贴后价格均为12.99万元起,广汽Aion S补贴后价格14.68万元起;插电混动中的荣威i6 PHEV补贴后价格为14.78万元起,而4月份销量排行榜中的迈腾GTE、探岳GTE、帕萨特PHEV、唐PHEV等多款插混车型补贴后价格均在20万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主流车型的价格都普遍高于消费者的预期。

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价格、安全性、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共同左右消费者的选择

选购新能源汽车时,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在我们的问卷设定限选三项的前提下,被访者给出的答案非常分散,表明他们选择新能源汽车的考虑因素有多个。其中,车辆价格、安全性、充换电便利性排在前三位,均获得高达四成以上的投票;其次产品性能、使用成本、鼓励政策也是左右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

那么,不打算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调查结果显示,在127名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被访者中,他们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不成熟、安全性差等方面。近年来,电动汽车起火事故时有发生,更加重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顾虑。

最能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动心的政策因素:减免税费、加大补贴、不限行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打出了多项鼓励政策“组合拳”,除了资金补贴外,减免购置税、车船税等政策已经持续了多年;一些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减免使用费、不限购限行等措施,以此助推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应用。

那么,上述哪些政策因素最能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动心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减免税费(如购置税、车船税等)、减免使用费(如停车费、过桥过路费等)、购置补贴、不限行等政策都颇受被访者欢迎。

分不同地区来看,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对不限行和不限购的呼声最为强烈,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对于减免税费和使用费方面,其他城市地区要高于农村地区。

进入202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出台多个政策,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但鉴于一线城市交通状况的特殊性,目前一线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深圳仍然采取限购措施。尽管如此,但对新能源汽车放宽限行限购已成共识,北京、上海等城市今年已经增加了车牌供给量,深圳也宣布增加1万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指标。

补贴退坡对购车计划的影响: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有影响,会重新考虑购车计划

新能源汽车最新补贴政策于2020年4月23日正式发布,新政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退坡后,符合条件的纯电动乘用车2020年补贴标准为1.62~2.25万元/辆(注:2019年为1.8~2.5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补贴标准为8500元/辆(注:2019年为1万元)。按照平缓退坡的原则,每辆车减少的补贴额度仅为1500~2500元。

那么,究竟有多少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补贴政策呢?补贴退坡会影响他们的购车计划吗?在接受本次调查的753名有购车意向的被访者中,表示“了解”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占比为35.72%,其中大多数人仅“了解一点”;表示“不了解”的占64.28%,其中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

同时,在上述被访者中,近八成人表示补贴退坡会影响他们的购车计划,其中超六成认为“有一定影响,会重新考虑购车计划”,超一成认为“影响非常大,不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超两成表示“不影响,退坡幅度较小,可以接受”。

分不同地区和购车群体来看,影响较为广泛的是处于二线以下的城市,对增购人群影响相对较小。

30万元以上车型取消补贴对购车计划影响大,“换电模式”认知度有待提高

在四部委近期发布的2020版补贴新政中,规定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不补贴,同时“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限制。那么,这条新规是否会让消费者改变购车计划,并转而考虑换电车辆呢?

在车友头条发起的本次调查中,仅有30名被访者表示会接受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有效样本量偏小,由此得出的结果仅供大家参考。该项调查结果显示,76.67%的被访者认为有影响,其中大多数人表示会重新权衡。

然而,仅有极少数人会转而考虑换电车辆,其他大多数人不考虑换电车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换电网点少,其次认为可选车型少、担心安装不牢靠、不了解这种模式等也导致大部分消费者不考虑换电车辆。

事实上,目前推广“换电模式”的厂家确实不多,我们知道的有北汽新能源、蔚来是一直都在大力推广换电模式的整车企业,其他大多数厂家还没有大规模介入换电领域。不过,近期有消息称,广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也透露了将要推广换电模式的规划。预计不远的将来,随着更多产品的投放,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换电模式可以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辟蹊径。

结论

车友头条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尽管当前受疫情影响,汽车市场表现不景气,但未来两年内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仍然非常旺盛,且再次购车用户已成为我国汽车消费的中坚力量。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方面,我国政府多年来的努力推广获得了显著成效,已经为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并逐渐接受,尤其是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线城市,对新能源汽车更是青睐有加。

在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接受度方面,由于动力电池成本高企不下,当前主流新能源汽车的售价仍然普遍高于消费者的预期,这同时也成为阻碍消费者选择新能源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担心安全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性能不佳等诸多因素叠加,也令一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可以说是力度空前,尽管目前市场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换,但政策仍然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减免税费和使用费、大额补贴、不限行限购等优惠政策,都能诱惑一部分消费者抛开成见,成为一名新能源汽车的准车主。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一旦变动,对消费者购车计划产生的影响也往往非常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超半数受访者的大力支持,远远超出纯电动,这个结果颇为出乎意料,与市场销量上所表现出来的数据相左。参照中国汽车工业协发布的2019年产销数据可以看到,在去年所售出的120.6万辆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97.2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3.2万辆,尽管纯电动汽车中包含了一部分政府采购、网约车、租赁车等,但两者仍然相去甚远。(注: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郑雪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